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故事,《水調(diào)歌頭》這首詩是蘇軾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寫,不是什么神話故事,是對人生中無不散之宴席的感嘆。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笨闯龊驮铝劣嘘P(guān),但蘇軾只是借此寄托思念。也可以聯(lián)想到“嫦娥”的故事,但他不是神話。全詩為:
丙辰中秋 ,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目 九天攬月
發(fā)音 jiǔ tiān lǎn yuè
釋義 攬:采摘。到天的最高處去摘月。常形容壯志豪情。
出處 唐·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詩:“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人的志向
成語出處
唐·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詩:“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唐·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詩:“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p>
成語示例
唐·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詩:“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p>
成語出處 傳說古代隨國姬姓諸侯見一大蛇傷斷,以藥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銜明月珠以報德,因曰隨侯珠,又稱靈蛇珠。楚人卞和于荊山得一璞玉,先后獻給武王、文王,均以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斷兩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寶玉,因命之曰和氏璧。
"隨珠和璧,明月清風”其中“明月清風”源自《南史·謝惠傳》:“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惟當明月”。一種詩意的感覺,“明月清風”中提到的兩個意象:明月,清風。它們都是可以入詩的,明月為黑夜帶來光明,清風給人心曠神怡的感覺,皆是美好的向往。清風吹拂,天空明凈,明月當空,心曠神怡。也可以引申為在亂世之中保持高尚的情操,或救百姓于危難之中的仁人志士。所謂“時窮節(jié)乃現(xiàn),危難出英雄”,是一種內(nèi)心感受,也是一種情感寄托。
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寫道: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該詩寫于李白聽聞?chuàng)从淹醪g被貶之時,李白借助與月亮的對話,向月亮傾訴自己的心聲,含蓄的表達了對朋友的憂慮和思念之情。
漢魏時期曹丕的《雜詩》中有“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xiāng)……?!钡脑娋?。
到唐朝時借月表達思鄉(xiāng)之情已經(jīng)屢見不鮮,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的“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一詩;再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有: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漢代古詩《明月何皎皎》中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的詩句。
以后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如李清照的“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李白的《月下獨酌四首(其一)》寫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李端的《拜新月》一詩則是另一種滋味的寂寞。
該詩云: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雨人不聞,北風吹羅帶。
: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李白的《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寫道:金陵夜寂涼風發(fā), 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云映水搖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歸, 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解讀該詩可以從“謝玄暉”這一典故和月下之景入手。
“謝玄暉”指的是南齊詩人謝眺的字。詩人描繪的是一幅空靈潔凈的月夜之景:白云、城垣倒映在江中,清清的露水像垂珠似的從月光中滴灑下來,走進其中讓人身心滌蕩。
詩人借月下之景透露出自己喜愛潔白、仰慕謝眺、追慕高遠的情懷。以上兩首詩前者側(cè)重表現(xiàn)志向的崇高,后者側(cè)重表現(xiàn)志向的純潔,很具有代表性。
古人對月遐思飄渺,想到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不禁慨嘆萬千。于是有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p>
的灑脫;有了“古人今日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豁達。有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的超脫。再如張若虛的千古絕唱《春江花月夜》中點睛之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句包含了作者由月而引發(fā)的對宇宙終極意義的思考和對人類個體命運稍縱即逝的慨嘆。
江月年年相似,個體的人的存在相比之下卻如此短暫,詩人將兩者濃縮于同一個畫面,使人由人類的個體命運想到了人類整體的命運。人類何時來,又何時去,這一問,問了千古,成為關(guān)于人類命運、宇宙命運終極意義的永久命題。
了解了月亮的特殊意義,每逢佳節(jié),舉頭望月,也許它會顯得更加明亮。月亮的美稱與雅號玉兔、夜光、素娥、冰輪、玉輪、玉蟾、桂魄、蟾蜍、顧兔、嬋娟、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玉羊……亮的美稱與雅號與“兔”有關(guān)1、玉兔。
神話里月中有玉兔,代指月亮。如唐代韓琮《春愁》:“金烏長飛玉兔走?!?/p>
2、顧兔。月亮的別名。
南朝梁何遜《七召?神仙》:“顧兔才滿,庭英紛而就落?!?、冰兔。
指月亮。如唐代李紳《奉酬樂天立秋夕有懷見寄》:“冰兔半升魄?!?/p>
4、桂兔。指月亮。
唐代韓?《元夜即席》:“桂兔韜光云葉重。”5、蟾兔。
舊說兩物為月中之精,因代指月?!豆旁娛攀住罚骸叭迕髟聺M,四五蟾兔缺?!?/p>
與“桂樹”有關(guān)1、桂月。傳說月中有樹曰桂,故稱。
《樂府詩集?東飛伯勞歌》:“南窗北牖桂月光。”2、桂花。
亦稱桂華,指月。韓愈《明水賦》:“桂華吐耀,兔影騰精?!?/p>
3、桂枝。指月亮。
唐太宗《遼城望月》:“魄滿桂枝圓。”4、桂輪。
唐代李涉《秋夜題夷陵水館》:“凝碧初高海海氣秋,桂輪斜落到江樓。”5、桂叢。
指月宮。清代洪升《長生殿?重圓》:“聽何處奏鈞天,想近著桂叢邊。”
6、桂宮。指月亮。
南朝梁沈約《登臺望秋月》:“桂宮裊裊落桂枝,圳寒凄凄生白露?!?、桂窟。
指月宮。元代郝經(jīng)《三汊北城月榭玩月醉歌》:“露華漲冷濯桂窟。”
8、桂魄。指月亮。
唐駱賓王《傷祝阿王明府》:“輪銷桂魄,驪珠毀貝闕之前?!?、桂蟾。
指月亮。唐盧照鄰《贈益府裴錄事》:“朝看桂蟾晚,夜聞鴻雁度。”
與“蟾蜍”有關(guān)1、蟾蜍。指傳說月中有蟾蜍,指代月亮。
如李白《雨后望月》:“四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2、玉蟾蜍。
省稱為“玉蟾”或“玉蜍”。如唐代褚載《月詩》:“玉蟾蜍耀海東頭?!?/p>
3、蟾輪。喻圓月。
唐代元凜《中秋夜不見月》:“蟾輪何事色全微,賺得佳人出繡幃?!?、冰蟾。
指月亮。明代湯顯祖《牡丹亭?鬧殤》:“海天悠,問冰蟾何處涌?”5、蟾鉤。
月牙。唐夏侯審《詠被中繡鞋》:“云里蟾鉤落鳳窩,玉郎沉醉也摩挲。”
6、蟾宮。月宮,月亮。
唐代許晝《中秋月》:“應。
這首詩出自《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詞原文是
(上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下闋)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你問的那句意思是——明月從何時才有?
全詩的意思是——
明月從何時才有?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zhuǎn)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不應該有遺憾,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成全.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