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事1
東漢末年,劉表占據(jù)著荊州,手下的官員韓嵩勸他投降曹操。劉表沒有同意,他要韓嵩到許昌探聽一下曹操的虛實,以圖有機可乘。韓嵩表示,就是讓我去跳滾燙的水池,去走熊熊烈火,我也決不推辭。
2、故事2
嵇康,字叔夜,譙國銓(今安徽宿縣西)人。他曾與山巨源(山濤)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稱為“竹林七賢”,司馬氏專權后,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tǒng)治,隱居山陽,而山巨源后來在司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從此看不起他。
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騎常侍時,想請嵇康出來代理他原來的吏部侍郎官職,遭到了嵇康的堅決拒絕。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門人遞上的一封信。
拆開一看,是嵇康給自己的一封絕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舉老子、莊子、柳下惠、東方朔、孔子等先圣,說自己“志氣可托,不可奪也”。
接著又寫到自己傾慕尚子平、臺孝威(后漢隱士),不涉經學,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視虛偽的禮教,公然對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見有馴育服從的,大的如果羈絆、束縛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湯蹈火,也不在乎。
哪怕是用金的馬嚼子來裝飾它,拿佳肴來喂它,它還是思念樹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馬氏請他做官,他就會像野性難馴的麋鹿“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表達了堅決不在司馬氏政權中任職的決心。由于嵇康時常發(fā)表一些譏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論,司馬氏統(tǒng)治集團對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262),曾經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隸校尉鐘會,以言論放蕩、毀謗朝廷等罪名對嵇康橫加誣陷。嵇康被司馬昭下令逮捕入獄,不久便被殺害。
擴展資料:
“赴湯蹈火”主人公:
韓嵩,字德高,義陽人。少時好學,雖貧而不改易其操守。韓嵩知世將亂,故不應三公之命,只與同好數(shù)人隱居于酈西山中。黃巾亂起,韓嵩避難南方,劉表逼其以為別駕,轉從事中郎。
劉表郊祀天地,韓嵩正諫不從,漸見違忤。后又奉使到許都見曹操,以觀虛實。韓嵩回來后,深陳曹操威德,請劉表遣子入質。
劉表疑韓嵩反為曹操做事,大怒,欲殺韓嵩,然而劉表之妻蔡夫人勸諫道:韓嵩在荊楚地區(qū)很有聲望,況且他說話坦率,誅殺他是沒有理由的,劉表又考殺韓嵩之隨行者,知韓嵩并無他意,方才止息。荊州平,韓嵩有疾病,就在所拜授大鴻臚印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赴湯蹈火
應該是 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或萬所不辭"赴湯蹈火”這則成語的赴是走向;湯是滾水;蹈是踏。
趕湯蹈火,指即使?jié)L燙的水,熾熱的火,也敢于踐踏,形容不畏艱驗,奮勇向前。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嵇康,字叔夜,譙國銓(今安徽宿縣西)人。他曾與山巨源(山濤)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稱為“竹林七賢”,司馬氏專權后,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tǒng)治,隱居山陽,而山巨源后來在司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從此看不起他。
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騎常侍時,想請嵇康出來代理他原來的吏部侍郎官職,遭到了嵇康的堅決拒絕。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門人遞上的一封信。
拆開一看,是嵇康給自己的一封絕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
信中嵇康列舉老子、莊子、柳下惠、東方朔,孔子等先圣,說自己“志氣可托,不可奪也”。接著又寫到自已傾慕尚子平、臺孝威(后漢隱士),不涉經學,淡泊名利。
信中表示他蔑視虛偽的禮教,公然對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見有馴育服從的,大的如果羈絆、束縛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湯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馬嚼子來裝飾它,拿佳肴來喂它,它還是思念樹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馬氏請他做官,他就會像野性難馴的糜鹿“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表達了堅決不在司馬氏政權中任職的決心。由于嵇康時常發(fā)表一些譏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論,司馬氏統(tǒng)治集團對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262),曾經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隸校尉鐘會,以言論放蕩、毀謗朝廷等罪名對嵇康橫加誣陷。嵇康被司馬昭下令逮捕入獄,不久便被殺害。
經過整理,可以了解,史上第一個在文集中使用“赴湯蹈火”的是三國的嵇康。原因呢,寫過或引用過“赴湯蹈火”這個成語的書籍、典故十分多,下舉例說明:
首先,在《墨子》、《荀子》中已出現(xiàn)類似詞語,但并未連用。
《墨子·兼愛》:“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兼愛下:“伏水火而死,有不可勝數(shù)也”
《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
所以,這兩本書不是“赴湯蹈火”的成語的故事由來。
其次,從有記載的記錄來看,《三國志》是歷史上第一個出現(xiàn)“赴湯蹈火”字樣的。
《三國志·魏書·劉表傳》:“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其作者是陳壽(233—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而嵇康(224年—263年[1] ,一作223—262年),字叔夜 。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所以呢,應該是嵇康第一次說出了“赴湯蹈火”這個詞語,并且結合上下文來看的話,其意思也符合后世對這四個字的用法。
到了明朝,大家運用“赴湯蹈火”已經是約定成俗的意思了。比如: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五回:“有三個人,義膽包身,武藝出眾,敢赴湯蹈火,同死同生。”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五回:“自始至終,寂然無聲。乃使執(zhí)法往報吳王曰:‘兵已整齊,愿王觀之,惟王所用。雖使赴湯蹈火,亦不敢退避矣?!?/p>
綜上,這個“赴湯蹈火”成語故事的作者是:三國·魏·嵇康。
希望對你有幫助。
成語:赴湯蹈火 拼音:fù tāng dǎo huǒ 解釋:沸水敢蹚,烈火敢踏。
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出處:《漢書·晁錯傳》:“故能使其眾,蒙矢石,赴湯火。”
晉·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示例:有三個人,義膽包身,武藝出眾,敢~,同死同生。
(明·施耐庵《水滸》第十五回) 近義成語:出生入死 反義成語:貪生怕死 燈謎面:“燙”,謎底:“赴湯蹈火” 用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比喻奮不顧身 英文: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故事: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看到各地諸侯勢力日益膨脹,威脅中央政權,建議漢景帝削減他們的勢力,防止他們作亂,因此得罪了諸侯。晁錯父親勸晁錯注意明哲保身,晁錯說:“只有大家赴湯蹈火,才能保家衛(wèi)國?!?/p>
常用程度(1:最小;3:最大):3。
【成語】: 赴湯蹈火【拼音】: fù tāng dǎo huǒ【解釋】: 赴:走往;湯:熱水;蹈:踩。
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成語故事】: 西漢時,晃錯曾是太子劉啟的老師。劉啟即位后,升任晃錯為史大夫。
由于漢景帝非常尊重晃錯,對晃錯的話是言聽計從。晃錯主張削弱諸侯王,加強中央集權,使許多諸侯懷恨在心。
其中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人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聯(lián)合起兵反叛,把矛頭直接對準晃錯。景帝為了緩和危局,竟把晃錯處死了。
晃錯曾說:對能打勝仗和堅守城池的人要提拔;對攻破敵陣的人要獎勵。這樣將士才能奔赴湯池,投人烈火也在所不惜。
這個成語比喻奮不顧身,不畏艱險。
不避危險。
一般作謂語。[結構] 聯(lián)合式。
[辨析] ~和“出生入死”:“長而見羈:踩;不能讀作“pū”;蹈;不能讀作“tāo”。[辨形] 蹈;不能寫作“滔”或“倒”。
[近義] 出生入死[反義] 貪生怕死[用法] 比喻奮不顧身;赴湯蹈火?!盵正音] 赴;走向;湯:開水。
但“出生入死”偏重在冒隨時死去的危險;一般用來表示不顧個人生命危險。[語出] 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則狂顧頓纓;蹈;都表示“不顧艱險、奮不顧身的精神”赴湯蹈火fù tāng dǎo huǒ[釋義] 赴;在程度上重于~:去。投入沸水;踏上烈火。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