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咸淡兩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因戰(zhàn)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來拜訪。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盤咸菜。
夏丐尊不忍的問:“難道這咸菜不會太咸嗎?”
“咸有咸的味道?!焙胍淮髱熁卮鸬?。
吃完飯后,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夏丐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么喝這平淡的白開水?”
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p>
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同游靈隱寺,來到觀音菩薩的的像前,佛印禪師合掌禮拜。
忽然,蘇東坡問了一個問題,“人人皆念觀世音菩薩,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們
一樣,掛著一串念珠?觀世音菩薩念誰?”
佛印禪師:“念觀世音菩薩?!?/p>
蘇東坡:“為何亦念觀世音菩薩?”
佛印禪師:“他比我們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p>
磨磚作鏡
道一十二歲時到南岳衡山,拜懷讓禪師為師,出家當了和尚。
一天,懷讓禪師看道一整天呆呆的坐在那里參禪,于是便見機施教,
問:“你整天在這里坐禪,圖個什么?”
道一說:“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拿起一塊磚,在道一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被這種噪音吵得不能入靜,就問:“師父,你磨磚作什么呀?”
懷讓禪師:“我磨磚作鏡子啊?!?/p>
道一:“磨磚怎么能作鏡子呢?”
懷讓禪師:“磨磚不能作鏡子,那么坐禪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師:“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沉默,沒有回答。
懷讓禪師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學作佛?如果學坐禪,禪并不在于坐臥。
如果是學坐佛,佛并沒有一定的形狀。對于變化不定的事物不應該有所取舍,
你如果學坐佛,就是扼殺了佛,如果你摯著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p>
道一聽了懷讓禪師的教誨,如飲醍醐,通身舒暢。
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鳥巢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聲,說:“這個,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p>
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夠做到?!?/p>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有一天,佛印禪師登壇說法,蘇東坡聞說趕來參加,座中已經(jīng)坐滿人眾,沒有空位了。禪師看到蘇東坡時說:“人都坐滿了,此間已無學士坐處?!?/p>
蘇東坡一向好禪,馬上機鋒相對回答禪師說:“既然此間無坐處,我就以禪師四大五蘊之身為座?!?/p>
禪師看到蘇東坡與他論禪,于是說:“學士!我有一個問題問你,如果你回答得出來,那么我老和尚的身體就當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來,那么你身上的玉帶就要留下本寺,做為紀念?!碧K東坡一向自命不凡,以為準勝無疑,便答應了。佛印禪師就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請問學士要坐那里呢?”
蘇東坡為之語塞。
蘇東坡的玉帶因此輸給佛印禪師,至今仍留存于金山寺。
一) 蘇軾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jīng)常一起參禪、打坐。
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占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一天, 兩人又在一起打坐。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么???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
蘇軾聽后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么?就活像一攤牛糞。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么?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
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二) 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面餅吃。
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shù)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
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蘇軾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 佛印在帳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伙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 (三)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
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余,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
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游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zhèn)€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
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游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后兩句要用‘哉’字結(jié)尾?!?/p>
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浮云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1、泥濘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與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條泥濘小路上,此時,天正下著大雨。
他倆在一個拐彎處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為身著綢布衣裳和絲質(zhì)衣帶而無法跨過那條泥路。 “來吧,姑娘,”坦山說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過了泥路,放下后又繼續(xù)趕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悶聲不響,最后終于按捺不住,向坦山發(fā)問:“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別是年輕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險的,你為什么要那樣做?” “什么?那個女人嗎?”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 2、一切皆空 山岡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到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
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xiàn)象的真性是空。
無悟、無迷、無圣、無凡、無施、無受?!? 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
但他突然舉起煙筒將山岡打了一下,使得這位年輕的禪者甚為憤怒。 “一切皆空,”獨園問道,“哪兒來這么大的脾氣?” 3、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
幾叩首后,這人突然發(fā)現(xiàn)身邊一人也在參拜,且模樣與供臺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 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 那人答:“是?!?/p>
此人更加迷惑,又問:“那您自己為什么還要參拜呢?” 觀音菩薩答:“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4、輸與贏 一位武士手里握著一條魚來到一休禪師的房間。
他說道:“我們打個賭,禪師說我手中的這條魚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說是死的,武士肯定會松開手;而如果他說是活的,那武士一定會暗中使勁把魚捏死。 于是,一休說:“是死的?!?/p>
武士馬上把手松開,笑道:“哈哈,禪師你輸了,你看這魚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說道:“是的,我輸了。”
一休輸了,但是他卻贏得了一條實實在在的魚。 5、你且看他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6、一杯茶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的一位禪師。有一天,有位大學教授特來向他問禪,他只以茶相待。
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賓的杯子,直到杯滿,而后又繼續(xù)注入。 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終于說道:“已經(jīng)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南隱答道,“里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7、悟性如光 讀佛經(jīng)。 弟子問佛祖:“您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么能夠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墻角有一把錘子?!?/p>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還是瞇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只好說我看不見。 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墻角果然有一把錘子。
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8、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兩個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飯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個。
大和尚立馬跑向老和尚的禪房打小報告:“師傅,師弟剛剛打破了一個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雙眼微閉,說道:“我相信你永遠也不會打破碗!” 9、送一輪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禪師,有一天夜里,趁著皎潔的月光,他在林間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時,正碰上個小偷光顧,他怕驚動小偷,一直站門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錢的東西,返身離去時遇見了禪師,正感到驚慌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說著脫下了身上的外衣,說道:“夜里涼,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完,禪師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你!” 第二天,溫暖的陽光融融地灑照著茅屋,禪師推開門,睜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齊地疊放在門口。
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道:“我終于送了他一輪明月……” 10、一滴水 佛祖釋迦牟尼考問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 弟子們都回答不出。 釋迦牟尼說:“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p>
11、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很難看。 小和尚看不過去,對師傅說:“師傅,快撒點種子吧!” 師傅曰:“不著急,隨時?!?/p>
種子到手了,師傅對小和尚說:“去種吧?!辈涣希魂囷L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著急地對師傅說:“師傅,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 師傅說:“沒關(guān)系,吹走的凈是空的,撒下去也發(fā)不了芽,隨性?!?/p>
剛?cè)鐾攴N子,這時飛來幾只小鳥,在土里一陣刨食。小和尚急著對小鳥連轟帶趕,然后向師傅報告說:“糟了,種子都被鳥吃了?!?/p>
師傅說:“急什么,種子多著呢,吃不完,隨遇。” 半夜,一陣狂風暴雨。
小和尚來到師傅房間帶著哭腔對師傅說:“這下全完了,種子都被雨水沖走了?!? 師傅答:“沖就沖吧,沖到哪兒都是發(fā)芽,隨緣?!?/p>
幾天過去了,昔日光禿禿的地上長出了許多新綠,連沒有播種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頭。小和尚高興地說:“師傅,快來看吶,都長出來了?!?/p>
師傅卻依然平靜如昔地說:“。
《罪由心造—李靖》 唐朝雁門關(guān)太守李靖,最初在京城的時候,頗知道對出家人尊敬禮遇,因為僧寶功德巍巍,是代佛宣說佛法,滋潤眾生精神食糧的??! “我要敬事僧寶,絕不動搖心志!”他內(nèi)心中想著,事實上他也做到了。
但是佛門中人也往往有若干敗類,這等于人的手指頭有長短不齊,社會上也是良莠不齊是同一個道理。 見到出家人做出了非法的行為,與戒律違背,畢竟是少數(shù),李靖卻起了一種——從希望至失望,從尊敬到不敬,甚至進一步認為所有出家人都是如此!佛教的代言人出家眾尚且如此,整個教義便也不可信,再說要這樣的教做什幺,于人無益,不如消滅了它還好——的心理。
所以當他在代州任官職時,居然大廢佛寺,從前曾立志“敬事三寶”的念頭不知何時已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有一天出外射獵,騎馬奔騰于中臺山一片廣大的原野中。
忽然,他眼睛一亮“奇怪,明明是一片綠色的原野,這兒怎幺有一個大池子呢?以前也來過,怎幺都不曾見到過?” 策馬稍前,這一看更不得了,竟有一個和尚與一婦人在大池子中公然共浴?!昂?,這對無恥的男女!” 他大為瞋怒,一點也不加考慮,立刻將身后的箭掏出,上了弓,“嗖!”的一聲射了出去。
他的箭法一向是很準的。由于大池子離他策馬的地方有一段相當?shù)木嚯x,遠遠望去可以看到那兩人的肩上都中了箭。
這個時候,他覺得很痛快。 那一男一女帶著箭傷向東南方向逃去。
“追!”他騎了馬一路直追下去。 奇怪的是那對男女不過是徒步,而他策著馬兒,但彼此間的差距老是隔著幾步,怎幺也追不上。
“莫非今天遇上鬼了?”他心中自嘲。 一直追到一處,有一間小小的寺院叫做“真容院”,明明兩人逃進寺院去了,怎幺找不到呢?怎幺會? 進入寺院見殿上有兩尊菩薩像,一是文殊、一是普賢。
仔細再看,赫然兩尊菩薩像上都插著弓箭,那不就是他射出的箭嗎! 他開始明白是怎幺回事了,他后悔自己的孟浪,更懺悔自己的罪業(yè),不由得悲泣起來,就在兩尊菩薩前頂禮謝罪。 《愚癡讓人一無所有》 從前一個貧窮的人,替人做苦工積下了一點錢之后,就去做小生意。
雖然他一直在窮苦中掙扎,想發(fā)財很不容易,但他不相信自己會窮苦一輩子。 因此,他唯有依賴天,每天早晚他一定燒一枝香,誠懇至誠的向帝釋天禮拜,祈求帝釋天能賜給他財富和幸福。
他充滿了信心、禮拜和等待。 這人雖然貧窮,做事非常認真,就這樣經(jīng)過了十二年,沒有停過一天的祈求。
他還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不管日子過得再怎么苦,他也不向人借錢,每天老老實實地度日。 窮人的真心誠意,終于感動了帝釋天。
有一天晚上,當他和平常一樣燒香祈禱的時候,忽然不知從那兒來了一個人,站在他的前面。窮人嚇了一跳,倒退了幾步,定眼一看,并不認識來人,可是來者并沒有什么惡意,他正想開口問他的時候,卻聽到來人說道:“你不要怕!我是來幫忙你,而不是來加害你的。”
“你到底是什么人呢?”窮漢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問。 “我就是你每日早晚禮拜的帝釋天,十二年來,每天接受你兩次誠心的供養(yǎng),我看你也是個老實規(guī)矩的人,所以接受你的祈求。
如今,我這里有個瓶子,叫做‘德瓶’,你拿去好好地保管,只要你心中想要什么,這個德瓶就會滿足你的愿望?!?帝釋天將瓶子交給窮漢以后,就隱身不見了。
窮漢得了這個瓶子,心里很懷疑地想著,這么一個瓶子,怎么能夠滿足我的要求呢?它值多少錢?最好能有一件漂亮的衣服給我,那就好了。 當他剛想到這里的時候,不注意中,卻從德瓶里跑出一件漂亮的衣服來,窮漢高興的把衣服穿起來,顏色好看,而且又極合身。
他看看身上漂亮的衣服,心里就又想著:有了這么一件漂亮的衣服,但頭上和腳上的帽子和鞋子都壞了,如果能有一頂新帽子和一雙新鞋子,那就更配了。 當他剛想到這里時,真的!帽子和鞋子都已出現(xiàn)在他的眼前,他馬上穿戴起來,覺得非常合適,尤其是那雙亮光光的鞋子,跑起路來感到輕便又舒服。
這一身整齊的服裝給人家看起來,真是像個有錢的人。 可是他摸摸口袋,口袋里邊卻空空如也。
他想:這怎么行呢!最好衣袋里有些錢才象樣?。∷@么一動念,兩個口袋里馬上裝滿了金銀塊。 窮漢真是高興極了,他已經(jīng)知道這個德瓶的妙用。
因此,雙手捧著德瓶在家里踱方步,真是心花怒放,可是一個不小心,頭一抬,卻碰到了門楣,他看到這矮小的房子真討厭,心里就想:假若能有一所大房子就好了! 這時,那間破小的房屋忽然變成又大又美的高樓,有客廳、廚房還有許多房間,這是他有生以來從未住過的房子,房子里的陳設(shè)用具無一不具備,應有盡有,而且財寶滿倉、奴婢成群,他將以前所夢想做大富翁應有的東西,如今都一件件地實現(xiàn)了。 幾十年的窮困,一躍就成為大富豪,金錢任他使用,仆女時刻侍奉。
要吃、要玩,無人阻撓。在這種富裕的環(huán)境中,他不但生活上有了大改變,就連性情也逐漸不同了,他不再安份,他常??涫九笥选⒖涫距従?,態(tài)度驕傲非常,懶惰放逸。
連每天早晚那兩次的禮拜也感到麻煩,后來就索性停止了,他認為自己如今已經(jīng)富貴,還要拜帝釋天做什么,他沒有想到自己如何致富的原因。 有一天,是這位大富翁的生日。
禪是不能講的。
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禪是悟的。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精選了幾個關(guān)于禪的故事,在這光怪陸離的社會,讀禪可以開啟心智,最重要是體驗那份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
-psytopic.com 【你且看他】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一杯茶】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的一位禪師。
有一天,有位大學教授特來向他問禪,他只以茶相待。 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賓的杯子,直到杯滿,而后又繼續(xù)注入。
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終于說道:“已經(jīng)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南隱答道,“里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悟性如光】 讀佛經(jīng)。
弟子問佛祖:“您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么能夠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墻角有一把錘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還是瞇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只好說我看不見。
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墻角果然有一把錘子。 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打破碗 】 一位老和尚有兩個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飯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個。 大和尚立馬跑向老和尚的禪房打小報告:“師傅,師弟剛剛打破了一個碗?!?/p>
老和尚手捻佛珠,雙眼微閉,說道:“我相信你永遠也不會打破碗!” 【惹塵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教惹塵埃?!?慧能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禮物】 一位禪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
連續(xù)好幾天,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蔑他。 最后,禪師轉(zhuǎn)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么這份禮物屬于誰呢?” 那人回答:“屬于原本送禮的那個人?!?/p>
禪師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p>
給你找了幾個放下
兩位禪者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里躑躅不前。由于她穿著絲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走過淺灘。
“來吧!小姑娘,我背你過去?!睅熜终f罷,把少女背了起來。
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師弟繼續(xù)前進。
師弟跟在師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悅,但他默不作聲。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對師兄說:“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為什么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xiàn)在還掛在心上?”
二、還要我放下什么
唐代,嚴陽尊者問趙州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大意是:在禪修的道路上,我拋棄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
趙州禪師答:“放下吧?!?
嚴陽尊者說,已經(jīng)兩手空空,還要我“放下”什么?
趙州禪師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來!”
嚴陽尊者聽到這里,忽然有所領(lǐng)悟。
三、洗缽去
唐代時,有參學禪法的僧人不遠千里,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今柏林禪寺)。早飯后,他來到趙州禪師身前,向他請教,“禪師,我剛剛開始寺院生活,請您指導我什么是禪?”
趙州問:“你吃粥了嗎?”
僧人答:“吃粥了?!?
趙州說:“那就洗缽去吧!”
在趙州禪師話語之中,這位僧人有所省悟。
趙州的“洗缽去”,指示參禪者要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處,必須不離日常生活。這些日常的喝茶吃飯,與禪宗的精神沒有絲毫的背離。
四、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獨坐參禪,默然不語。師父看出其中玄機,微笑著領(lǐng)他走出寺門。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間彌漫著清新的空氣,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過了一個下午,師父起身,沒說一句話,打個手勢,他把一休領(lǐng)回寺內(nèi)。
剛?cè)胨麻T,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一休關(guān)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師父的旨意,獨坐門外,思悟師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連鳥語水聲也不再明晰。
這時,師父在寺內(nèi)朗聲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開寺門,走了進去。
師父問:“外面怎么樣?”
“全黑了。”
“還有什么嗎?”
“什么也沒有了?!?
“不”,師父說:“外面,清風、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領(lǐng)悟了師父的苦心。
五、磨磚作鏡
道一十二歲時到南岳衡山,拜懷讓禪師為師,出家當了和尚。
一天,懷讓禪師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參禪,于是便見機施教,問:“你整天在這里坐禪,圖個什么?”
道一說:“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拿起一塊磚,在道一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被這種噪音吵得不能入靜,就問:“師父,您磨磚作什么呀?”
懷讓禪師:“我磨磚作鏡子啊。”
道一:“磨磚怎么能作鏡子呢?”
懷讓禪師:“磨磚不能作鏡子,那么坐禪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師:“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沉默,沒有回答。
懷讓禪師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坐佛?如果學坐禪,禪并不在于坐臥。如果是學坐佛,佛并沒有一定的形狀。對于變化不定的事物不應該有所取舍,你如果學坐佛,就是扼殺了佛,如果你執(zhí)著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聽了懷讓禪師的教誨,如飲醍醐,通身舒暢。
有一天,五祖禪師弘忍預將自己的衣缽傳于下一代,就叫人作偈語,神秀想了很長時間,在一天晚上在寺院的南墻上寫下:“甚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p>
第二天大家紛紛揚揚的傳這首偈語,弘忍見了之后對他的徒弟說:“大家就按上面寫著做就可以了。”大家都以為衣缽肯定是傳于神秀了,慧能聽見后,就叫人陪她去看,他看了之后就做了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p>
并叫別人寫上(慧能是不識字的),弘忍見了之后,就到了廚房在他的頭上敲了三下,就走了,晚上慧能在三更的時候就到了弘忍的房間,弘忍就給慧能講解了《金剛經(jīng)》慧能很快就開悟了,并把自己的衣缽就傳給了慧能,讓慧能立即逃走。
佛祖割肉喂鷹!達摩祖師一葦渡江。
鳩摩羅什譯《金剛經(jīng)》中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真正的佛法,佛用一句話說完了,就是不可思議。
后世到了禪宗,講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有一天上座說法,學生徒弟們都等他講,等了半天他沒有說話,忽然抓起面前講臺上一朵花,那么一轉(zhuǎn),大家也不曉得他什么意思,誰都不懂,只有他的大弟子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這是典籍的記述。這個「破」字形容得妙極了,大家等了半天,心情都很嚴肅,場面非常莊重,迦葉尊者忍不住了,一下子笑了出來。
這一下被佛看到了,佛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挂驗殄热~懂了,這是禪宗的開始。
五祖弘忍大師欲傳位給眾弟子,遂命寺中個弟子各作謁一首,以觀察各弟子對佛法的領(lǐng)悟程度,其中上座大弟子神秀最有可能接位,其作謁與墻上: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輕拂拭,勿使惹塵埃!后來的禪宗六組慧能法師雖沒讀過多少書,但聽后作謁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使惹塵埃!弘忍遂暗示慧能半夜去其禪房,將衣缽傳位于慧能,是為六組。
LZ你好 個人覺得這幾個都不錯 尤其第一個 本人很喜歡~~:) 一、放下 兩位禪者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
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里躑躅不前。由于她穿著絲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走過淺灘。
“來吧!小姑娘,我背你過去?!睅熜终f罷,把少女背了起來。
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師弟繼續(xù)前進。 師弟跟在師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悅,但他默不作聲。
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對師兄說:“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為什么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xiàn)在還掛在心上?” 二、還要我放下什么 唐代,嚴陽尊者問趙州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大意是:在禪修的道路上,我拋棄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 趙州禪師答:“放下吧?!?嚴陽尊者說,已經(jīng)兩手空空,還要我“放下”什么? 趙州禪師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來!” 嚴陽尊者聽到這里,忽然有所領(lǐng)悟。
三、洗缽去 唐代時,有參學禪法的僧人不遠千里,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今柏林禪寺)。早飯后,他來到趙州禪師身前,向他請教,“禪師,我剛剛開始寺院生活,請您指導我什么是禪?” 趙州問:“你吃粥了嗎?” 僧人答:“吃粥了?!?/p>
趙州說:“那就洗缽去吧!” 在趙州禪師話語之中,這位僧人有所省悟。 趙州的“洗缽去”,指示參禪者要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處,必須不離日常生活。
這些日常的喝茶吃飯,與禪宗的精神沒有絲毫的背離。 四、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獨坐參禪,默然不語。
師父看出其中玄機,微笑著領(lǐng)他走出寺門。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
放眼望去,天地間彌漫著清新的空氣,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過了一個下午,師父起身,沒說一句話,打個手勢,他把一休領(lǐng)回寺內(nèi)。 剛?cè)胨麻T,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一休關(guān)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師父的旨意,獨坐門外,思悟師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連鳥語水聲也不再明晰。
這時,師父在寺內(nèi)朗聲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開寺門,走了進去。
師父問:“外面怎么樣?” “全黑了?!?“還有什么嗎?” “什么也沒有了?!?/p>
“不”,師父說:“外面,清風、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一休忽然領(lǐng)悟了師父的苦心。
五、磨磚作鏡 道一十二歲時到南岳衡山,拜懷讓禪師為師,出家當了和尚。 一天,懷讓禪師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參禪,于是便見機施教,問:“你整天在這里坐禪,圖個什么?” 道一說:“我想成佛?!?/p>
懷讓禪師拿起一塊磚,在道一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被這種噪音吵得不能入靜,就問:“師父,您磨磚作什么呀?” 懷讓禪師:“我磨磚作鏡子啊?!?/p>
道一:“磨磚怎么能作鏡子呢?” 懷讓禪師:“磨磚不能作鏡子,那么坐禪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師:“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沉默,沒有回答。 懷讓禪師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坐佛?如果學坐禪,禪并不在于坐臥。
如果是學坐佛,佛并沒有一定的形狀。對于變化不定的事物不應該有所取舍,你如果學坐佛,就是扼殺了佛,如果你執(zhí)著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p>
道一聽了懷讓禪師的教誨,如飲醍醐,通身舒暢。 六、人生咸淡兩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因戰(zhàn)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來拜訪。他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道咸菜。
夏丏尊不忍地問:“難道這咸菜不會太咸嗎?” “咸有咸的味道?!焙胍淮髱熁卮鸬?。
吃完飯后,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夏丏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么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p>
七、八風吹不動 蘇東坡在江北瓜州任職時,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師是至交,兩人經(jīng)常談禪論道。 一日,東坡居士自覺修持有得,即撰詩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詩成后遣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品賞,禪師看后,拿筆批了兩個字,即叫書童帶回。 蘇東坡以為祥師一定是對自己的禪境大表贊賞,急忙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兩個字:放屁。
這下東坡居士真是又驚又怒,即刻乘船過江找佛印理論。 船至金山寺,禪師早已在江邊等候,蘇東坡一見佛印立即怒氣沖沖的說:“佛印,我們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認同我的修行,我的詩,也不能罵人??!” 禪師大笑說:“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么一個屁字,就讓你過江來了?” 蘇東坡聽后恍然而悟,慚愧不已。
八、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鳥巢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聲,說:“這個,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p>
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夠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九、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同游靈隱寺,來到觀音菩薩的像。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