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是漢語詞匯,漢語拼音為 duō shì zhī qiū,指的是事故或事變很多的時期,多指動蕩不安的政局。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滅跡匿端,無為綠林之嚆矢也。”
譯文:所以在事變很多的時期,銷聲匿跡,隱藏自己,能夠躲避那些盜匪的襲擊。
擴展資料
近義詞:多災(zāi)多難、風雨飄搖、內(nèi)憂外患。
1、多災(zāi)多難
指災(zāi)難深重。
出處:郭沫若《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很知道民間的疾苦,看到人民生活的多災(zāi)多難,他經(jīng)常嘆息而至于流眼淚?!?/p>
2、風雨飄搖
風雨飄搖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fēng yǔ piāo yáo,指在風雨中飄蕩不定,比喻局勢動蕩不安,很不穩(wěn)定。出自《詩經(jīng)·豳風·鴟鸮》。
3、內(nèi)憂外患
內(nèi)憂外患,拼音為nèi yōu wài huàn,漢語成語,指國內(nèi)的變亂和外來的禍患;也指內(nèi)部的糾紛和外部的壓力。出自《管子·戒》。
反義詞:安居樂業(yè)、國泰民安。
1、安居樂業(yè)(ān jū lè yè)是一個漢語成語, 指人民生活安定美滿的樣子,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出自《老子》。
2、國泰民安是一個成語,讀音是guó tài mín ān,意思是國家太平,人民安樂。出自宋·吳自牧《夢粱錄·山川神》。
多事之秋
成語釋義:秋:年歲;時期。事故或事變很多的時期。多指國家或政局等較大范圍的政治局勢不安定;事端多起的時期。
語出:唐·崔致遠《前宣州當涂縣令王翱攝楊子縣令》:“況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風?!?/p>
典故出處:出自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滅跡匿端,無為綠林之嚆矢也。”指事故或事變多的時期,多用來形容動蕩不安的政局,強調(diào)的是政局;指不好的事,而非用于說明個人事物比較多,用作貶義。
由來:“多事之秋”與我國古代多在秋天興兵有關(guān),我國古代的執(zhí)政者,特別是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君主,多講究在秋天發(fā)動軍事行動,在不違農(nóng)時,不傷民力的前提下獲取軍事利益。軍事行動自然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常常在秋天進行軍事行動,故名。
一天看電視是,聽到臺詞中“多事之秋”四字,心中為之一動,立即反問道:“為什么不說多事之春、多事之夏、多事之冬,獨獨說多事之秋呢?”
與季節(jié)有關(guān)的多事無非就天氣變化之類,所以無論哪個季節(jié),老天爺總是要多事的。冬天萬物休息,老天爺無論如何弄風播雪、寒灑大地,人們盡可躲進溫暖的房子中享受生活,老天爺?shù)亩嗍聦θ藗儾⑻於啻笥绊懀梢哉f沒有什么多事之言,多事的人就是沒事找事。夏天萬物生長,人們除了努力耕耘、汗滴禾下土外,決不可能心存幻想,老天爺多事人也得干,不多事人也得干,也難說多事。而常言說得好,一天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春播與秋收同等重要,春天多事與秋天多事,對于一個農(nóng)耕民族來說,幾乎具有同樣巨大的影響。那么,我們古人為什么唯獨對秋天的多事印象如此深刻,只留下一個“多事之秋”的成語呢?
“多事之秋”一詞大概源于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原話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在這句話中,明顯是用秋季形容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是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必須謹慎行事,否則一步走錯,即無生理。
有人說,多事之秋的說法與我國古代多在秋天興兵有關(guān)。我國古代的執(zhí)政者,特別是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君主,多講究在秋天發(fā)動軍事行動,在不違農(nóng)時,不傷民力的前提下獲取軍事利益。軍事行動自然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那么常常在秋天進行軍事行動的特點,似乎成為“多事之秋”一詞最好的注解。秋季發(fā)動軍事行動到戰(zhàn)國以后就已經(jīng)不太被執(zhí)政者所遵循,因為在春秋早期各諸侯國多沒有常備軍隊,多數(shù)情況下,是在軍事行動開始之前才從平民百姓中征集兵員和軍事物資,合編成軍隊?!蹲訉O兵法》稱:“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合而舍”,就是說在作戰(zhàn)之前才編練成軍的方式,這種軍制方式?jīng)Q定了軍事行動必須在秋收后農(nóng)閑時期進行。從春秋后期開始,各諸侯國相繼建立常備軍隊,秦漢帝國相沿成習,到諸葛亮所處的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國也各自擁有強大的常備軍。在常備軍制情況下,軍事行動對農(nóng)時的依賴性大大降低,決定軍事行動,主要注意的是天時對軍事行動本身是否有利,而不一定選在秋季進行。所以,秋季用兵并不能完全合理地解釋“多事之秋”一詞的來歷。
還有人認為“多事之秋”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關(guān),秋天常常是引起人們憂愁的季節(jié),“愁”字就是人們“心”上的“秋”嘛!有人這樣解釋,秋天草木凋零,生機勃勃的世界即將進入死寂一般的冬眠狀態(tài),與一個人年老體弱、風燭殘年相似,觸景生情,人們因而傷感。唐朝詩人劉禹錫寫道:“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宋朝詩人辛棄疾有詩:“而令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清末民族女英雄秋瑾的絕命詩也寫道:“秋風秋雨愁煞人”,說的都是這種現(xiàn)象?,F(xiàn)代醫(yī)學(xué)證明,在人的大腦中有個叫松果體的腺體,分泌一種叫做“褪黑激素”的物質(zhì),這種物質(zhì)誘導(dǎo)人們?nèi)朊撸€使人消沉抑郁。褪黑激素會抑制人體中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激素的作用,使后者的生理濃度相對降低,而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等又是喚起細胞工作的激素,它們相對減少后,人們就會情緒低落,多愁善感。松果腺體分泌褪黑激素的生理過程受陽光調(diào)節(jié),陽光照射可減少松果腺體的褪黑激素分泌量。秋涼之后,常常天氣陰沉,陽光少而且弱,松果體分泌的褪黑激素相對增多,人們因此而產(chǎn)生傷感情緒。實際上這只是合理解釋了人們悲秋的心理原因,并沒有解釋“視秋為生死存亡關(guān)鍵時刻”的原因,悲秋表現(xiàn)的是人們情緒低落的心理狀態(tài),而“多事之秋”更多的是表現(xiàn)人們對未來命運惴惴不安的一種憂慮,前者是提不起精神,后者則是不知怎么辦。
筆者認為,“多事之秋”來源于我國民間對秋天的感受和認識。我國是農(nóng)耕民族,衣食住行,幾乎都來自氣候的恩賜。莊稼無水不收,但秋天農(nóng)作物漸漸成熟,已不再需要太多雨水,陰雨天氣頻繁反而會影響作物成熟,造成籽??瞻T,品質(zhì)下降。到收割的時候,更是需要晴朗天氣,以便于涼曬打場,連綿秋雨則妨礙人們收獲,甚至毀掉豐收在望的莊稼。不幸的是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正好屬于秋雨型氣候,特別是中原一帶屬于季風氣候,秋天北方的冷空氣南下入侵,與逐漸退縮的暖濕氣流交匯而形成降雨天氣,因而秋季降雨常占全年降雨總量的六成以上。唐朝詩人李賀的名句“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舊天驚逗秋雨”,說的就是這種氣候特點。這種多事的秋天無疑是人們最擔心的事情,因為秋天的收獲是一家人全年的口糧所在。對于春夏季節(jié)的災(zāi)害,人們至少還可以通過補種一些生長期短的小秋作物挽回一些損失,而秋天的災(zāi)害則再無機會補救,一旦遭遇,全家人就只好準備背井離鄉(xiāng)逃難了。這可能是人們關(guān)注“多事之秋”的真正原因吧?多事之秋中國人的最愁!
解釋 多事:事故或事變多;秋:時期。
事故或事變很多的時期。 出處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滅跡匿端,無為綠林之嚆矢也?!?/p>
事例 現(xiàn)在國家正當~,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處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廢,將來又是怎樣個了局? ★《老殘游記》第十二回 “多事之秋”一詞大概源于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原話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在這句話中,明顯是用秋季形容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是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必須謹慎行事,否則一步走錯,即無生理。
有人說,多事之秋的說法與我國古代多在秋天興兵有關(guān)。我國古代的執(zhí)政者,特別是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君主,多講究在秋天發(fā)動軍事行動,在不違農(nóng)時,不傷民力的前提下獲取軍事利益。
軍事行動自然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那么常常在秋天進行軍事行動的特點,似乎成為“多事之秋”一詞最好的注解。秋季發(fā)動軍事行動到戰(zhàn)國以后就已經(jīng)不太被執(zhí)政者所遵循,因為在春秋早期各諸侯國多沒有常備軍隊,多數(shù)情況下,是在軍事行動開始之前才從平民百姓中征集兵員和軍事物資,合編成軍隊。
《子孫兵法》稱:“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合而舍”,就是說在作戰(zhàn)之前才編練成軍的方式,這種軍制方式?jīng)Q定了軍事行動必須在秋收后農(nóng)閑時期進行。從春秋后期開始,各諸侯國相繼建立常備軍隊,秦漢帝國相沿成習,到諸葛亮所處的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國也各自擁有強大的常備軍。
在常備軍制情況下,軍事行動對農(nóng)時的依賴性大大降低,決定軍事行動,主要注意的是天時對軍事行動本身是否有利,而不一定選在秋季進行。所以,秋季用兵并不能完全合理地解釋“多事之秋”一詞的來歷。
學(xué)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資料、學(xué)習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參考,如學(xué)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