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是比較苦,但苦菜有很多種,其中以開紫色花苦菜為佳,紫花苦菜也稱樹榮紫花苦菜,是為一年生野生苦菜屬菊科植物的全草。
一般在春季的早期采收,自然曬干。對于慢性膽囊炎以及由此引起的慢性胃炎等均有非常好的治療功效與作用。
因其開紫花所以又叫紫花苦菜,紫花苦菜葉子背面白色絨毛,紫花苦菜從圖片里觀察一般長在溝旁邊、路旁較多,呈散狀集中分布,由于季節(jié)和氣候或自然災害等原因,采摘數(shù)量逐年減少,紫花苦菜由于采摘時機不同,其產生的藥效也有所不同,適時采挖才能保證藥效。在20世紀中期被老百姓用來充饑,其對于調理和治療慢性膽囊炎、胃炎、高血壓、腦血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都具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烹子獻糜 一次桓公對易牙說:“寡人嘗遍天下美味,唯獨未食人肉,倒為憾事。”
桓公此言本是無心的戲言,而易牙卻把這話牢記在心,一心想著賣弄好自己的本事,好博得桓公的歡心。國君何等尊貴,絕不能食用死囚、平民之肉。
后來他看見自己4歲的兒子,選了用自己兒子的肉?;腹谝淮挝缟派?,喝到一小金鼎鮮嫩無比,從未嘗過的肉湯,便詢問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著說是自己兒子的肉,為祈國君身體安泰無虞,殺子以獻主公。
當桓公得知這是易牙兒子的肉時,內心很是不舒服,卻被易牙殺子為自己食的行為所感動,認為易牙愛他勝過親骨肉,從此桓公寵信易牙。
意思是誰說苦菜味最苦,在我看來甜如薺。原文出自于周代佚名的《國風·邶風·谷風》。
原文:
《國風·邶風·谷風》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遠伊邇,薄送我畿。誰謂茶苦,其甘如薺。宴爾新婚,如兄如弟。
白話譯文:
山谷來風迅又猛,陰云密布大雨傾。夫妻共勉結同心,不該動怒不相容。采摘蘿卜和蔓青,難道要葉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拋棄:到死與你不離分。
邁步出門慢騰騰,腳兒移動心不忍。不求送遠求送近,哪知僅送到房門。誰說苦菜味最苦,在我看來甜如薺。你們新婚多快樂,親兄親妹不能比。
擴展資料:
1、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遭到丈夫遺棄的女子寫的訴苦詩。詩中的女主人公被丈夫遺棄,她滿腔幽怨地回憶舊日家境貧困時,她辛勤操勞,幫助丈夫克服困難,丈夫對她也體貼疼愛;但后來生活安定富裕了,丈夫就變了心,忘恩負義地將她一腳踢開。因此她唱出這首詩譴責那只可共患難,不能同安樂的負心丈夫。
2、賞析:
此詩構思新穎獨到,表現(xiàn)的不是崇高壯烈之美,而是凄楚哀婉之美,因而具有更廣泛的現(xiàn)實性。全詩塑造了鮮明的文學形象,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美感;語言凄惻而又委婉,并善用對比和比喻等修辭手法,凸現(xiàn)丈夫的無情和棄婦被棄的凄涼,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1)據(jù)說: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態(tài),驗證書本記載,李時珍來到了蘄州城北的龍蜂山捕蛇(白花蛇為蘄州特產),只聽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誰叫爾能辟風邪,上司索爾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隨著歌謠而來的是幾個肩背竹簍的捕蛇人,他們正朝著幾棵石楠藤走去,據(jù)說白花蛇愛吃石楠藤的葉,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盤纏在石楠藤上。捕蛇人發(fā)現(xiàn)白花蛇后,立即從地上撈起一把沙土,對準白花蛇撒去,說來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面粉遇水一樣,縮成了一團,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頸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體的后部,這時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來了。
李時珍定前去仔細觀察了白花蛇的形態(tài),只見蛇頭大似三角形,嘴里長著4只長牙,背上有24塊斜方格,腹部還有斑紋,與一般的蛇,確實不一樣。接著,捕蛇人將蛇掛在路旁的小樹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內臟,盤曲后裝進了竹簍筐,據(jù)說,將蛇烘干后,才能當藥用。李時珍記錄了捕蛇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活動,不僅補充了本草書,也為后來編寫《白花蛇傳》,提供了重要材料。幾年后,李時珍又根據(jù)白花蛇的祛風特性,制成了專治半身不遂中風癥的“白花蛇酒”。據(jù)現(xiàn)代藥理分析,證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擴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2)尖吻蝮舊時產于蘄州龍峰山、麒麟山、鳳凰山、雨湖一帶,蘄春、浠水交界的三角山亦偶爾有可得。據(jù)清初顧景星的《黃公說字》說:“謹按蘄地花蛇,有黃白黑三種,黃白二花可貨數(shù)十金。黑花不過數(shù)金而已。昔產龍峰山洞,今無有,惟三角山出,一歲不能多得,土人獲此物必食葷物方可。否則,其走如飛,牙利而毒,如人手足為口齒所創(chuàng),必以刀斷去,稍遲則不能救?!辈⒄f:“市肆所貨,皆浙蛇,非蘄蛇,花與指甲皆同,土人亦莫能辨。但三角山在二蘄交界之處,相傳蛇一逾界,則只一目,……?!碧I蛇名貴求之者多?!饵S州府志》載有民謠曰:“白花蛇,誰教爾能辟風邪,上司索爾急如火,舟中大夫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蘄蛇性喜潮濕陰涼處,多穴居棲息在山谷溪澗巖石上,落葉間,竹林下,草叢中,外出往往伏于爛草枯葉之間,以便于發(fā)起進攻、獵取食物和隱蔽自己。
(3)尖吻蝮系劇毒蛇。相傳人被咬傷,不出五步即死,故稱五步蛇。因其全身黑質白花,故又名白花蛇,還因為吻鱗與鼻間鱗均向背方翹起,所以還名褰鼻蛇。頭呈三角形,背黑褐色,頭腹及喉部白色,散布有少數(shù)黑褐色斑點,稱“念珠斑”。尾部側扁,尾尖一枚鱗片尖長,稱角質刺,尖吻蝮若被逼捕得它無路可走時,它就調轉“尾利鉤”,破腹自殺,“死而眼光不陷?!?/p>
(4)尖吻蝮雖毒,卻是中國的名貴傳統(tǒng)中藥,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進貢的珍品,也是出口的珍貴藥材。關于它的習性和藥用價值,在唐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中說道:“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巳大風、攣、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彼吻f綽《雞肋編》載“白花蛇”條云:“今醫(yī)家所用,惟取蘄州蘄陽鎮(zhèn)山中者。去鎮(zhèn)五六里有靈峰寺,寺后有洞,洞是皆此蛇,而極難得。得之者以充貢。洞內外財產,雖枯兩目猶明;至黃梅諸縣雖鄰境,枯則止一目明;其舒州宿松縣又與黃梅為鄰,間亦有之,枯則兩目皆不明矣?!泵鞔筢t(yī)藥學家李時珍曾幾次上蘄州龍峰山,目睹五步蛇吃石南藤及其被捕情況,根據(jù)實地觀察,寫了《白花蛇傳》。他還在《本草綱目》中,對五步蛇的形態(tài)、習性、捕捉干制的方法和用途作了詳盡的記述。他說:“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蘄蛇擅名。然蘄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貨,官司取者,皆自江南興國州諸山中來。”據(jù)他說:真正的蘄蛇,“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背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旁有念珠斑,尾尖有一佛指甲,多在石南滕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剖之置水中,自反尾滌其腹?!啊稜栄拧ひ聿瘛芬嘤蓄愃朴涊d:蛇死后皆閉,惟蘄州花蛇開。如生舒、蘄兩界間者,則一開一閉,故人以此驗之?!?/p>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