根據整理及維基百科,包括現存的和已滅絕的,動物界有至少46個門,見下側生動物亞界動物界: 1.多孔動物門 2.古杯動物門真后生動物亞界: 3.扁盤動物門 輻射對稱動物總門: 4.櫛水母動物門 5.刺胞動物門 6.黏體動物門 7.三裂動物門(埃迪卡拉生物群) 兩側對稱動物下界: 8.盾形動物門(埃迪卡拉生物群) 后口動物總門: 9.冠狀皺囊動物 異無腔動物超門: 10.無腔動物門 11.異渦動物門 12.古蟲動物門 步帶類: 13.古囊動物 14.棘皮動物門 15.半索動物門 16.脊索動物門 原口動物: 蛻皮動物總門: 線蟲形動物超門 17.線蟲動物門18.線性動物門 19.鰓曳動物門 20.動吻動物門 21.鎧甲動物門 泛節(jié)肢動物超門: 22.葉足動物門(并系群) 23.有爪動物門 24.緩步動物門 25.節(jié)肢動物門 冠輪動物總門: 觸手冠動物超門: 26.內肛動物門 27.外肛動物門 28.帚蟲動物門 29.腕足動物門(包括軟舌螺) 30.紐形動物門 31.環(huán)節(jié)動物門 32.螠蟲動物門 33.星蟲動物門 34.須腕動物門 35.軟體動物門 扁形動物總門: 吮食動物超門: 36.扁形動物門 37.腹毛動物門 中生動物超門: 38.直泳蟲動物門 39.菱形蟲動物門 40.單胚動物門 有顎動物超門 41.顎胃動物門 42.微顎動物門 43.輪形動物門 44.棘頭動物門 45.毛顎動物門 46.環(huán)口動物門
動物界共分為42門,具體如下:1.原生動物門:一類最低等的真核單細胞動物。原生動物的個體由一個細胞組成,但它是一個能夠獨立生活的有機體,具有新陳代謝、刺激感應、運動、繁殖等機能。其中大家熟悉的有眼蟲、草履蟲。 2.菱形蟲門:或二胚蟲門(Dicyemida)是棲息在頭足類腎附屬物的一門寄生蟲。二胚蟲門其實是在菱形蟲門之前命名的,但現今一般都會以菱形蟲門來稱呼這類動物。菱形蟲門的分類被受質疑。傳統(tǒng)上,二胚蟲目與直泳蟲門一同分類在中生動物門中。不過,分子種系發(fā)生學顯示二胚蟲門應該較為接近扁形動物門。體長約0.1—9.0毫米。3.直泳蟲門:由所知甚少的海底無脊椎動物寄生蟲所組成的一個小門,是最簡單的多細胞生物之一。寄生的生物有扁形動物、多毛綱的蟲、雙殼綱的軟件動物和棘皮動物等。4.多孔動物門:最低等、多細胞、幾乎是集群的后生動物,也是全部水生族群和固著的濾食者,身體有眾多通水的小孔和溝道,骨針有或無。又稱海綿動物門。海綿是原始的多細胞動物。5.扁盤動物門:到目前為止,此門被絲盤蟲一種動物獨占。該蟲的形狀,大小,運動方式與變形蟲相似,但它屬多細胞動物。6.古杯動物門:絕滅了的低等多細胞海生動物。古杯為單體,形狀多樣,常呈杯狀、錐狀、圓柱狀和盤狀等;也有群體,呈樹叢狀和鏈狀等。7.刺胞動物門:又名刺絲胞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除極少數種類為淡水生活外,絕大多數種均為海洋生活,大多數在淺海,有些在深海,現存種類大約有11000種。刺胞動物曾經和櫛水母動物一起分作腔腸動物門,后櫛水母動物獨立成一門。有超過20種的刺胞。代表動物有水螅、???、珊瑚等。8.櫛水母動物門:兩輻射對稱的海洋動物,與腔腸動物門一樣,具有內胚層、外胚層和中膠層。該門動物與腔腸動物的區(qū)別是:體外通常具8條櫛毛帶,2條觸手上通常有粘細胞而無刺細胞,背口端有固定的感覺區(qū);發(fā)育不經過浮浪幼蟲期,有幼生生殖現象。9.扁形動物門:無脊椎動物,是一類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無呼吸系統(tǒng)、無循環(huán)系統(tǒng),有口無肛門的動物。已記錄的扁形動物約有15000種。生活于淡水、海水等潮濕處,體前端有兩個可感光的色素點。體表部分或全部分布有纖毛。有渦蟲、吸蟲、絳蟲等,后兩者是我們常聽說的寄生蟲。10.螠蟲動物門:一類生活中海洋中的底棲動物,主要生活在淺海的泥沙中、巖石縫中以及珊瑚礁或貝殼中穴居。目前已知的種類約有150種。身體呈柱形或長囊形。11.舌形動物門:又稱五口動物門,介于環(huán)節(jié)動物和節(jié)肢動物之間的寄生類動物,體軟,扁而長,無色,透明,無足。蟲體前端口部突出,呈橢圓形,周圍有鉤2對,可伸縮,用以附著在寄主組織上。12.微顎動物門:1994年發(fā)現的一個門。目前只有一種動物Limnognathia maerski,其身體小于1mm。顎的構造復雜,作為覓食工具通過過濾水流而獲得食物。單性生殖。生活在嚴寒環(huán)境。13.紐形動物門:具吻的長帶形動物,絕大多數為海洋底棲生活。大約有700多種。紐形動物是最早出現器官系統(tǒng)的動物。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的動物,但具有從口到肛門的完整的消化系統(tǒng)、無心臟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一個捕食及防衛(wèi)的可伸縮的長吻,多數種類為雌雄異體,較扁形動物更為進化。14.顎胃動物門:無體腔的動物,體型很小,體長0.5-1mm,生活在淺海細砂間,可忍受極低氧的環(huán)境。目前已記錄了18個屬,大約有100種。身體極小,又有很強的粘著能力,僅在150—250μm的細砂間生存。15.線蟲動物門:線蟲類是假體腔動物中最大的一門,已記錄的種約有15000種,尚有大量種未被定名。絕大多數自由生活的線蟲是小型動物,體長一般不超過2.5mm。但寄生種類最長的可達1m,但其直徑小于2mm。例如很多人肚子里長過的蛔蟲。16.腹毛動物門:水生小型假體腔動物,因身體腹面披有纖毛而得名。體長一般不超過 1 毫米,身體呈長橢圓形、帶形或卵圓形,身體的前、后和側面生有粘腺,用以附著于其他物體上。在陸地的潮濕土壤、沼澤、海洋中的河口都有分布。17.輪蟲動物門:低等三胚層假體腔動物。約有2000種。大小一般在100~250微米之間。在水體中的數量大致為10~104個/升,是淡水浮游動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輪蟲是濾食性的,以水體中的細菌、微型藻和有機碎屑為食。18.線形動物門:動物界中較為復雜的一個類群。與線蟲動物類似。體細長呈線形,有的體長達36厘米,甚至更長,但體寬不超過1毫米。該門包括2綱,即鐵線蟲綱和游線蟲綱,前者生活于淡水水域和潮濕的土壤,后者分布于海洋。19.鰓曳動物門:形體小或中等,最大8cm?,F生代表如鰓曳蟲。身體呈圓柱形,分化為吻、軀干和尾部。吻能翻轉,生有25縱列的刺,軀干表面有體環(huán),但不分節(jié)。常在海洋軟質底質營底棲生活,在潮間帶至8000m深處均有。20.動吻動物門:為體長不到1毫米的海產小型、底棲的假體腔動物;身體多刺,體表分節(jié),故又名刺節(jié)動物門。它們完全生活于海洋,數量很大,主要棲息在沿岸淺水區(qū)的軟泥沉積物中,大洋深處也有。21.棘頭蟲動物門:身體前端有吻,吻上有鉤刺的假體腔動物。大約只有500種。22.鎧甲動物門:兩側對稱的小型海產動物。前兩列棘雌雄異型。幼體像輪蟲。該門第一個種是神秘矮鎧甲蟲,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對尾肢或趾,幾乎能朝任何方向轉動。神秘矮鎧甲蟲生活在大西洋海底有貝殼的砂礫中,幼體自由生活,成體可能在小型底棲生物上外寄生或共生。產地為法國。23.內肛動物門:低等三胚層假體腔動物。無堅硬的外骨骼。絕大多數體型不超過5mm。本門為固著水生動物,具有觸手環(huán),觸手有纖毛,觸手環(huán)內具口和肛門。24.環(huán)節(jié)動物門:無脊椎動物的一個門,具真分節(jié),裂生真體腔,多具疣足或剛毛的蠕蟲狀動物,多為潛穴者,分布于海洋、淡水、土壤中,少數寄生,如沙蠶、蚯蚓、螞蟥等。25.環(huán)口動物門:沒有體腔。寄生在龍蝦的口部,以龍蝦的食物為食,可能與輪形動物是近親。屬于冠輪動物。26.星蟲動物門:具閉管式循環(huán)系統(tǒng)。身體柔軟,長筒狀,形似蠕蟲,不具體節(jié),無疣足,亦無剛毛。一般體長約10厘米,最大的可達30~40厘米。營底棲穴居生活。體前端有一細長能伸縮的吻,是攝食和鉆穴的輔助器官。吻前為口,口的周圍有觸手,展開似星芒狀,因而稱為星蟲。全部海生,廣泛分布于三大洋中27.軟體動物門:僅次于節(jié)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種類繁多,已記載130000多種。身體柔軟不分節(jié),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于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生活范圍極廣,海水、淡水和陸地均有產。包含有大量常見動物......... 例如鮑魚、寶貝、田螺、蝸牛、蚶、牡蠣、文蛤、章魚、烏賊等。28.軟舌螺動物門:已滅絕的海生有殼的無脊椎動物,其化石一般保存錐殼,口蓋和附肢三個部分,外殼為鈣質成分,兩側對稱。在寒武紀和奧陶紀曾繁盛一時,在二疊紀晚期滅絕。29.葉足動物門:可追溯至早期寒武紀時代的動物。此門下的動物具體節(jié),有足,同時卻很難被分類到節(jié)肢動物的范疇?;旧线@種動物就像“長著足的蠕蟲”,外觀上亦與其近親很接近。當中大部分被認為與節(jié)肢動物及有爪動物有親緣關系??赡馨ㄆ嫖r、歐巴賓海蝎及一些似有爪動物的動物,如微網蟲、埃謝櫛蠶、爪網蟲等。體型一般大于2厘米,且能自由游泳或運動。目前所知的葉足動物都是掠食者。30.緩步動物門:非常細小,大部分不超過1毫米。具有全部四種隱生性(即低濕隱生、低溫隱生、變滲隱生及缺氧隱生),能夠在惡劣環(huán)境下停止所有新陳代謝。緩步動物也因此被認為是生命力最強的動物。在隱生的情況下,一般可以在高溫(151°C)、絕對零度(-272.8°C)、高輻射、真空或高壓的環(huán)境下生存數分鐘至數日不等。曾經有緩步動物隱生超過120年的記錄。代表動物有水熊蟲。31.有爪動物門:有爪動物是蛻皮動物中的一門,經常被簡稱為有腿的蟲。全部產于熱帶,主要在南半球分布,靠捕食小動物如昆蟲生活。它們身體內有腺體,會噴出一些粘稠的液體去粘住獵物然后進食。32.節(jié)肢動物門:動物界最大的一門,包括我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jié)肢動物生活環(huán)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33.腕足動物門:海洋動物,它是一種觸手冠類動物,有兩殼包容軟體,通常有肉莖,靠纖毛腕濾食生活。腕足動物是最古老的動物類群之一,最早出現于 5億年以前古生代的寒武紀、志留紀和泥盆紀達到高峰,以后便衰落下來。喜生活在冷水區(qū)域,純熱帶性種類甚少。34.外肛動物門:曾經與內肛動物為同一門合稱苔蘚動物,現已分開。因肛門開口于觸手冠之外而得名。該門動物為底棲生物,一般都固著在堅硬的附著基上生活,少數種類借其特有的附著機構定著于泥沙中生活。攝食水中的懸浮物。35.帚蟲動物門:全部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底泥沙中,管棲?,F存僅10種左右,身體蠕蟲狀,體長由數毫米到30CM不等,以觸手取食,當受到刺激后,觸手等全部縮入管中。36.古蟲動物門:在5.3億年前的生命大爆發(fā)中早就滅絕了,在近幾年才發(fā)現。,具有十分奇特的二分軀體構型,其前體為一個具有巨大進水口和5對鰓裂型出水孔的袋型咽腔,而后體則分為7節(jié),中央部分為消化道。37.棘皮動物門:體腔動物,具獨特水管系統(tǒng),體形輻射對稱,骨骼發(fā)達,是無脊椎動物中進化地位很高的后口動物,各綱動物體形態(tài)變化很大,但主要器官的基本構造十分相似。因表皮一般具棘而得名。全為海產。現生約5900種,中國已發(fā)現 500多。有我們熟悉海星、海膽、海參和海百合等。38.須腕動物門:海生、非常長的蠕蟲形的后生動物,最長可達36cm;是唯一沒有口和消化管的非寄生三胚層無脊椎動物。絕大多數須腕動物都棲息于海底淤泥中,生活在直立的棲管內。它們通常密集成群;有時數量多達每平方米200條。其棲息深度均在100米以下,個別種能分布于深達9735米的海溝底。39.異渦動物門:身體呈兩側對稱,身體結構簡單,其沒有大腦、消化道、排泄系統(tǒng)和性腺。具有擴散神經系統(tǒng)和纖毛。異渦動物門下僅有1屬2種,在瑞典、蘇格蘭、冰島和挪威的附近海域有發(fā)現。曾先后被認為扁形動物和軟體動物。40.毛顎動物門:因頭部具有顎毛得名。體細長,一般1~3厘米,最長可達12厘米以上。身體兩側對稱,沒有循環(huán)、排泄和呼吸系統(tǒng);以腸腔法形成體腔;有水平方向的側鰭和尾鰭。是極為活躍和兇猛的肉食性浮游動物。再生能力強。世界已知約有70~80種。中國已知40種左右。41.半索動物門:分類地位僅次于脊索動物門。以腸體腔法形成體腔,因口腔背側向前方吻部突出一個小盲管,有些學者稱它為口索,認為相當于脊索構造,因而得名。全世界現生種不到100種,均為海生,營底棲生活。代表動物——柱頭蟲。42.脊索動物門:動物界最高等的一門動物。其共同特征是在其個體發(fā)育全過程或某一時期具有脊索、背神經管和鰓裂。包括現代生存的4萬多種動物,占全世界動物種類的5%左右。分為三個亞門:尾索動物亞門、頭索動物亞門和脊椎動物亞門。包括七鰓鰻、魚、蛙、螈、蛇、蜥、龜、鱷、鳥、獸等脊椎動物,也包括一些數量不多、缺乏椎骨而只有脊索的海產動物,如各種海鞘和文昌魚等。背部具有棒形脊索,本門動物的命名即由此而來。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7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