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最好的獨處(茅盾文學獎評委、百花文學獎得主2020最新力作。董卿、白巖松、葉嘉瑩、麥家、毛姆踐行的人生態(tài)度)》是一本由黃桂元 著 時代華語 出品著作,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的320圖書,本書定價:45.00元,頁數(shù):,特精心從網(wǎng)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閱讀是最好的獨處(茅盾文學獎評委、百花文學獎得主2020最新力作。董卿、白巖松、葉嘉瑩、麥家、毛姆踐行的人生態(tài)度)》讀后感(一):閱讀,是最好的獨處
當自己獨處時,一般都選擇干什么呢?也許聽聽音樂、打打游戲、刷刷視頻,偶爾也隨手翻翻書籍。前者能放松身心,而后者能滋養(yǎng)心靈。
翻讀作者卷一*視野時,對于作者對“等待”的看法深有感觸,人之所以等待,是因為有形形色色的夢想。等待的盡頭是什么?誰都難以預料。
作者認為人世間,更多的等待沒有文學中的那么浪漫傳奇,而只是屬于生活常態(tài)。正如我們從小在等待,等待成績公布、等待朋友回信、等待父母歸來、等待驚喜、等待那個TA的到來。后來長大才會慢慢懂得,等待的過程才更有詩意,也漸漸體會到,不一定所有的等待都會有結果。
作者說等待是一面鏡子,它讓等待者看到了自己的待定狀態(tài)。沒錯正是如此,當我們期待平安健康、幸福驚喜時,那么充滿了主觀預期的等待是期待,是一種希望正向狀態(tài)。還有的等待讓人備受精神折磨,如重癥患者等待醫(yī)生確診,違法人員等待定罪等,還有的等待總是那么無奈又無助,比如等待不可能再回來的人。對于這些莫測和變數(shù)、未知和懸念,別無選擇,只能等待下去。不禁讓我反問自己:你現(xiàn)在又在等待什么?你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又是怎樣?
作者說等待是對耐心的考驗,經(jīng)受住了就可能柳暗花明。等待使我們變得從容和成熟。讀完此小文為作者的豁達與通透所感。
“減法者”這篇小文也給自己敲了一個小小的警鐘。物欲時代,自己是否做到了極簡呢?物質社會很容易讓人異化為物質動物,停下來想一想有時生活上那么多的不快樂是不是源于自己欲望過多所致呢?也許這些欲望是下意識的,但是也要隨時警惕才好。甘愿做欲望的奴隸,又何談幸福感?
作者舉到張愛玲晚年生活,不僅自閉于居所,而且生活用品也是少之不能再少。她堅持自己的簡單有序、不受打擾的生活規(guī)律,讀書、寫作、冥想、休息,如此而已。是現(xiàn)在多少人希望的日子,卻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若真能如此,整個人也能少些浮躁,多些幸福了。
原來“減法者”不是苦行者,而是享受一種自控的簡單快樂。讀罷對“極簡主義”多了些許好奇,也明白了今后再當生活充滿負能量就該做做減法了。
古代的“大道至簡”思想至今仍該繼續(xù)推廣,古有儒家“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今有個人“一本書,一人品,在獨處”。
《閱讀是最好的獨處(茅盾文學獎評委、百花文學獎得主2020最新力作。董卿、白巖松、葉嘉瑩、麥家、毛姆踐行的人生態(tài)度)》讀后感(二):閱讀知道答案
閱讀是一種十分具有個性化的行為,每個人對于閱讀的理解、興趣、品味和關注點都各不相同,所以,也從來沒有一個閱讀書單適合所有人,也沒有一種用之四海皆有效的閱讀方法。也正是因為這樣,每個人從閱讀中獲得的收獲各不相同。
黃桂元的《閱讀是最好的獨處》就是作者多年來閱讀的收獲轉換而成的文字,內容涵蓋了作者的閱讀經(jīng)歷與感悟、對作品的解析與評論、對人生與生命的思考。閱讀也許并不能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卻足以拓展我們生命的寬度。人的一生短短幾十年,精力有限,經(jīng)歷也有限,閱讀能夠讓我們了解、甚至經(jīng)歷那些與我們有不同人生軌跡的生命歷程,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在一個不同的時空里經(jīng)歷另一段人生,去體會不一樣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經(jīng)歷得越多的人,對不同三觀的容忍度就會越高,對別人會更寬容,即便不認可別人的價值觀,也能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去看待,不驕不躁不卑不亢。
在這個功利心極強的現(xiàn)代社會,閱讀甚至變得越來越小眾,對此,的確讓人有些悲哀。很多人常常希望自己的子女多讀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自己卻是一拿起書本就像被催眠一樣。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身教重于言教,與孩子強調一萬遍不如親身做給孩子看,孩子的模仿能力往往是最強的,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應當成為那樣的人。對于功利的人來說,閱讀的收益并不能立馬體現(xiàn)出來,閱讀對人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也許閱讀并不能幫助你改變命運,但是能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記得小的時候,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遠遠沒有現(xiàn)在那么豐富,雖然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能夠讓我們吃得飽穿得暖,卻不能夠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穿什么穿什么。精神生活更是十分匱乏,主要的閱讀材料就是課本,還有一些不知道從哪里買來的陳舊的故事書,直到初中,爸爸才在地攤上給我們買了一套盜版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我完全看不下去之外,其它三本名著我都看了不下三遍,最喜歡的當屬三國演義,諸葛亮的運籌帷幄、劉關張的兄弟情義、曹操的奸詐狡猾……諸多英雄的故事讓我愛不釋手,從此便開啟了我的閱讀生涯。
初中的時候,十分有幸擔任了語文課代表,語文老師一直鼓勵我們要多輸入才能有輸出,還建議我們學有余力的話,可以到縣圖書館辦理借書證,記得當時好像是一年10元的費用,不算貴,依照我家的經(jīng)濟條件完全能夠承擔得起,于是我就跟父母商量辦了一本借書證,周末的時候常常自己騎上自行車去圖書館借書。那時電腦并不普及,圖書館還沒有實行電子化查詢、借還圖書,讀者也不能自己進入書庫選書,只能翻看書卡,根據(jù)書名確定自己想要借閱的圖書,抄寫下索書號提供給管理員,再由管理員從書庫中將書取出再辦理借閱手續(xù)。比較尷尬的情況是,有些書,書卡上面登記有,但實際在書庫里沒有或者找不到,就只能重新再選其他書,而且由于書庫總冊數(shù)有限,一次只能借三本。相比起今天的圖書館,免費借閱,讀者可以在電腦上查書、到書庫自行選書,一次借閱多本,還有琳瑯滿目的電子圖書,簡直是天壤之別。
所幸,我生在一個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都逐漸豐富的時代,養(yǎng)成了閱讀的習慣,讓我能夠在繁忙瑣碎的工作和一地雞毛的生活之余有一個小小的避難所,哪怕能待在這個避難所的時間很短暫,但我依然珍惜,因為在人生迷茫的時候,這個避難所能讓我靜下心來,傾聽內心的答案。
《閱讀是最好的獨處(茅盾文學獎評委、百花文學獎得主2020最新力作。董卿、白巖松、葉嘉瑩、麥家、毛姆踐行的人生態(tài)度)》讀后感(三):閱讀,真的是最好的獨處
一直以來,很喜歡一個人讀書,很享受自己一個人閱讀的感覺。我讀書,只讀感興趣的書,只讀有共鳴的書,對于一些熱門書目,也只挑挑揀揀,揀一些喜歡的看,如若不喜歡,甭管你多熱門,多高大上,我也不會多看一眼。
我覺得讀書,就是在讀自己。在書中,發(fā)現(xiàn)和看到自己存在是不足和缺陷,同時更新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想法觀念。
往大里說,讀書也是讀一種閱歷,讀一種人生。每個人的時間有限,當你把時間花在了這里,那里就是你不熟知的領域,讀書相當于你把別人的人生也過了一遍,體驗了一遍。
特意去拍的書記寫真,很美~
閱讀本是很美的體驗,《閱讀是最好的獨處》這本書的名字也是看著就感覺很美。這本書是一本散文合集,作者是一個謙謙君子,文筆娓娓道來,靜靜敘述,是我喜歡的文風。
作者認為,所謂“文學”,就是“人學”。一個杰出的小說家,重要的已經(jīng)不是如何才能講好一個故事,而是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故事本身以外的地方。
好的文學一定和人有關聯(lián),和人吃飯、睡覺、性活動、繁衍后代、生活起居有關聯(lián)。
除此之外,還必須有涉及人的精神層面和靈魂層面的東西,涉及人的生存困境,比如情感和欲望、愛與性、生與死、理想和現(xiàn)實、夢想和超越、苦難與承擔、罪惡與良心,還有靈魂層面的終極關懷生命的意義、無私的愛與奉獻等等。
凡是關涉到以上種種問題的文學不管用什么方式去關涉,從什么角度去關涉,都是好的文學。
孩童折下來的花,路上撿的,和書很配~
除了對文學的看法以外,作者的育兒觀念也很新穎。
一般人都認為,養(yǎng)兒防老,自己辛辛苦苦養(yǎng)大的孩子,以后一定要孝順才好(孝順意味著事事順從父母),卻忽略了孩子是不是想活在這個世上,是不是想生在你家,是不是想被你養(yǎng)大。
作者有一次去參加期刊會議,旁人談論到他女兒時,說“女兒一般都孝順,他老來必然有福”,他覺得不對,不應該是這樣的。
他和胡適先生的觀念不謀而合,都認為: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張要生在我家,我們做父母的不曾得到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給了他一條命。我們既未經(jīng)他同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為有恩于他,他既無意求生,我們生了他,我們對他只有抱歉,更不能說“施恩”了。
孝順自然是好的,但孩子如若有自己的想法,你也應該明白他是一個獨立的人,不要苛求孩子事事按照你的要求來生活,知道孩子有“對你好”那份心便好。(也許父母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孩子肯定寧愿自己多走彎路,也想自己做決定,在決策的過程中,不懂時他可以詢問父母。)閱讀,真的是最好的獨處~
《閱讀是最好的獨處(茅盾文學獎評委、百花文學獎得主2020最新力作。董卿、白巖松、葉嘉瑩、麥家、毛姆踐行的人生態(tài)度)》讀后感(四):閱讀+思考=成長
旁邊有人話家常、討論熱點,坐在另一邊的我,居然怎么也無法看進去書,就算我把耳朵捂住也無濟于事。 晚上回到家,仔仔在一旁的地上玩積木,時不時地跟我聊著天,我卻依然看進去了,甚至聯(lián)想無數(shù)。 閱讀,是最好的獨處。沒錯的。在家里,心平靜下來,就算并沒有獨處,卻有了獨處的心境。 當然,跟書也有關系。如果是看情節(jié)性強的書籍,不管有多吵,我也能靜下心看下去,因為被情節(jié)牽引著,一心往前走。 而《閱讀是最好的獨處》顯然跟情節(jié)無關。它是黃桂元先生以多年閱讀寫作的經(jīng)歷,反照自身,思考個人成長路徑,以及讀書的意義與目的、為何讀書、如何讀書、讀書之樂等一系列話題。書中是他的思考,閱讀者也必須思考,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其他書籍橫向聯(lián)系,思考與思考的火花相碰撞,才能引起共鳴。 說實話,以前我并不知道黃桂元先生,原諒我的孤陋寡聞。但一翻開書,我就喜歡上了他。 他的樸實而真切的《書房滋味》太能引起我的共鳴。愛買書,愛送書,有很多書并沒有讀過,買書不為收藏……更因為他思考的深度。 這是一本需要很長時間來閱讀的書。因為隨時可以聯(lián)系生活的某一方面,我們需要駐足思考。 一 比如:《他鄉(xiāng)時代》和《口音里的鄉(xiāng)愁》這兩篇文章,描述了當前社會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以他鄉(xiāng)為故鄉(xiāng),回不去的故鄉(xiāng)。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而鄉(xiāng)音的意義卻是固定的,埋藏在骨子深處的。 前段時間,為了陪大寶共讀,我一口氣讀完了七百多頁的《創(chuàng)業(yè)史》。我的最大快樂是嘗試用陜西方言去朗讀人物語言。作為半個陜西人,一直不會說陜西話,真是遺憾。左爸則不同,來岳陽一兩年,便能說一口韻味十足的岳陽話了。人和人的差別就體現(xiàn)在這里了。“口音意味著一種認同,更重要的是,意味著本土地域的歸屬與接納”。這話說得真不錯。真正要在一個地方落地生根,有歸屬感,還得學會當?shù)胤窖浴H藗儾鸥菀谆ハ嘟蛹{。因為,“許多時候,口音最容易軟化人的情緒?!?方言是非常奇怪而有力量的東西。或者用“鄉(xiāng)音”表達更為準確,它總是“最能觸動內心柔軟部位”,容易與“遙遠的鄉(xiāng)愁絲絲纏繞,點點滴滴,朦朦朧朧,恍恍惚惚,掛著淚,揪著肺,扯著心”。正如我讀到岳陽作家寫的《龍隱書院》,書中熟悉的地方熟悉的傳說自己能看得到本土痕跡的方言,總是感覺特別親切一樣。 《創(chuàng)業(yè)史》寫的是陜西事,作者是陜西人,書中的人物對話,自然要用陜西方言讀起來,才能真正表達作者想要它表達的含義,用普通話閱讀,則總是少了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我用蹩腳的“塑料陜西話”去朗讀,常有不知如何開口的時候。家里地道的陜西人就會開口幫我,教我,正音。大寶有時候卻很聽不慣:“唉,媽媽,你還是用普通話讀吧?!蔽覔Q回普通話,卻讀不出那種味道,于是繼續(xù)用蹩腳的陜西話來讀。雖然蹩腳,我卻感受到了一種領悟的快樂,一種了然的滿足。同時,對很多的陜西方言所表達的含義得到進一步了解,對這片土地又多了一份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 再如:《“過度”的危險性》,作者細思我們生活中的許多“過度”現(xiàn)象,提出: 凡事一過度,相應的懲罰便隨之臨頭。但人們很容易當局者迷,總是不自覺地陷入“過度”的種種怪圈,以至于屢屢遭遇不堪與不測。 最近我還在閱讀《父母的覺醒》這本書,是高子陽老師推薦的。 提到“覺醒”,才驚覺我們往往缺少一種為人父母的覺醒意識,往往處在不覺醒狀態(tài)。 書中說:每個人都會把自己想象成最好的家長,卻懷有一種戒備的心態(tài),不愿意聽人家評價自己的育兒風格和方法;一旦觸及到敏感地帶,我們立即會作出反彈。 過度的寵愛、過度的關注、過度的醫(yī)療護理……這一切導致了許多孩子不快樂。這是因為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我們會將自身的情感延續(xù)到孩子身上,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我們會將自己未獲得滿足的需求、沒有達成的愿望、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傳遞給他們。 讀到這里,就能解釋隔代為什么親、爺爺奶奶帶孫為什么會毫無原則、在出了問題后還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錯了。上周,我家讀初二的侄兒鬧了一次離家出走——在學校挨了老師幾板子,就背著書包出走了,40小時后才回家。這不是老師的問題,是孩子,不,是我爸媽的問題。兒子離婚后,他們承擔起撫育孫兒的責任。做爺爺?shù)谋M可能滿足孩子的要求,做奶奶的狠不下心來,導致孩子沉迷手機、自私自利、貪慕虛榮,成績直接墊底。可即使事情發(fā)展到現(xiàn)在這個地步,他們仍不能承認是自己的錯,不接受收掉手機的建議,甚至對提出建議的我們生氣。 父母不覺醒,把握不好教育的度,孩子無法挽救。我真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試圖從這本書里去尋找答案,尋找方法。 正如黃桂元先生所說:“適度”意味著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萬事萬物之間的均衡狀態(tài)?!斑m度”向世界描述的是一道飽含哲學寓意的人生課題,在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協(xié)調關系、優(yōu)化決策的方法論。 怎樣才能做到“適度”,真的是我們每個人時刻都要衡量的一件事。 三 再如《怎可輕言“著名”》。當今社會,遍地“著名”。 昨天帶孩子們學習了《“諾曼底”號遇難記》,認識了忠于職守、鎮(zhèn)定自若的英雄船長哈爾威,再讀學習鏈接《祖國,我回來了》,了解在美國金錢、地位、名譽一應俱全的錢學森是經(jīng)歷了怎樣的重重險阻回到一窮二白的中國的。由此,引出當下青少年的“追星”。 前段時間網(wǎng)傳李蘭娟院士的一段話:這次疫情結束以后,希望國家給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德才兼?zhèn)涞目蒲?、軍事人員……適當管控娛樂圈那些"明星"動輒上千萬的片酬!只有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未來發(fā)展培養(yǎng)自己的棟梁之才!希望媒體,教育部門,全社會能夠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教育我們的孩子要崇尚科學,要尊重科學家,要努力成為科學家。 這段話到底出自哪里并不重要。其中講述的道理卻振聾發(fā)聵。我們的孩子們可以追星,但是應該追怎樣的星?才是我們應該去考慮的。疫情中,無數(shù)挺身而出、終于職責的普通人都是英雄,是我們國家的脊梁,他們才是我們該追的星。我給孩子們分享了六個人物的故事:鐘南山、父母、弟弟和自己都死于新冠肺炎的平凡護士柳帆、主動請纓的龍巧玲、真心實意做慈善的韓紅、“世界吻我以痛,卻報之以微笑”的林生斌、快遞小哥汪勇。 教室里一片寂靜。孩子們陷入了沉思?!爸档梦覀冇涀〉?,去'追星'的,遠遠不止這六個人。無數(shù)在危難時刻堅守崗位忠于職守的人,都是我們國家的脊梁!” 這節(jié)課,我希望不僅僅是帶給孩子們正確價值觀的導向,還希望他們以后學會獨立思考。 是的,思考。閱讀也必須伴隨著思考。 也正因為每本書面對的讀者各有不同,思考的內容也不同。所以才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思考=成長。 閱讀,是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閱讀,也是最好的獨處。
《閱讀是最好的獨處(茅盾文學獎評委、百花文學獎得主2020最新力作。董卿、白巖松、葉嘉瑩、麥家、毛姆踐行的人生態(tài)度)》讀后感(五):只要你是一位思考者,一切皆有可能
閱讀,讓幸福的人更加幸福,讓承受心靈之苦的得以解脫,讓孤獨之人有力量抵御內心的孤獨,讓浮躁的心靈回歸平靜,讓智慧的人更加充滿智慧。
閱讀,最重要的還是讓人進行深入思考。
葉嘉瑩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最大的遺憾,是我小時候書讀得不夠”。
你看,我們是否該多讀書,多思考呢?
書有其獨特奧妙完全在于它能引人思考,但不是所有書都能讓人進行思考,而是經(jīng)典書籍,能夠觸及心靈的書籍才可打開人的共鳴開關,由此聯(lián)想,進行思考。
這本《閱讀是最好的獨處》正是這樣一本讓人引發(fā)思考的書籍,書以作者多年的閱讀寫作經(jīng)歷,反照自身,以及讀書的意義與目的、何為讀書、如何讀書、何為讀書之樂等一系列問題為“點”進行一種思考。
總之一句話,看這本書,你最大的收獲并非讀書之樂,而是“思考”之趣。作者的思考是一種思考,你在閱讀的時候就會形成你的思考,興許,這種思考不及作者那么深、那么廣,但只要觸及到你的思考,這便是好的。
作者是1982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中文系,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天津市作協(xié)副主席,第八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委的黃桂元先生。在百余家海內外報刊發(fā)表文學作品與文藝書評約300萬字。部分作品曾被《新華文摘》、《小說月報》、《散文海外版》等選刊轉載,入選各種年度中國最佳散文和隨筆選本十余次。
作者當過兵,16歲在所屬連部擔任文書。寫過一首長詩《老師長》,投稿后石沉大海,后來在機緣巧合之下被人推薦轉投《河北文藝》,并改名為《征途萬里》。此詩很快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天津、安徽等多家電臺配樂朗誦。
第一次寫詩就才華外漏,后被編輯看重,作者黃桂元最初擔任編輯一職。
這本書作者的著重思考點還在書籍,關于閱讀,關于書的獨家思考,關于作家的思考,關于文體的思考,就如這種思考,一切思考都在圍繞著書而轉。
思考者:夢若生
關于思考,不得不提及書中的一個人。
這個人叫夢若生,本名季康。
一個26歲大的男孩,其生命旅程本該像同齡人那樣朝霞似錦,活色生香,然而上蒼是殘酷的,即賦予他生命,卻很快收回了可以使其延續(xù)生命的正常條件和應有的保護。
3歲時,他的肌肉開始萎縮,脊柱嚴重彎曲,體重僅有25公斤,自然失去正常接受教育的機會。
疾病纏上了他,而他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就像許多人所說的:“上帝為你關上一道門,便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戶”。
幸運的是,他的母親是一位教師,他的右手和面部尚能活動,可以隔著屏幕拖動鼠標與外界保持聯(lián)系,陪伴他的是書柜,是外國作家和國內許多作家的書籍,是文學、哲學、宗教、心理學方面的書籍,還有中國古代先賢孔孟。
這么多偉大學者陪伴他,每天與他們心靈對話則成了大男孩季康的日常,此后大男孩季康由此變?yōu)閴羧羯?/p>
以獨立的思考和持續(xù)的寫作頑強地顯示自己的存在。
疾病只是包裹住身體,但困不住一個人的思考,疾病使他思考生命的永恒哲理“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哲學深思,有時思考生命如枯草般脆弱,風吹即折。
他陸陸續(xù)續(xù)寫文字,不停的思考。作者黃桂元先生讀他的文字,讓他越來越相信,對生命和世界的參悟與年齡、閱歷、背景、體質無關,只要是思考者,一切皆有可能。
雨果說:“腳步不能達到的地方,眼光可以達到,眼光不能達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達到”。
若說思考有力量,思考的力量則是可以到達任何地方,沒有圍墻,沒有界限,沒有阻礙,沒有壁壘,可以一往無前。
思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當你接觸的少,閱讀甚少的時候,可以進行思考,但這種思考是否讓自己信服,會是一個問題。而進行閱讀之后的思考必定是一種新的想法和參悟,這種參悟會影響著我們,極有可能這種思考會指導我們的行動或修正我們的價值觀。
思考:就在身邊
思考不一定非得照貓畫虎,讀入一定的觀點,輸出添加的觀點,本質上還是一樣。
而真正的思考就在身邊。比如出生,“上帝不經(jīng)你的選擇和同意順便賜給你一些東西,到最后又全部收回,包括你的生命”。
生命的真諦在于思考,而思考的真諦在于生命是否具有更多可能。就像本書《閱讀是最好的獨處》作者在每個話題下的獨到思考和見解獨具成風,渾然天成,我們需要做的是閱讀這種思考產(chǎn)生的價值,帶上自己的思想在腦中演變一次,看看自己能否形成這樣的思考,或者說,自己會不會下意識進入思考中。
譬如,今天讀一本書,你需要思考讀什么書,讀書之前要給自己設立一個問題,看能不能在閱讀過程得到答案。
這樣讀書雖然繁瑣了一點,有意思的是可以逐漸培養(yǎng)我們的間歇性思考,這種思考總比不思考好,所以隨時隨地思考,有時間了好好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隨時隨地思考更多是一種反思,反思自己一天對時間的利用程度,好好思考則是每個人晚上的獨享人生。
亞里士多德對幸福的定義是:“幸福意味著自我滿足”。
幸福意味自我滿足就是一種思考,也是及時拯救當下許多人被物欲牽著鼻子走的狀態(tài)。
所以,有時間多思考思考身邊的一切,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閱讀是最好的獨處,也是最好的思考
閱讀是最好的獨處方式,也是難得的思考時間。
閱讀是你跟書籍單獨相處的時間,一個人在獨處閱讀下的狀態(tài)所帶來的思考更加引人入勝。
就像夢若生對教育的思考:“教育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讓人謙卑下來,懂得自己的無知”。
一個人能夠心無旁騖,讀書思考寫作,夫復何求?
他還說了句:“我的全部自信和力量幾乎都來自閱讀、幻想、思考和寫作所構成的內心世界”。
閱讀何至于變?yōu)樽罴血毺幏绞剑喿x給人的力量來自哪里?這是你我心中的疑問,這些疑問來自我們閱讀的不夠多、不夠廣、不夠深,所以有這些疑問,比沒有好,解決這些疑問要比沒有解決更好。
你是閱讀者,書籍是被閱讀者,你倆的溝通橋梁是文字,而文字本身不會對你過多解釋,反而你可以對文字作出自己的注解和思考,或許這種思考很正向,或許這種思考一時帶著偏執(zhí),需要我們事后裨補缺漏,要彌補思維上的欠缺。
文字給人的聯(lián)想是連綿不斷的,就像有人給你講大道理滔滔不絕那樣,你可以放飛自己的思想,遨游在文字之間,形成于顱內,洋洋灑灑寫下自己為數(shù)不多的思考文字,將其記錄,再者改正,再者修補,再者一步步完善自我。
最好的思考方式是你閱讀完的那一時刻,放下書,沒有著急拿起手機一下子讓腦海處于極度放松的狀態(tài),而是要思考剛剛閱讀完的內容,以便于形成對書中知識點的記憶,以便下次用到時能夠脫口而出。
這就是思考,這就是閱讀,思考和閱讀就像一對好友,互相批判,互相審閱,你有不足,你朋友批判你,你朋友有不足,你批判你朋友。
說白了就是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閱而不思則無用,思而不閱則會越來越頹廢。
所以,在《閱讀是最好的獨處》這本書中,作者反復強調讀書,讀書的意義,讀書的目的。你也知道讀書并非炫耀,而是一種自我認知之后的思考,就像作者在閱讀大量書籍之后,帶來的更多益處便是——思考。
可見,思考多么重要。好比你攀登一座山峰,只攀登,不去思考下一腳落在哪里更為適宜,不思考怎么攀爬節(jié)省體力,不思考如何攀爬才能保存體力節(jié)約時間,你再怎么攀登也只是腳底下的肆意妄為,弄不好會失足掉落懸崖。思考至善,多思多善,多善多思。
參考資料:《閱讀是最好的獨處》——黃桂元
出版信息: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8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