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邯鄲學步: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有一位少年,缺乏自信心,經(jīng)常感到事事不如人,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走路的姿勢太丑。
一天,他在路上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于是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去學走路。
在邯鄲,他無論是看到小孩,老人還是看到婦女走路他都覺得好看,都學。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2.圍魏救趙:見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戰(zhàn)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
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魏軍主力在趙國,內(nèi)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jīng)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
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zhàn)術(shù)。 3.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是戰(zhàn)國時趙國的一位奮發(fā)有為的國君,他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
改革的中心內(nèi)容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zhàn)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蟬為飾的武冠,金鉤為飾的具帶,足上穿靴,便是騎射。
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習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而能西退胡人,北滅中山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而相傳,邯鄲市西的插箭嶺就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訓練士卒的場所。
4.完璧歸趙:見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保ǖ涔视悬c長) “和氏之璧”落到趙惠文王手里不久,消息便傳到秦昭襄王耳朵里。
秦昭襄王依仗秦國強大,想要得到和氏璧,佯稱愿以15城來換。 接到秦王的信后,難壞了趙王君臣。
若是答應,怕上秦王的當,如不答應,又怕秦國攻打。正在久議不決之時,宦官繆賢說:“我家門客藺相如,有智謀,善言辯,而且一身是膽,可以與他商議?!?/p>
于是,趙王把藺相如召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藺相如說:“秦國說用城換璧,趙國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給秦國璧,秦國不給趙國城,秦國理虧。依我看,還是把璧給秦國。
如果沒人去,我愿帶璧前往,如果秦國拿城交換,我就把璧給秦,如果秦不拿城交換,我就誓死把璧帶回趙國(即完璧歸趙)”。 趙王覺得藺相如說的有理,于是就派他出使秦國。
秦宮里,秦王召見了藺相如。當藺相如獻上和氏璧之后,秦王十分喜愛,一味把完,并將玉傳于大臣美女們觀看,絲毫沒有拿城交換的意思。
藺相如見此情景,頓生一計,他走上前對秦王說:“這塊玉上有點小毛病,我來指給大王看?!?當藺相如接到璧后,急忙退到柱子旁邊,怒氣沖沖地對秦王說:“從趙國來之前,趙王和群臣商議,大家說秦王貪婪,想依仗他的勢力來要璧,說用城換璧是假的。
我說平民百姓交往還講信用,何況作為大國的秦國呢?所以趙王才派我送璧來??墒谴笸踅裉鞂ξ液馨谅?,把璧隨隨便便地傳著看,根本沒有誠意拿城交換。
現(xiàn)在,璧就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要威逼強奪,那我就拼著頭顱與這璧一同碰碎在柱子上。”藺相如說著,就裝著要往柱子上猛撞。
秦王見狀,十分驚慌,連忙制止,表示歉意。并命人把地圖拿來,裝模作樣指看地圖告訴藺相如,從這里到那里,一共15座城,都劃歸趙國。
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狡詐手段,說:“和氏璧是天下稀有珍寶。來時趙王齋戒了五日,今天大王要接受這塊璧,也應齋戒五日?!?/p>
秦王知道不能強奪,只得答應。 事后,藺相如叫他的隨同化裝成平民攜帶著璧抄小道送回趙國。
五天以后秦王按照禮節(jié)在王宮接見了藺相如。藺相如義正嚴詞地對秦王說:“秦國自繆王以來,從未講過信義。
這次我也怕上當受騙。所以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去了。
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只要你有誠意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派一個使臣去趙國,趙王不會不答應。我知道我現(xiàn)在得罪了大王,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王雖然氣得發(fā)抖,但也沒辦法,只好放藺相如回去。
結(jié)果,秦國沒有給趙國城,趙國也沒有給秦國璧。 藺相如由于完璧歸趙有功,受到趙惠文王的重用,拜為趙國的上卿。
5.負荊請罪:& 6.刎頸之交: 同樣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因為出使秦國,臨危不懼,戰(zhàn)勝了驕橫的秦王,為趙國立下大功,因而趙王封他為上卿。
廉頗,是趙國的一員名將。武靈王在位時,南征北戰(zhàn),為趙國立有汗馬之勞;惠文王當政后,東擋西殺,他更是為趙國屢建新功。
他是趙國誰都比不了的舉足輕重的功臣。他若擁護誰,誰便如順風乘船,他若反對誰,誰就似逆水行舟。
藺相如為上相后,廉頗不滿地逢人便說:“我有攻城野戰(zhàn)之功,他藺相如算什么?只不過是有口舌之勞。而且,他是宦者舍人,出身卑賤。
然而,他的官位竟居我之上,我怎能甘心?哼哼,待我見到他,非羞辱他一番不可!” 一日,藺相如乘車外出 ,在一條窄窄的街上,與也乘著車子的廉頗走了個對面。為避免發(fā)生沖突,藺相如趕忙命他的車夫?qū)④囎颖苣湓诮峙缘囊粋€小巷子里,待廉頗的車過去后,他的車才走出巷子重新來到街上。
可是,剛走了幾步,沒想到廉頗命他的車夫調(diào)轉(zhuǎn)車頭,又迎面走了過來。藺相如只好命他的車夫再次將車子避匿在。
關(guān)于趙國邯鄲的成語典故有:
奉公守法、完璧歸趙、邯鄲學步、胡服騎射、負荊請罪
1、奉公守法
【解釋】:奉:奉行;公:公務(wù)。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辦事守規(guī)矩。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p>
譯文:以您的尊貴地位,奉公守法就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家強。
【示例】:我們每個人都要~,決不能做違法亂紀的事。
【語法】:聯(lián)合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循規(guī)蹈矩、安分守己、奉公不阿、克己奉公、謙潔奉公、廉潔奉公
2、完璧歸趙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譯文: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璧留給秦國;城邑不給趙國,請讓我把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
【示例】:請放心,不要多久,這兩件東西定會~。此事放在弟身上好啦。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指物歸原主
【近義詞】物歸原主、完好無損、全璧歸趙
3、邯鄲學步
【解釋】:邯鄲:戰(zhàn)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出自】:戰(zhàn)國·莊周《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譯文:而且,你難道不知道那燕國壽陵你的學習行為在邯鄲和?沒有國家能得到,又失去了所以走了,直爬著回去了。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貶義
【近義詞】西顰東效、壽陵失步、東施效顰、邯鄲匍匐、衣冠優(yōu)孟、壽陵匍匐、哎喲東施、邯鄲重步、鸚鵡學舌、步人后塵、亦步亦趨、鴝鵒效言、數(shù)典忘祖、優(yōu)孟衣冠、枉轡學步
4、胡服騎射
【解釋】: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數(shù)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
【出自】:戰(zhàn)國·無名氏《戰(zhàn)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譯文:現(xiàn)在我(趙武靈王)要穿胡人服裝騎馬射箭來教育百姓。
5、負荊請罪
【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qū)Ψ秸堊?。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于賠禮道歉的場合
【近義詞】面縛輿櫬、引咎自責、肉袒面縛、登門謝罪、知錯即改、肉袒負荊
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圍魏救趙、胡服騎射、毛遂自薦 (一)邯鄲學步 這個故事說的是戰(zhàn)國時代,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到趙國都城邯鄲去,看到邯鄲人走路的姿態(tài)很美,就跟著學起來,結(jié)果不但沒有學好,反而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到家鄉(xiāng)。
后來這個故事演化為成語——邯鄲學步,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lǐng)也丟掉了。 這是一個流傳的很廣的故事。
有一段時間我經(jīng)常去邯鄲,同事們見到我都開玩笑說,看你又不會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鄲了呀?看來這已經(jīng)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了。流傳的廣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夠忽視這個故事在今天的啟示意義。
如今無論是經(jīng)濟發(fā)展,還是人們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傾向嚴重,忽視了自身的特點,結(jié)果學得不倫不類。 在邯鄲市區(qū)中心地帶有一座學步橋,傳說燕國少年就是在這里學邯鄲人走路的。
現(xiàn)存的石橋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車,圍繞石橋修建成了一個市民休閑娛樂廣場,把學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廣場還刻立了許多碑文,講述著邯鄲的歷史,還有一個不規(guī)則雕塑上面刻了與邯鄲有關(guān)的成語條目,寓教于樂,很有意思。 (二)負荊請罪 在邯鄲老市區(qū)距離火車站不遠的街道里,有一處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車巷,這里就是藺相如回避廉頗的窄巷。
如今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實亡,古風盡失,但是還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這是一個曾經(jīng)入選中學課本的故事。
戰(zhàn)國時,趙國文官藺相如出使秦國御敵有策,使得價值連城的和氏美玉完璧歸趙,又赴澠池會舌戰(zhàn)秦王,維護國體尊嚴,被封為上卿,位于大將廉頗之上。屢立戰(zhàn)功的老將廉頗心中不服,揚言如見到藺相如就要羞辱他。
一次兩人乘坐馬車相遇與窄巷之中,藺相如顧全大局,讓自己的馬車退出窄巷避讓廉頗,致使廉頗深受感動,于是廉頗便光著上身,身背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從此兩人結(jié)為生死之交,趙國將相和睦,國勢大振。這個故事也很快演變成成語,表示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真心實意地接受對方懲罰。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了錯誤勇于承認,勇于接受處罰,就能夠獲得他人的原諒,征得別人的尊敬?,F(xiàn)在,這是個應用得非常廣泛的成語。
回車巷一帶是邯鄲的老城區(qū),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有幾處深宅大院,是民國時期邯鄲市政府機構(gòu)的院落,今天住在那里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雖然老舊了,民風依然俠義猶存。
那一日我背著相機在老街閑逛,一位工人模樣的中年人自告奮勇地領(lǐng)著到處轉(zhuǎn),在他的帶領(lǐng)下,我看到了邯鄲古城墻遺跡,民國邯鄲政府的稅務(wù)局和機械局的大院,還有一座簡易的土地廟。老街上的人們閑適自在,放學的學生們嬉笑打鬧,沒有呼嘯的汽車,偶爾響起一聲小販的叫賣聲,深處其中恍如隔世。
不過拆遷改造的推土機的轟鳴聲已經(jīng)隱約地聽到了,不知道這份寧靜還能守護多久。 (三)黃粱美夢 這個故事跟戰(zhàn)國沒什么關(guān)系,但是故事發(fā)生在邯鄲。
說古時候有個姓盧的書生進京趕考,路過邯鄲投宿店家,窮困潦倒,失意落魄,獨自慨嘆,恰遇呂洞賓也路過此地,見此情形打算開導開導他,就給了他一個瓷枕頭,盧生枕著枕頭入睡后開始做夢,夢到自己娶了一個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為妻,又進京考中了進士,繼而到處建功立業(yè),當了宰相,后被妒賢嫉能的奸人陷害險受牢獄之災,后來轉(zhuǎn)危為安,子孫滿堂,終老而死。夢到了死,盧生就驚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黃米飯還沒熟呢。
這個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后來湯顯祖和蒲松齡都對這個故事進行過演繹,故事中呂仙后來被演繹成呂洞賓?,F(xiàn)在人們利用這個成語比喻不可能實現(xiàn)的虛幻夢想。
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過一個夢描述人的一生所可能經(jīng)歷的榮華富貴和坎坷曲折,表達人生如夢的消極厭世的觀點,故事的結(jié)尾說盧生夢醒之后對人生大徹大悟,跟隨呂洞賓云游布道去了。 后人在盧生做夢的小店修建了呂仙祠,現(xiàn)存最早遺跡是門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據(jù)說石刻“蓬萊仙境”這四個大字是呂洞賓手書,蒼勁灑脫,有一股子仙風道骨之氣。
其他殿堂如鐘離殿、呂祖殿、盧生殿都是近來重修的。 在呂仙祠的東跨院,有一個以夢為題材的博物館,把古籍、傳說中比較著名的“夢”,如莊子夢蝶、紅樓夢、南柯一夢等等,用繪畫和說明形式展出,生動有趣,仿佛進入了夢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國畫技法繪制的繪畫很有水準,如果用展出的內(nèi)容出版一本連環(huán)畫,一定受歡迎。
(四)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這個故事我認為它算不得成語,充其量只能是個典故。這個典故告誡人們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勇于改革。
對處在社會變革當中的我們,還是具有比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趙武靈王是趙國的一位奮發(fā)有為的國君,在與周邊胡人的軍事摩擦中,他發(fā)現(xiàn)胡人的短衣長褲、騎馬作戰(zhàn)非常靈活,于是主張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zhàn)方法。
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學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得以擊退胡人,消滅中山,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 邯鄲市西的插箭嶺相傳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訓練士卒的。
邯鄲學步 發(fā)音 hán dān xué bù 釋義 邯鄲:戰(zhàn)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出處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價值連城 發(fā)音 jià zhí lián chéng 釋義 形容物品十分貴重。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原以十五城請易璧?!?怒發(fā)沖冠 發(fā)音 nù fà chōng guān 釋義 指憤怒得頭發(fā)直豎,頂著帽子。
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 《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fā)上指冠?!?/p>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完璧歸趙 發(fā)音 wán bì guī zhào 釋義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發(fā)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釋義 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qū)Ψ秸堊铩?/p>
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p>
奉公守法 發(fā)音 fèng gōng shǒu fǎ 釋義 奉:奉行;公:公務(wù)。奉公行事,遵守法令。
形容辦事守規(guī)矩。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p>
兩鼠斗穴 發(fā)音 liǎng shǔ dòu xué 釋義 比喻敵對雙方在地勢險狹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獲勝。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
膠柱鼓瑟 發(fā)音 jiāo zhù gǔ sè 釋義 用膠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diào)弦。比喻固執(zhí)拘泥,不知變通。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p>
徒讀父書 發(fā)音 tú dú fù shū 釋義 徒:只。父書:父親之言論。
白讀父親的兵書。比喻人只知死讀書,不懂得運用知識,加以變通。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括徒能讀其父書,不知合變也?!?紙上談兵 發(fā)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釋義 在紙面上談?wù)摯蛘獭?/p>
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
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jié)果被秦軍大敗。 眾人國士 發(fā)音 zhòng rén guó shì 釋義 眾人:普通人;國士:國中杰出的人物。
指一般人和國中杰出的人才。 出處 《戰(zhàn)國策·趙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p>
漆身吞炭 發(fā)音 qī shēn tūn tàn 釋義 漆身:身上涂漆為癩;吞炭:喉嚨吞炭使啞。指故意變形改音,使人不能認出自己。
出處 《戰(zhàn)國策·趙策一》:“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滞烫繛閱?,變其音?!?/p>
《史記·刺客列傳》:“漆身為厲(癩),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發(fā)音 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釋義 師:借鑒。
記取從前的經(jīng)驗教訓,作為以后工作的借鑒。 出處 《戰(zhàn)國策·趙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師?!?/p>
旌旗蔽日 發(fā)音 jīng qí bì rì 釋義 旌旗:旗幟的通稱,這里特指戰(zhàn)旗。戰(zhàn)旗遮住了日光。
形容軍隊數(shù)量眾多,陣容雄壯整齊。 出處 《戰(zhàn)國策·趙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夢,結(jié)駟千乘,旌旗蔽日。”
同日而語 發(fā)音 tóng rì ér yǔ 釋義 指相提并論。 出處 《戰(zhàn)國策·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臣人之與臣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胡服騎射 發(fā)音 hú fú qí shè 釋義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數(shù)民族。
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 出處 《戰(zhàn)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p>
不可同日而語 發(fā)音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釋義 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wù)?。形容不能相提并論,不能相比?/p>
出處 《戰(zhàn)國策·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臣人之與臣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曠日彌久 發(fā)音 kuàng rì mí jiǔ 釋義 曠:耽擱荒廢。指時間拖得很久。
出處 《戰(zhàn)國策·趙策三》:“太子丹曰:‘太傅這計,曠日彌久,心惛然,恐不能須臾?!?地坼天崩 發(fā)音 dì chè tiān bēng 釋義 坼:開裂;崩:倒塌。
地裂開,天崩塌。原指地震,后多比喻重大變故。
出處 《戰(zhàn)國策·趙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后漢書·翟酺傳》:“自去年以來,災遣頻數(shù),地坼天崩,高岸為谷?!?/p>
排難解紛 發(fā)音 pái nàn jiě fēn 釋義 原指為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今指調(diào)停雙方爭執(zhí)。
出處 《戰(zhàn)國策·趙策三》:“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p>
示例 況且~是我輩的常事,何足為奇。(清·李漁《意中緣·設(shè)計》) 猶豫不決 發(fā)音 yóu yù bù jué 釋義 猶豫:遲疑。
拿不定主意。 出處 《戰(zhàn)國策·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p>
《周書·賀拔勝傳》:“今乃頓兵不進,猶豫不決?!?天崩地坼 發(fā)音 tiān bēng dì chè 釋義 崩:倒塌;坼:裂開。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