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傳說中,有一位杰出的領(lǐng)袖叫唐堯。在唐堯的領(lǐng)導(dǎo)下,人民安居樂業(yè)??墒翘茍蚝苤t虛,當(dāng)他聽說隱士許由很有才能的時候,就想把領(lǐng)導(dǎo)權(quán)讓給許由。 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1)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2)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3)之,吾自視缺然(4),請致(5)天下?!?/p>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6)為名乎?名者實之賓(7)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8),不過滿腹。歸休乎君(9),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10)雖不治庖(11),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p>
(1)爝:火把
(2)澤:滋潤
(3)尸:祭祀時代表死者的人,引申為“掌控”“執(zhí)掌”
(4)缺然:不足的樣子
(5)致:讓出
(6)將:帶領(lǐng)
(7)賓:賓客,引申為附屬品
(8)河:特指黃河(現(xiàn)在這鼴鼠喝黃河水估計沒喝飽就死了,滿肚泥沙—_—)
(9)歸休乎君:倒裝句實為“君歸,休乎”
(10)皰人:廚師
(11)治皰:燒菜 唐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說:“日月出來了,然而仍然不熄滅小火把,它和日月比起,不也是沒有意義了嗎?及時雨降了,然而仍然灌溉,它對于潤澤不也是徒勞嗎?先生存在,天下被治理,然而我仍然掌控它,我自己認為我不足,請(允許我)讓出天下?!?/p>
許由說:“您治理天下,已經(jīng)很好。然而我仍然代替你,我?guī)ьI(lǐng)天下難道為了名聲嗎?名聲,是‘已經(jīng)治理天下'這個事實的附屬品?我?guī)ьI(lǐng)天下是為了附屬品嗎?鷦鷯在森林筑巢,不過占一棵樹枝;鼴鼠喝黃河里的水,不過喝飽自己肚皮。天下對我有什么用呢?你回去吧,算了吧,給我天下沒有有用的地方?。N師即使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人也不能越位來代替他下廚房做菜?!?/p>
詩詞中運用典故,使得詩詞語言既含蓄又能表明作者的用意,從而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
《江城子.密州出獵》典故有三處: 其一:親射虎,看孫郎:為“看孫郎,親射虎”的倒句.孫郎:孫權(quán).《三國志·吳志·孫權(quán)傳》載:“二十三年十月,權(quán)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凌亭,馬為虎傷.權(quán)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這里以孫權(quán)喻太守. 其二:持節(jié)寺中,何日遣馮唐:是說朝廷何日派遣馮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記·馮唐列傳》.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漢時的郡名,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區(qū))太守.匈奴曾一度來犯,魏尚親率車騎出擊,所殺欺眾.后因報功文書上所載殺敵的數(shù)字與實際不合(少了六個首級),被削職.經(jīng)馮唐代為辨白后,文帝就派馮唐“持節(jié)”(帶著傳達圣旨的符節(jié))去赦免魏尚的罪,讓魏尚仍然擔(dān)任云中郡太守.蘇軾此時因政治上處境不好,調(diào)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許,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節(jié):兵符,古代使節(jié)用以取信的憑證.持節(jié):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其三:射天狼:星名,一稱犬星,舊說主侵掠.《楚辭·九歌·東君》:“長矢兮射天狼.”《晉書·天文志》云:“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詞中以之比喻侵犯北宋邊境的遼國與西夏.。
孔子是大教育家,有學(xué)生三千,其中最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而顏回又是他最喜愛的,顏回的一舉一動在孔子看來都是好的,所以孔子常把顏回的所作所為來教育其他弟子。一次,孔子抓住顏回的飲食起居問題,發(fā)揮一通,認為顏回太高尚,別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他能做到,值得學(xué)習(xí)。他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說,顏回用竹器盛飯吃,用木瓢舀水喝,住在簡陋的小巷,這是別人忍受不了的困苦生活,但顏回依舊快樂,真高尚啊,顏回!
人們將“一簞食,一瓢飲”簡化成“簞食瓢飲”,形容極為清貧的生活。
《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后用為生活簡樸,安貧樂道的典故。
漢朝時候,東??び幸粋€孝順的媳婦,奉養(yǎng)婆婆十分恭謹。婆婆說:“媳婦奉養(yǎng)我勤勞辛苦。我已經(jīng)老了,何必吝惜剩下的年月,長久連累年輕人呢?”就上吊自殺了。
她的女兒告狀到官府說:“媳婦殺死我母親?!惫俑胁读诵D,酷刑拷打,非常狠毒。孝婦受不住酷刑的苦楚,被迫供認承受被誣陷的罪名。
當(dāng)時于公當(dāng)獄吏,說:“這個婦人奉養(yǎng)婆婆十多年,因為孝順,名聲傳遍四方,必定不會殺害婆婆?!碧夭宦犓囊庖?。
于公爭辯,意見還是沒有得到采納,他抱著定案的文書,從官府哭著離開了。從此以后,東??ぴ獯蠛禐?zāi),三年不下雨。
后任太守到職,于公說:“孝婦不該死,前任太守冤枉殺了他,災(zāi)禍應(yīng)當(dāng)是從這里來的?!碧亓⒓从H自去祭奠孝婦的墳?zāi)?,于是在她的墓上設(shè)立標(biāo)志作為表彰。
天上立刻下起雨來,這一年莊稼大豐收。當(dāng)?shù)乩夏耆藗髡f,孝婦名叫周青。周青即將被殺死時,在車上插著十丈長的竹竿,竹竿上懸掛五色旗幟。
她當(dāng)眾立下誓言說:“我周青如果有罪,情愿被殺,我的血就會順著竹竿流下;我周青如果死得冤枉,血就會沿著竹竿倒流上去?!毙行桃院?,她的血呈青黃色,沿著旗竿倒流上頂端,又順著旗幟流下來。
出自:《東海孝婦》是西漢的經(jīng)學(xué)家、目錄學(xué)家、文學(xué)家劉向《列女傳》中的一篇。
擴展資料:
東海孝婦是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本名周青,出自《列女傳》和《漢書·于定國傳》。孝婦很早死了丈夫,又沒有兒子,但贍養(yǎng)婆婆非常周到。婆婆因不想拖累她,上吊自縊。
而孝婦卻由此入獄,并屈打成招,最終被太守殺死。孝婦被斬時,許下三宗愿,如系冤殺,血將倒流、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三愿見于后期版本,早期并未見)孝婦被殺后三年,郡中果然大旱,直至新太守親自祭奠孝婦之墓并表彰其德行,天才下起雨來。
干寶在《搜神記》中記載孝婦死時青黃色的鮮血沿著長竹竿向上流,到了竿頂才沿著幡而流下。東海孝婦的故事對后世影響深遠。
關(guān)漢卿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出了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竇娥冤》。2014年11月11日東海孝婦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注釋[1] 快閣:在吉州泰和縣(今屬江西)東澄江(贛江)之上,以江山廣遠、景物清華著稱.此詩作于元豐五年(1082)作者任泰和令時.[2]癡兒了卻公家事:意思是說,自己并非大器,只會敷衍官事.癡兒,作者自指.《晉書·傅咸傳》載楊濟與傅咸書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觀每事欲了.生子癡,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癡,復(fù)為快耳.”這是當(dāng)時的清談家崇尚清談,反對務(wù)實的觀點,認為一心想把官事辦好的人是“癡”,黃庭堅這里反用其意,以“癡兒”自許.了卻,完成.[3]東西:東邊和西邊 .指在閣中四處周覽.[4]倚:倚靠[5]落木:落葉[6]澄江:指贛江.澄,澄澈,清澈.[7]“朱弦”句:《呂氏春秋·本味》:“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琴,以為世無足復(fù)為鼓琴者.”朱弦: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為知己、知音.[8]“青眼”句:《晉書·阮籍傳》:“(阮)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赍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間,青眼看人則是表示對人的喜愛或重視、尊重,指正眼看人 . 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輕蔑. 聊:姑且.[9]弄:演奏[10]與白鷗盟:據(jù)《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鷗)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后人以與鷗鳥盟誓表示毫無機心,這里是指無利祿之心,借指歸隱.[1]譯文我并非大器,只會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著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閣來放松一下心情.舉目遠望,時至初冬,萬譏敞罐緞忒等閨勸酣滑木蕭條,天地更顯得闊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練分明地向遠處流去.友人遠離,早已沒有弄弦吹簫的興致了,只有見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羈絆、為官蹭蹬,還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著笛子,漂流到家鄉(xiāng)去,在那里與白鷗做伴逍遙自在難道不是更好的歸宿.[2]3創(chuàng)作背景編輯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黃庭堅當(dāng)時在吉州泰和縣(今江西泰和縣)任知縣,公事之余,詩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廣遠,景物清華得名"(《清一統(tǒng)治·吉安府》)的快閣覽勝.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寫登臨時的所見所感.它集中體現(xiàn)了詩人的審美趣味和藝術(shù)主張,因而,常被評論家們作為代表舉例.[3]4作品鑒賞編輯這是黃庭堅在太和知縣任上登快閣時所作的抒情詩.詩人說,我這個呆子辦完公事,登上了快閣,在這晚晴余輝里,倚欄遠眺.前句是用《晉書·傅咸傳》所載夏侯濟之語,"生子癡,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癡,復(fù)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閣"及李商隱"萬古貞魂倚暮霞"之典,還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癡兒"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認自己是"癡兒",此為諧趣之一;"了卻"二字,渲染出了詩人如釋重負的歡快心情,與"快閣"之"快"暗相呼應(yīng),從而增加了一氣呵成之感此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脫了前人的窠臼.杜詩之"倚",倚于山閣,乃實境平敘;李詩之"倚",主語為"萬古貞魂",乃虛境幻生而成;黃詩之"倚",可謂虛實相兼;詩人之"倚",乃是實景,但卻倚在無際無垠的暮色晴空.讀此三家,宛如一幅藝術(shù)攝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詩人與亭閣的背影.[4]"倚晚晴"三字,為下句的描寫,作了鋪墊渲染,使詩人順勢迸出了"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絕唱.遠望無數(shù)秋山,山上的落葉飄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時顯得更加遼遠闊大,澄凈如玉的澄江在快閣亭下淙淙流過,一彎新月,映照在江水中,顯得更加空明澄澈.這是詩人初登快閣亭時所覽勝景的描繪,也是詩人胸襟懷抱的寫照.[5]五、六二句,是詩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謝知音的故事.《呂氏春秋·本味篇》載:"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琴,以為世無足復(fù)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載阮籍善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見所悅之人,"乃見青眼"(《晉書·阮籍傳》).此處"橫"字把詩人無可奈何、孤獨無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來.[6]起首處詩人從"癡兒了卻官家事"說起,透露了對官場生涯的厭倦和對登快閣亭欣賞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漸入佳境,詩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與起首處對"公家事"之"了卻"形成鮮明對照;五、六句詩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詩人心內(nèi)的憂煩無端而來,詩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負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胸懷無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詩人的"歸船"、"白鷗"之想.這一結(jié)尾,呼應(yīng)了起首,順勢作結(jié),給人以"一氣盤旋而下之感".意味雋永,想象無窮.[7]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fēng)、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fēng)起,想到家鄉(xiāng)蘇州味美的鱸魚, 便棄官回鄉(xiāng)。
(見《晉書·張翰傳》)現(xiàn)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xiāng)如今還在金人統(tǒng)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xiāng),又談何容易!“盡西風(fēng)、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xiāng)思,又抒發(fā)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
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dāng)然瞧不起你。如果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yīng)羞見”的“怕應(yīng)”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shè)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xué)為吃鱸魚膾而還鄉(xiāng)的張季鷹,也不學(xué)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xiāng)之情,作者自知身為游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xiāng)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xiāng)當(dāng)是收復(fù)河山之時。作者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fēng)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fēng)雨指國家在風(fēng)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jù)《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jīng)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xiāng),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
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fù)中原的宿愿不能實現(xiàn)。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
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為戰(zhàn)國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興縣,當(dāng)時是戰(zhàn)國時候燕國的國都。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執(zhí)政后,勵精圖治,廣招賢士,為了使原來國勢衰敗的燕國逐漸強大起來,燕昭王建黃金臺,置金于黃金臺上,延請?zhí)煜缕媸?,很快就招到了樂毅等賢能之人,國家迅速強大,后來樂毅帶領(lǐng)大軍攻打齊國,攻陷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齊國幾乎滅亡。
燕昭王在建黃金臺之前還曾建碣石宮,把梁人鄒衍延請入內(nèi),師禮事之,廣籌振興國家大計,并樹立了自己賢明哲睿、招賢納士的良好聲譽。
擴展資料: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标愖影核f的古人,并不單單指燕昭王。這里的古人,是有著囊括所有唐朝之前的賢明君主、有為之士的氣概的。
這點,可以從詩的題目中推知一二:舍棄用更為明確的“黃金臺”而取意境更為開闊的“幽州臺”,對于久負盛名的詩人來說,不會是疏忽導(dǎo)致。
幽州臺還有個名字叫“薊北樓”,詩人同時期作的《薊丘覽古》、《燕昭王》,就明確的以薊北樓入詩。這里,怕是詩人更著力于“幽州”兩字吧。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幽州臺
史記卷七十五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齊閔王二十五年,復(fù)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秦相。人或說秦昭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后秦,秦其危矣?!膘妒乔卣淹跄酥埂G裘蠂L君,謀欲殺之。
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贝藭r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
孟嘗君患之,遍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狐白裘?!蹦艘篂楣?,以入秦宮臧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幸姬為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
孟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名姓以出關(guān)。夜半至函谷關(guān)。秦昭王后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逐之。
孟嘗君至關(guān),關(guān)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fā)傳出。
出如食頃,秦追果至關(guān),已后孟嘗君出,乃還。始孟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賓客盡羞之,及孟嘗君有秦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戰(zhàn)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lǐng)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dāng)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么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yīng)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于鉆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舍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鉆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shè)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并準(zhǔn)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lǐng)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guān)(在現(xiàn)在河南省靈寶縣,當(dāng)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guī),函谷關(guān)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guān)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xué)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么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guān)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guān)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jīng)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guān),人家已經(jīng)出關(guān)多時了。
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