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封建法律中,不孝是一種獨立罪名。
《唐律·名例》規(guī)定,不孝罪包括:“謂告言詛詈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別籍異財;供 養(yǎng)有缺;居父母喪身自嫁娶,若作樂,釋服從吉;聞祖父母父母喪匿 不舉哀;詐稱祖父母父母死?!本褪牵簷z舉告發(fā)祖父母、父母犯罪行 為的;罵祖父母、父母的;背地里詛罵祖父母、父母的;祖父母、父 母生存期間自己另立戶口、私攢錢財?shù)?;對祖父母、父母不盡最大能 力奉養(yǎng),使其得不到生活滿足的;父母喪事期間自己娶妻或出嫁的,父母喪事期間聽音樂、看戲的;父母喪事期間脫掉喪服穿紅掛綠的;隱匿祖父母、父母死亡消息,不發(fā)訃告、不舉辦喪事的;祖父母父母 未死謊報死亡的,這十種情況,都屬于不孝的犯罪行為,都應受到嚴 厲的懲罰。
先從告言和詛詈說起。告言,是揭發(fā)檢舉的意思。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祖父母、父母犯了罪子女必須設法包庇隱瞞,是法律賦 予的權利,也是孝親應盡的義務。如果祖父母、父母犯了罪,子孫不 但不設法包庇隱匿,反而揭發(fā)檢舉,便被視為不孝行為,科以刑事責 任。
《唐律·斗訟》規(guī)定:“諸告祖父母父母者絞?!?詛,是詛咒,指用迷信方法祈禱鬼神加害于自己所仇恨的人。
按 《唐律疏議》解釋,背地里祈求鬼神加害祖父母、父母的行為,“以 謀殺論”。就是比照謀殺祖父母父母的規(guī)定處罪,要判斬刑。
詈,是辱罵,歷代法律對于普通人的罵人行為并不認為是犯罪,唯獨明律規(guī)定“凡罵人者,笞一十”。唐律本來不認為罵人行為是犯 罪,卻在《唐律·斗訟》中規(guī)定:“詈祖父母父母者絞?!?/p>
罵一句就 判死刑,可見對不孝犯罪的懲辦嚴厲到了極點。 所謂“別籍異財”,不僅指另立戶籍、私攢錢財,也包括“吃小 鍋飯”在內(nèi)。
《唐律·戶婚》規(guī)定:“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 異財者,徒三年?!薄爸T居父母喪兄弟別籍異財者,徒一年?!?/p>
自唐 以后直至清代,都把子孫別籍異財視為犯罪行為。明律對別籍異財?shù)?懲罰較唐律稍輕。
《明律·戶役》規(guī)定:“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 別立戶籍分異財產(chǎn)者,杖一百?!薄叭艟痈改竼剩值軇e立戶籍分 異財產(chǎn)者,杖八十?!?/p>
清律與明律完全相同,只是在律后增注里說:“或奉遺命,不在此律”?!捌涓改冈S令分異者,聽?!?/p>
看來,不僅 父祖臨死前留下遺囑許可分異的可以分異,就是父祖還活著許可子女 分家的,也不認為是犯罪,顯然比唐、宋時代寬容一些。 供養(yǎng)有缺,依《唐律·斗訟》規(guī)定:“諸子孫違反教令及供養(yǎng)有 缺者,徒三年?!?/p>
明、清律稍輕,均杖一百。什么叫供養(yǎng)有缺?《唐 律疏議》解釋說:“謂可從而違,堪供而缺者。
須祖父母、父母告者 乃論?!本褪钦f,按照家庭的實際經(jīng)濟情況,本來可以供養(yǎng)父祖吃穿 得好一些,而供給了較次的衣著和食物的,就算是供養(yǎng)有缺,不一定 達到挨餓受凍的程度。
供養(yǎng)有缺的罪名,屬于親告罪,不告者不理,祖父母、父母告發(fā)時才追究刑事責任。 重視孝道的中國古代社會,把父祖喪事看作天塌大事,家庭和國 家都對之十分重視。
官員家發(fā)生了父祖喪事,皇帝即給長假準許回家 守喪,叫作“丁憂”。正因為把父母喪事看得很重,所以在父母喪期 內(nèi)發(fā)生的一些輕微的違反禮制的行為,都被視為不孝的犯罪。
父母的 喪期是三年。在這三年期間,做子女的應當全然與世隔絕,必須排除 一切物質(zhì)上和精神上的享受欲念。
按照禮制的要求:父母死亡,子女 在頭三天不能吃飯,第四天起一直到下葬為止,每天早晚只能各喝一 遍粥,送葬結束后也只能吃粗茶淡飯,一直到喪期終了方能飲酒食肉。因此,在父母喪期內(nèi),子女一切享受和娛樂行為都被視為不孝的行為。
“法出于禮而入于刑”,禮制的要求滲透入法律之中就把父母喪期內(nèi) 子女的某些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加以懲罰?!短坡伞艋椤芬?guī)定:“諸居 父母喪而嫁娶者,徒三年,妾減三等,各離之。
知而共為婚姻者,各 減五等?!笨梢妴势诩奕?,不僅限于家有喪事一方當事人犯罪,對方 當事人也要受到懲罰。
在法律上把喪期嫁娶叫“違律嫁娶”,違律嫁 娶是無效的婚姻,必須解除婚姻關系,“各離之”。明律與清律沿襲 唐律精神,將喪期嫁娶列為十惡重罪的不孝之中,僅是刑事責任輕一 些,婚姻關系也必須解除。
與喪期嫁娶有關聯(lián)的還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諸居祖父 母、父母喪生子,徒一年。”
第二種情況是“諸祖父母、父母被囚禁 而嫁娶者,死罪徒一年半,流罪減一等,徒罪杖一百”(《唐律·戶 婚》)。就是說,在為祖父母、父母守喪期間生孩子的要受懲罰;祖 父母、父母犯罪在押期間娶妻或出嫁的,都比照喪期嫁娶給予刑事制 裁。
喪期生子要判徒刑,在沒有避孕措施的當時來說,就等于在父母 三年喪期中不許夫妻間發(fā)生性交關系,實在違反自然規(guī)律,不近情理。在實際生活中,喪期三年不許男女過性生活,人們往往不能遵守,喪 期生子在所難免,生了孩子怕受法律制裁,只好偷偷溺死。
明太祖朱 元璋鑒于社會上溺嬰事件太多,而且三年不許生育不利于人口繁殖,影響丁稅收入,發(fā)布詔書廢除了這條禁律。在朱元璋主編的《孝慈錄》序言中說:“古不近人情而太過者有之,禁令服內(nèi)勿生子,朕覽書度 意實非萬。
周振逆子變驢
明朝正德年間,平陽有個人叫周振.他自恃有幾分才氣,狂妄驕橫,常常只為家中的小事就辱罵父親.老父性格懦弱,只好忍受.
有一天,周振無緣無故打罵兒子.他父親看不過意,就來勸阻.他竟然發(fā)怒說:"我打我的兒子,關你什么事?他又不是你生的!"氣的老父親含淚無語.
這天晚上,周振在夢中被抓到陰間,閻王罰他變毛驢.周振忙忙申辯無罪.閻王斥責說:"你常常辱罵父親,忤逆不孝,應該墜入畜生道;而且由于你狂妄自大,旁若無人,所以還要蒙上你的眼睛,使你推磨挨鞭打."
周振醒來后,自己說要作驢去就死了.
孝者存逆者亡
楊璞,楊富兄弟倆與母親在一塊兒居住,倆兄弟都個有妻兒.楊璞忠厚孝順,楊富卻天性涼薄.
有一天漲大水,洪水將到.楊富不管老母兄長死活,先用船載著妻兒往北山逃命去了.楊璞無可奈何,危急之中急忙背著老母登上一座小土坡.剛到坡頂,四面洪水滔滔而來,許多房屋都被沖毀.楊璞正為來不及照顧妻兒痛心,忽然看見有個婦女抱著孩子,乘在一根大木頭上漂了下來,他趕快盡力救上土坡,一看卻正是自己的妻兒.
第二天水退了,他四處查問兄弟一家人,才知道他們的船剛到北下坡,被一棵大樹倒下壓翻,全家都被水淹死了.
逆子食魚化骨
長溪人陳元,被女方招郎上門后,靠捕魚為生.有一天父母來探望他,他見父母來了就滿肚子不高興.母親覺察到了他的心思,怕他干出令人難堪的事丟人現(xiàn)眼,坐了一會就要告辭回家.媳婦心眼較好,苦苦勸父母留下.
第二天陳元仍去打魚,捕到了一條大魚.他得意之極,忽然想到有父母在家,一定會同吃他的魚,就找個托詞,打發(fā)老婆送父母回家.老婆,父母前腳剛走,他就急忙把魚烹熟,大嚼起來,不想剛吃完,他骨肉就全部化成血水,慘痛而死.
原來這魚叫化骨魚,逆子吃了它也是惡報,可稱得上大快人心.
兄弟棄親不養(yǎng)
杭州人陳子岳,生有兩個兒子,老大叫陳桐闕.因為父母年紀漸大,眼看著就只能吃飯不能干活了,老大對老二說:"我們不如分了家好."老二說:"我早就想分了."于是兩兄弟分開產(chǎn)業(yè),各自開伙,誰都不管老父母的饑餓寒冷.鄰居們看不過,但怎么勸說都不管用.老父母生活無著,只得乞討度日.
不久,老大生了個兒子,沒耳朵沒鼻子,其丑無比,老二也生下個兒子,渾身是毛,象是猴子.兄弟倆還不知悔改,怨天怨地,認為自己沒做壞事,怎么生的兒子會這樣?怨恨的話還沒說完,晴天一聲霹靂,把老大打死在地.又過幾天,老二上山砍柴,被兩只老虎分尸,血骨遍地.遠近的人都說,這是不孝養(yǎng)父母的惡報.
厚妻子薄父母
恩平縣有個人叫倫芬,很小就死了父親,母親含辛茹苦撫養(yǎng)他成人,后來,倫芬到佛山做小生意發(fā)了,買了房子,娶了老婆.他一直拼命賺錢,生怕餓著老婆,凍著兒子,卻從沒想到老母一人在家辛苦過日子.有朋友勸他:"你疼愛老婆孩子,可說是無微不至,但你老母親一人在家,不知過的如何,你能放得下心嗎?"倫芬竟然回答說:"我母親雖老,身體還好.家中有兩畝田,她可以自耕自食.老年人不用吃多少,穿多少,用不著我照顧."朋友后來在背后感慨嘆息說:"父母是樹根樹干,妻兒是樹枝樹葉.不顧老母只顧老婆兒子,就如毀壞了樹根,還妄想開花結果呢!"果然,倫芬的老婆很早就死去了.他的兩個兒子既無出息又不孝順.到他年老的時候,以至凍餓而死.正是"忤逆還生忤逆兒",這話說得確切.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jīng)注疏》中在“無后為大”下面有注云:“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p>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第一件事:
子女贍養(yǎng)父母,那是無可爭議的事,但在淄博就有這么兩位老人,雖說是兒女不少,可真是盡孝道的卻沒有一個,萬般無奈之下,兩位老人將自己的親生骨肉告上了法庭??紤]到兩位老人年邁行動不便和使村民受到教育的目的,法院還特意將法庭開進了當事人的村頭。
今年76歲的向兆剛和81歲的邢蘭英夫婦,是淄博市張店區(qū)中埠鎮(zhèn)大寨村村民,兩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幾個孩子拉扯大,如今人也老了,該是享享輕福的的時候了,可讓老兩口沒
想到的是,幾個孩子是個頂個的不孝順。
他們老兩口,吃不上,穿不上,就連喝水也成了問題,房子破了還得自己修??蛇@忍忍倒也罷了,可這幾個兒子隔三差五就對他們又打又罵的,他們實在是受夠這個氣了。從1986年到現(xiàn)在,兩位老人先后四次將五個兒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生活費,可大兒子向希福一直少給甚至不給,結果其他幾個兒子都跟著學。眼看歲數(shù)大了、身體也大不如前,可兒子們絲毫沒有悔悟的意思,兩位老人只好第五次狀告自己的親生骨肉。
可大兒子向希福卻提出了這樣的推脫理由:我從小落上了腰腿痛病,腰肌勞損,腳部骨折,多發(fā)部位骨折,現(xiàn)在更加嚴重,一直治療不好,就這樣為我的經(jīng)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我現(xiàn)在不是不想養(yǎng)老人,但是我實在是沒能力了。
話是這樣說,但大兒子又不能提供有效的病歷證據(jù),于是法庭對他提出的理由不予采納,合議庭當庭宣判,結果如下:
自2006年5月起,被告向希福、向希貴、向希榮、向希濤、向希勝、向希美每人每月付給兩原告贍養(yǎng)費50元,每月20日前付清。
除了支付相應的贍養(yǎng)費外,法庭還就六個子女如何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向老人繳納小麥、生活用煤、醫(yī)療費等方面作了詳細要求。
對于這樣的判決,大兒子向希?,F(xiàn)在還是那句話:我就是沒有能力,我能力有限。
法庭判也判了,如果兩位老人的孩子不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履行義務,兩位老人可依法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
第二件事:
山西永濟八旬老人王秀英兒孫滿堂卻孤苦離世,死前6天老人被7名兒女扔在醫(yī)院,無人過問。2006年12月8日,當?shù)孛襟w報道了老人的遭遇,7子女仍沒人到醫(yī)院。此事,村傳鄉(xiāng)、鄉(xiāng)傳縣,引起當?shù)剌浾摰囊恢伦l責。2007年1月17日,山西永濟紀委對老人4個有黨籍和公職的子女分別給予處分
《湖南茶陵6個不孝子女竟叫母親住豬圈》,居住在茶陵縣舲舫鄉(xiāng)中洲村的共和國將軍譚家述的嫡親侄媳婦,雖有六個兒女,但卻常年居住在豬圈。幾個兒女都有閑置的房屋,而譚奶奶卻被兒女們安置在豬圈改造的小屋內(nèi),靠撿垃圾獨居
今年76歲的向兆剛和81歲的邢蘭英夫婦,是淄博市張店區(qū)中埠鎮(zhèn)大寨村村民,兩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幾個孩子拉扯大,如今人也老了,該是享享輕福的的時候了,可讓老兩口沒想到的是,幾個孩子是個頂個的不孝順他們老兩口,吃不上,穿不上,就連喝水也成了問題,房子破了還得自己修??蛇@忍忍倒也罷了,可這幾個兒子隔三差五就對他們又打又罵的,他們實在是受夠這個氣了。從1986年到現(xiàn)在,兩位老人先后四次將五個兒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生活費,可大兒子向希福一直少給甚至不給,結果其他幾個兒子都跟著學。眼看歲數(shù)大了、身體也大不如前,可兒子們絲毫沒有悔悟的意思,兩位老人只好第五次狀告自己的親生骨肉。
山西永濟八旬老人王秀英兒孫滿堂卻孤苦離世,死前6天老人被7名兒女扔在醫(yī)院,無人過問。2006年12月8日,當?shù)孛襟w報道了老人的遭遇,7子女仍沒人到醫(yī)院。此事,村傳鄉(xiāng)、鄉(xiāng)傳縣,引起當?shù)剌浾摰囊恢伦l責。2007年1月17日,山西永濟紀委對老人4個有黨籍和公職的子女分別給予處分
1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jīng)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2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3嚙指痛心 曾參,孔子的得意弟子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4百里負米 仲由,孔子的得意弟子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5蘆衣順母 閔損,孔子的弟子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6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xiàn)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y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7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8賣身葬父 董永,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9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nèi)(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jīng)常思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10行傭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zhàn)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yǎng),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后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yǎng)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11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12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人,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chǎn)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yǎng),對母極孝后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yǎng)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yǎng)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些糧食供養(yǎng)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yǎng)孩子*13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jīng)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