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帝位之爭史事考》是一本由金承藝著作,中華書局出版的平圖書,本書定價:48.00元,頁數(shù):313,特精心從網(wǎng)絡(luò)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清朝帝位之爭史事考》精選點評:
●因為成書較早的原因,很多觀點有問題。
●作者自以為是的論據(jù),不足以為信,作為史料,很失敗。但是此書可以刺激本人查閱史料,重新考據(jù)的動力
●不太了解學術(shù)史。當時《皇清通志綱要》還是秘本的存在……作者的滿族認同表現(xiàn)的很強。第一篇里的奏疏,反應(yīng)出礦稅監(jiān)們?nèi)绾卧诘胤缴暇奂α看蛲梁?/p>
●說雍正帝的名字是搶了十四弟的,這腦洞未免開太大了吧
●作者想象力似甚豐富。
●一家之言。這書定價虛高。
●言世宗放棄本名改作與“胤禎”音同形似之“胤禛”,并湮滅一切相關(guān)記錄,又言其占用十四弟之名,迂曲至極,類小說家言。惟以晚清幾篇見佳。
●沒有想像中差
●據(jù)說新版有刪節(jié),看來封面弄污的老版還不能丟……
●本以為會是一本較無聊的論文集,讀完發(fā)現(xiàn)很有意思;論據(jù)不足時,用邏輯來反證,似乎也不是說不過去?
《清朝帝位之爭史事考》讀后感(一):我的疑問
#
金承藝考世宗入承大統(tǒng),以胤禵原名胤禎入題。取“傳位皇十四子”,改“十”為“于”這一民間說法。我以為不足取?!坝凇惫艑?,當是“於”,不可能改動。雍正改胤禎為胤禵,或與雍正原名“胤禛”有關(guān)。禛與禎,兩字相差太近,讀音又同,民間以為誤,以犯諱而改之,非大關(guān)節(jié)處。
#
又金承藝考隆科多事。以為隆科多篡改圣祖遺詔。此說也有問題,隆科多為圣祖大漸之際佐命之臣,然佟氏隨愛新覺羅入關(guān)以來,向受高爵厚祿,有“佟半天”之稱,無政治投機之必要,篡改遺詔之舉,招致滅族之禍,隆科多必不敢為。
《清朝帝位之爭史事考》讀后感(二):一本被高估的書
這個書 被不少人高估,書稿內(nèi)容成書于20多年前,甚至更早,作者在臺灣資料有限,加上其人比較富有想象力,不少說法沒有辦法得到同行認可,比如雍正改名篡位,借用14名字奪取皇位,比較離譜。另外使用朝鮮人的所謂資料 證實自己的判斷,明顯無法服人,朝鮮人如何了解中國高層內(nèi)幕?只有聽取傳言加上推演,這就如同香港和其他海外媒體惡意預(yù)測大陸政治一樣,研究大陸相關(guān)問題,使用那些爆料能服人嗎?另外堅持隆科多 雍正合謀毒死康熙,雍正篡改時間,召14回北京,都是沒有辦法做實的事情,沒有資料,但是金確使用邏輯推理方法去進行考證,并被某些無知之徒奉為圭臬,極端可笑。深肖朕躬,金某認為是胡扯,但是對大量留下的資料視而不見,僅僅以性格不同,就否定攻擊雍正是胡扯說謊。完全是武斷,典型根據(jù)個人愛好使用資料,隨意編排官方史書。
涉及雍正繼位問題,不少學者其實思路有問題,堅持陰謀論,武斷下結(jié)論,比如史料篡改,銷毀了,但是那些檔案銷毀了,誰也說不出,楊珍說有康熙傳位14的詔書,找不到,后來雍正發(fā)現(xiàn)了 銷毀了,這完全不合邏輯和事實。這個案件目前為止沒有辦法得出明確結(jié)論,閻崇年說繼位說沒有辦法從情理上說服對方,這個話很好,事實沒法辯論,只有情緒了,比如愛新覺羅恒源,楊珍是典型。個人以為雍正奪嫡的資料也就那么多,過于穿鑿也沒意思,存疑最好
《清朝帝位之爭史事考》讀后感(三):論據(jù)不足,不足以為信
總的來說哦,這本書的某些觀點很有新意,也很有作者的見解,但是,個人覺得,這本書作為考據(jù)的資料話,說服力不高,有很多證據(jù)都相當不足,是作者自己想當然,沒有足夠的史料能夠支撐他的觀點,即使作者本人在學術(shù)界被捧上了很高的位子。
最明顯的就是說“胤禎”和“胤禛”的名字爭議。個人完全不同意作者的說法,閻崇年幫這本書作序,也是在序言中間接駁斥了這一觀點,第三頁上就有明確的說明。
至于兄弟兩人同名的嫌疑,不知道為什么金先生只會質(zhì)疑胤禛,不可否認確實因為我是四爺黨所以對此說法相當不滿。就史實來說,金先生此番言論也立不住交。
乾隆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在皇五子永琪在世的時候,就給皇十二子取名為“永璂”,想問金先生,這又怎么說?我確實不懂滿文,但至少在漢語當中,這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模一樣,還有乾隆的兩位公主,孝賢皇后的“和敬”公主,令妃的“和靜”公主,這兩位公主的封號也是讀音一模一樣,不知道金先生又要如何解釋。
關(guān)于金先生說康熙滿文遺詔上寫的是“胤禎”,所以胤禛才給自己取了這樣一個名字來證明康熙是傳位給他,個人覺得此觀點太荒謬。不說其它,難不成“四”和“十四”這兩個數(shù)字在滿文還是一樣?皇四子與皇十四子大家分辨不出來?還有,假使胤禛真的改名,即便四與十四這兩個數(shù)字在滿文中的寫法也沒有多大差別?那么,請問遺詔上“雍親王”三個字的滿文難不成也還和胤禎當時的封號在滿文上還是一樣的?真不知道金先生所謂的學術(shù)考據(jù)是怎么來的,還是干脆直接說那滿文遺詔也是假的好了。
綜上,這本書作者本人自以為是的地方太多,所謂的觀點,根本就沒有經(jīng)過考據(jù),令人信服的史料作為依據(jù),對于歷史不熟悉的人來說,太容易被誤導,不建議對清史沒有了解的讀者來看這本書。從另外一方面來說,這本書是徹底刺激了本人重新查閱史料,徹底考據(jù)的激情,盡信書不如無書,大家自己做衡量
《清朝帝位之爭史事考》讀后感(四):陸灝: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
安迪(上海)●東寫西讀
中華書局新近出版了一本《清朝帝位之爭史事考》,作者金承藝。據(jù)封面勒口上的介紹,金為清皇室后裔,一九二六年生于北京,曾在北京大學政治學系讀書,一九四九年赴臺,歷任淡江文理學院講師、中研院近代史所助理研究員,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擔任胡適私人助理,一九六二年起受聘于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一九九六年病逝于墨爾本。
記得唐振常先生生前曾跟我說過這個人,唐先生的那篇《所遇胡適門下一人》,說的就是金承藝,但隱去了姓名。唐先生在一九八三年訪問澳洲,墨爾本大學派金承藝來接待。“他個兒高人胖,一副魁偉之相。開口說話,道地的京音??蛷d里一幅畫,是溥心畬的手跡;一張條幅,是胡適所寫,字畫上款都寫有他的名字?!蹦翘焖咸喜唤^地講個不停,他太太不斷提醒他該去大學了,他才慢條斯理拿出幾件東西送給唐先生。
下午活動結(jié)束,他說要陪唐先生去墨爾本美術(shù)館參觀,又說時間尚早,不妨到公園小坐。坐在湖邊談了很久,唐先生幾次提醒他是否該走了,他總說不急,關(guān)門之前趕得上。但等他們到了美術(shù)館,卻已經(jīng)關(guān)門了?!拔也鸥械剿行┞唤?jīng)心?!?/p>
多年以后,有個朋友從墨爾本大學來,對唐先生談起此公,竟頗為不屑地說,他在系里已經(jīng)無法開課了,只是懶洋洋地講《三國演義》,不時有幾個學生坐在下面,也是懶洋洋地聽他講故事。這位朋友甚至還說:“有人問我清朝為什么會亡,我說,你們?nèi)タ纯茨衬衬尘兔靼琢?,八旗子弟就是這個樣兒,焉得不亡?!?/p>
唐先生雖然覺得這位朋友的話“其言或過”,但也很為金承藝惋惜:他本來有條件可以做學問,可惜他竟白白浪費了,只留下八旗子弟形象的不美之名。
我讀了這本《清朝帝位之爭史事考》,覺得唐先生還是對這位“八旗子弟”不了解。書中對雍正篡位的幾篇考證探幽發(fā)微,非常見功力。可惜唐先生已不能看到這本書了,否則,我相信一定會改變對他的評價。(全)
《清朝帝位之爭史事考》讀后感(五):治史本來該如此
本書的主體是清前期,我卻“買櫝還珠”,只讀了晚清部分。
踏實、細致、嚴密是作者治史的風格,所考索皆時人不屑一顧的細節(jié),但立論大體皆確鑿不磨,為研究“大問題”者提供了堅實的基礎(chǔ)。
恭親王之“恭”字,究竟是道光帝所封,還是咸豐帝所封,看似小事,但對理解咸豐朝政局甚有幫助。吳相湘先生見識甚高,鉆研故宮檔案有年,此處卻有疏忽,故其推論皆誤。道光帝確實在兩兄弟之間難以抉擇,故御書立儲詔書的同時,也下了封皇六子為親王之詔,但“恭”字卻是咸豐帝即位后所加,證明咸豐對其弟十分了解,敢做敢為是其秉性,故在封號上做文章,提醒鬼子六。但皇兄無能改造皇弟,六爺后來的謹慎,是皇嫂慈禧不斷敲打的結(jié)果。
慈禧太后家族考將所有人物排比列述,讓人得以窺其全貌,也糾正了很多流行的說法。最重要的是證明載漪福晉中并無慈禧侄女。此說流傳甚廣,連惲毓鼎這等史官都誤信。
同治帝臨終欲立載澍為儲的說法同樣是誤傳,作者從多個方面加以考證,結(jié)論應(yīng)該是難以撼動的。至于同治帝有無給師傅李鴻藻立儲詔書,作者出于謹慎,不敢下結(jié)論,比隨便肯定和否定要好。
吳可讀《罔極編》手稿的發(fā)現(xiàn),意義極為重大。此前甚多史家根據(jù)摻假的《罔極編》研究慈禧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表現(xiàn),原來都是空中樓閣。白克浩司不僅偽造了《景善日記》,還對《罔極編》做手腳,至此終于真相大白矣。
作者進一步懷疑,《景善日記》雖偽,但可能包含真材料,理由是當時的歐洲漢學家其實不具備全面?zhèn)卧臁毒吧迫沼洝返哪芰Γ行┥罴毠?jié)老外無法憑空捏造。我猜測,白克浩司等人可能得到過一份景善日記手稿,為制造轟動效應(yīng),由他們設(shè)計,請中國文人或日本精通漢學者加以全面改造,日本人的可能性很大,文中有些虛詞如“以”字用法,從小讀中國書的中國人不會那樣用。
寫李連英的一篇,體現(xiàn)了史家風范,只將可信的材料加以考釋,不能確定者存疑。作者寫作此文時《宮女談往錄》應(yīng)該尚未面世。若將兩者一起參證,真實的李連英已經(jīng)呼之欲出。
[按:據(jù)作者所言,正確的寫法是“李連英”而不是“李蓮英”,金先生跟李總管家有些親戚關(guān)系,應(yīng)該可信]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7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