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龍戲鳳”是明代正德年間的宮廷菜。
傳說武宗皇帝朱厚照治國有方,為了掌握國情,喜歡到民間走一走。這一天,皇上走進梅龍鎮(zhèn)小酒館。
早聽說店主李鳳姐為一方名人,武宗便慕名前往。一進酒館,他便被鳳姐閉月羞花的美貌所傾倒。
鳳姐親手烹制了一款美味菜肴待客,而武宗卻“醉翁之意不在酒”,故意與美人兒巧為周旋。他說“此菜何名?”鳳姐也故弄玄虛,并不點破,而武宗更加神魂顛倒。
他最終表露了自己真龍?zhí)熳拥纳矸菁皩P姐的渴慕之情,二人成就了好事。后來鳳姐隨皇上進京,被封為娘娘。
她進獻皇上的美饌也被賜 名“游龍戲鳳”,正式列入宮廷名菜譜中。 后來“游龍戲鳳”又回到民間,但烹制選用原料不同,風味各異。
遼寧名菜譜中,“游龍戲鳳”是精選大連刺參、當年筍雞和長白山人參制作。名菜俱入酒鍋,坐在爐火之上。
但見人參鮮湯翻滾,筍雞隨皮浮動,一只只刺參尾隨游弋,恰似烏龍戲白鳳,造型生動,鮮美可口,又極富營養(yǎng)。而北京的名廚烹制該菜時,則用鮮活筍雞和水發(fā)魷魚。
先將雞塊過油,炸至金黃,立在盤中央;魷魚入油鍋稍熘,成卷狀加鮮湯勾芡;出鍋后排列菜盤一圈兒。此菜的特色是雞肉里嫩外脆,金黃美觀,魚卷脆香。
既是佐酒的佳肴,又是滋補保健美饌,食后口留余香,令人難忘。 采納哦。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jié)"。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jié)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
春龍節(jié)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龍王降雨犯天規(guī),當受人間千秋罪; 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yōu)榱苏三埻?,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xù)給人間興云布雨。
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歷二月以后,"雨水"節(jié)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
春餅
春餅 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
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zhí)ь^的日子(“二月二,龍?zhí)ь^”),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并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佐料有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黃醬(烤鴨配甜面醬)。
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驢打滾
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因而經營這種食品攤販和推車小販很多,以天橋市場白姓食攤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氣
龍吐珠
種 名: 龍吐珠
學 名: Clerodendrum thomsonae
別 名: 麒麟吐珠
科: 馬鞭草科
屬: 赪桐屬
產地分布
原產非洲西部,現廣為栽培,為盆栽攀援觀花植物。喜溫暖、半陰和濕潤的環(huán)境。越冬溫度應在15℃以上,長期低于10℃,可引起落葉至死亡。用播種或扦插法繁殖,種子壽命短,采后即播。
形態(tài)特征
龍吐珠,馬鞭草科,多年生常綠藤本。株高2~5米,莖四棱;葉對生,長圓形,長6~10厘米。聚傘形花序腋生;春夏開花,花甚美麗,萼白色較大、花冠上部深紅色,花開時紅色的花冠從白色的萼片中伸出,宛如龍吐珠,故名。柔弱的木質藤本植物,莖四棱。單葉對生,深綠色,卵狀矩圓形或卵形,先端漸尖,基部渾圓,葉脈由基部三出,全緣,有短柄。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呈疏散狀,二歧分枝,花萼筒短,綠色,裂片白色,卵形,宿存,花冠筒圓柱形,柔弱,5裂片深紅色,從花萼中抻出,雄蕊及花
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不耐寒,開花期的溫度約在17℃左右。喜陽光,但不宜烈日暴曬,較耐蔭,花的分化不受光周期的影響,但較強的光照對花的分化和發(fā)育有促進作用。較喜肥,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壤土為宜,不耐水濕。
繁殖培育
用扦插、分枝和播種繁殖。扦插繁殖周年均可,最適季節(jié)2-3月,或8-9月份。扦插生根后就可移栽上盆,每盆3株,每天淋水1-2次,每半月施無機肥一次,每月施有機肥一次。平時管理注意摘心整枝,花后及時修剪,尤其在每年2-3月份萌芽前,株高留10-15厘米進行重剪,4月份即可開花。
園林用途
龍吐珠花形奇特,開花繁茂,宜盆栽觀賞,也可作花架,臺閣上的垂吊盆花布置,全株可入藥
有個雙龍戲珠一說,
雙龍戲珠是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的表現形式。它的起源來自天文學中的星球運行圖,火珠是由月球演化來的。從漢代開始,雙龍戲珠便成為一種吉祥喜慶的裝飾圖紋,多用于建筑彩畫和高貴豪華的器皿裝飾上。雙龍的形制以裝飾的面積而定,倘是長條形的,兩條龍便對稱狀地設在左右兩邊,呈行龍姿態(tài)。倘是正方形或是圓形的,兩條龍則是上下對角排列,上為降龍,下為升龍。不管是何種排列,火珠均在中間,顯示出活潑生動的氣勢。
是植物的話,原產熱帶西非。1790年引種到英國,主要用于溫室栽培觀賞,并在歐洲各植物園中普遍栽培。目前,歐美用龍吐珠作盆栽觀賞,點綴窗臺和夏季小庭院。至今,以色列的亞格苗圃和澳大利亞的奧斯太平洋植物公司已開始產業(yè)化生產,供應國際市場。 龍吐珠在我國栽培的歷史不長。20世紀初在南方的廣州。廈門等城市有栽培。新中國成立后,各地植物園引種作溫室栽培。目前,在深圳、廣州、珠海等城市已有批量生產,各地花卉市場都能見到盆栽的龍吐珠,開始進入家庭盆栽觀賞
乘龍快婿的典故出自>,相傳秦穆公有個女兒,起名弄玉,自幼聰慧果仁,長成后有絕世的容顏,尤善吹笙,其聲如鳳鳴,秦穆公開始考慮為她找個佳婿,弄玉說:必得善吹笙的人,能與我唱和,否則一生不嫁,后來,有一天弄玉做個夢,在夢中有個自稱華山之王的仙人,與他笙蕭唱和,弄玉醒后,告訴秦穆公,秦穆公便到華山,找到了此人,名叫蕭史,羽冠鶴衣,玉貌丹唇,飄飄然有超塵脫俗之姿,使者將蕭史接回來之后,穆公,命其吹蕭,一時間百鳥合鳴,穆公大喜,將弄玉許配給蕭史,后一日,夫婦二人在月下吹簫,天空中飛來一龍一鳳,于是蕭史跨龍,弄玉乘鳳,翔云而去,留下乘龍快婿的一段佳話。
相傳春秋時代(約公元前700年),秦穆公有個小女兒,非常喜歡西戎國貢獻的一塊碧玉。穆公便給女兒起名為「弄玉」。弄玉公主長到十幾歲,姿容無雙,聰穎絕倫,但性情孤僻,尤其厭惡宮里繁瑣的禮儀。她經常一個人呆在深宮里,品笛吹笙。穆公見她這么喜歡笙,命名匠把那塊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給她。公主自從得了碧玉笙,練習吹笙的時間更長了,技藝也更加精湛了。
穆公欲為女兒召鄰國王子為婿,將來可做國君夫人。但弄玉不從,自有主張,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寧可不嫁。穆公珍愛女兒,只得依從于她。
有一天夜里,公主在月光下賞月,倚著欄桿吹起笙來。這時似是有一陣裊裊的仙樂,在和著公主的玉笙。公主仔細一聽,是從東方遠遠傳來的洞簫聲。一連幾夜,都是如此。公主趁閑談的機會,把有人在遠處為她伴奏的事情告訴了父親。穆公便派大將孟明根據公主所說的方向去尋訪吹簫的人。一直尋到華山,才聽見樵夫們說:「有個青年隱士,名叫蕭史,在華山中峰明星崖隱居。這位青年人喜歡吹簫,簫聲可以傳出幾百里。」孟明來到明星崖,找到了蕭史,把他帶回秦宮。
蕭史來到秦宮,正好是中秋節(jié)。穆公見他舉止瀟灑,風度翩翩,心里十分高興,馬上請他吹簫。蕭史取出玉簫,吹了起來。一曲還不曾吹完,殿上的金龍、彩鳳都好像在翩翩起舞。大家不約而同地齊聲贊道:「真是仙樂!真是仙樂!」
蕭史和弄玉結成夫妻。從此蕭史就教弄玉吹簫學鳳的鳴聲。學了十幾年,弄玉吹出的簫聲就和真的鳳凰的叫聲一樣,甚至把天上的鳳凰也引下來了,停在他們的屋子上。秦穆公專門為他們建造了一座鳳凰臺。蕭史、弄玉就住在那里,不飲不食,不下數年。
一天晚上,奏完笙簫之后,蕭史對公主說:「我很懷念華山幽靜的生活?!构饕舱f:「這宮廷生涯,我壓根兒就厭煩,我愿意與你去同享山野的清靜?!箯拇硕吮汶[居在華山的中峰之上。有一天,弄玉帶著玉笙乘上彩鳳,蕭史帶上玉簫跨上金龍,一時間龍鳳雙飛,雙雙升空而去。當時的人們便把蕭史稱為乘龍快婿。
李畋先師 唐朝有個皇帝叫李世民,李世民有個宰相叫魏征。據說,魏征權力很大,“日管人間,夜轄陰曹”。一次,一個叫八河都總管涇河龍王的,犯了天條,被判死罪。玉帝命魏征去執(zhí)行斬刑。當時正值炎熱夏季的子夜,魏征昏昏入睡后,突然全身大汗淋淋,原來是他正在斬殺犯了天條的罪龍,被累出汗來的。正在這時,李世民用扇子對著魏征連扇三扇。這么一扇,風助魏征,終于幫助他斬殺了罪龍。于是,罪龍的陰魂怪罪李世民,經常興風作案,擾的李世民坐臥不安,夜夜不得安寧。朝廷只得派大將秦叔寶、尉遲恭守護李世民的寢宮,才算平安無事。但是,一年365個夜晚,夜夜要守護,實在苦了秦叔寶和尉遲恭。正在為難之際,有個叫李畋的人想出一個辦法:用小竹筒內裝些硝磺,點燃爆響,山叫谷鳴,將鬼怪邪魅全都嚇跑了。這樣一來,鬼怪邪魅是嚇跑了,可是爆竹發(fā)出大聲,仍然使李世民不能很好安寢。后來,又有人想出辦法,將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的畫像貼在李世民的寢宮的門上,一鎮(zhèn)鬼怪邪魅。所以,秦叔寶、尉遲恭后來就成了門神。李畋除用爆竹守護李世民的寢宮外,他還用爆竹驅嵐散瘴。因為當時唐朝征戰(zhàn)頻繁,疫病盛行,貧民遭殃。李畋使用這個辦法后,果然靈驗。所以,后來爆竹被廣泛應用于辟邪驅瘴了。后人為了紀念李畋,都尊捧他為鞭炮的祖師爺。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李畋先師會,在祖師爺生日這天,大辦宴席,銃炮齊鳴,叩頭下跪,隆重慶祝一番。這種習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一宣沿襲到解放初期。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詳釋 駢體文用典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練。
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滕王閣序》中的典故不僅數量多(總共約有四五十個),用得恰當,而且善于把古代事典中傳頌的美談與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情巧妙結合起來。通過用典,在這篇序文中,那種懷才不遇的悲涼感和不甘于失敗的上進心理就表現得非常充分,同時由于用典,又表達得非常委婉曲折 前人詩文喜歡用典,駢體文更是用典的極端。
駢體文用典是一個特殊的傳統。其主要好處是:借前人故事或詩文成句,用極少的筆墨表達盡可能多的意思。
用典的方法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涉及的歷史文化知識比較豐厚,在語法修辭上又有倒裝、節(jié)縮、對仗、借代等不同的方法,加上古人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與今天又有很大差別,所以,要理解這些典故,這對讀者的要求就比較高,如果讀者的知識面不夠,就會覺得文章看不懂。如“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如果不知道陸荀之辯,就會覺得作家只是在寫登高望遠,其實這句是用典故來形容自己象陸機一樣少年高才 下面按照課文中出現典故的順序,對文中的主要典故盡可能作出詳細解釋 1、“徐孺下陳蕃之榻”。
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豐城人。
東漢時名士,滿腹經綸而淡泊名利,時稱“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時候就很聰明。
十五歲時來到今豐城、南昌、進賢三縣交界的櫧山,拜當時著名學者唐檀為師。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櫧山過起長期的隱居生活,一面種地,一面設帳授徒。
他曾一度外出遠游,向大儒樊英、黃瓊請教,得益非淺,使他成為當時頗有名望的學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員多次舉薦,但他都謝絕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
據《資治通鑒》載,徐稚早年拜黃瓊為師,可當黃瓊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動與黃瓊斷絕了來往,專心在家務農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黃瓊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傷心,但他不通報姓名,以至在場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認識他。
東漢名臣陳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當地就急著找名流徐孺子請教天下大事,隨從勸諫應該先到衙門去,結果被他臭罵。當時徐稚已年過50歲,當陳蕃派人將他從櫧山請來時,專門為他準備了一張可活動的床,徐稚來時放下,走后掛起。
因此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卑研熘勺鳛榻鳌叭私艿仂`”的代表。
今南昌市有名勝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釣之處,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園 這個典故主要是說徐孺子的,因為他是江西人,而陳蕃是河南人,是通過陳蕃的禮賢下士來陪襯徐孺。
順便說到,將徐孺子稱為徐孺是古漢語中的節(jié)縮,節(jié)縮的目的是為了使結構勻稱、節(jié)奏整齊。節(jié)縮在古漢語中多用于姓名。
本篇下文還有“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楊意”是“楊得意”的節(jié)縮,“鐘期”是“鐘子期”的節(jié)縮 2、“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西漢梁孝王劉武,劉邦的孫子,文帝的兒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開封為都城。
他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園,即課文中說的“睢園”。梁孝王自小享盡榮華富貴,也為保衛(wèi)漢室江山立下了大功。
平息了七王之亂后,遂在梁國大興土木。他以睢陽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個很大的花園,稱東苑,也叫菟園,后人稱為梁園。
《漢書》載:“梁孝王筑東苑,方三百余里”。梁園中的房舍雕龍畫鳳,金碧輝煌,幾乎可和皇宮媲美。
睢水兩岸,竹林連綿十余里,各種花木應有盡有,飛禽走獸品類繁多,梁王經常在這里獰獵、宴飲,大會賓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嚴忌、司馬相如等云集梁園,成了梁孝王的座上賓。
俗成語“梁園雖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來自這個典故。彭澤指陶淵明,他曾做過彭澤令,喜歡飲酒,所以說“彭澤之樽”。
《歸去來辭》中有“攜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這兩個典故,是為了表示在座的賓客好比是當年聚集在睢園(梁園)里的文人雅士一樣飲酒賦詩,他們豪爽善飲的氣概超過了陶淵明 3、“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這個分句是借詩人曹植、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班捤烊A”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過《公宴詩》,詩中有句“朱華冒綠池”。
朱華,字面是紅色的花,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學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
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一連三聯對偶,后兩聯尤為工整;“被”字,“冒”字見出作者選詞用字的匠心。
“鄴水朱華”兩句是寫宴會之文,意思是說,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就像當年的曹植,寫出“朱華冒綠池”一般的美麗詩句,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意謂可以和謝靈運相比。臨川,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他曾任臨川內史。
這里稱謝靈運是稱官職,和稱王安石為王臨川(籍貫)不同。曹植與謝靈運分處魏晉時代的首尾兩端,植是出漢音,啟魏響,靈運是出東晉,啟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詩歌承繼亦有淵源。
鐘嶸在《詩品》中說:“宋臨川太守謝靈運(詩),其源出于陳。
成語典故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p>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兒子韓符少年時十分貪玩,不喜歡讀書,韓愈專門寫詩教育兒子要立志飛黃騰達,詩文即:“兩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唐朝文學家韓愈為勉勵自己兒子韓符好好讀書,寫了首題為《符讀書城南》的詩。詩中寫道:有兩個鄰居男孩容貌相像,又都靈巧可愛。由于一個好學,一個不愛讀書,漸漸就分出高低了。到二十來歲時,他們的區(qū)別就如清水溝和污水渠一樣明顯;當三十而立時,一個就像龍,在官場上飛黃騰踏(如神馬飛騰直上),連連升遷。而另一個還像癩蛤蟆一樣在地上爬。飛黃騰踏現寫為飛黃騰達。飛黃:傳說中神馬名。騰達:飛地上升。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