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亡鐵者①,意其鄰之子②。視其行步竊鐵也,顏色竊鐵也,言語竊
鐵也,動作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鐵也。俄而③,鈇其谷而得其鐵④。他日.復見
其鄰之子,動作態(tài)度,無似竊鐵者。
—— 《呂氏春秋》
[注釋]
①斧 (fū)——斧頭。
②意其鄰之子——懷疑是他鄰居的孩子 (偷的)。意,懷疑。
③俄而——不久。
④鈇 (hú)— — 掘。谷——兩山之間的水道,這里指水溝。
譯文 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 意那個孩子。他看那個孩子走路的姿勢,像是偷了斧子的樣子;他觀察那個孩子的神色,也象是偷了斧子的樣子;他聽那個孩子說話的語氣,更象是偷 了斧子的樣子??傊?,在他的眼睛里,那個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像是偷斧子的。
不久,他在刨土坑的時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來是他自己遺忘在土坑里了。從此以后,他再看鄰居家那個孩子,一舉一動絲毫也不象偷過斧子的樣子了。 遇到問題要調(diào)查研究再作出判斷,絕對不能毫無根據(jù)地瞎猜疑。疑神疑鬼地瞎猜疑,往往會產(chǎn)生錯覺。判斷一個人也是如此,切忌以自己主觀想象作為衡量別人的標準,主觀意識太強,經(jīng)常會造成識人的錯誤與偏差。
而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數(shù)領導在人才的應用上,常憑著主觀意識去任命一個人,而不加以客觀、公正的審核。感情用事是領導的大忌。對人對事,領導都不要先入為主,帶上有色眼鏡看人,更不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否則,公司就會失去很多優(yōu)秀人才。
“鄰人盜斧”,說得是自家丟了斧子,懷疑隔壁的小孩偷了,看他走路的樣子象偷斧子的,看他說話的樣子也象偷斧子的,但就是沒有證據(jù).過了一年,這個人在自己后院種東西時,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斧子,原來他當時不小心在運土的時候把斧子埋在土中了.這個時候,他看鄰居小孩說話也不象偷斧子的,走路也不象偷斧子的。
人有時容易對外面的事物產(chǎn)生一個看法和結(jié)論,并且很難去改變這樣的想法和結(jié)論“疑人偷斧”的故事說明了主觀意念的干擾。知覺對象始終末變(鄰人兒子),變化的只是疑人的主觀觀念。
當錯誤的念頭形成后,便自然地將這個觀念投射到知覺對象上,從而主觀地增添了原來并不存在的許多東西。
成語典故《疑人偷斧》:古時候,有個鄉(xiāng)下人丟了斧子,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了。于是,特別留心觀察那孩子的一舉一動。
沒錯,肯定是他!那孩子走路的樣子,看人的神色,還有說話的表情,越看越像個小偷。
不久,這人到山上挖土,找到了那把斧子。原來是他上次砍柴時忘在山上了。
下山時,碰到鄰居的兒子,他又留心看了看,咦?怪事,怎么神色、舉止竟然沒有一點小偷的模樣了?
【說明】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
出自《列子· 說符》
疑鄰盜斧 yí lín dào fǔ
近義詞: 疑神疑鬼
解釋: 疑:懷疑;斧:斧頭。懷疑鄰居偷他的斧頭。指不注重事實根據(jù),對人對事胡亂猜
出處: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成語故事: 從前有個鄉(xiāng)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jù),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xiāng)下人,丟了一把斧子。
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jù),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nóng)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fā)現(xiàn)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jīng)枯死了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
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
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
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币馑际牵何乙欢ㄒ黄埔磺姓系K,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yè)。
宗愨經(jīng)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
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zhuǎn),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師告訴他:“你已經(jīng)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
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
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边@個樵夫就是鐘子期。
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
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yōu)美。 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shù)也很發(fā)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
當時,不僅詩人多,創(chuàng)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shù)上、內(nèi)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fā),創(chuàng)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里早開的梅花。
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寫好后,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后,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于是,他經(jīng)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因為他認為既然數(shù)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shù)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
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