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靈公(前540—前493年),姬姓,名元。是春秋時期衛(wèi)國第二十八代國君,前534年—前493年在位,因愛好男寵而多猜忌,且因脾氣暴躁留下不好的史學評價。但他擅長識人,知人善任,也正是他用他提拔的三個大臣仲叔圉、祝鮀、王孫賈的合作,才使衛(wèi)國的國家機器運行正常。
衛(wèi)靈公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典故一 《左傳》載: 昭公二十年,因靈公之兄縶“狎齊豹(狎,輕褻;齊豹,衛(wèi)司寇)、惡北宮喜、褚?guī)熎裕映蓖ㄓ谙宸蛉诵?,懼(公子朝乃襄公之弟、靈公之叔,與以相貌俊美著稱的宋朝無關,更與南子無關,公子朝私通的是其嫂宣姜,公子朝叛亂時靈公尚未娶南子)“,故四家叛亂,農歷六月二十九日齊豹首先發(fā)難,以伏兵殺縶,時靈公在平壽,聞亂返都,但時局已經失控,靈公只得帶少數人逃至死鳥(地名,不知何處,應離濮不遠),其時齊公孫青(齊頃公的孫子,字子石)正要聘衛(wèi),聞訊后急忙請示齊景公,齊景公說:”只要還沒出衛(wèi)國的國境,(靈公)就還是衛(wèi)國的國君?!埃谑枪珜O青繼續(xù)聘衛(wèi),并”親執(zhí)鐸“為靈公警戒。六月三十日北宮喜的家宰攻殺齊豹,靈公當晚即趕回國都與北宮氏盟約,第二天又跟”國人“盟誓,迅速穩(wěn)定了局勢,然后才開始追究責任,所以八月二十五日褚?guī)熎浴⒐映?、子玉霄、子高魴奔晉,閏八月十二靈公殺了叛亂根源之一的宣姜,徹底穩(wěn)定了衛(wèi)國內部局勢,自此之后二十九年內衛(wèi)國再無此類內亂(公叔戌和蒯瞶未遂者不算),而靈公當時只有18歲。
典故二 定公七年,北宮氏因”平亂“之功勢力越來越大,靈公幾不能制,故靈公與齊景公密謀,先派北宮結聘齊(其時北宮喜已卒,謚貞子,北宮結為家族長),再讓齊景公尋隙把北宮結抓起來并出兵侵衛(wèi),靈公把責任推到北宮結身上,趁機削弱北宮氏的勢力,然后再和齊景公盟約讓其退兵,既解決了北宮氏尾大不掉的問題又不使其他大臣起疑心,同時還加強了與齊國的關系,可謂一石三鳥的高招。
典故三 定公九年,為支援齊景公,靈公帶兵車五百乘欲過中牟,時晉國有兵車千乘在中牟,所以靈公令人占卜(這在當時很重要,凡事均需謀之于天,得到指令后再定行止,《孔子家語》載孔子亦喜此道),但占卜的那位不知是過于激動還是業(yè)務不精,竟將占卜用的龜甲燒焦了,沒有了道具當然就無法與老天爺溝通了,就在那位誠恐誠惶的時候靈公卻豪情萬丈地說:“可以前進,我們衛(wèi)國的兵車有中牟的一半,我本人也可以抵他們的另一半,加起來正好和他們的兵力匹敵!”。靈公這還真不是吹牛,中牟當時也真的想修理他,畢竟是在人家的地盤上,人家的兵力還比靈公多一倍,可逃亡在中牟的褚?guī)熎詤s說:”衛(wèi)國的兵力雖少,但衛(wèi)靈公在那兒,是不可戰(zhàn)勝的,還不如打齊國的軍隊。“中牟果然因此未修理靈公而去打了齊軍,結果繳獲了齊國的戰(zhàn)車五百乘。時隔二十多年,褚?guī)熎匀晕缝`公如虎,可見靈公當年平叛時手段之高超。
典故四 《孔子家語》載: 魯哀公曾頗為自負地問孔子:”現(xiàn)在的國君誰最賢?“,孔子回答:”最賢的我還沒見過,相比之下應該是衛(wèi)靈公吧?“,哀公說:”我聽說靈公閨門之內無別(應指南子參政),你怎么說他是賢君呢?“,孔子答道:”我說的是他在朝廷上的行事,不是指他在家里的事(孔子尤不喜女子參政)?!?,哀公又問:”他在朝廷上的行事如何?“,孔子答道:”靈公弟子渠牟,其智足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靈公愛而任之;又有士林國者,見賢必進之,而退與分其祿,是以靈公無游放之士,靈公賢而尊之;又有士慶足者,衛(wèi)國有大事則必起而治之,無事則退而容賢,靈公悅而敬之;又有大夫史(茍),以道去衛(wèi),而靈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茍)之入,而后敢入。臣以此取之,雖次之賢,不亦可乎?“??鬃釉谶@里講了四個人的事,一是渠牟,即彌牟,字子瑕,也就是被演繹為分桃奪車的那位,但人家韓非在《說難》中只是借用衛(wèi)靈公和彌子瑕這兩個人講了個故事,再拿這個故事作比喻罷了,人家還講過一個守株待兔的故事呢,你拿它當故事當成語都無所謂,可千萬別當了真,歷史上的彌子瑕乃衛(wèi)國的將軍,智信兼?zhèn)?,死后謚文子,所以靈公”愛而任之“。而”士“(士在當時為”職稱“,貴族無職者為士,有職者為大夫、卿)林國和慶足一個”見賢必進“,一個”有大事則起而治之,無事則退而容賢(此為真君子也)“,故靈公”賢而尊之“、”悅而敬之“。再就是大夫史茍(原文缺字,應該為史茍,與孔成子同夢康叔而廢縶立元的史朝之子,靈公時與孔成子之曾孫孔圉共為相),其可能與孔圉政見不合而”去衛(wèi)“,靈公就到郊外住了三天,禁絕聲色,一定等史茍回來后才回宮。
最早見于晉·張華注引漢·李膺《蜀志》:望帝稱王于蜀,得荊州人鱉靈,便立以為相。
“后數歲,望帝以其功高,禪位于鱉靈,號曰開明氏。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為杜鵑鳥,或云化為杜宇鳥,亦曰子規(guī)鳥,至春則啼,聞者凄惻?!?/p>
其后,陳陳相因,散見于歷代的志書,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援引曰:“人言此鳥,啼至血出乃止?!?相傳上古時代,蜀地有一位很賢明的部落首領,名叫杜宇,他領導臣民走出了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蠻荒時代,深受百姓愛戴,人們尊稱他為望帝———寄托了百姓對他的殷殷期望。
當時,與巴蜀東鄰的荊州,有個叫鱉靈的人,因犯法被判了死刑,他不甘束手待斃,便連夜越獄逃亡,駕著一葉小舟,沿長江溯流而上。到了蜀國,便去拜見望帝。
望帝見他談吐不凡,頗有一番治世壯志,確實是個人才,便任命他為蜀國宰相。鱉靈一上任,大刀闊斧進行改革,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
百姓富足,安居樂業(yè),蜀地因之成了天府之國。不料,天有不測風云。
過了幾年,四川盆地氣候變暖,酷熱異常。蜀國都城西北的玉壘山上積雪消融,洪水泛濫,大部分地區(qū)成了水鄉(xiāng)澤國,許多人流離失所。
鱉靈帶領數萬名民工,叩石墾壤,疏浚河道,修筑堤壩,植樹造林,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治理了水患,讓蜀地百姓重建家園。 當鱉靈凱旋都城時,望帝親自出郭迎接,并設宴為他慶功。
這時望帝決心禪讓帝位,但又怕鱉靈不肯接受,便乘夜悄悄離開宮殿,隱居到西山修道去了。臨行前,望帝留下一道命令,遍告天下,把帝位讓給鱉靈,新君帝號開明氏,希望百姓服從新主領導,不要以他為念。
不料這鱉靈原是江湖的混混,劣根性未改,入主蜀宮后,一闊臉就變,驕奢淫逸,不久便掏空了國庫,于是橫征暴斂,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消息傳到西山,望帝懊悔不已,郁郁病故。
望帝死后,化作杜鵑,叫聲十分哀怨凄苦,直至啼出血來。但是,他至死沒有忘記他的人民,每到早春二月,他都在山中呼喚著“布谷———布谷”,催促百姓下田播種。
因此人們又稱杜鵑鳥為布谷鳥。后人遂用“望帝啼鵑”比喻冤魂的悲鳴:用“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魂、古帝魂、蜀鳥、蜀魄、蜀魂、蜀鵑”等指杜鵑鳥;用“杜鵑啼血、子規(guī)啼血”等指杜鵑鳥的哀鳴。
常用以描寫哀怨、凄涼或思歸的心情?!岸霹N暮春至,哀哀叫其間。
我常見再拜,重是古帝魂?!保ǘ鸥Α抖霹N》詩)自晉以降,歷代詩詞曲賦用此典者不可勝計。
也有一說,說是杜鵑的叫聲似乎是“不如歸去”,于是杜鵑也叫“不如歸”。
今天看到“妙音園”摘自《中國輕工報》1998年3月28日刊載的一篇關于善待生靈的文章,其實這篇文章我很早以前就看到過,只不過我一時也查找不到它的來源罷了。
該文畢竟描述的是一個動物界故事,所以其事件的真實性我不敢判定,但很感人,很讓我產生聯(lián)想和深思。我認為,我也是一個環(huán)境及生物保護主義者,主張大自然與各個生存生物之間的廣泛共存與自然和諧,如果在這個自然界,是因為我們的原因侵犯了他們的空間和生存領地,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反省反省,從而給他們一個良好的保護和生存空間呢?希望那些愛以自然生靈為美食的人們,那些以獵殺自然生靈為樂、為生的屠夫們(當然不包含人類自已餋養(yǎng)的如豬牛羊之類的生物)的警醒了。
原文如下: 有時,動物界也會發(fā)生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 有一個狩獵隊把一群羚羊趕到了懸崖邊,準備全部活捉。
約摸半小時后,羚羊群分成了兩類:老羚羊為一類,年輕羚羊為一類。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輕的羚羊群叫了一聲,一只年輕羚羊應聲跟著老羚羊走到了懸崖邊。
年輕羚羊后退了幾步,突然朝懸崖對面躍去。隨即,老羚羊緊跟其后也飛躍出去,只是老羚羊躍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當年輕羚羊在空中向下墜時,奇跡出現(xiàn)了,老羚羊的身子剛好出現(xiàn)在年輕羚羊的蹄下,年輕羚羊也在老羚羊背上猛登一下,下墜的身體又突然升高并輕巧地落在了對面的懸崖邊,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斷翅的鳥筆直地墜入了山澗。 試跳成功。
緊接著,一對對羚羊凌空騰起,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躍。頓時,山澗上空畫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那弧線是一座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為橋墩的生命橋。
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獵人們個個驚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獵槍。 動物在生命危急之時的舉動令人肅然起敬,而人類對動物的戕害令人不寒而栗。
有朋友旅游歸來后說,某旅游勝地推出了生吃猴腦和活剜鹿肝的特色菜。生吃猴腦就是用夾子把活猴固定在餐桌中間,用錘子敲開猴的頭蓋骨,食客用勺挖出一動一動的猴腦,趁熱送入口中。
活剜鹿肝則是剖開活鹿的腹,從腹中挖出冒著熱氣的鹿肝,讓食客即刻烹吃。據說,這些菜是大補,能吃啥補啥,雖要價高卻頗受歡迎。
人對動物的態(tài)度或多或少反映出人的品質。如此暴殄天物,真能吃啥補啥嗎?如今,有多少人缺少一顆愛心?而這一顆愛心,要靠吃什么心,才能補回我們仁慈之心呢? 羚羊的壯舉令人起敬,人類對猴、鹿的殘酷叫人痛心。
我深深感到:人類不能憑借自身的優(yōu)勢,無視動物的生命權利,任意踐踏虐待動物的生命,因為動物和人類一樣,也是能夠感受苦樂的生命體。 天地生萬物,人類無非是萬物中的一種。
而我們人類總是夸大自身的力量,自以為是萬物之靈長,可以藐視一切,踐踏一切,而最終面臨危險和滅絕的正是我們人類。那些視生命如草芥,任意戕害生靈者,若再不懸崖勒馬,將會逐步失掉愛心,忘卻人性,把帶血的屠刀伸向我們的同類。
終會有一天,人類也將因褻瀆生命而掘開埋葬自己的墳墓。 “當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林中徒勞地尋求配偶;當最末一只未留下后代的雄鷹從高空墜向大地;當鱷魚的最后一聲哀鳴不再在沼澤上空回蕩……人類,從某種意義上已看到了自己的結局?!?/p>
這是人類對動物的哀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