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成語:前倨后恭,來源于蘇秦。
倨后恭,就是指先傲慢無禮,后來態(tài)度發(fā)生了180度的轉變,對同一個人十分恭敬。原因通常在于一開始認為這個人對自己影響不大,可以冷淡對待,井水不犯河水;但后來發(fā)現(xiàn)他可以決定自己是否升官發(fā)財,是自己的上司或老板眼中的紅人,趕緊改變態(tài)度,假裝恭敬。所以這種人稱為“勢利眼”。
蘇秦是東周陽人,他曾向東到齊國拜師求學,在鬼谷子先生門下學習。
外出游歷多年,弄得窮困潦倒,狼狽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譏笑他,說:“周國人的習俗,人們都治理產業(yè),努力從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為事業(yè)。如今您丟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窮困潦倒,不也應該嘛!”蘇秦聽了這些話,暗自慚愧、傷感,就閉門不出,把自己的藏書全部閱讀了一遍。說:“一個讀書人既然已經(jīng)從師受教,埋頭讀書,可又不能憑借它獲得榮華富貴,即使讀書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書《陰符》,伏案而鉆研它。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締,找到與國君相合的門道,激動地說:“就憑這些足可以游說當代的國君了?!?/p>
蘇秦做了合縱聯(lián)盟的盟長,并且擔任了六國的國相。蘇秦北上向趙王復命,途中經(jīng)過洛陽,隨行的車輛馬匹滿載著行裝,各諸侯派來送行的使者很多,氣派比得上帝王。周顯王聽到這個消息感到害怕,趕快找人為他清除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勞。
蘇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著眼不敢抬頭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飯。蘇秦笑著對嫂子說:“你以前為什么對我那么傲慢,現(xiàn)在卻對我這么恭順呢?”他的嫂子趕緊伏俯在地上,彎曲著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臉貼著地面請罪說:“因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顯貴,錢財多啊。”蘇秦感慨地嘆息說:“同樣是我這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我,貧賤時,就輕視我。何況一般人呢!假使我當初在洛陽近郊有二頃良田,如今,我難道還佩帶得上六個國家的相印嗎?”當時他就散發(fā)了千金,賞賜給親戚朋友。
當初,蘇秦到燕國去,向人家借過一百錢做路費,現(xiàn)在富貴了,就拿出一百金(一百萬錢)償還那個人。并且報答了以前所有對他有恩德的人。他的隨從人員中,唯獨有一個人沒得到報償,就上前去自己申說。蘇秦說:“我不是忘了您,當初您跟我到燕國去,在易水邊上,您再三要離開我,那時正當我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責怪您,所以把您放在最后,您現(xiàn)在也可以得到賞賜了。
程知節(jié),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
他年青時就驍勇異常,善于馬上擊槊。隋末四海鼎沸,大亂之中,程咬金聚數(shù)百徒眾,捍衛(wèi)鄉(xiāng)里。
李密起兵,他前去投靠,署為內軍驃騎。當時李密簡選八千名勇敢異于常人的兵士,以四驃騎統(tǒng)領,號為內軍,程咬金即四驃騎之一。
李密常對人講,“此八千人可當百萬軍”。李密與王世充交戰(zhàn)時,程咬金領內馬軍與李密在北邙山指揮。
王世充率眾猛攻單雄信統(tǒng)領的外馬軍(單雄信也是隋唐之際大名鼎鼎的好漢),李密見狀就命程咬金與裴行儼前去支援。裴行儼也是勇猛騎將,先行沖陣,行到中間被流矢所中,滾落馬下。
程咬金挺身而出,一騎先行,擊殺敵人,王世充那些爭前想斬大將人頭的兵士望之披靡。程咬金下馬把受重傷的裴行儼抱上馬,兩個人騎一匹馬往回走。
王世充又派騎兵追擊,由于馬上還有裴行儼這名傷員,程咬金的動作不如平時靈活,一根尖槊洞穿其身(估計不是胸部等致命處),這位大英雄牙關緊咬,回身生生把槊把折斷,順手一帶把追刺他的兵士拉至近前,刀斬其頭,后面追騎大駭,誰都不敢再近前,最終兩個人平安歸營。(裴行儼就是《隋唐演義》中第三條好漢裴元慶的原型。
正史中,他勇猛善戰(zhàn),號“萬人敵”,降于王世充后,心有不甘,想行刺未成,被王世充所殺。)李密與王世充大小近百戰(zhàn),勝多敗少,但洛水之戰(zhàn)大敗,敗投李淵。
程咬金、單雄信、秦叔寶等人不得已,歸于王世充。這位隋煬帝寵臣、西域胡人出身的梟雄對這幾位大將“接遇甚厚”,很希望他們幫助自己掃平天下。
相處沒多久,程咬金就對秦叔寶說:“王世充器量淺狹,平時胡亂妄語,喜歡詛咒發(fā)誓,迷信神怪,簡直就是個跳大神的老娘們兒,根本不是撥亂濟世之主!”不久,王世充與李世民戰(zhàn)于九曲,程咬金等人列于戰(zhàn)陣,忽然與秦叔寶等人撥轉馬頭,面向王世充說:“蒙您接待,極欲報恩。但您性多猜疑,身邊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邊久留,今謹奉辭!”言畢,與左右數(shù)十人躍馬而奔唐軍。
王世充身后數(shù)萬兵馬,但因懼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只得眼睜睜望著他們離去,無一人敢躡追其后。歸唐后,程咬金“每陣先登”,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軍功封宿國公。
高祖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為了剪除秦王李世民左右羽翼,把程咬金外調為康州刺史。情急之下,武人出身的程咬金對李世民以言相激:“大王手臂今并剪除,身必不久。
我冒死不走,請大王您也速下決心!”玄武門之變后,升為右武衛(wèi)大將軍。貞觀年間,改封盧國公,是唐太宗至始至終的忠臣之一。
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程知節(jié)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擊其歌邏、處月二部落,斬首千余級。十二月,程咬金引軍至鷹娑川,遇突厥強兵四萬騎,其前軍總管蘇定方師五百騎馳迎沖擊,西突厥大敗,追奔二十里,殺獲一千五百多人,繳獲的戰(zhàn)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勝計。
副大總管王文度非常急妒蘇定方的大功,對程咬金說:“現(xiàn)在雖說是獲勝,但官軍也有死傷,千萬不要急追敵寇,應自結方陣,慢慢謹慎前行,敵則戰(zhàn),萬全之策。”更出格的是,王文度還對人講皇上有密旨給他自己,讓程咬金及全軍歸他指揮,并下令軍隊不許深入追敵。
可憐遠道萬里的唐軍士卒終日騎行馬上,嚴冬朔風,身被重甲緩緩而行,糧草不繼,人馬相繼凍病而死。蘇定方勸程咬金:“我們出師目的是為了殲敵,現(xiàn)在反而坐困自守,敵來必敗,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為大將,怎么可能又密詔副手發(fā)號施令,其中肯定有詐。
請下令把王文度抓起來,飛表上奏皇上弄個清楚?!庇⑿劾弦樱藭r程咬金全無青壯年時代的銳氣,搖頭不從。
唐軍至恒篤城,有胡人數(shù)千歸降。王文度說:“這些人等我們離開,肯定又會反叛,不如全部殺掉,還能得大筆資財。”
蘇定方切諫:“這樣干我們自己倒成賊了,怎能稱得上是為國伐叛!”程咬金默許王文度。幾千胡人被殺得干凈,王文度“分其財,獨定方不受”,史書雖未明講程大將軍也貪財寶,但“獨定方不受”,已表明程老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兒。
回師以后,事情敗露,王文度因矯詔當死,特除名免職。程咬金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
大英雄晚節(jié)不保,殺降利財,貪生怕死,令人遺憾。雖然不久又怕朝廷起用為刺史,畢竟氣短,程咬金上表退休。
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終于家。贈驃騎大將軍,賠葬昭陵。
其后代下場都不錯,次子尚公主,幾個兒孫都為金吾將軍這樣的高級禁衛(wèi)軍將領。
鞍馬勞倦 不按君臣 不避水火 別出心裁 報仇雪恥
不打不相識 保國安民 不懷好意 搬口弄舌 閉口無言
兵強將勇 不三不四 巴山度嶺 杯蛇鬼車 不識局面
逼上梁山 不識泰山 不世之業(yè) 百無一能 百依百隨
表壯不如理壯 不知顛倒 不知疼癢 撐岸就船 從長計較
從長商議 徹里徹外 重巒復嶂 以禮相待 徹里至外
成群作隊 仇人相見,分外眼明 垂首喪氣 成團打塊 喘息未定
藏蹤躡跡 沖州撞府 德薄才疏 大敗虧輸 獨出心裁
大刀闊斧 鼎分三足 大呼小喝 跌腳槌胸 多見廣識
倒街臥巷 大街小巷 頓口無言 當面錯過 東挪西撮
大請大受 登山涉水 點頭會意 掉頭鼠竄 多言多語
頓足捶胸 淡妝輕抹 風兵草甲 放刁把濫 紛紛洋洋
販夫皂隸 發(fā)昏章第十一 翻江攪海 風門水口 扶墻摸壁
扶危濟困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佛性禪心 逢兇化吉 風行雷厲
飛檐走壁 飛針走線 過府沖州 冠屨倒施 鬼哭神驚
寡情薄意 骨肉未寒 高山峻嶺 觀形察色 高姓大名
改邪歸正 狗血淋頭 歸心如箭 歸心似箭 觀者如垛
魂不著體 魂飛魄蕩 花街柳巷 話里藏鬮 橫七豎八
回生起死 魂消膽喪 花枝招顫 積草屯糧 箭穿雁嘴
腳高步低 近火先焦 擠眉弄眼 家破人離 吉日良時
極天罔地 急先鋒 將遇良材 將遇良才 口出狂言
恐后無憑 看景生情 開眉展眼 里勾外連 捋虎須
路見不平 踉踉蹌蹌 柳眉踢豎 淚如雨下 兩相情愿
明明白白 民窮財盡 民窮財匱 漫天遍地 面色如土
買上囑下 滿天飛 買笑迎歡 目睜口呆 捏腳捏手
裊裊娜娜 濃妝艷抹 屁滾尿流 炮龍烹鳳 披頭蓋腦
披頭散發(fā) 前不巴村,后不著店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千恩萬謝 七橫八豎
氣急敗壞 青面獠牙 七上八落 七損八傷 七上八下
棄邪歸正 缺一不可 人非草木 如饑如渴 人困馬乏
人山人海 十八般武藝 色膽如天 說地談天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深根固蒂 燒眉之急 四平八穩(wěn) 似漆如膠 深入骨髓
說時遲,那時快 十死九活 喪師辱國 碎尸萬段 束手無術
三瓦兩舍 十字街口 十字路頭 天寒地凍 偷雞摸狗
屯街塞巷 螳螂黃雀 天年不齊 探頭探腦 堂堂一表
天誅地滅 忘恩失義 萬箭攢心 無千無萬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懸腸掛肚 須發(fā)皆白 腥風血雨 心腹之交 心慌撩亂
虛晃一槍 心驚膽裂 雄糾糾,氣昂昂 嘯聚山林 相機行事
惜客好義 血流成渠 心滿意足 效犬馬力 徇私舞弊
徇私作弊 心頭撞鹿 陷于縲紲 懸崖峭壁 血雨腥風
削職為民 笑逐顏開 養(yǎng)兵千日,用在一朝 用兵如神 倚草附木
咬定牙根 義膽忠肝 一佛出世,二佛涅盤 一佛出世 一佛出世,二佛涅盤
一帆順風 冤各有頭,債各有主 眼花心亂 壓肩迭背 壓肩疊背
亞肩迭背 眼疾手快 一箭之地 一箭之遙 雨零星亂
雨零星散 一馬當先 遠親不如近鄰 飲泣吞聲 有錢有勢
猿啼鶴唳 有頭有尾 一五一十 杳無蹤跡 有眼不識泰山
以終天年 執(zhí)鞭墜鐙 真才實學 贓官污吏 眾虎同心
做好做惡 詐奸不及 坐立不安 捉摸不定 朱甍碧瓦
壯氣凌云 自取罪戾 主情造意 指手畫腳 遮天蔽日
斬頭瀝血 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走頭無路 坐臥不安 坐臥不離
走為上策 走為上著 朱顏綠發(fā) 齜牙裂嘴 嘖嘖稱贊
解釋: 形容朋友交誼深厚。
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代的人,兩人互相照顧,親如手足。 鮑叔牙與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錢,賺了錢卻只要三分之一。
鮑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滿,叔牙卻說:“管仲家里窮嘛!” 后來,管仲當了大官,帶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敗仗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逃走。人們譏笑管仲膽小如鼠,是個沒有勇氣的人。
這時,叔牙卻出來說:“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親需要他奉養(yǎng),其實,他并不是個怕死的人?!?管仲和鮑叔牙都是齊國人。
齊王有兩個(轉載自第一范文網(wǎng) ,請保留此標記。)兒子,糾和小白。
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師。后來兩個公子為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公子糾被殺,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齊王小白推薦管仲,說:“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請大王聘請他做宰相?!?/p>
齊王說:“你是我的老師,我愿拜你為相?!滨U叔牙語氣堅定地說:“多謝大王的信任。
以前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難得他對公子糾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業(yè),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p>
齊王終于采納了鮑叔牙的建議,任命管仲為相。管仲整頓內政、開發(fā)資源、發(fā)展農業(yè),很快就使齊國強盛起來,當上了盟主。
您可以訪問第一范文網(wǎng)()查看更多與本文《管鮑之交的故事》相關的文章。
1,喇叭腔 相傳,有個叫阿福的人,吹彎喇叭出了名。
那年,江蘇太倉的雙鳳鎮(zhèn)上請了好多吹鼓手去游船奏樂,阿福自然也去了。班子一到雙鳳鎮(zhèn),竟碰上了好幾班吹鼓手班子。
阿福他們不甘示弱,要顯顯身手,出出風頭。游船奏樂開始了,吹鼓手班子各自坐上了一條船,順著搖船擺蕩的節(jié)拍,拿出看家本事吹奏起來了。
果然,“彎喇叭”最最吸引人,從街尾吹起,一直吹到街頭,喇叭聲音一點兒都沒停過。南北兩岸,人山人海,都跟著阿福這班子的船走,還喊著:“彎喇叭厲害!”“彎喇叭吹得最好!”這時,阿福得意洋洋,面孔通紅,喇叭吹得更響亮了。
雙鳳鎮(zhèn)有三里多長,再加船多擁擠,搖得緩慢,足足一個多鐘頭才罷,“彎喇叭”當然也足足吹了一個多鐘頭,一刻都沒停。哪里知道,船剛靠岸,“彎喇叭”阿福竟倒在船艙里,立不起身了。
阿福一連吹了那么久,盡管他有運氣之功,但終究因疲勞過度,力盡精竭,口噴鮮血,閉上眼睛死了?!皬澙取币凰溃痼@了江南,人們都說喇叭腔聽著響,但最終壞事了。
此后,只要一說“喇叭”或“喇叭腔”,大家就會領悟到本來挺順利的事情搞砸了。聽說,相親那天,阿達裝有錢人,對著阿莉一頓顯擺,可當阿莉開口問問車子、房子的事,阿達就“露馬腳”了。
阿莉說阿達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阿達不服氣,指著阿莉說:“你就是‘見錢眼開’!”2,露馬腳 朱元璋加入了元朝末年起義軍郭子興的隊伍后,由于他作戰(zhàn)勇猛,屢建戰(zhàn)功,郭子興很賞識他,于是將義女馬氏嫁給了他。
馬氏是一個才女,精明干練,輔佐朱元璋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朱元璋當上了明朝皇帝,就封她為第一皇后。
馬皇后溫柔端莊,舉止大方。美中不足的是,她長了一雙沒有纏過的“天足”。
在以小腳為美的時代,女人腳大是一大缺陷。馬氏在當了皇后以后,越發(fā)地為自己的一雙大腳感到不安。
因而在大庭廣眾,總是遮遮掩掩,盡量避免將腳露出裙外。有一天,馬皇后游興大發(fā),乘轎招搖過市,瀏覽古都風景。
百姓都翹首張望,想一睹皇后的風采。不料,一陣大風吹過,轎簾被掀起一角,馬皇后的一雙大腳赫然展現(xiàn)在百姓面前。
人們驚訝不已,沒想到當今皇后竟有這樣一雙腳!人們爭相傳言,全城立刻轟動了,“露馬腳”一詞就這么流傳開了。后來,人們便將隱私、陰謀出現(xiàn)了破綻或徹底敗露,稱之為“露馬腳”。
3,見錢眼開 相傳,宋朝時,蘇州有個大富商,非常有錢,人們都叫他“財萬貫”。可這個財萬貫雖然有錢,卻極其吝嗇。
那年,京城臨安開科,財萬貫的外甥顧文秀想進京趕考,但家中貧困,沒有盤纏。財萬貫的老婆瞞著他給了外甥幾件首飾做盤纏,財萬貫知道這事后,就像剜了他的心,氣得兩眼一黑,什么都看不見了。
財萬貫瞎眼后,去求法力無邊的濟公和尚,濟公打趣地說:“施主,眼不見,心不煩,還是什么都看不見的好啊!”財萬貫一個勁地磕頭,說:“只求神僧醫(yī)好我的眼睛,弟子愿獻上布施?!?財萬貫心一橫:“一百兩!”濟公扭轉身,說:“那你回家摸銀子吧!”財萬貫急得抓耳撓腮,最后,他顫抖著說:“一、一千兩,總可以了吧?”濟公說:“那我試試吧!”他假裝念了幾句咒語,又從身上搓了些泥丸給財萬貫吃,卻還不見好。
濟公說:“看來施主的眼是無藥可救了?!必斎f貫又苦苦哀求,濟公說:“好吧,你的眼睛,臨安新科狀元才能治,咱們去找他吧!” 財萬貫和濟公來到臨安,找到狀元府。
原來,新科狀元就是顧文秀。顧文秀命家傭捧上十個大元寶,說:“外甥能中皇榜,全靠舅媽資助。
這一千兩銀子先孝敬舅父,就算還盤纏錢吧?!?財萬貫一聽還他一千兩銀子,滿心驚喜,把十個元寶摸來摸去,恨不得一口吞下去。
這時,濟公念念有詞:“心病還需心藥醫(yī),見錢眼就開,開!開!開!”財萬貫只覺兩眼一亮,面前是十個銀光燦燦的元寶,高興地大叫:“銀子!銀子!十足的銀子!” 濟公冷笑一聲,說:“施主,你這病,因為錢財所得,又因錢財而愈,今后若要再發(fā)病,和尚我可就沒辦法了。這一千兩銀子,就算你許的布施吧?!?/p>
財萬貫心疼萬分,但他害怕眼睛再瞎了,只好嘆了一口氣,點了點頭?,F(xiàn)在,人們用“見錢眼開”來形容那些吝嗇喜財、愛占便宜的人。
4,哪壺不開提哪壺 早年,有父子倆開了間小茶館,雖說本小,門面不大,可是店主善于經(jīng)營,小茶館越辦越興旺。知縣白老爺整天不掏錢的大魚大肉吃足了,便到小茶館來喝茶。
他一人占一桌,罵罵咧咧不說,還得來點兒花生米、豆腐干什么的。茶喝夠了就揚長而去———白喝。
白老爺天天來,這父子倆可怎么受得了啊,卻又惹不起他,只好忍氣吞聲。不久,小茶館的老掌柜病倒了,便讓兒子司爐掌壺,應付生意。
一天,白老爺一端起茶杯,就齜牙皺眉吧嗒嘴,說:“這水也沒開,茶也沒味兒?!?過了幾天,白老爺來得少了;又過了幾天,白老爺漸漸不來了,小茶館又恢復了往日的興旺。
老掌柜病愈后,問兒子:“白老爺為什么不來了?”兒子一笑,說:我給他沏茶,是哪壺不開提哪壺!”5,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張飛少時拜王養(yǎng)年為師,王對有這樣一個“缺心眼子”表示淡淡的憂傷,就對他進行因人施教,天天要他拿著繡花針,把。
這是一個成語:前倨后恭,來源于蘇秦。
倨后恭,就是指先傲慢無禮,后來態(tài)度發(fā)生了180度的轉變,對同一個人十分恭敬。原因通常在于一開始認為這個人對自己影響不大,可以冷淡對待,井水不犯河水;但后來發(fā)現(xiàn)他可以決定自己是否升官發(fā)財,是自己的上司或老板眼中的紅人,趕緊改變態(tài)度,假裝恭敬。
所以這種人稱為“勢利眼”。蘇秦是東周陽人,他曾向東到齊國拜師求學,在鬼谷子先生門下學習。
外出游歷多年,弄得窮困潦倒,狼狽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譏笑他,說:“周國人的習俗,人們都治理產業(yè),努力從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為事業(yè)。
如今您丟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窮困潦倒,不也應該嘛!”蘇秦聽了這些話,暗自慚愧、傷感,就閉門不出,把自己的藏書全部閱讀了一遍。說:“一個讀書人既然已經(jīng)從師受教,埋頭讀書,可又不能憑借它獲得榮華富貴,即使讀書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書《陰符》,伏案而鉆研它。
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締,找到與國君相合的門道,激動地說:“就憑這些足可以游說當代的國君了。”蘇秦做了合縱聯(lián)盟的盟長,并且擔任了六國的國相。
蘇秦北上向趙王復命,途中經(jīng)過洛陽,隨行的車輛馬匹滿載著行裝,各諸侯派來送行的使者很多,氣派比得上帝王。周顯王聽到這個消息感到害怕,趕快找人為他清除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勞。
蘇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著眼不敢抬頭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飯。蘇秦笑著對嫂子說:“你以前為什么對我那么傲慢,現(xiàn)在卻對我這么恭順呢?”他的嫂子趕緊伏俯在地上,彎曲著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臉貼著地面請罪說:“因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顯貴,錢財多啊?!?/p>
蘇秦感慨地嘆息說:“同樣是我這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我,貧賤時,就輕視我。何況一般人呢!假使我當初在洛陽近郊有二頃良田,如今,我難道還佩帶得上六個國家的相印嗎?”當時他就散發(fā)了千金,賞賜給親戚朋友。
當初,蘇秦到燕國去,向人家借過一百錢做路費,現(xiàn)在富貴了,就拿出一百金(一百萬錢)償還那個人。并且報答了以前所有對他有恩德的人。
他的隨從人員中,唯獨有一個人沒得到報償,就上前去自己申說。蘇秦說:“我不是忘了您,當初您跟我到燕國去,在易水邊上,您再三要離開我,那時正當我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責怪您,所以把您放在最后,您現(xiàn)在也可以得到賞賜了。
故事: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已經(jīng)發(fā)生事。或者想象故事。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p>
成語(chengyu,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xiàn)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qū)別。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于語,故成語。
諺語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多數(shù)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jīng)驗,而且一般都是經(jīng)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
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現(xiàn)成的話。諺語類似成語,但口語性強,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諺語內容包括極廣,有的是農用諺語,如“清明前后,栽瓜種豆”;有的是事理諺語,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的屬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識諺語,如“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類別繁多,數(shù)不勝數(shù)。
諺語跟成語一樣都是語言整體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但諺語和名言是不同的,諺語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jīng)驗,而名言是名人說的話。
俗語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chuàng)造,并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并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shù)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jīng)驗和愿望。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jīng)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