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侯 :
1.古時候,帝王分封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參見"五侯九伯"。
2.指同時封侯的五人。漢成帝封其舅王譚平阿侯﹑王商成都侯﹑王立紅陽侯﹑王根曲陽侯﹑王逢時高平侯。見《漢書.元后傳》。
3.指同時封侯的五人。東漢大將軍梁冀擅權(quán),其子梁胤﹑叔父梁讓及親屬梁淑﹑梁忠﹑梁戟皆封侯。
4.指同時封侯的五人。漢桓帝封宦者單超新豐侯﹑徐璜武原侯﹑左悺上蔡侯﹑具瑗東武陽侯﹑唐衡汝陽侯。
5.泛指權(quán)貴豪門。
唐.韓翃 《寒食》 中“五侯家”就是第5項(xiàng)的意思,泛指權(quán)貴豪門。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1.蠶叢縱目 黃帝娶蜀山氏的女子為妃,生下一男嬰。
男嬰長大后是“目縱”(即雙瞳),居岷山下的石穴里。他善于養(yǎng)蠶,因“教民蠶桑”有功,而被部人稱作“蠶叢”。
后成為蜀地的首領(lǐng)。東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
(譯文:蜀國以一個王侯名蠶從,他的眼睛是雙瞳。)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
公元前1613年,商朝君王祖甲執(zhí)政后期,蠶叢氏部落不屈服商朝人的控制,領(lǐng)導(dǎo)部族奮起反抗,結(jié)果弱不勝強(qiáng),戰(zhàn)死岷山,部人四處逃散,他們的一支,“從茂汶盆地的東面翻過與岷山相連的玉壘山脈進(jìn)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志在伺機(jī)重新抗?fàn)?。商王廩辛繼位初,羌方在今陜、甘一帶重又崛起,屢犯商王朝,常使商戍軍遭到很大損失,促使廩辛決定用兵平定西戎。
商王廩辛針對羌方武裝力量強(qiáng)悍等特點(diǎn),戰(zhàn)前進(jìn)行全面的謀劃和布置,一面命戍軍暫避敵鋒,待機(jī)而動,一面組織精銳部隊(duì)適時增援抗擊羌方進(jìn)犯,打散了蠶叢氏部落,蠶叢氏首領(lǐng)被射殺。2.杜宇化鵑 時值商朝末年,當(dāng)時的四川,在三峽一帶尚處淤塞,四川盆地是一個近乎全封閉的圍嶂。
川內(nèi)又有岷江、涪江等大河,川西雪山過來的大水無處排泄,于是盆地內(nèi)經(jīng)常洪水橫流,巴蜀人民終年掙扎在避水逃難中。杜宇雖然竭盡心力,筑堤開堰,又帶領(lǐng)人民上山躲避,但治標(biāo)不治本,依然不能平息災(zāi)難,杜宇因此憂心忡忡。
后來,從下游的湖北地區(qū),來了一個叫鱉靈的人。他胸懷大志,膽識過人,才略出眾。
望帝杜宇見了非常高興,于是任命他為相。鱉靈擔(dān)任蜀相之后,主持政務(wù),興利除弊,將蜀地治理得更好。
此時常年的洪水依然是川內(nèi)的主要災(zāi)難。鱉靈經(jīng)過觀察,決定把巫山的峽道開鑿清理,讓川內(nèi)的河流得以順峽谷而出,不再四處泛濫。
鱉靈治水,不辭辛勞,廢寢忘食,甚至數(shù)年之間不曾回家探望。通過治理水患,他在民眾中也建立了很高的威望。
望帝杜宇見狀,便按照當(dāng)時的慣例,主動把君主之位禪讓給了鱉靈。鱉靈成為蜀地新的君主,號“開明”,又稱為“叢帝”。
望帝杜宇禪位之后,退居西山。昔日統(tǒng)治全蜀的君主,如今成為閑居的老人,自然難免一點(diǎn)點(diǎn)惆悵。
誰知道太平日子沒過多久,四鄉(xiāng)竟然傳來了流言,說杜宇把君主之位禪讓給開明,是因?yàn)樵陂_明率眾治水期間,杜宇同開明的妻子發(fā)生了私通,所以才羞愧讓位的。流言傳來,望帝杜宇是又氣又急。
想不到一番好意竟然落得這樣的誣蔑。那會兒雖然沒啥“封建倫理束縛”,但道德指責(zé)的帽子還是很重的。
杜宇原本就上了年紀(jì),又在長期的為政中殫精竭慮,損害了健康,受此打擊,很快一病不起,含恨逝去。他的魂魄不忍離開蜀地人民,于是化身為鳥,晝夜鳴叫,聲音凄切。
而川中人民,也沒有忘記他們的君主,把這種鳥叫做“杜鵑”,以表達(dá)對望帝杜宇的懷念。3.開明復(fù)活 楚國有個叫鱉靈的人,有一天不小心失足落水被淹死,尸首不是順流而下,而是逆流而上,一直沖到郫。
更奇怪的是,剛打撈起來,他便復(fù)活了。望帝聽說有這樣的怪事,便叫人把鱉靈叫來相見,兩人談得很投機(jī)。
望帝覺得鱉靈不但聰明和有智慧,而且很懂得水性,是個人才,便叫他做了蜀國的丞相。鱉靈任丞相不久,一場大洪水暴發(fā)了,原因是玉壘山擋住了水流通路。
這場洪水之大,和堯時暴發(fā)的洪水差不多,人民沉浸在水潦里,痛苦不堪。鱉靈帶領(lǐng)人民治水,把玉壘山鑿開一條通路,讓洪水順岷江暢流而下,由是解除了水患,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
鱉靈治水歸來,望帝因他治水有功,自愿把帝位禪讓給他。鱉靈接位后,號稱叢帝,又稱開明帝;以后他的兒子繼承帝位,也都稱開明帝。
擴(kuò)展資料 古蜀滅亡過程的主要事件 秦國張儀的石牛計 秦惠王垂涎蜀國富饒,欲派兵攻打,但秦將對蜀地道路不甚了解,張儀出謀制作五頭石牛,將黃金鑲在牛尾下,由其子張若護(hù)送給苴國,苴侯高興的承諾愿助秦國借道伐蜀,張若又到苴蜀邊界向人們大肆宣傳說”秦惠王愿與苴國結(jié)秦晉之好,送給苴國了五頭石牛。這可不是一般的石牛,這是秦國才有的石料做的,而且石牛還有靈性,晚上會偷偷的吃草,吃飽了也會拉屎,但它們拉的屎是黃金“。
蜀王杜蘆是一位在年輕氣盛的君王,擊退巴國來犯軍隊(duì)的他,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忘了上幾輩為什么要建苴國,他更忘了上一輩為什么對苴侯忍氣不發(fā),也沒想聽廷上百官對他的進(jìn)諫,他令五組勞工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另外要奪來秦惠王送給苴侯的五頭能拉黃金屎的石牛。
張若在苴國關(guān)注著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修拓進(jìn)展,終于等到蜀王杜蘆親自率兵,令“五丁力士”(即五組勞工)引路攻打苴國,這條路就是后來的蜀道。苴侯急忙請張若回秦國求秦王出兵援救。
蜀王杜蘆也派使者與秦結(jié)盟。但狡詐的秦惠王嬴駟還是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duì)攻打蜀國。
苴侯為表誠意大開城門,秦兵蜂擁而入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xiāng)(今彭州)被捉。蜀、苴二國同年滅亡。
苴侯或許不記得春秋時期“假道伐虢“的故事了。就這樣,剛吃了蜀國敗仗而元?dú)馕磸?fù)的巴國被秦軍勢力包圍,秦惠王嬴駟采納司馬錯“先滅蜀,。
寒食 / 寒食日即事
唐 ·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暮春時節(jié),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shù),寒食節(jié)東風(fēng)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痹娙肆⒆愀哌h(yuǎn),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按撼恰币徽Z,高度凝煉而華美?!按骸笔亲匀还?jié)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jié)合,呈現(xiàn)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yàn)槟侵涣饔谝话阈缘母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qiáng)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tài)強(qiáng)烈,有助于表現(xiàn)春天的勃然生機(jī)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fēng)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fēng)。一個“飛”字,蘊(yùn)意深遠(yuǎn)??梢院敛豢鋸埖卣f,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春風(fēng)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fēng)飄動起來了。風(fēng)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fēng)。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shí)指唐朝的皇宮?!拔搴睢币话阒笘|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quán)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jié)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diǎn)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xí)俗,但權(quán)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diǎn)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xiàn)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于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quán)的腐敗現(xiàn)象進(jìn)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寒食 / 寒食日即事 唐 · 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暮春時節(jié),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shù),寒食節(jié)東風(fēng)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按撼菬o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
詩人立足高遠(yuǎn),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按撼恰币徽Z,高度凝煉而華美。
“春”是自然節(jié)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jié)合,呈現(xiàn)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盁o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
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yàn)槟侵涣饔谝话阈缘母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qiáng)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
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tài)強(qiáng)烈,有助于表現(xiàn)春天的勃然生機(jī)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fēng)飛舞。
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fēng)。
一個“飛”字,蘊(yùn)意深遠(yuǎn)??梢院敛豢鋸埖卣f,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春風(fēng)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fēng)飄動起來了。
風(fēng)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fēng)。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薄叭漳骸本褪前怼?/p>
“漢宮”是借古諷今,實(shí)指唐朝的皇宮?!拔搴睢币话阒笘|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
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quán)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jié)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diǎn)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
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xí)俗,但權(quán)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diǎn)蠟燭。
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xiàn)象做出委婉的諷刺。這首詩善于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quán)的腐敗現(xiàn)象進(jìn)行諷刺。
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新鄭在上古稱“有熊”,軒轅黃帝在此建都。
帝嚳時代,新鄭為祝融氏之國。西周時期,新鄭為鄶國。
公元前770年,鄭國將國都從咸林遷到今新鄭溱洧水間,仍為鄭,歷395年,稱鄭。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將國都自陽翟遷于鄭城。
韓在此立都長達(dá)145年。韓人都鄭后在此設(shè)鄭縣,治所在外廓城內(nèi)。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實(shí)行郡縣制。為了區(qū)別陜西之鄭縣,將韓之鄭縣改為新鄭縣,從此沿用千年不改。
夏、商時,新鄭屬豫州。春秋,新鄭屬鄭國,為國都。
戰(zhàn)國,新鄭屬韓國,韓滅鄭后仍以新鄭為國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滅韓,二十六年(前221),置新鄭、苑陵二縣,屬潁川郡。
漢承秦制,新鄭縣、苑陵縣屬司隸部河南郡。新朝改苑陵縣為左亭縣,治所苑陵。
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復(fù)改左亭縣為苑陵縣,與新鄭縣均屬司隸校尉部河南尹。三國,河南屬魏。
新鄭、苑陵屬司州河南尹。晉泰始二年(226),設(shè)滎陽郡,新鄭并入苑陵縣,治所苑陵,屬司州滎陽郡。
東魏天平初年,分滎陽郡,設(shè)廣武郡,苑陵縣屬北豫州廣武郡。北齊、北周,苑陵縣改屬滎州。
隋開皇十六年(596),恢復(fù)新鄭縣,隋煬帝大業(yè)初年,廢苑陵縣,并入新鄭縣,治所新鄭,屬豫州滎陽郡。唐武德四年(621),分新鄭縣為新鄭、清池二縣,屬管州。
唐貞觀元年(627),清池縣并入新鄭縣,治所新鄭,屬河南道鄭州滎陽郡。五代,新鄭縣屬鄭州。
宋熙寧五年(1072),廢鄭州,新鄭縣屬開封府。宋元豐八年(1085),恢復(fù)鄭州,新鄭縣改屬鄭州。
金,新鄭縣屬南京路鈞州。元,設(shè)行中書省,新鄭縣屬河南省汴梁路。
明初,新鄭縣屬鈞州,隆慶五年(1571),改屬河南開封府。清初,新鄭屬鈞州。
雍正二年(1724),鈞州改禹州,新鄭屬河南禹州。雍正十三年(1735),升許州為府,新鄭改屬許州府。
乾隆六年(1741),又屬開封府。中華民國2年,新鄭縣屬豫東道。
民國3年,豫東道改名開封道,新鄭縣屬開封道。民國16年(1927),廢道,改設(shè)行政區(qū),縣署改為縣政府,新鄭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鄭縣屬鄭州專區(qū)。1955年改屬開封專區(qū),1958年屬鄭州市,1961年屬開封地區(qū)行政公署,1983年又改屬鄭州市。
1994年5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行批(1994)79號文批復(fù):“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同意撤銷新鄭縣,設(shè)立新鄭市(縣級),以原新鄭縣的行政區(qū)劃為新鄭市的行政區(qū)劃。” 新鄭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
擁有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5000年的黃帝文化和2700年的鄭韓文化。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在新鄭,并在此一統(tǒng)天下,播撒文明,掀開了中華文明的歷史篇章,新鄭由此被譽(yù)為黃帝故里、中華第一古都。
新鄭是一座文化燦爛的名城。這里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春秋名相子產(chǎn)、戰(zhàn)國思想家韓非、戰(zhàn)國著名水利家鄭國、漢代軍事家張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宋代建筑學(xué)鼻祖李誡、元代天文學(xué)家許衡、明代名相高拱等歷史名人,流芳千古,光耀史冊;裴李崗文化遺址、黃帝故里、鄭王陵博物館、歐陽修陵園、鄭韓故城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熠熠生輝,每年都有大批的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慕名而來,尋根拜祖。
06年農(nóng)歷三月三余萬華人在新鄭公拜軒轅黃帝更被全球炎黃子孫傳為佳話,新鄭一個縣幾天就招商80多億人民幣更是前所未有。
1.童貫(1054—1126年):北宋宦官。
字道夫,河南開封人。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搜括書畫奇巧,與蔡京相互勾結(jié)。
后在西北監(jiān)軍,掌握兵權(quán)約20年,權(quán)傾一時。為“六賊”之一。
在戰(zhàn)爭中,謊報軍情,貪污賄賂,后封為廣陽郡王。欽宗即位后被處死。
2.王振(?-1449年):明朝宦官。河北蔚縣人,少時侍奉英宗東宮,深得寵信。
英宗即位,命掌司禮監(jiān)。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后,權(quán)勢日盛,排斥異已,陷害忠臣。
英宗稱之為“先生”而不名。公候勛戚呼為“翁父”。
十四年,瓦刺也先大規(guī)模入寇,他圖僥幸討功,乃挾英宗親征,兵敗于土木堡(河北懷來東南),英宗被俘,他為亂兵所殺。3.劉謹(jǐn)(1451-1510年):明宦官。
陜西興平人。正德時掌司禮監(jiān),在東廠、西廠外加設(shè)內(nèi)行廠,使緝事人四出活動,鎮(zhèn)壓異已。
斥逐大臣,引進(jìn)私黨。正德五年(1510年),在楊一清等策動下,由宦官張永告他圖謀反叛,被處死。
4.魏忠賢(1568—1627年):明宦官。河間肅寧人。
萬歷時入宮,泰昌元年(1620年),他任為司禮秉筆太監(jiān),后又掌東廠。勾結(jié)熹宗乳媽客氏,專斷國政,政治日益腐敗。
天啟五年(1625年)殺東林黨人楊連等。自稱九千歲。
崇禎帝即位后,黜職,安置鳳陽,接著又命令抓捕問罪,途中畏罪自縊。5.李蓮英(1848—1911年):清末宦官。
直隸河間(今河北)人,綽號皮綃李。初為私販,被捕入獄,釋放后改業(yè)補(bǔ)鞋。
咸豐時自閹入宮。性機(jī)警,善伺人意。
以善梳新髻取得慈禧太后寵信,被賜為二品頂戴。在宮五十余年,弄權(quán)怙勢,干預(yù)朝政。
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隨慈禧太后逃往西安。慈禧太后死后,退居宮外。
退避三舍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時候,晉國國君獻(xiàn)公宏愛妃子驪姬。驪姬借機(jī)讓晉獻(xiàn)公封自己為夫人,還要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但獻(xiàn)公原來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為太子了,驪姬便害死了申生,追殺重耳。重耳在楚國國君幫助下,在外躲避十二年,幸保不死。楚王問重耳說:“你將來若能回國當(dāng)了國君,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你什么貴重東西、奴隸、美好都有了,我能給你什么稀罕物呢?我若做了晉國君王,萬一日后同你在戰(zhàn)場上遭遇,就退避三舍作為回報吧?!焙髞碇囟蛔隽藭x國國君,而且真同楚王在戰(zhàn)場相遇了,重耳沒食言,確實(shí)退避三會以報楚王!
一鳴驚人
〖釋義〗鳴:鳥叫。一叫就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xiàn),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出處〗《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薄妒酚洝せ袀鳌罚骸按锁B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qiáng)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苛政猛于虎
〖解釋〗政:政治。指殘酷壓迫剝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還要可怕。
〖出處〗《禮記·檀弓下》:“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cè),有一個在墳?zāi)骨翱薜膵D人看上去十分憂傷??鬃恿⑵鹕韥砜吭跈M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鬃诱f:“你哭得那么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那個婦人說:“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現(xiàn)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笨鬃訂枺骸澳菫槭裁床浑x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苛刻的暴政?!笨鬃诱f:“學(xué)生們記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臥薪嘗膽
〖解釋〗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fā)奮圖強(qiáng)。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fù)國,請范蠡幫助訓(xùn)練軍隊(duì),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
〖解釋〗老馬認(rèn)識路。比喻有經(jīng)驗(yàn)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yīng)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qū)б朊怨?,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傳統(tǒng)寓意紋樣。
馬上就是即刻,封侯指被封為侯爵。馬上封侯,意思是即刻就要受封爵位,做大官。
我們看看我們周圍的胡蜂、馬蜂。大家看這是一幅古代的圖案,那么這個圖案什么意思呢?有一個馬,這是猴子,這上面兩個小點(diǎn)代表蜜蜂胡蜂,代表胡蜂,有時候這兩個點(diǎn)可以沒有,那么這是什么意思呢?一個猴子在馬上,表面上看起來是這個意思,那么實(shí)際上是馬上封侯,馬上就可以當(dāng)官了,就是馬上封侯。
還有呢,這是一個版畫,可以看到,有猴子,有胡蜂,有印,就是馬上就可以變成侯了,侯爵了,馬上就可以當(dāng)官掌印了。這是漢代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到馬上有猴子,就可以馬上封侯。
這是日本現(xiàn)代的一個產(chǎn)品的包裝,可以看到有猴子,這是有蜂的巢,有蜂,這里面也是受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這是一個現(xiàn)代的所謂的工藝品,在馬年的那一年是很暢銷的,這個來源與馬上封侯,馬上猴,它是什么意思呢?一個蠅子在馬上,馬上蠅,是嗎?就是商場上馬上就贏,馬上就能賺錢了。
紋飾主要以馬、蜂和猴組成,運(yùn)用“蜂”與“封”、“猴”與“侯”同音和隱喻等手法,以示寓意。
八拜之交的典故:知音之交 八拜之交的典故。
“八拜之交”原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jié),舊時也稱異姓結(jié)拜的兄弟姐妹。后來八拜之交指:管鮑之交、知音之交、刎頸之交、舍命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1)八拜之交的典故: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 (2)八拜之交的典故:知音之交--伯牙和鐘子期 (3)八拜之交的典故:刎頸之交--廉頗和藺相如 (4)八拜之交的典故:舍命之交--角哀和伯桃 (5八拜之交的典故:)膠漆之交--陳重和雷義 (6)八拜之交的典故:雞黍之交--元伯和巨卿 (7)八拜之交的典故:忘年之交--孔融和禰衡 (8)八拜之交的典故:生死之交--劉備、張飛和關(guān)羽 八拜之交的典故之一:知音之交 俞伯牙,是楚國郢都人,在晉國任上大夫。晉侯想與楚國通好,就派俞伯牙訪問楚國。
俞伯牙到楚國辦完公事,拜辭楚王,楚王贈給黃金彩緞,高車駟馬。俞伯牙離楚國一十二年,想走水路繞大圈而回,飽覽楚國江山勝景。
就假奏楚王說:“臣身患小恙,不能騎馬乘車,想坐船回去,以便醫(yī)藥?!背醮饝?yīng)了他的要求,命令水師撥一只大船送俞伯牙回晉國。
俞伯牙乘著官船,不一日,到了漢陽江口。正當(dāng)八月十五,中秋之偶然風(fēng)狂浪涌,大雨傾盆,官船不能前進(jìn),??可侥_下。
不一會兒,風(fēng)平浪靜,云散月現(xiàn)。那雨后之月,更加光亮。
俞伯牙坐在艙中悶得慌,就走到船頭上,一邊觀賞月色,一邊捧起瑤琴,輕輕彈奏。忽然,俞伯牙發(fā)現(xiàn)有人在偷偷地贊賞他的琴音,立刻叫人去找,當(dāng)場找來了一個樵夫。
俞伯牙見是個砍柴的人,就笑著說:“山中砍柴之人,也能聽琴?叫他走吧?!蹦莻€樵夫不僅不走,還高聲說:“大人錯了!豈不知‘門內(nèi)有君子,門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負(fù)山野中無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山腳下也不應(yīng)該有彈琴之客了?!?/p>
伯牙見他出言不凡,就問他:“他既是聽琴的,我剛才所彈何曲?”樵夫答:“剛才大人所彈的是孔子嘆顏回。對不對?”伯牙一聽回答,非常高興地說:“先生果然是聽琴者?!?/p>
就吩咐手下的人把那位先生請上船細(xì)談。 那樵夫上得船來,伯牙手下的人見他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腳穿草鞋,手拿尖擔(dān),腰插板斧。
就囑咐他說:“喂,你見了我老爺要下跪叩頭。問你什么,要小心答應(yīng)?!?/p>
那樵夫說:“諸位不用粗魯,待我解衣相見?!闭f完脫下蓑衣斗笠,解下板斧、放下尖擔(dān),下船艙向伯牙作了個長揖而不下跪叩頭,說:“小人施禮了。”
俞伯牙是晉國大臣,眼中哪里有這樵夫?慢慢舉手說:“賢友免禮罷?!苯袝嵋粋€凳子放在下席讓他坐。
那樵夫見伯牙全無客禮,也不謙讓,儼然坐下。伯牙既不叫人奉茶,也不問姓名,劈頭就問:“剛才岸上聽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正是?!?/p>
伯牙說:“既來聽琴,必知琴之出處。此琴何人所造?彈它有甚好處?”樵夫答:“此琴是伏羲氏所琢,是瑤池之樂,故名瑤琴……”伯牙聽見他對答如流,熟知樂理,非常高興,但又懷疑他是死記的這些話,想再試他一試。
就對他說:“有一次,孔子正在室內(nèi)彈琴,他的學(xué)生顏回從外面進(jìn)來,忽聽琴音中有兇殺之意,不免一驚,問明之后,才知剛才有一只貓,想捕捉一只老鼠,孔子見了,不由得在感情上受到一點(diǎn)影響,并在琴音中不知不覺地表現(xiàn)了出來。象顏回這樣,真可算得是知音了!假如下官彈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聞而知之否?”樵夫說:“大人試彈一下,小子盡心猜度。
若猜不著,大人休得見罪。”伯牙望望高山彈琴,在琴音中表現(xiàn)山的高聳之狀。
樵夫聽了,稱贊說:“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伯牙又對著江水彈琴,在琴音中表現(xiàn)水的奔流之勢。樵夫聽了,又稱贊說:“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俞伯牙聽見樵夫說出了自己的心事,大吃一驚,趕忙放下瑤琴與樵夫施賓主之禮。
連聲說:“失敬,失敬!真是石中有美玉之藏,若衣貌取人,豈不誤了天下賢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躬身而答:“小子姓鐘,名徽,字子期?!闭f完,又轉(zhuǎn)問:“大人高姓?在何處為官?”伯牙拱手說:“下官俞瑞,在晉國做官,是訪問楚國而來?!?/p>
伯牙推子期坐到客位上,自己坐主席相陪,叫書童奉茶。喝完茶,二人上席飲酒。
伯牙又問:“聽先生口音,是楚國人了,但不知尊居何處?”子期說:“小人寒舍就在離此不遠(yuǎn)的鐘家村?!庇终f:“實(shí)不相瞞,小子上有雙親在堂。
為贍養(yǎng)父母,在此砍柴度日。雖三公之尊也不能使我離開父母?!?/p>
伯牙見他這樣有孝心,愈加敬重。又問:“青春多少?”子期說:“虛度二十有七。”
伯牙說:“下官年長一歲。子期若不嫌棄,愿與先生為知音之交,以兄弟相稱?!?/p>
子期笑著說:“大人是上國名公,我鐘徽是窮鄉(xiāng)賤子,怎敢高攀!”伯牙年長為兄,子期為弟。拜罷,二人繼續(xù)飲酒,彼此談心。
鐘子期同俞伯牙談得興趣正濃,不覺月淡星稀,東方發(fā)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準(zhǔn)備開船。
子期起身告辭。伯牙緊握子期的手說:“賢弟,我與你相見何太遲,相別何太早!想請賢弟與愚兄同行數(shù)日,未知可否?”子期說:“只因雙親在堂,不敢遠(yuǎn)游,小弟只好失陪。”
伯牙沉默了一會兒,說:“也罷,明年中秋節(jié)還是我來看賢弟。”子期說:“既如此,。
“吊古論興廢,看劍引杯長”讀淮陰侯韓信 淮陰懷古 壯士須防惡犬欺,三齊位定蓋棺時。 寄言世俗休輕鄙,一飯之恩死也知。 這首詩出自紅樓夢。“壯士須防惡犬欺”是說韓信韜晦能忍胯下之辱,“三齊位定蓋棺時”是說韓信在被封齊王之時,已注定了他的結(jié)局。三齊是指膠東、齊、濟(jì)北三個諸侯國。韓信在破趙平齊后,派使者要求劉邦封他為齊國的假王,劉邦正要大罵被張良踩腳提示,馬上改口罵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即封韓信為齊王。 “寄言世俗休輕鄙”是指不要小瞧落魄時的韓信,“一飯之恩死也知”是指韓信封王時曾贈千金以報答老婦當(dāng)年的“一飯之恩”。 大家都聽說過韓信知恩圖報,曾千金回報老婦當(dāng)年“一飯之恩”,但是否有人聽說起過韓信功成名就后如何對待那個使他受胯下之辱的年輕屠夫,列位不妨想一下,要是換成你會如何呢? 其實(shí)[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此記載,確超乎常人想象。 韓信封(楚)王后: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于此。” 翻成白話就是:韓信召見使他受胯下之辱的人,任其為楚中尉。并對將相們說,這是壯士,當(dāng)年他侮辱我時,我如果殺了他并沒有什么道理,所以就忍讓了他,才能達(dá)到今天這樣的成就。 漢高祖與淮陰侯韓信某次論兵,高祖問韓信:“象我這樣能率領(lǐng)多少兵?”,韓信道:“陛下不過能率領(lǐng)10萬?!备咦鎲枴澳悄隳苈暑I(lǐng)多少?”韓信回“我多多益善?!笔枪视小绊n信用兵,多多益善”之說。高祖笑道:“既然你那么會用兵,為何還被我抓?。俊表n信答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韓信的回話可翻譯如下:“陛下不善于率兵但善于駕馭將領(lǐng),此我韓信被擒原因。況陛下權(quán)利天授,非人力可達(dá)?!?韓信在劉邦拜將后論天下大勢和策略時,對項(xiàng)羽的“匹夫之勇”和“婦人之仁”有以下論述:項(xiàng)王發(fā)怒時,千百人都嚇得膽戰(zhàn)腿軟,然而他卻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將領(lǐng),此不過是匹夫之勇。平時項(xiàng)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他能為別人的痛疾同情地流下眼淚,并把自己的食物送給他們吃。但到了別人有了功勞應(yīng)加賞封爵時,他卻將商封爵的印信玩弄的棱角都磨沒了還舍不得授給人家,此即婦人之仁也。。。。。 淮陰侯韓信的雄才大略令人折服。他不是樊噲、曹參一類的攻城略地的猛將,也非孫臏、龐涓一輩的軍事家,而是那種運(yùn)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大將之才,“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克?!表n信在登壇拜將時,有段精彩的議論。他詳細(xì),深刻地分析了項(xiàng)羽、劉邦各自的形勢,一針見血地指出項(xiàng)羽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名雖為霸,實(shí)失天下心”,而劉邦則是“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之后,他更是預(yù)見性地提出:“今天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笔枪剩笕苏J(rèn)為這段話可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并駕。 史記中部分原文以及感慨淮陰侯詩句欣賞: 蒯通勸韓信時說:“。。。,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也。” 楚王韓信被漢高祖擒時,韓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故當(dāng)亨!” 讀史--文天祥 自古英雄士,還為薄命人。 孔明登四十,韓信過三旬。 壯志摧龍虎,高詞泣鬼神。 一朝事千古,何用怨青春。 「書淮陰侯傳」羅隱 寒燈挑盡見遺塵,試瀝椒漿合有神。 莫恨高皇不終始,滅秦謀項(xiàng)是何人。 「韓信廟」羅隱 剪項(xiàng)移秦勢自雄,布衣還是負(fù)深功。 寡妻稚女俱堪恨,卻把馀杯奠蒯通。 「漂母?!沽_隱 寂寂荒墳一水濱,蘆洲絕島自相親。 青娥已落淮邊月,白骨甘為泉下塵。 原上荻花飄素發(fā),道傍菰葉碎羅巾。 雖然寂寞千秋魄,猶是韓侯舊主人。 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xiàng)存亡在兩臣。 暫到下邳受兵略,來投漂母作主人。 ——李白「猛虎行」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二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fèi)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shí)用范文實(shí)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7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