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
00劉邦攻占咸陽后,想住在皇宮。樊噲、張良勸他想得天下,就不要留戀宮中美色財寶。劉邦接受他的意見,還軍灞上,廢除秦的苛法,僅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鄙畹们厝藫碜o。
00項羽聽說劉邦先入關中,非常憤怒,率軍攻破函谷關,殺奔咸陽而來。公元前206年12月,項羽軍隊40萬駐扎新豐(今陜西臨潼縣東北)鴻門(今臨潼縣東項王營)。當時,劉邦軍隊只有10萬人,實力不敵項羽。他聽從張良的意見,親自去鴻門拜會項羽。
00劉邦向項羽故意請罪,卑辭言好。項羽設宴招待劉邦。項羽的謀士范增想乘機殺掉劉邦,找項莊(項羽從弟,勇士),以表演劍舞,伺機行刺。項羽的叔父項伯從前和張良關系好,這時見勢不妙,也拔劍伴舞,掩護劉邦。過了一會,劉邦借口上廁所,從小道回到灞上。
00“鴻門宴”后,項羽帶兵進入咸陽,殺掉秦王子嬰,燒毀秦的宮殿,自立為西楚霸王。他又封劉邦為漢王,居巴蜀漢中,另封章邯等人三分關中。
00項羽分封諸侯,將眾多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分封于彭城周圍,以鞏固聯(lián)盟,但其它眾多諸侯因沒有得到滿意的封地,多有怨氣,矛盾日漸突出。
00不久,齊將田榮最先起兵反對項羽,自立為齊王。彭越在梁地有1萬多士兵,未得分地,對項羽怨恨,田榮也聯(lián)合彭越。陳余對張耳被封常山王不服,聯(lián)合田榮趕走張耳,做代王。諸侯混戰(zhàn)再次爆發(fā)。
劉項對峙
00被項羽逼處巴蜀漢中一隅的劉邦,采納蕭何的策略,在漢中招攬人才,治理巴蜀作根據地。公元前206年五月,項羽前去攻打田榮。劉邦趁機出兵,1月內占領全部關中。 接著向東挺進,直搗項羽的老窩彭城。楚漢戰(zhàn)爭爆發(fā)了。
00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項羽苦戰(zhàn)了5年,大戰(zhàn)70余次,小戰(zhàn)40余次。與此同時,派韓信北上收拾趙魏齊等地,開辟第二戰(zhàn)場。與其他諸侯聯(lián)合,拉攏彭越、英布等人,孤立項羽,終于逐漸轉為優(yōu)勢。
在這塊土地上,幾千年來涌現(xiàn)出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
戰(zhàn)國時,齊貴族田文,號孟嘗群,受封于薛,門下有食客3000,先后出任齊相、秦相和魏相,是當時名揚四海的顯赫人物。薛人毛遂,為趙國平原君門下,自薦出使楚國,說服楚王聯(lián)合抗秦,“毛遂自薦”被歷代傳為佳話。
漢初薛人叔孫通才智過人,被漢高祖劉邦拜為博士,后為太子太傅,為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西漢曾縣人匡衡,自幼勤奮好學,曾流傳“鑿壁偷光”的故事,在朝遷中官至太子太傅、丞相等職,被歷代推為名人。
明隆慶進士賈三近學識淵博,曾兩次出任現(xiàn)南京光祿寺卿,據考證《金瓶梅》作者即為此人。另外,墨子(一說河南魯山)、滕文公、疏廣、疏受等都是享有千古盛名的歷史人物。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
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
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jié),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huán)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bai(公元前六零六年)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du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zhi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鼻f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dao,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制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內,最后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莊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皢柖χ性边@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豫園園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書潘恩之子。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舉人應禮部會考落第,萌動建園之念,在上海城廂內城隍廟西北隅(今安仁街東的梧桐路、馬園弄一帶)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動工造園。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無暇顧及建園,其《豫園記》中說:“垂二十年,屢作屢止,未有成績?!?/p>
萬歷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職回鄉(xiāng),便集中精力再度經營擴修此園,“每歲耕獲,盡為營治之資”,并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此后,園越辟越大,池也越鑿越廣。
萬歷末年竣工,總面積稱70余畝。全園布滿亭臺樓閣,曲徑游廊相繞,奇峰異石兀立,池沼溪流與花樹古木相掩映,規(guī)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后葉正值江南文人造園興盛時期,上海附近私家園林不下數千,而豫園“陸具嶺澗洞壑之勝,水極島灘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規(guī)模足與蘇州拙政園、太倉?山園媲美,公認為“東南名園冠”。潘允端在《豫園記》中注明“匾曰‘豫園’,取愉悅老親意也”。
“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見潘允端建園目的是讓父母在園中安度晚年。
但因時日久拖,潘恩在園剛建成時便亡故,豫園實際成為潘允端自己退隱享樂之所。潘允端常在園中設宴演戲、請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壽祭祖、寫曲本、玩蟋蟀、放風箏、買賣古玩字畫等,甚至打罵奴婢、用枷鎖等懲罰僮仆。
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頻繁出入豫園。由于長期揮霍無度,加上造園耗資,以致家業(yè)衰落。
潘允端在世時,已靠賣田地、古董維持。潘允端死后,園林日益荒蕪。
明末,潘氏豫園一度歸通政司參議張肇林(潘允端孫婿)。清初,豫園幾度易主,園址也被外姓分割。
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紳將豫園幾個廳堂改建為清和書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張升衢長生祿位。書院尚未修竣,張升衢遭貶黜,隨即停工。
園中亭臺傾圮參半,草滿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麗景色已成一片荒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紳為公共活動之需,購得城隍廟東部土地2畝余建造廟園,即靈苑,又稱東園(今內園)。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紳富商集資購買廟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園舊地,恢復當年園林風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歷時20余年。
因已有“東園”,故謂西邊修復的園林為“西園”。園基原稱廣袤70余畝,據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畝。
修復后的西園、東園性質上已非私家花園,成了供城邑士人鄉(xiāng)紳們集會雅玩的寺廟園林,但規(guī)模布局還依照潘氏豫園,保留了文人宅園明秀雅潔的風貌。原臨荷花池的樂壽堂已頹圮,復建西園時,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華麗寬敞的三穗堂。
鴉片戰(zhàn)爭時,豫園遭破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農歷五月十一日,英軍從北門長驅直入,駐扎豫園和城隍廟,司令部設在湖心亭。
豫園“風光如洗,泉石無色”。咸豐五年(1855年)小刀會起義失敗,清軍駐扎豫園,香雪堂、點春堂、桂花廳、得月樓、花神閣、蓮廳皆遭損毀。
咸豐十年,太平軍東征,清政府請洋槍隊入城防守,豫園又作兵營,“西園石山,盡拆填池”,建造西式營房。清嘉慶、道光年間,上海商業(yè)發(fā)展較快,一些商業(yè)行會在豫園設同業(yè)公所,作為同業(yè)間祀神、議事、宴會、游賞之處。
同治七年西園劃分給各同業(yè)公所,各自籌款修復。此后園內茶樓酒館相繼興起,商販叢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藝人,諸如相面測字、賣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設攤,逐漸成為固定廟市,后演變?yōu)樯虉觥?/p>
光緒元年(1875年),豫園內有豆米業(yè)、糖業(yè)、布業(yè)等21個工商行業(yè)設立公所,一些公所還設立學校,舊有古跡日趨湮沒。民國時期,豫園已被一條東西小路(今豫園路)分割成南北兩爿,古建筑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暉閣、清芬堂、濠樂舫、綠波廊分別成為菜館、點心鋪、茶樓。
香雪堂于八一三淞滬戰(zhàn)爭被日軍焚毀,除堂前玉玲瓏假山石外,僅剩一片空地。所幸園中重要部分點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臺樓閣、古樹名木,仍得以保存。
解放后,豫園得到妥善保護。1956年經市政府批準,撥出??睿墒形幕种苯咏M織專門班子,聘請上海民用設計院和同濟大學建筑專家以及能工巧匠,對豫園進行了全面修復,歷時5年,投資上百萬元。
修復重建被毀壞的三穗堂、玉華堂、會景樓、九獅軒等古建筑,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樹木花草,并把豫園和內園連接起來融為一體。園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從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建造園林。
經過二十余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霸ァ庇小捌桨病薄ⅰ鞍蔡敝?,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豫園當時占地七十余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并親自參與施工。古人稱贊豫園“奇秀甲于東南”,“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1601年(明萬歷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趨衰微,無力承擔園林修繕和管理所需的巨大開支。
明朝末年,豫園為張肇林所得。其后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為不使這一名勝湮沒,當地的一些富商士紳聚款購。
相傳在公元前206年,劉邦為王,就國南鄭南。韓信便到南鄭投靠劉邦,雖經蕭何多次的引薦,但是劉邦并不韓信加以重用,韓信傷心就此逃走。蕭何聽到韓信私自逃走的消息,在來不及稟報劉邦的情況下,親自將韓信在青橋驛附近追回,并在劉邦面前反復陳述重用韓信的利害,因此說服劉邦,曰:“擇良日,設壇場,具禮?!卑蓓n信為大將。
韓信,少事項羽未被重用,逃歸劉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現(xiàn)留壩縣內的樊河邊,夜間水漲不能渡,被蕭何追回。蕭何說服了劉邦,擇良日,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
歷史記載
韓信,淮陰人。秦末,農民起義軍與六國舊貴族起兵反秦,韓信投奔項梁部下,項梁敗后屬項羽.公元前206年,劉邦為漢王,都南鄭,韓信“亡楚歸漢”投奔劉邦。同年,劉邦采納蕭何建議,拜韓信為大將。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p>
這兒說的“壇場”,即后人所稱的“拜將壇”?!稘h中府志》載:“拜將臺,在南城下,相傳漢高祖拜韓信為大將,筑此以受命。今址尚存。”
拜將之后,韓信率兵伐魏、舉趙、降燕、定齊、滅楚,為劉漢王朝建立了赫赫戰(zhàn)功,被封為楚王,與蕭何、張良稱漢興三杰。漢王六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降韓信為淮陰侯。漢王十一年,韓信被呂后計縛斬殺。
一代英杰早已長逝,但這座拜將壇卻長存人間。1938年,馮玉祥曾在拜將壇立碑,上刻:“蓋世勛名三杰并,登壇威望一軍驚,”(碑石今已佚失)。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拜將壇的保護工作,撥出??钸M行了維修。壇的四周菜畦碧綠,榆柳成蔭,風景綺麗。拜將壇正以新的風姿,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人。
陸績六歲,作客歸來。母性所愛,懷橘三枚。
漢陸績,字公紀,吳郡人。其父康,曾為廬江太守,與袁術交好。績六歲時,于九江見術,術出橘待之。績懷其三枚,及歸拜辭,橘墮地。術笑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情到真處,小節(jié)亦關至行,況六歲之兒,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談也。今人席間懷果,欲娛其兒。夫一樣懷歸,盍易愛子之心以愛親。懷物與兒,識者賤之,懷物奉親,人皆敬之。奇哉陸郎,可以為法矣。
【白話解釋】
漢朝末年間時候,有個姓陸名績的,表字公紀,是吳郡地方的人。他的父親名叫陸康,曾經做過廬江地方的知府,和袁術很要好。
陸績年紀還只有六歲的時候,便會到九江地方去拜見袁術。袁術就拿出許多橘子來,給陸績吃。陸績暗地里把三個橘子裝在袖子里,等到告別的時候,就向著袁術拜謝了一回。不料這三個橘子,撲陸的從袖子里跌到地上。
袁術笑著說,陸郎呀,你來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來偷橘子么。陸績便雙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親的性子,很喜歡吃這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想起帶幾只回去,給母親吃。袁術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大大的希奇。些東西。
“舉案齊眉”就是東漢賢士梁鴻的妻子孟光(四大丑女之一)的故事。相傳孟光隨梁鴻至吳地為人傭工。梁鴻歸家,孟光每為具食,舉案齊眉,以表示對丈夫的敬重。但這位賢婦的模樣卻“粗陋無比”,“肥丑而黑”,能“力舉石臼”。據說梁鴻未婚前,就名氣很大,許多人家都要把女兒嫁他,他都不答應。孟光未嫁時,有人給她做媒,她都不肯嫁,說是“必嫁梁鴻”。
夫婦婚后第七天,孟光就脫去新娘綺羅之服,換上粗布衣衫,操持家務。后隨梁鴻拋棄孟家的富裕生活,隱居霸陵山中,男耕女織,吟詩彈琴,夫婦唱和,過著清貧而和諧的生活。
孫臏的故事
孫臏是孫武的后世子孫,生於阿鄄一帶,曾和魏國將軍寵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深感自己的本領不如孫臏,怕他超過自己,就派人將他召到魏國,施以臏刑,即將他的膝蓋骨剔掉,使他因此致殘。想讓他從此隱居,不在出外活動。
指導田忌賽馬
一次,齊國派使臣到達魏國,孫臏以刑徒的模樣暗地里會見了使臣。齊國使臣認為他是個奇才,便偷偷地將他運回齊國。齊國將領田忌以賓客的高等禮遇待他。田忌常與齊國的諸位王公子弟賽馬賭勝,且賭金甚高。他對田忌說:“將軍這次押上重金,我能讓將軍得勝?!碧锛煞浅P湃嗡阊荷锨Ы?,等到開賽前,孫臏說:“您用自己的下等馬和齊威王的上等馬賽,用自己的上等馬和他的中等馬賽,用自己的中等馬和他的下等馬賽?!苯Y果一負兩勝,贏了齊威王一大筆錢。以往比賽,田忌都輸給了齊威王,這次齊威王對田忌突然贏了自己感到奇怪,就問他用的是什麼辦法。田忌借機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孫臏詢問兵法,發(fā)現(xiàn)他果然是一位奇才,就拜他為軍師。
桂陵之戰(zhàn)
西元前353年,魏國派龐涓率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今屬河北),趙國向齊國求救。齊於是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去援救趙國。田忌的意見是率軍直趨邯鄲,孫臏卻說:“欲使雜亂的結子解開的人不會去生拉硬拽;欲勸阻別人打架的人不會去參與搏擊。避開其強勢,直接攻擊其空虛部位,利用形勢迫使他們不得不停止,則自然便解決了。現(xiàn)在魏國和趙國互相攻打,精銳部隊必然都在外面戰(zhàn)斗,而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弱殘兵。將軍不如率領軍隊直接攻打魏國首都大梁,那麼魏國必然撤軍自救。這樣我們便一舉解了趙國的圍而且也坐享魏國疲憊之師的利益。”田忌聽從了他的建議,魏國果然撤軍邯鄲,回來救大梁。齊軍在龐涓回師必經之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伏兵截擊。田忌聽從了他的意見,結果將魏軍打得大敗?!皣壕融w”變攻堅為擊虛,變被動趨戰(zhàn)為以逸待勞,變擊敵有備為出其不意,比直趨邯鄲參戰(zhàn)確實高明得多。
馬陵之戰(zhàn)
西元前369年,魏國與趙國聯(lián)合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以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軍師,仍采取攻其必救的戰(zhàn)法,率軍直趨大梁,迫使攻韓魏軍回救。與桂陵之戰(zhàn)不同的是,魏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不但決心擊敗齊軍,而且確定了乘勢吞并莒地的戰(zhàn)略意圖。孫臏認為,魏軍強悍驍勇,輕視齊兵,應因勢利導,示弱避戰(zhàn),於是采取退兵減灶的辦法,引誘魏軍追擊。龐涓果然中計,率軍緊追,后見齊軍逐日減灶,更以為齊軍逃亡減員嚴重,就索性丟下步兵,以輕車銳騎兼程追趕。齊軍將其誘至今山東剡城附近的馬陵道伏兵以待。此處山巒起伏,道狹地險,適於伏兵。因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進入齊軍伏擊地域后,齊軍萬箭俱發(fā),魏軍大亂,龐涓智窮兵敗,自殺而死。
齊國管仲
公元前686年,齊國國君齊襄公被人殺死,他的弟弟小白在鮑叔牙的護衛(wèi)下,從莒國趕回齊國爭做國君,路上遭到管仲的攔截。管仲一箭射在小白的帶鉤上,小白裝作中箭,悄悄進入了齊都,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
管促又叫管夷吾,齊國潁上人,是春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早年生活貧困,做過買賣,在周游各地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后來公子糾的門下。鮑叔牙是管仲的摯友,向齊桓公推薦管仲。齊桓公久聞管仲的才能超人,競不顧“一箭之仇”,誠心誠意地委任管仲為相,尊稱他為仲父,放手讓他治理齊國。
管仲在齊國實行了許多改革。他在部分地區(qū)廢除了按夫征糧的稅法,改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地的好壞分等征稅,適當征發(fā)徭役,不準掠奪家畜。他鼓勵開墾土地,煮鹽、冶鐵,鑄造貨幣,調劑物價。在行政上,他把齊國的士、農、工、商按地區(qū)編制起來,分為21個鄉(xiāng),工商6個鄉(xiāng),士農15個鄉(xiāng),便于管理。同時,他又按5家一軌,5鄉(xiāng)一軍,把服兵役的15個士農鄉(xiāng)組成三軍,每軍1萬人,寓兵于民,兵民合一,增強了戰(zhàn)斗力。因此,齊國國力逐漸強盛起來。
管仲看到周天子的政治地位逐漸下降,北方游牧民族威脅著一些小國的安全,就輔助齊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桓公在列國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并成為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管仲死后,齊桓公的霸業(yè)也逐漸衰落。
也不知道夠不夠,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