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婁夫人的賢德 唐代大詩人元稹以悼念他未發(fā)跡時妻子的詩最為有名,共三首,都叫“遣悲懷”,其中的一首是這樣寫的: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英,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他營奠復(fù)營齋。 詩的第一句“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是用兩個典故說同一件事,即貧賤夫妻,如涸轍之鮒,相懦以沫,詩中提到的黔婁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黔婁子”。
黔婁是魯國人,他生活的時代是戰(zhàn)國時期,這時,周王愈行衰微,分封等級制度也漸趨崩潰,學(xué)術(shù)思想蓬勃發(fā)展,形成“百家爭鳴”的鼎盛局面,各國諸候紛紛將才智之士網(wǎng)羅在自己的身邊,平民開始攀登政治舞臺,動輒形成“布衣卿相”的局面。 黔婁也是一位大有學(xué)問的人,他曾著書四篇,闡明道家的主旨,盡管家徒四壁,然而卻勵志苦節(jié),安貧樂道,視榮華富貴如過眼煙云,不參予那種爭名逐利的行列,從而獲得極高的評價。
黔婁出身于貧寒的平民家庭,黔婁夫人卻是貴族出身,黔婁夫人叫施良娣,知書達禮,明媚靈巧,稱得上秀外慧中。他的父親官居“太?!?,所謂“太?!?,就是為帝王家掌握鬼神祭祀的官職,與“太宗”、“卜正”、“太史”同列,“太祝”代表主祭者向鬼神致辭,“太宗”管理詞廟及安排祭祀的事務(wù),“卜正”專司占卜吉兇,“太史”記錄時事,觀察天象,保護文書,在商周時期,迷信鬼神的時代,這是四種非常重要的官職。
這四種掌管鬼神祭祀的官職,世代承襲,由于子孫眾多,食田俸祿不足以糊口、于是紛紛挾其專業(yè)才智,從周王室出走,逐漸分赴各諸候國謀求發(fā)展,施家就這樣來到魯國,施良梯的父親也就成了魯國的“太?!?。 祭祀鬼神是一種清貴而受人尊敬的職業(yè),何況施良梯才貌雙佳,要找一位金龜婿易如反掌,然而她卻偏偏拒絕了王孫公子的追求,而看中了芒鞋布衣的黔婁子。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女子在娘家毫無宗法地位,更沒有任何繼承權(quán)。所以女子的娘家聲勢地位不論如何顯赫,你一旦出嫁就毫無相干,只看你夫家的情況,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p>
娘家只是你的暫住地,夫家才是永久的歸宿,女子出嫁以后都要隨丈夫姓,自己根本沒有獨立人格,所以一生的貴賤苦樂從此決定。因此對于施良娣要嫁黔婁子,她的家人全體反對,多次勸解、告誡。
無奈施良娣心志已堅,百折不回。 施良娣豪氣如云地從貴族家庭的嬌女,變成平民廬中的黔婁夫人,從此脫下綺羅換上布衣,洗盡鉛華插上荊釵,躬操井臼,并下田與丈夫一同耕作,晨興理荒廢,帶月荷鋤歸。
穿的是自己紡織并縫紉的衣服,吃的是自己種植的五谷及菜蔬。夫唱婦隨,情好無間,看花開花落,聽鳥語聲喧,風(fēng)過林梢,月上蕉窗,過著與世無爭的幸福生活。
《黔婁子》四篇旨在闡揚道家法理,由伏羲氏憑天降河圖神龜顯示八卦之?dāng)?shù),而研究天地生成的道理,重在從天地運行的氣教,來求得宇宙變化的理教。其內(nèi)涵分為兩大部分:一為“數(shù)學(xué)”部分,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再化為六十四卦再成三百八十四爻,從而更衍生一千五百二十策數(shù),作為包羅宇宙一切的事物的“常數(shù)”;另一為“化學(xué)”部分,如五行、陰陽、奇偶、順逆、本末,始終,為構(gòu)成宇宙一切的“變理”。
黔婁子認(rèn)為:‘?dāng)?shù)學(xué)”,總攝萬物之?dāng)?shù),是萬物的“性”,“化學(xué)”以成萬物之形,是萬物的“質(zhì)”,先天而生其性,后天而成其質(zhì),從無形而生有形,為一切事物生成演化的步驟。 開始《黔婁子》一書,由于調(diào)子談得太高,似乎還未能與眼前事物產(chǎn)生密切的關(guān)連,因而也未得到大家的推崇。
自從施良娣成為黔婁夫人后,挾其家學(xué),于枕畔私語或桑蔭閑話中,不斷把陰陽相感,天人合一的道理灌輸給丈夫,認(rèn)為天地之間先有陰陽,有陰陽則再有感應(yīng),有感應(yīng)則有變化,有變化再有感應(yīng),如此循環(huán)激蕩,變化無窮,放吉、兇、得、失、悔、吝、憂、虞之象明了!便涵蓋了古今萬事萬物,究察了宇宙天人之際。黔婁根據(jù)夫人的意見,對以前所寫的四篇論著,加以充實、訂正,加上了解人類自然的天性,洞悉其生克輔消之道,闡明了“常的無定便是變,變的有定就是常”的道理,既可驗證人的“變態(tài)心理”,更可驗證人的“常態(tài)行為”。
于是重訂的《黔婁子》四篇,立即轟動了齊魯一帶,士子們悉心研究,因它學(xué)究天人,于是奉它為圭桌;國君與卿大夫也因為它有益治國安邦之道,對于黔婁的淵博和修養(yǎng)非常心儀。魯共公想立他為宰相,黔婁以立志清守,不意仕途而拒絕;魯共公又賜他三千鐘粟米,希望能改善他的生活,也以無功不受祿而拒絕。
所以,一般人對黔婁先生的高風(fēng)亮節(jié)更加欽敬。 這種人生觀和生活取向在今天這種紙醉金迷,趨炎附勢的社會里是很難理解的,然而黔婁夫婦卻確實是這樣做的。
當(dāng)時連年荒旱,又逢巨風(fēng)肆虐,黔婁和夫人衣食為艱,達官顯貴紛紛饋贈,也被婉言謝絕,迫于生計,他們遷居齊都臨淄,設(shè)館授徒,自食其力。齊威王聽說高士黔婁來到齊國,就想聘他為國卿,也遭拒絕。
黔婁雖未在齊國擔(dān)任官職,但齊威王對他十分尊敬,齊國一有重大事故或外敵來犯,齊威王總到黔婁住處就教,多能化險為。
【百馬伐驥】:許多馬圍攻一匹好馬。比喻許多小國圍攻一個強國或許多愚笨的人攻擊一個有賢德的人。
【良工不示人以樸】:樸:沒有細加工的木材。高明的木匠不把非成品拿給人看。比喻有賢德的人一定要把人培養(yǎng)成材或所做的事一定要完美。
【屈尊敬賢】:放下架子。用尊敬的態(tài)度來對待有賢德的人。
【賢賢易色】:本指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賢德的人居于掌權(quán)的地位,有才干的人擔(dān)當(dāng)合適的職務(wù)。
【芝殘蕙焚】:比喻賢德者之亡逝或遭貶謫。
1、唐太宗教子尊師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給幾位皇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xué)問淵博之人,如李綱、張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導(dǎo)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有一次,李綱因患腳疾,行走不便,當(dāng)時皇宮內(nèi)制度森嚴(yán),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xué),并詔令皇子迎接老師。
還有一次,唐太宗聽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對老師王圭不尊敬,他當(dāng)著王圭面批評李泰說:“以后你每次見到老師,如同見到我一樣,應(yīng)當(dāng)尊敬,不得有半點放松。”從此,李泰見到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rèn)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嚴(yán),他的幾位皇子對老師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詔說:“朕比尋討經(jīng)史,明王圣帝,曷嘗無師傅哉!前所進令,遂不睹三師之位。
黃帝學(xué)太顛,顓頊學(xué)綠圖,堯?qū)W尹壽,舜學(xué)務(wù)成昭,禹學(xué)西王國,湯學(xué)威子伯,文王學(xué)子期,武五學(xué)虢叔,……夫不學(xué),則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彼环矫鎻娬{(diào)尊師重教,專門下詔書規(guī)定了對待老師的禮遇,并教誡皇子們見師如見父;另一方面鼓勵老師對皇子的過失極言切諫。
各位老師都能夠堅定地履行職責(zé),與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九皇子李治被立為太子后,唐太宗對他更加嚴(yán)格要求,李治每次聽了父親和老師的教導(dǎo),都是畢恭畢敬地肅立,然后感激賜教,表示一定“銘記在心”、“永志不忘”。
古語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人尊師重道的精神,被后世傳為佳話,令人學(xué)習(xí)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樹立崇高的信仰,敬師德、學(xué)師德和永銘師恩。2、魏國的開國國君魏文侯的故事,魏文侯是三家分晉中魏恒子的孫子,是一個很賢明的國君,他那個時候,魏國山多地少,人多糧少,夾在趙、韓、齊、秦等幾個強大的國家中間,就像一塊肥肉放在一群餓狼中間一樣,魏文侯怎么能不著急呢?不過,魏文侯卻依靠自己的賢德把魏國很快變得強大起來了。
寶寶,你一定想知道魏文侯怎么賢德吧,那就仔細聽下面的故事。(1)魏文侯很重視人才,他拜子夏(孔子的得意門生)和田子方(當(dāng)時非常有名的道家圣賢)為師。
聽說段干木是一個很有學(xué)問的隱士,每次經(jīng)過段干木家的時候都先下車,然后低下頭,手扶著車走過,以表示對段干木的尊敬。這三個人都是當(dāng)時很有名望的人,各個諸侯國都有他們的學(xué)生,所以這些事很快就在諸侯國中傳開了,人們都知道魏文侯重視人才,尊重人才,所以很多有才干的人都來投奔魏文侯。
(2)有一天,魏文侯跟他的大臣在一起吃飯喝酒,正高興的時候,外面電閃雷鳴,大雨滂沱。魏文侯趕快讓人備車。
大臣們很奇怪,說:“國君呀,這么大的雨,你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說:“我跟虞山看護樹林的人約好去打獵,現(xiàn)在時間快要到了,但雨下的太大了,我要去告訴人家一聲,今天不能去打獵了。”別人一聽是這么回事,便說:“嗨,你這是何必呢,不就是一個守林人嗎,派個人說去通知一聲不就可以了嗎,怎么還要親自去?”魏文侯一聽這話,嚴(yán)肅地說:“你怎么能這么說呢,我親口答應(yīng)的人家,怎么能不守信諾去赴約呢?”就這樣,魏文侯冒著雨前去赴約了。
大臣們都說:“我們的國君真是一個遵守信諾的人呀。” (3)有一次,韓國派人來向魏國借兵攻打趙國,魏文侯很不高興地說:“趙國跟魏國就跟兄弟一樣,我怎么能借兵讓你去攻打我的兄弟呢?”韓國的使臣很不高興地走了。
后來,趙國又向魏國借兵攻打韓國,魏文侯還是用同樣的理由回絕了,趙國的使臣也非常生氣地走了。過了幾天,兩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后,都很敬重魏文侯,韓、趙、魏三過又團結(jié)起來,親如一家了。
(4)魏文侯派樂羊占領(lǐng)了中山國后,便交給他兒子來管理。有一次他問身邊的大臣:“我是一個怎么樣的國君呀?”大臣們都說:“仁德的國君?!?/p>
有一個叫任座的人卻說:“你占領(lǐng)了中山,不把中山封給你的弟弟,而是封給你的兒子,怎么能算仁德呢?”魏文侯一聽勃然大怒,任座一看自己闖禍了,趕快溜之大吉。文侯氣哼哼地問一個叫翟璜的人,這個人說:“我聽說國君有仁德,他的大臣就正直,剛才任座的話很正直,所以您是一個仁德的國君?!?/p>
文侯聽了很高興,立刻派人叫任座回來,還親自到外面迎接他。(5)一天,魏文侯對李克說:“我聽你說過這樣的話‘家貧時想起賢良的妻子,國家動亂時想起賢能的宰相’,你覺得魏成和翟璜哪個當(dāng)宰相好呢?”李克說:“對于臣下,平時要看他親近的人,富有時看他相交結(jié)識的人,有權(quán)勢時看舉薦任用的人,窮困時看他不做什么事情,貧寒時看他不要什么東西。
從這五點就能看出誰適合,何必問我呢?”魏文侯說:“好了,我知道讓誰當(dāng)宰相合適了?!崩羁嗽诨貋淼穆飞吓鲆娏说澡銌枺骸皣心銌栐紫嗟氖?,怎么樣了?”李克說:“是魏成?!?/p>
翟璜很不服氣,說:“西河的守將吳起是我舉薦的,他五戰(zhàn)五捷,把強大的秦國趕出了中原;鄴那個地方很難治理,是我舉薦了西門豹;占領(lǐng)了中山后沒有人去守護,我推薦了先生您;他的兒子沒有老師,我叫來了屈候鮒。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哪一點不如魏成呢?”李克告訴翟。
顏回魯國人,字子淵,小孔子三十歲,最為孔子鐘愛,并一再褒獎之:“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回也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
因為窮而好學(xué),營養(yǎng)極度不良,而用腦格外過度,導(dǎo)致嚴(yán)重早衰,二十九歲頭發(fā)白盡,三十一歲就交了公糧本,提前去孔廟占席位等著吃冷豬肉了?;厮?,孔子哭之極慟。
閔損魯國人,字子騫,小孔子十五歲。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孝。
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品格很高。 冉耕魯國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
曾得惡疾難愈,孔丘說是他命不好。 冉雍魯國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
其父不肖??鬃右云錇橛械滦?,說:“雍也可使南面?!?/p>
冉求魯國人,字子有,與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歲。
是魯國權(quán)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藝,以政事聞名。
仲由國藉不詳,字子路,小孔子九歲。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
孔子設(shè)禮稍誘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質(zhì),因門人請為弟子。然后來仍多直言,頂撞孔子,是孔門癡兒。
孔子容而愛之。以政事聞名。
后死于衛(wèi)國之亂,被砍作肉漿??鬃哟髴Q,為之不食肉糜。
宰予字子我, 魯國人??诓艠O好。
因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罵作“朽木不可雕,糞土之墻不可污”,于是聞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歡這位巧舌如簧的門生,每拿話來艮他。
宰予在齊國混了個臨淄大夫的官,后來與田常作亂被夷族。孔子恥之。
端木賜字子貢,衛(wèi)國人。口才同樣極好,可是孔子卻對他青眼有加。
齊相田常伐魯,魯子命之出使救魯。子貢去齊國,吳國,越國和晉國轉(zhuǎn)了一圈,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竟做下了樁天大的事業(yè),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一使而動五國之政。
子貢又精通經(jīng)濟,善做生意,銀子掙得嘩嘩的。每次出使,車仆之盛,擬于王侯,又仗著孔門高徒的名份,與諸侯相抗禮。
儒學(xué)之昌盛,子貢大聲勢大排場的宣傳功不可沒。孔子沒有白喜歡他。
言偃字子游,吳國人。小孔子四十五歲。
以文學(xué)著名。做過武城宰的官,管理得不錯。
卜商字子夏,衛(wèi)國人。小孔子四十四歲。
孔子說“商始可以言《詩》已矣。”鼓勵他要做“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學(xué)嚴(yán)謹(jǐn),敢于懷疑經(jīng)史之謬誤。
曾聽人說史志曰:“晉師伐秦,三豕渡河?!弊酉恼f:“‘三豕’應(yīng)該是‘己亥’之筆誤?!?/p>
讀史志者問諸晉史,果然是“己亥”之誤。于是名重天下,衛(wèi)人以之為圣。
魏文侯師事之而諮國政。 顓孫師 字子張,陳國人。
小孔子四十八歲。為人有容貌姿質(zhì),寬沖博接,從容自務(wù),居處不刻意立于仁義之行,門人友之而不敬。
曾參字子輿,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歲。
為人極孝,后娘待他極不好,而他孝行越謹(jǐn),他老婆因為給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給休了。一天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斷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點發(fā)起火來,拿著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過去。
所幸曾參命大,又活了過來,蘇醒后,馬上強做出一付活蹦亂跳的樣子,以示無礙,并哭喪著臉向曾點請罪,說是因為打他而讓老人家費了力,自己真是該死。然后又蹦跳進屋,搬出琴來大彈,以免老爹還想著這事內(nèi)疚。
孔子聞之,大發(fā)脾氣,罵他不懂“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的道理其實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著那么粗的大棍子發(fā)了狠要打,還不快跑了躲開?如果竟被打死了,豈不是陷父親于不義不慈之地,讓父親背個惡名么?”曾參于是請罪??鬃右云淠芡ㄐ⒌溃蛑宰觥缎⒔?jīng)》。
澹臺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小孔子三十九歲(《孔子家語》作四十九歲)。
相貌丑惡,孔子薄之。畢業(yè)后南游江淮,為人敢與去就,率直重諾,從游弟子達三百人,名聞諸侯。
孔子聞之,嘆氣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宓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小孔子三十歲(《孫子家語》作四十九歲)。做過單父宰的官,有才智,仁愛,孔子贊他是君子。
原憲字子思,宋國人。小孔子三十六歲。
清靜守節(jié),安貧樂道??鬃铀篮?,退隱草澤中。
子貢為衛(wèi)相,擺著大排場去看他,見其衣冠襤縷,恥之,說:“夫子居然樂于過這種生活,真是有??!”原憲答道:“我聽說,沒錢花是貧窮,辛辛苦苦學(xué)了道卻不去行道,才是有病。象我,是貧窮,而不是有病?!?/p>
子貢大慚,為輕易說錯了話而后悔了一輩子。 公冶長字子長,齊國人。
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恥辱??鬃诱f:“長可妻也”。
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南宮適(《史記》作南宮括。
古讀“括,適”同音。)字子容。
以智自將,世清不廢,世濁不污。孔子曾贊嘆道:“這人真是君子啊,這人高尚得很吶!”(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迅绺绲呐畠杭藿o了他。
公皙哀字季次,齊國人。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節(jié)做人家臣。
孔子特嘆賞之。 曾點字子皙,曾參之父,就是拿著大棒差點把孝須兒子打死的那位。
孔子曾使諸弟子各言其志,獨稱曾點“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的瀟灑??墒钦l想像得到,就是這位高蹈脫俗之人,竟因為一棵瓜秧子差點要了兒子的命! 顏無由(《家語》作顏由)字路(《家語》作季路)。
顏回的爸爸,父子倆共師孔子。顏回死后,他打過孔子的車的主意,想討來給兒子做棺槨。
孔子沒給。 商瞿。
孫叔敖是楚國隱士,為人處世高明,以賢而出名。楚莊王時期他擔(dān)任楚國的宰相,引領(lǐng)百姓,推行教化,臣民之間甚是和睦,風(fēng)氣十分良好,使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幸福,壯大了楚國的國力。
小時候的孫叔敖就是個善良有德的孩子。有一次,年紀(jì)小小的孫叔敖外出游玩時,看見了一條長了兩個頭的蛇,他擔(dān)心這條蛇會傷害到別人,就鼓起勇氣將它殺死了?;氐郊乙院?,孫叔敖越想越擔(dān)心,就忍不住哭了起來。
孫叔敖的母親見狀,便關(guān)心地問他為什么要哭泣,是不是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孫叔敖就難過地回答她說:“我聽說凡是看見兩頭蛇的人就會死,我剛剛看見了一條兩頭蛇,我想我馬上就要離開您死去了,一想到再也看不到您了我就忍不住傷心?!蹦赣H聽后便問他:“那么那條兩頭蛇現(xiàn)在在何處呢?”小孫叔敖回答說:“我擔(dān)心那條蛇留在外面,別人也會看到它而死去,我就殺了它,把它的身體埋在土里了,這樣就可以不用再傷害別的人?!?/p>
他的母親聽后深受感動,于是告訴他說:“我聽說暗暗做了好事的人,老天會保佑他給他好運,放心吧你不會死的?!?/p>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孫叔敖自小就是個心存善心,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替別人著想考慮的人,在認(rèn)為自己會死的時候,還保持冷靜理智,具備為民除害的精神,難怪他長大以后會成為一名賢德的宰相。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