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自稱叫葉公的人。
葉公經(jīng)常對別人說:“我特別喜歡龍,龍多么神氣、多么吉祥啊!”于是當他家裝修房子的時候,工匠們就幫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門窗上、墻壁上到處都雕刻上龍,家里就像龍宮一樣。就連葉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繡上了栩栩如生的龍。
葉公喜歡龍的消息傳到了天宮中真龍的耳朵里,真龍想:“沒想到人間還有一個這樣喜歡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庇幸惶?,龍從天上降下來,來到了葉公的家里。
龍把大大地頭伸進葉公家的窗戶,長長的尾巴拖在地上。葉公聽到有聲音,就走出臥室來看,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龍正在那里瞪著自己,葉公頓時嚇得臉色蒼白,渾身發(fā)抖,大叫一聲逃走了。
意思是比喻自稱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并不是真正愛好,甚至是懼怕、反感。
1、馮婦虎
出處:《孟子·盡心下》
原文: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⒇搷?,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釋義:馮婦原來善于搏虎,后從事儒業(yè),成為讀書人的師表。一次有人追逐老虎。遇到老虎靠著山角反抗,馮婦又捋袖下車,再次與虎相戰(zhàn)。
2、葉公龍
出處:漢.劉向《新序·雜事五》
原文: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釋義: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于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好:喜好。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正愛好。
擴展資料:
馮婦搏虎這則故事通過老百姓和其他士人對馮婦打虎的不同態(tài)度,鮮明地體現(xiàn)出了不同的立場:一種是馮婦被提拔為士人后,還保持原來樂于為百姓除害的品質,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歡迎。
一種是車上那些士人認為馮婦既已為士人,就應有角色意識,不能混同于普通老百姓再干那些“有失身份”的事。
葉公好龍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虛偽的葉公對外宣傳喜歡龍,在家里的裝飾上、壁畫、用具上都雕刻或鑲嵌上龍的紋飾,人們也認為其癡迷于龍,這件事感動了天上的真龍,真龍現(xiàn)了真身去見葉公。
葉公嚇得屁滾尿流,落荒而逃,于是葉公喜歡龍的謊言,不擊而破。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的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馮婦搏虎
百度百科—葉公好龍
1、馮婦虎出處:《孟子·盡心下》原文: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眾逐虎?;⒇搷?,莫之敢攖。
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
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釋義:馮婦原來善于搏虎,后從事儒業(yè),成為讀書人的師表。
一次有人追逐老虎。遇到老虎靠著山角反抗,馮婦又捋袖下車,再次與虎相戰(zhàn)。
2、葉公龍出處:漢.劉向《新序·雜事五》原文: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釋義: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于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好:喜好。
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正愛好。擴展資料:馮婦搏虎這則故事通過老百姓和其他士人對馮婦打虎的不同態(tài)度,鮮明地體現(xiàn)出了不同的立場:一種是馮婦被提拔為士人后,還保持原來樂于為百姓除害的品質,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歡迎。
一種是車上那些士人認為馮婦既已為士人,就應有角色意識,不能混同于普通老百姓再干那些“有失身份”的事。葉公好龍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虛偽的葉公對外宣傳喜歡龍,在家里的裝飾上、壁畫、用具上都雕刻或鑲嵌上龍的紋飾,人們也認為其癡迷于龍,這件事感動了天上的真龍,真龍現(xiàn)了真身去見葉公。
葉公嚇得屁滾尿流,落荒而逃,于是葉公喜歡龍的謊言,不擊而破。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的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馮婦搏虎百度百科—葉公好龍。
“馮婦虎”指的是打虎的英雄馮婦,他曾發(fā)誓不再打虎,但是一日路過一地,見到老虎傷人,還是忍不住上前打死了那只虎,人們很感激他,但是有些士人卻認為他違背了自己的誓言,非大丈夫所為。
“葉公龍”指的是著名的葉老兒了,此人天天逢人便吹噓自己有多么喜歡龍,家中的字畫,吃飯的飯碗,甚至睡覺的被子,無不有龍的形狀。但是有一天他真的見到了龍,卻嚇得魂不附體。
1、“馮婦虎”的出處:
出處 《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p>
意思是馮婦“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雖立志成為善人,不再博虎,但受不了眾人慫恿,又重操故技而為士者所恥笑。后常以“馮婦”代指重操舊業(yè),如“又作馮婦”、“重作馮婦”。
2、“葉公龍”的出處:
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意思是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器物上刻著龍,房屋上也畫著龍。真龍知道了,來到葉公家里,把頭探進窗子。葉公一見,嚇得拔腿就跑。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
一、馮婦虎典故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字叫馮婦的一個打虎為生的人,能空手打虎,后來他做了善士,發(fā)誓不再殺生。然而有一天,他來到野外,見眾人正在圍捕一只虎,可是沒有人敢沖上前,馮婦于是忍不住下車,捋起袖子,要去打虎。眾人笑話他說話不算數(shù),于是用“再作馮婦”指重操舊業(yè)。
二、葉公龍典故
春秋時期,楚國的葉公自稱非常喜歡龍。他吃飯的碗上畫著龍,睡覺的被褥上繡著龍,連門窗、廊柱上都刻滿了龍。后來天上的真龍聽說后去拜訪他時,葉公卻嚇得魂飛魄散、抱頭鼠竄。以后,人們就諷刺那些只是口頭上說喜歡,言行卻不一致的行為為“葉公好龍”。
三、樹立品行要言行一致,說話算話,讀書要專一。兩個典故都是說做人要言行一致。
葉公好龍是一個成語。葉,舊讀 shè。漢·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焙笠浴叭~公好龍”比喻自稱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并不是真正愛好,甚至是懼怕、反感。
中文名:葉公好龍
出處:《新序·雜事五》
近義詞:表里不一、兩面三刀、口是心非
反義詞:名副其實、名實相符、表里如一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8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