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山扛鼎
嘗鼎一臠
春秋鼎盛
大名鼎鼎
鼎鐺有耳
鼎鐺玉石
鼎鼎大名
鼎足三分
人聲鼎沸
一言九鼎
三足鼎立
鼎足之勢
力能扛鼎
嚴重九鼎
夏傳九鼎
可以和考古發(fā)現(xiàn)相印證的是,不少古代文獻都把中國開始鑄造青銅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傳,由于夏禹治水有功,被擁戴為王,九州(代表中國各地) 各部落領袖紛紛把他們的藏金(青銅)獻給夏禹,而各方國的酋長,也把他們各族的圖像進奉。夏禹于是利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座大鼎,并把各種圖像裝飾到鼎上,用來象征九州 。
夏禹所鑄的九個大鼎,后來便成為夏商周三代相傳、作為國家政權象征的「九鼎」,而「定鼎」、「問鼎」、「鼎遷」,都是指國家政權的確立或變革,這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這九個鼎后來流傳至春秋時代的東周王室,并出現(xiàn)楚王「問鼎中原」的故事。這一故事發(fā)展到漢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據(jù)說九鼎后來被秦昭王奪走,搬運途中一只鼎掉進了泗水。秦始皇時派人打撈,剛拽出水面,被龍咬斷繩索又落入水中——因為秦朝無德,不該保有九鼎。
問鼎 《漫畫問鼎》
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說問鼎三甲、問鼎中原、問鼎拳王寶座等等,其實問鼎的故事源自春秋時代楚莊王向王孫滿問鼎的歷史故事。楚莊王故意在洛水附近邊界駐軍,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就向王孫滿打聽周室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很有技巧地回答說:天子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他有德行而非因為有鼎,并歷舉夏商朝君主為例,以說明如果有德行,即使鼎小也很重,反之,雖大亦輕。周室雖漸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統(tǒng)治者,所以鼎的輕重是不可隨便問的。楚莊王問鼎意在取代周室,取得天下。這就是鼎對國家十分重要的原因。
“列鼎而食” 和“鐘鳴鼎食”
古代的貴族通常用鼎來煮肉,把不同類的肉分用幾個鼎來煮,熟后直接取食,因此古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說法。
另外,到商、周時代,常以青銅鑄造鼎做為祭祀的禮器,青銅器的鑄造過程較陶器困難得多,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與資源,通常只有統(tǒng)冶階級才有能力鑄造,因此鼎也就成為貴族地位和階級的象征,所以又以“鐘鳴鼎食”代表貴族的生活。
莊王問鼎,夏傳九鼎,項羽扛鼎,鼎足三分
莊王問鼎
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取得勝利,建立了周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他把國土分封給自己的親戚和有功之臣,形成了許多諸侯國。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已控制不住整個天下。諸侯勢力興起,互相爭奪霸權。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相繼稱霸。
楚國的穆王死后,兒子旅即拉,就是赫赫有名的楚莊王。
楚莊王整頓內(nèi)政,厲行改革,國家漸漸富強起來。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出兵滅了庸國,第六年打敗了宋國。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帶兵攻打陸渾的戎族,路經(jīng)東周的都城洛邑,在城郊舉行了一場旨在炫耀武力的閱兵式,威脅周室,似乎有取而代之之意。
金鼓聲嚇壞了有名無實的周天子,他連忙派大夫王孫滿到城郊去慰勞楚軍。作為東道主的王孫滿與遠道而來的霸主楚莊王,進行了一次意味深長的對話。楚莊王咄咄逼人地說:“我聽說大禹鑄有九鼎,三代相傳,為傳世之寶,聽說陳列在洛邑,不知鼎的形狀大小與輕重如何?你講給我聽一聽。”
王孫滿聽出了這話里的弦外之音,十分嚴肅地回答;“夏、商、周三代是靠德來維持的,哪里是靠鼎呢?從前,大禹統(tǒng)治天下的時候.九個州都送來了州產(chǎn)的青銅,鑄了九鼎。夏桀無道,鼎為商所有,商紂暴虐,鼎又傳到了周。如果有道德,鼎雖小也重,若沒有道德,鼎雖大也是很輕的。從成王把鼎定在郟鄧算起,已經(jīng)傳了三十代,七百年,現(xiàn)周天子的地位雖然衰弱了,但還不到被人取代的時候。鼎的輕重,你還是不要打聽了吧。
王孫滿不卑不亢地答復,替莊王清醒了頭腦,也打消了他的非份之想。他也自知還沒有取代周室的實力,只好偃旗息鼓,告辭而去。這是一段人們較熟悉的歷史典故,后人常用“問鼎”,表示覬覦政權,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權,就是由此而來。
夏傳九鼎
可以和考古發(fā)現(xiàn)相印證的是,不少古代文獻都把中國開始鑄造青銅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傳,由于夏禹治水有功,被擁戴為王,九州(代表中國各地) 各部落領袖紛紛把他們的藏金(青銅)獻給夏禹,而各方國的酋長,也把他們各族的圖像進奉。夏禹于是利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座大鼎,并把各種圖像裝飾到鼎上,用來象征九州 。
夏禹所鑄的九個大鼎,后來便成為夏商周三代相傳、作為國家政權象征的「九鼎」,而「定鼎」、「問鼎」、「鼎遷」,都是指國家政權的確立或變革,這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這九個鼎后來流傳至春秋時代的東周王室,并出現(xiàn)楚王「問鼎中原」的故事。這一故事發(fā)展到漢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據(jù)說九鼎后來被秦昭王奪走,搬運途中一只鼎掉進了泗水。秦始皇時派人打撈,剛拽出水面,被龍咬斷繩索又落入水中——因為秦朝無德,不該保有九鼎。
扛鼎大力士:項羽
“扛鼎”即用手舉鼎,與現(xiàn)代舉重頗為近似。古人崇尚力量,從戰(zhàn)國到漢代都以“扛鼎”作為舉重訓練的方法,《說文》:“扛,橫關對舉也,從手工聲?!薄岸?,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笔窌性小拔渫跤辛脩?,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的記載?!傲Π紊劫鈿馍w世”、“長八尺余”的項羽“力能扛鼎”的傳說則見于漢代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笨梢?,項羽曾是雙手托舉青銅鼎的大力士。
鼎足三分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拔山扛鼎嘗鼎一臠春秋鼎盛大名鼎鼎鼎鐺有耳鼎鐺玉石鼎鼎大名鼎足三分人聲鼎沸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鼎足之勢力能扛鼎嚴重九鼎夏傳九鼎可以和考古發(fā)現(xiàn)相印證的是,不少古代文獻都把中國開始鑄造青銅器的年代定在夏代。
相傳,由于夏禹治水有功,被擁戴為王,九州(代表中國各地) 各部落領袖紛紛把他們的藏金(青銅)獻給夏禹,而各方國的酋長,也把他們各族的圖像進奉。夏禹于是利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座大鼎,并把各種圖像裝飾到鼎上,用來象征九州 。
夏禹所鑄的九個大鼎,后來便成為夏商周三代相傳、作為國家政權象征的「九鼎」,而「定鼎」、「問鼎」、「鼎遷」,都是指國家政權的確立或變革,這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這九個鼎后來流傳至春秋時代的東周王室,并出現(xiàn)楚王「問鼎中原」的故事。
這一故事發(fā)展到漢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據(jù)說九鼎后來被秦昭王奪走,搬運途中一只鼎掉進了泗水。秦始皇時派人打撈,剛拽出水面,被龍咬斷繩索又落入水中——因為秦朝無德,不該保有九鼎。
問鼎 《漫畫問鼎》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說問鼎三甲、問鼎中原、問鼎拳王寶座等等,其實問鼎的故事源自春秋時代楚莊王向王孫滿問鼎的歷史故事。楚莊王故意在洛水附近邊界駐軍,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就向王孫滿打聽周室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很有技巧地回答說:天子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他有德行而非因為有鼎,并歷舉夏商朝君主為例,以說明如果有德行,即使鼎小也很重,反之,雖大亦輕。
周室雖漸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統(tǒng)治者,所以鼎的輕重是不可隨便問的。楚莊王問鼎意在取代周室,取得天下。
這就是鼎對國家十分重要的原因?!傲卸Χ场?和“鐘鳴鼎食”古代的貴族通常用鼎來煮肉,把不同類的肉分用幾個鼎來煮,熟后直接取食,因此古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說法。
另外,到商、周時代,常以青銅鑄造鼎做為祭祀的禮器,青銅器的鑄造過程較陶器困難得多,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與資源,通常只有統(tǒng)冶階級才有能力鑄造,因此鼎也就成為貴族地位和階級的象征,所以又以“鐘鳴鼎食”代表貴族的生活。
一言九鼎,問鼎中原
傳說大禹建立夏朝后,鑄九鼎,用來鎮(zhèn)當時中國的九個州,所以現(xiàn)在中國又叫九州,九鼎便成了國家權力的象征,我們平時說一言九鼎,形容說話分量重、承諾重,就是從這來的。
九鼎由夏傳商,由商傳周,到春秋時,諸侯互相攻伐,周王室王權旁落,楚莊王在擊敗中原盟主晉國、使鄭國徹底敗服后,觀兵周郊,就是在周王城外面舉行閱兵,周王室派了王孫滿來觀看閱兵,閱兵期間,楚莊王見楚軍陣容強盛,便問王孫滿九鼎的重量,意思是想取周王而成為天下的統(tǒng)治者,王孫滿回答說,九鼎向來是有德者居之,不是武力強大就能擁有的,楚莊王慚愧而退。借由這個典故,問鼎中原便成了追求天下統(tǒng)治權的代名詞。
鼎的歷史:從炊具到香爐
鼎這個炊具已經(jīng)失傳了,走遍大江南北,作為禮器的鼎也不復見,官府改用獅子鎮(zhèn)守威嚴,雄獅踩個繡球,雌踩個小獅,禮器之鼎只在寺廟可以見到,作香爐用。從炊具到香爐,可謂從俗世到宗教,這段歷程走得比較遠,歷史的煙塵也已經(jīng)消散千年。
江南才子王勃作的《滕王閣序》,第二段有宏大景觀:“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贝碎g就有“鐘鳴鼎食之家”,這家當然好大,大到的程度吃飯時要敲鐘,有一大排鼎盛著各樣肴饌,聽起來,可以趕上一座軍營。這樣的家,是大家兼豪門了?!都t樓夢》第二回里有這樣一句感嘆:“誰知這樣鐘鳴鼎食的人家,如今養(yǎng)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細想之,鼎這玩意兒雖然有宏大氣象,燒飯或者煨湯,都太不方便,擱在故宮院里做做樣子,倒能擺出一鼎煮天下的氣派!鳴鐘吃飯,可休?,F(xiàn)在飯前可發(fā)短信,多少人不論,群發(fā)。然而,注定漢民族的炊具起源于鼎,在仰韶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000年)已經(jīng)有陶土制鼎,那時估計沒有人奢侈到用鼎來做禮器,陶鼎是那個時期的高科技,再往前的高科技,就到石器時代了。殷周時,中國人開始用青銅鑄鼎,用于祭祀時炊煮及盛放供肉,先秦文獻記載有夏鑄九鼎,那時候鼎是王朝政權象征,周禮規(guī)定君臣依等級擁有不同數(shù)量的鼎,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有方形四足的,有圓柱形足或方形足的不等。周鼎身厚重,簡紋飾,到了春秋戰(zhàn)國,鼎越做越薄,重量也輕,想來鑄造技術大有提高。
中國有一口最著名的青銅鼎,叫司母戊鼎,它是鼎王,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合金成份是:銅84.77%,錫11.64%,鉛2.79%。司母戊鼎鑄有盤龍紋和饕餮紋,饕餮是傳說中一種好吃的野獸。饕餮?我們都是饕餮!哦,這是一頭多么可愛的動物。
由一炊具發(fā)展到政權象征,說明炊具的重要意義,它容涵著中國原初的人文精神,沒有一戶之鼎哪有萬戶之國?我想,后來的砂鍋,鼎罐還是繼承了鼎的,去了足的原因應主要考慮加工及燒制的便利,這不用說了。不過,我在1990年代,還用過北京的老式鐵鍋,它就有三足,鍋徑小而深,可能是傳說中的小型的鑊。在廣大的南方地區(qū),鼎狀的炊具仍能見到,在我五六歲的時候,我叔叔就買過一口鼎罐,他用白觀音土造了一個爐子,外面用鐵皮做了箍,用鼎罐煨排骨湯,燒木炭,總要我用大蒲扇扇火,我不厭其煩,把玩的時光都擔誤了。我出生的地方,產(chǎn)青銅的湖北大冶,則比較普遍使用鼎罐,這個鼎罐鑄鐵制造,圓錐形,有四耳,耳上有孔,穿8號鐵絲做提梁,除了無足之外,與古時的圓鼎完全相同,現(xiàn)在偶爾還能在鄉(xiāng)間見到,今夏去神農(nóng)架,在大山人家里也看到了,他們叫鍋吊子,終年吊在火塘上面,燒水或者煮肉。因為沒有足,圓錐體的鼎罐在爐子或地上放不穩(wěn),所以還要做一個帶足的圓架子支持它。
南方的鐵匠鋪也經(jīng)??吹玫蕉?,鐵匠喜歡把鼎罐吊在鐵爐上,用黃豆煨豬腳,去年,我在黃石下陸區(qū)馬家村見一位安徽宿松來的鐵匠用鼎罐煨黃豆和豬腳,他工作時,用碳素鋼叮叮當當打制割草的鐮刀,以5元人民幣一把的價格批發(fā)給日用百貨商。在燃氣灶時代,城鎮(zhèn)人就很少用鼎罐當炊具了,首先它的傻大黑粗的形狀不雅,熱能轉換方面也不如高壓鍋有優(yōu)勢,即使在過去的鼎罐時代,它也是被農(nóng)戶用來吊在灶口,借灶口的余熱煨湯。但是,用鼎罐燜紅薯或土豆飯卻十分不錯,因為平底鍋主要是鍋底取熱,而圓錐體的鼎罐,熱能一直可以抵達鼎罐的頸口,使燜制的食品最大范圍地接觸熱能。或大約因此,古代道士煉丹煮藥,都采用了鼎罐。
俱往矣!不論是西周的毛公鼎,還是商晚期的后姒康方鼎,它們都成為歷史,只留下諸多以鼎結構的詞語,比如定鼎,指的是建立新的王朝,定鼎中原如是,直白地說是到中原去熬粥喝。問鼎,大約是指圖謀王位,而鼎革就大至相當今天的改革了,如鼎新革故。而鼎食,指的是貴族的奢侈生活?!吨芏Y?天官?亨人》:“亨人共掌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一大炊具,結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設若周朝時起就有國徽,我相信這個國徽就是一只鼎,煮著芳香四溢的骨頭湯的鼎,今日國徽上有齒輪與稻穗,是工農(nóng)業(yè)的寫意,然鼎又何曾不是?它是以工業(yè)手段制造的鼎,骨頭湯則可象征農(nóng)業(yè)文明,且包括了游獵、游牧和農(nóng)耕。
一言九鼎: 戰(zhàn)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
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平原君到了楚國后,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
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fā),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錠川赤沸儔度稠砂椽棘,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lián)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呂。”
(九鼎大呂: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