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 [rù mù sān fēn]
入木三分,讀音:rùmùsānfēn,漢語成語;釋義: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也比喻對文章或事物見解深刻、透徹。出處:張懷瓘的《書斷·王羲之》。故事的主人公是王羲之。
中文名
入木三分
近義詞
力透紙背、鐵畫銀鉤
反義詞
略見一斑
出處
唐朝·張懷瓘《書斷·王羲之》
讀音
rùmùsānfēn
成語解釋
出處:唐朝·張懷瓘《書斷·王羲之》:“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痹娋洌簩懝韺懷呷艘坏?,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粼u價《聊齋志異》
釋義: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fā)現(xiàn)字跡透入木板三分(1厘米) 深。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現(xiàn)多比喻文章或見解深刻、透徹。
示例:◎清趙翼《楊雪珊自長垣歸來出示近作嘆賞不足詩以志愛》:“入木三分詩思銳,散霞五色物華新。”
苦肉計:人們都不愿意傷害自己,如果說被別人傷害,這肯定是真的。己方如果以假當真,敵方肯定信而不疑。這樣才能使苦肉之計得以成功。此計其實是一種特殊作法的離間計。運用此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造成內(nèi)部矛盾激化的假象,再派人裝作受到迫害,借機鉆到敵人心臟中去進行間諜活動。
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這已是盡人皆知的故事了。兩人事先商量好了,假戲真作,自家人打自家人,騙過曹操,詐降成功,火燒了曹操八十三萬兵馬。
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殺了吳王僚,奪得王位。他十分懼怕吳王僚的兒子慶忌為父報仇。
慶忌正在衛(wèi)國擴大勢力,準備攻打齊國,奪取王位。闔閭整日提心吊膽,要大臣伍子胥替他設法除掉慶忌。伍于胥向闔閭推薦了一個智勇雙全的勇士,名叫要離。
闔閭見要離矮小瘦弱,說道:“慶忌人高馬大,勇力過人,如何殺得了他?”要離說:“刺殺慶忌,要靠智不靠力。只要能接近他,事情就好辦?!标H閭說:“慶忌對吳國防范最嚴,怎么能夠接近他呢?”要離說:“只要大王砍斷我的右臂,殺掉我的妻子,我就能取信于慶忌?!标H閭不肯答應。要離說:“為國亡家,為主殘身,我心甘情愿?!?/p>
吳都忽然流言四起:闔閭弒君篡位,是無道昏君。吳王下今追查,原來流言是要離散布的。闔閭下令捉了要離和他的妻子,要離當面大罵昏王。闔閭假借追查同謀,未殺要離而只是斬斷了他的右臂,把他夫妻二人關(guān)進監(jiān)獄。
幾天后,伍子胥讓獄卒放松看管,讓要離乘機逃出。闔閭聽說要離逃跑,就殺了他的妻子。這件事不斷傳遍吳國,鄰近的國家也都知道了。要離逃到衛(wèi)國,求見慶忌,要求慶忌為他報斷臂殺妻之仇,慶忌接納了他。
要離果然接近了慶忌,他勸說慶忌伐吳。要離成了慶忌的貼身親信。慶忌乘船向吳國進發(fā),要離乘慶忌沒有防備,從背后用矛盡力刺去,刺穿了胸膛。慶忌的衛(wèi)士要捉拿要離。慶忌說:“敢殺我的也是個勇士,放他走吧!”慶忌因失血過多而死。要離完成了刺殺慶忌的任務,家毀身殘,也自刎而死。
【故事】
南宋時,金兵南侵,金兀術(shù)與岳飛在朱仙鎮(zhèn)擺開決戰(zhàn)的戰(zhàn)場。金兀術(shù)有一義子,名叫陸文龍,這年十六歲,英勇過人,是岳家軍的勁敵。陸文龍本是宋朝潞安州節(jié)度使陸登的兒子,金兀術(shù)攻陷潞安州,陸登夫妻雙雙殉國。金兀術(shù)將還是嬰兒的陸文龍和奶娘擄至金營,收為義子。陸文龍對自己的家世完全不知。
一日,岳飛正在思考破敵之策,忽見部將王佐進帳。岳飛看見王佐臉色蠟黃,右臂已被斬斷(已敷藥包扎),大為驚奇,忙問發(fā)生了什么事。原來王佐打算只身到金營,策動陸文龍反金。為了讓金兀術(shù)不猜疑,才采取斷臂之計。岳飛十分感激,淚如泉涌。
王佐連夜到金營,對金兀術(shù)說道:“小臣王佐.本是楊么的部下,官封車勝侯。楊么失敗我只得歸順岳飛。昨夜帳中議事,小臣進言,金兵二百萬,實難抵擋,不如議和。岳飛聽了大怒,命人斬斷我的右臂,并命我到金營通報,說岳家軍即日要來生擒狼主,踏平金營。臣要是不來,他要斬斷我的另一只臂。因此,我只得哀求狼主?!?/p>
金兀術(shù)同情他,叫他“苦人兒”,把他留在營中。王佐利用能在金營自由行動的機會,接近陸文龍的奶娘,說服奶娘,一同向陸文龍講述了他的身世。文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決心為父母報仇,誅殺金賊。王佐指點他不可造次,要伺機行動。
金兵此時運來一批轟天大炮,準備深夜轟擊岳家軍營,幸虧陸文龍用箭書報了信,使岳軍免受損失。當晚,陸文龍、王佐、奶娘投奔宋營。王佐斷臂,終于使猛將陸文龍回到宋朝,立下了不少戰(zhàn)功。
【不遺余力的成語典故】
秦國發(fā)兵攻打趙國,在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擺開了戰(zhàn)場。擔趙軍抵擋不住秦兵,連連潰敗。怎么辦呢?趙王召來大臣樓昌和虞卿商議對策。趙王說:
“長平戰(zhàn)事,我們不勝,新近又戰(zhàn)死一員都尉。我想再增派軍隊往長平去抵擋秦兵,你們的看法如何?”
樓昌說:“再增派軍隊也沒用。不如派大使到秦國去求和。不然,我們的軍隊將會徹底被秦兵消滅?!?/p>
但虞卿不同意樓昌的見解。他說:
“我看現(xiàn)在不必去求和。主張求和的人,總是強調(diào)“不求和,必破”。其實,未必是這樣。大王,你說,秦國攻打我們是不是一定要消滅我們軍隊呢?”
趙王說:“是?。∏貒贿z余力,看來是定要消滅我們的部隊才甘心啊!”
虞卿說:“就按大王說的,秦國要消滅我們軍隊,我們應該去求和,現(xiàn)在也不能派大使到秦國去。請聽我的話,先派使者帶著寶物去贈送給楚國和魏國。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趙國贈送的寶物,便一定會高興地接納我們的使者。一旦我們的使者進入楚國和魏國,秦王必定會懷疑天下人要聯(lián)合起來對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時,和談就好進行了?!?/p>
可是趙王不以為然,終于沒有接受虞卿的意見。
不久,趙王派鄭朱為特使,到秦國去求和。鄭朱走后,趙王又召來虞卿,問道:“我已派鄭朱到秦國去和談,您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呀?”
虞卿回答說:
“和談不會成功。但這樣一來,趙國的軍隊很可能為秦國所破滅。這是因為,鄭朱是我們趙國的一位顯貴的人物。他到了秦國,秦王以及應侯范睢一定會借機宣揚他們的勝利。天下的諸侯也一定向秦國祝賀。而楚、魏兩國以為我們跟秦和談了,也不會派兵來援助了。在這種情況下和秦國和談,秦國的條件一定會很高。如果我們應允,秦國是一定不肯讓步的。所以我說,和談不一定能成功?!?/p>
果然,鄭朱一到秦國,秦王和應侯范睢便借鄭朱的到來向天下?lián)P言說他們攻打趙國取得了勝利。還說,秦國終于不肯與趙國和談。
隨之,長平之戰(zhàn)爆發(fā),趙國潰不成軍,趙國的京都邯鄲也被秦兵包圍了。
結(jié)果,趙王割了六縣送給秦國作為求和條件,秦兵才解除了對邯鄲的圍攻。事后,虞卿問趙王說:
“秦兵不圍困邯鄲了。您以為是秦兵疲倦了才撤退的呢?還是他們的力量能持續(xù)下去,因割了六縣給他們才撤退的呢?”
趙王說:
“秦國部隊攻打我們是不遺余力的,我看也許是因為兵卒疲倦才撤退的?!?虞卿說:“是的,秦國以它的力量擊他所不能取得的,結(jié)果,搞得疲憊不堪而退兵??墒悄忠运牧α克荒艿玫降姆钏徒o它,這無疑是幫助對方來攻擊自己
出自這個故事的成語是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學)。
這個成語表面上的意思是在與鄰居相隔的墻上鑿開一個洞,偷偷地借鄰舍的燭光讀書。而現(xiàn)在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十分刻苦的樣子。
白話典故 西漢時候,有個農(nóng)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
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
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锖饩驮谵r(nóng)忙的時節(jié),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
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墒强锖饧依锖芨F,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
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啟示 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
它贊揚了匡衡勇于戰(zhàn)勝艱苦的決心,勤奮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獨木難支的成語故事】
很多事情,因為太過龐大繁重,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需要眾人共同合作一起來完成,就好像用一根木頭撐不起來的東西,如果多用幾根木頭,就可以共同把它撐起來。在《慎子.知忠》中用了這樣一個比喻︰“故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币馑季褪钦f,蓋廊廟那樣龐大的建筑所需要的材料,不是一棵樹木上的枝干所能完全提供的;同樣的,一個國家的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也不是君王一個人的能力所能承擔,必須依賴其它朝臣同心協(xié)力。這就是“獨木難支”的道理。后來“獨木難支”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情非常重大,非一人之力所能支持。在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中,另有一個關(guān)于“獨木難支”的故事︰晉朝的任愷與和嶠本來交好,后來任愷失去權(quán)勢,有人就問和嶠說︰“你們不是好朋友嗎,為何你眼看著任愷失勢,卻不肯幫助他呢?”和嶠回答︰“元裒(任愷之字)如北夏門,拉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意思就是說,任愷不知檢點,自取敗壞,就好像城門將要倒塌,不是用一根木頭就能把它撐起來,同樣的,以我個人之力,又怎么能幫助任愷重新得勢呢?
獨木難支
【漢語拼音】
dú mù nán zhī
【成語解釋】
比喻事情非常重大,非一人之力所能支持。語本《慎子.知忠》。
【成語典故】
《慎子.知忠》(據(jù)《群書治要.卷三七》引)
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而不在于忠也,故智盈天下,澤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國,故桀之所以亡,堯不能以為存。然而堯有不勝之善,而桀有運非之名,則得人與失人也。故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狐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成語注解】
1、典故或見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
2、廊廟之材:蓋廊廟的建材。廊廟,指朝廷。
3、狐白之裘:用狐腋下的白毛皮所制成的裘,既輕軟又暖和,甚為難得,為世所珍。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
任愷既失權(quán)勢,不復自檢括?;蛑^和嶠曰:“卿何以坐視元裒敗而不救?”和曰:“元裒如北夏門,拉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
【成語出處】
1、《封神演義.第九三回》:“因吾師叔在萬仙陣死于姜尚之手,屢欲思報此恨,為獨木難支,不能向前?!?/p>
【成語用法】
語義說明 比喻事情非常重大,非一人之力所能支持。
使用類別 用在“勢孤力薄”的表述上。
【獨木難支造句】
1、這件事情必須靠大家團結(jié)合作,一個人能力再大,也獨木難支。
2、王經(jīng)理雖然能力很強,但是沒有所有同仁的支持,他也獨木難支。
3、團隊要靠大家一起維持,只靠團長一人辛苦出力,還是獨木難支的。
4、公司經(jīng)營出現(xiàn)危機,老總雖想要力挽狂瀾,奈何獨木難支,最后還是失敗了。
5、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同樣地,國家的政治腐敗,盡管有一兩個忠臣,也免不了覆滅的命運。
【近義詞】:孤掌難鳴,勢孤力單
【反義詞】:一柱擎天
歷史典故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fā)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后,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 巨鹿之戰(zhàn) 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
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zhàn);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后,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p>
巨鹿一戰(zhàn),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歷史背景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的時候,在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的項梁、項羽起而響應。
項梁的父親,也就是項羽的祖父,是楚國名將項燕。項羽從小死了父親,是在叔叔項梁的照顧下長大的。
他小小年紀便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叔父教他書法,他不用功;讓他去學習劍術(shù),他也不肯努力。項梁很生氣就罵他沒有出息。
但項羽卻說:“念書寫字,頂多記記姓名罷了;劍術(shù)學好了也只能和幾個人對打,我要學那種一人敵萬人的本領。”項梁聽項羽這么一說,認為侄子胸有大志,就教項羽學習兵法。
項梁本人因善于結(jié)交朋友,碰到人家有什么大事,他都趕去幫忙,當?shù)氐陌傩斩己芟矚g他,他也就成了吳中豪杰的領袖,連地方官也要敬他幾分。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時,經(jīng)過吳中,許多人前來觀看。
站在兩旁的百姓,一見這威風凜凜(lǐn)、豪華壯麗的皇帝車駕奔馳而來,都呆呆地站著,大氣也不敢喘(chuǎn)。只有站在人群里比別人高出一頭的項羽,瞪著濃眉下一雙有神的大眼,脫口說道:“這有什么了不起,誰都可以取代他!”項梁嚇得趕快捂住項羽的嘴悄悄地警告道:“你在這兒胡說八道,讓別人告發(fā)了可是要滅九族的呀?!?/p>
回到家里,項羽埋怨叔父說:“平日您總是讓我練習武藝,學習兵法,讓我念念不忘家國之恨,今天您怎么這樣膽小怕事呢?”項梁說:“我們是要干一番大事業(yè),不能心急氣躁。要想報仇,就必須學會等待時機。”
就在這一年,秦始皇在回咸陽的路上病死。第二年,二世繼位,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
消息傳來以后,項梁和項羽萬分高興和激奮,他們感到為楚國報仇的時機已經(jīng)到來了,就殺掉了當?shù)氐目な?,召集?000子弟兵,起兵反秦。 過了不久,有消息傳來,陳勝被秦將章邯打敗,項梁趕快率領江東8000子弟兵,渡過長江,向西面前線挺進。
一些零散的反秦隊伍,如陳嬰、英布、呂臣等率領的武裝,都紛紛投奔到項梁的隊伍中來,使這支部隊一下子增長到六七萬人。但是這時陳王已經(jīng)被叛徒莊賈殺死,張楚政權(quán)已經(jīng)四分五裂。
在這個緊要關(guān)頭,項梁在薛縣(今山東省滕州市南)召開各路起義軍首領會議,商量要公推一個起義軍的首領。這時候,有個叫范增的70多歲的老頭子趕來獻計,他對項梁說:“秦滅六國,楚最不幸。
楚懷王被騙到秦國,死在秦國,楚國人至今懷念著他。您從江東起兵,有很多人前來投奔您,這是因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國的大將,人們希望您恢復楚國。
您如果擁立楚懷王的后代為王,就一定能夠號召更多的老百姓?!?項梁覺得范增的話很有道理,就派人四處尋訪楚懷王的后代。
沒過多久,大家找到一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這時他才13歲,正替人家當放羊娃。于是項梁帶領大家把熊心立為楚王,為了順應楚人懷念故國的心情,仍稱他做“楚懷王”。
這個消息傳開以后,果然又有很多人趕來參加項梁的隊伍。 項梁把楚懷王安置在盱眙(今江蘇省盱眙縣東北),自己帶兵繼續(xù)西進。
他在東阿(今山東省陽谷縣東北)打敗章邯,又在濮陽(今河南省滑縣東北)東面大破秦軍,接著又攻下了定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南)。這時候,原先齊、趙、燕、魏等國的舊貴族,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立了王,恢復了自己國家的名稱,秦朝的天下眼看就要完蛋了。
項梁命令項羽和不久前來投奔他的劉邦帶兵急速西進。項羽和劉邦殺死了秦朝的大將李由。
章邯見形勢危急,趕快請秦朝政府派援軍,乘著項梁得勝后驕傲自滿,沒有防備的機會,偷襲定陶,殺死了項梁。項梁一死,起義軍的隊伍受到很大損失,項羽、劉邦、呂臣等只好撤退到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一帶,采取守勢。
再說秦將章邯擊破了項梁率領的楚軍主力之后,認為楚軍元氣大傷,用不著擔心了,于是把項羽他們撇開不管,帶領大軍北渡黃河,攻打當時自稱趙王的趙歇。趙王和他的謀臣張耳、陳余沒有防備秦軍的進攻,一戰(zhàn)就敗,只好退到巨鹿(今河北省邢臺市)固守。
章邯派大將王離和涉間把巨鹿城圍困得如鐵桶一般,秦軍在城外布成了鐵墻般的防線,章邯自己則率領主力運輸糧草,供應王離的圍城大軍。 趙軍被圍困得頂不住了,趕緊派人四處求救,燕齊兩國援趙大軍早就趕到了,但一見秦軍勢力強大,誰也不肯充當那碰石頭的雞蛋,都縮頭縮腦地遠離秦軍駐扎。
再說楚懷王接到趙王求援的書信,趕緊準備援軍,派宋義為上將軍,叫他帶著次將項羽、末將范增北上救趙。 宋義率領大軍由彭城出發(fā),將士們休整了幾個月,現(xiàn)在聽說要去和秦軍的主力拼殺,一個個摩拳擦掌,斗志很旺。
但是宋義卻是一個膽小怕事、。
戰(zhàn)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
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nèi)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jīng)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
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zhàn)術(shù)。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zhàn)守年余,趙衰魏疲。
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里?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
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議說,現(xiàn)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nèi)部空虛,我們?nèi)鐜П蛭簢鄱汲谴罅好筒暹M去,占據(jù)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zhàn)地區(qū)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zhàn)例,被后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叁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
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zhàn)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fā)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
陳勝吳廣犧牲后,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地區(qū))展開大戰(zhàn);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
渡河后,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zhàn),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晏子使楚 晏子將要出使(到)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身邊的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現(xiàn)在(他)正要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辦法呢?”侍臣回答說:“當他來的時候,請讓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
大王(就)問:‘(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笸酰ㄔ伲﹩枺骸噶耸裁醋铮俊ㄎ遥┗卮鹫f:‘(他)犯了偷竊罪。
’”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公差兩名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p>
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于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了席位回答道:“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權(quán)樹,只是葉相像罷了,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啊。
現(xiàn)在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起來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他喜歡偷東西嗎?”楚王笑著說:“圣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草船借箭 殫精極慮 殫謀戮力 多謀善斷 多謀善慮 發(fā)短心長 計窮智短 經(jīng)綸滿腹 力屈計窮 滿腹經(jīng)綸 妙算神機 謀臣如雨 匹夫之勇 挈瓶之智 孫龐斗智。
駱賓王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自刎烏江,面對蜂擁而來去他頭顱邀功的漢軍,毫無懼色。留下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的千古絕響)
秋瑾(抗日英雄,志氣高潔不讓須眉)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zhàn)爭地圖
萬里乘云去復來,只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滿江紅(下闋)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
不因人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折磨。
莽紅塵何處覓之音?青衫濕!
對酒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殘菊
嶺梅開后曉風寒,幾度添衣怕倚欄。
殘菊猶能傲霜雪,休將白眼向人看。
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典故。唐朝安史之亂大將軍南霽云,徐達。力挫叛軍,有勇有謀,相當有氣節(jié),用盡最后的力氣抗敵,有人勸降,決不投降。慨然赴死。是真男人!
其中徐達先就義,對南霽云說,不要當叛徒。南霽云豪爽的大笑,然后好象就自盡了。 具體文字可查歷史,我小時候看的,記不真切了。反正超帥。
吉鴻昌
這就不用說了吧。國破尚如此,我何需此頭!
民族英雄
紅巖原型之許建業(yè)(長得超帥,讓我扼腕),27歲就義/寧死不屈,受盡酷刑折磨
押赴刑場時,萬人空巷。國民黨官員被其氣勢震撼,詩寫當時狀況:慨然就義氣如虹,為睹英雄萬巷空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剛勁有力,是抄后起的詞匯,古籍中沒有使用。但是“剛勁”一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貂蟬,襲胡服也。貂者,取其有文采而不炳煥,外柔易而內(nèi)剛勁也;蟬,取其清虛識變也?!?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四:“ 周李祥 , 河內(nèi) 人,氣俠剛勁。”
宋王讜 《唐語2113林·政事上》:“某寬和通簡;某剛勁峻急?!?
郭澄清 《大刀記》第二章:“干枯而剛勁的棗條,迎著寒涼的風霜朝天豎著5261。”
《資治通鑒》“黨錮之禍”中:“汝南太守宗資以范滂為4102功曹,南陽太守成王晉以岑晊為功曹,皆委心聽任,使之褒善糾違,肅清朝府。滂尤剛勁,疾惡如仇。滂甥李頌,素無行,中常侍唐衡以屬資,資用為吏,滂寢而不召?!?653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