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蘇軾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頗具代表性的文人,分屬于唐、宋兩個文學繁盛的歷史時期。
他們在其各自不同的人生階段中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篇章,往往與自己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相契合,以文學的意境和形象來詮釋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境界。閱讀他們的詩篇,可以看到他們?nèi)松辰缟系牟町悾约懊鎸Σ煌松秤鰰r的不同心態(tài),讓人頗感觸動,備受啟發(fā)。
志向高度決定著人生境界的高下,從李白與蘇軾的詩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志向所在,并由此感受他們不同的人生境界。我們先來看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保?,這首詩是李白晚年因政治原因被貶至夜郎的途中,在白帝城忽然接到赦免的消息而乘輕舟返回,路過江陵時有感而作的。
遭貶是李白的人生境遇,他此時正處于人生的低潮中,但他仍能滿懷“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壯志與信心,是很不容易的。探究李白一生:少長于四川,5歲學六甲(奇門遁甲),10歲觀百家……一生以成就帝王之師為目標,抱負很大。
因此,他由政治被貶而得到的挫敗感也相對更大。他40歲進長安見唐玄宗時,以為自己滿腹經(jīng)綸,肯定能夠得到皇帝適當?shù)陌才?,卻奈何鯤鵬之志難以施展,只能仰天長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能出”(《行路難三首·其二》),這是一種強烈的懷才不遇的感慨;不過他仍自視甚高,用杜甫的詩句來說,即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
因此,晚年的李白盡管屢遭貶謫,但他所寫的詩篇中,字里行間仍流露出志氣昂揚,他不墜青云之志;盡管在人生的低潮時期,也不放棄理想,身被放逐,卻不曾放逐自我的氣節(jié)和心智。那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傲氣,“仰天長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南陵別兒童入京》)的自信以及“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三首·其一》)的霸氣,在李白身上得到了混融的體現(xiàn),他以詩酒做伴、山水為友,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是非常人所能企及的,因此不愧得“詩仙”的稱號。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境界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自李白始,經(jīng)由杜甫、白居易等人,再一直發(fā)展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境界經(jīng)歷了一個逐漸發(fā)展完善的過程。
到蘇軾所處的北宋時期,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為人行事、待人接物等方面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進步。蘇軾不僅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發(fā)展體現(xiàn)出了此前少有的全面性。
蘇軾在人生境界上不似唐朝李白那般偏執(zhí),他的人生理想和境界以順應自然為主。這一點在蘇軾與和尚佛印的對話中有明顯表現(xiàn),在他自己的詩作中也有體現(xiàn)。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聞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p>
(《自題金山畫像》),蘇軾在事業(yè)達到巔峰后跌入低谷,44歲還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謫黃州,人生發(fā)生重大轉(zhuǎn)折;“黃州、惠州、儋州”,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這樣3次貶遷,可謂境遇悲慘。但這也始終沒有摧毀他的意志,蘇軾通過自我調(diào)整,在苦中作樂,真正做到了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在人生困頓的時候,蘇軾仍運行自然、揮灑自如,真正體現(xiàn)出一代儒者的風范。蘇軾早已看透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diào)歌頭·中秋》)的道理,因此在貶途中仍能發(fā)出“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定風波·贊柔奴》)的感慨,這種隨遇而安、寵辱不驚、“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的人生境界讓人可感可慷、可贊可嘆也。
蘇軾將宋儒“動亦定,靜亦定”(《近思錄·為學大要》)的修養(yǎng)境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近代哲學家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無疑,蘇軾應屬其中的“天地之境”,與天地、自然合一。 總之,從唐到宋的歷史縱向上總體把握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境界,可以發(fā)現(xiàn):唐代重視功業(yè)和名氣,而不太關注道德層面修養(yǎng);發(fā)展到宋代,文人開始以功業(yè)以及心性修養(yǎng)二者并重。
唐與宋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共通之處在于,他們都負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獨立人格,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社會責任與獨立人格并存,才是知識分子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永遠是健全人生的保障。
不論身陷囹圄,還是處于順境,都要活出自己的尊嚴,不墜青云之志,這正是值得我們今天反復思考的主題。
李白、蘇軾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頗具代表性的文人,分屬于唐、宋兩個文學繁盛的歷史時期。他們在其各自不同的人生階段中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篇章,往往與自己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相契合,以文學的意境和形象來詮釋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境界。閱讀他們的詩篇,可以看到他們?nèi)松辰缟系牟町?,以及面對不同人生境遇時的不同心態(tài),讓人頗感觸動,備受啟發(fā)。
志向高度決定著人生境界的高下,從李白與蘇軾的詩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志向所在,并由此感受他們不同的人生境界。我們先來看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保?,這首詩是李白晚年因政治原因被貶至夜郎的途中,在白帝城忽然接到赦免的消息而乘輕舟返回,路過江陵時有感而作的。遭貶是李白的人生境遇,他此時正處于人生的低潮中,但他仍能滿懷“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壯志與信心,是很不容易的。探究李白一生:少長于四川,5歲學六甲(奇門遁甲),10歲觀百家……一生以成就帝王之師為目標,抱負很大。因此,他由政治被貶而得到的挫敗感也相對更大。他40歲進長安見唐玄宗時,以為自己滿腹經(jīng)綸,肯定能夠得到皇帝適當?shù)陌才牛瑓s奈何鯤鵬之志難以施展,只能仰天長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能出”(《行路難三首·其二》),這是一種強烈的懷才不遇的感慨;不過他仍自視甚高,用杜甫的詩句來說,即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因此,晚年的李白盡管屢遭貶謫,但他所寫的詩篇中,字里行間仍流露出志氣昂揚,他不墜青云之志;盡管在人生的低潮時期,也不放棄理想,身被放逐,卻不曾放逐自我的氣節(jié)和心智。那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傲氣,“仰天長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南陵別兒童入京》)的自信以及“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ā缎新冯y三首·其一》)的霸氣,在李白身上得到了混融的體現(xiàn),他以詩酒做伴、山水為友,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是非常人所能企及的,因此不愧得“詩仙”的稱號。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境界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自李白始,經(jīng)由杜甫、白居易等人,再一直發(fā)展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境界經(jīng)歷了一個逐漸發(fā)展完善的過程。到蘇軾所處的北宋時期,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為人行事、待人接物等方面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進步。蘇軾不僅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發(fā)展體現(xiàn)出了此前少有的全面性。蘇軾在人生境界上不似唐朝李白那般偏執(zhí),他的人生理想和境界以順應自然為主。這一點在蘇軾與和尚佛印的對話中有明顯表現(xiàn),在他自己的詩作中也有體現(xiàn)。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聞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保ā蹲灶}金山畫像》),蘇軾在事業(yè)達到巔峰后跌入低谷,44歲還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謫黃州,人生發(fā)生重大轉(zhuǎn)折;“黃州、惠州、儋州”,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這樣3次貶遷,可謂境遇悲慘。但這也始終沒有摧毀他的意志,蘇軾通過自我調(diào)整,在苦中作樂,真正做到了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在人生困頓的時候,蘇軾仍運行自然、揮灑自如,真正體現(xiàn)出一代儒者的風范。蘇軾早已看透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diào)歌頭·中秋》)的道理,因此在貶途中仍能發(fā)出“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定風波·贊柔奴》)的感慨,這種隨遇而安、寵辱不驚、“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的人生境界讓人可感可慷、可贊可嘆也。蘇軾將宋儒“動亦定,靜亦定”(《近思錄·為學大要》)的修養(yǎng)境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近代哲學家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無疑,蘇軾應屬其中的“天地之境”,與天地、自然合一。
總之,從唐到宋的歷史縱向上總體把握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境界,可以發(fā)現(xiàn):唐代重視功業(yè)和名氣,而不太關注道德層面修養(yǎng);發(fā)展到宋代,文人開始以功業(yè)以及心性修養(yǎng)二者并重。唐與宋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共通之處在于,他們都負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獨立人格,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社會責任與獨立人格并存,才是知識分子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永遠是健全人生的保障。不論身陷囹圄,還是處于順境,都要活出自己的尊嚴,不墜青云之志,這正是值得我們今天反復思考的主題。
苦中作樂的初一生活
轉(zhuǎn)眼間,初一的上半學期就快結(jié)束了?;厥咨习雽W期的學習生活,腦海中不禁浮現(xiàn)出一個詞語——苦中作樂。 有人說初中的學習生涯像一杯咖啡,先苦后甜??上б翱唷比瓴拍堋疤稹?,而“甜”的前提是還要考上比較理想的高中??嗟锰茫鸬锰虝?。初一生活也是如此,我們只能樂在苦中。 在這個學期,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被考試“烤”熟,老師們也因成績跟我們“大動干戈”,一兩次沒考好就“請”家長、罰抄N遍,搞得滿城風雨?,F(xiàn)在,玉樹臨風者,非英雄也;腰纏萬貫者,非英雄也;英雄謂誰?考試第一者也。 這個學期末的“疲勞戰(zhàn)”已經(jīng)打響。自從班主任下了“十點半之前不準睡覺”的最后通諜,她恨不得把十點半之前睡覺的人關進奧斯威辛。于是大家都成了夜貓子,迎來、送走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 歷史老師的“重拳出擊”,班主任的“考試風暴”,數(shù)學老師那令人發(fā)悚的“題海戰(zhàn)術(shù)”,讓我們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同學們始終保持著樂觀精神??嘀凶鳂罚荷险n時因老師的筆誤或口誤紛紛開懷大笑;下課玩剪刀、石頭、布等幼稚的游戲,就差沒玩老鷹捉小雞了,再哼幾首流行歌曲,盡管五音不全,但還是自娛自樂。 想想即將過去的初一上半學期,我沒有留下什么遺憾,真是充滿了苦與樂的一個學期。盼望著期末考試快快到來,寒假快快到來,那時候我便能暫時推翻壓在我身上的“三座大山”,過一個好年了! 彌漫著學習氣氛的上半學期……充滿著強烈的競爭,還真有點留戀??!唉!玩亦我所欲也,學習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 在父母老師的逼迫之下——舍玩而取學習也!
東漢時期,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侯到了三更半夜的時侯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已的頭發(fā)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侯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fā)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xù)讀書,后來他終于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zhàn)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侯學問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決心發(fā)憤圖強努力讀書。由于他經(jīng)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侯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xù)讀書,后來蘇秦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
這兩個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個成語。也告訴我們發(fā)憤忘食地刻苦學習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為了學習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目己的身體,讀書也是需要適可而止的。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0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