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國道橫穿過武漢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
國道旁,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渡口——升官渡。從前,古漢陽地勢低洼,河汊湖泊密如蛛網(wǎng),往來交通一般以水路為主,升官渡便是由南進入武漢的一個咽喉要道,升官渡原名盛觀渡,何又叫升官渡呢?關(guān)于它的來歷,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公元1850年,廣西爆發(fā)了洪秀全領(lǐng)導的金田起義。起義成功后,洪秀全率師北伐。
太平軍勢如破竹,清軍望風而逃。洪秀全志向遠大,他不滿足于占領(lǐng)一城一池,而是要徹底推翻清朝統(tǒng)治者,建立一個太平盛世。
不到兩年,太平軍便由岳州進入湖北,洪秀全親率三十萬大軍,目標直指武昌。清軍在地勢險要的盛觀渡口趕修了兩座土山,派遣精兵把守,以逸待勞,等著太平軍來。
太平軍若要攻進武昌,首先非得撥掉盛觀渡這個“釘子”不可。一場惡戰(zhàn)勢在難免。
太平軍大將胡以晃率領(lǐng)先頭部隊來到盛觀渡,稍事休整,便想借著一路殺來勢如破竹的余威,一鼓作氣地攻下渡口。這天天剛亮,渡口南岸突然塵土飛揚,喧聲震天,一支纏著頭巾的部隊吶喊著向北沖來。
隊伍當頭,是一面高揚的大旗,上面繡著一個斗大的“胡”字。部隊很快就占領(lǐng)了渡口南岸。
善打硬仗的胡以晃看了一下地形,讓部隊排好陣勢,便下令進攻。頓時,幾千名能征善戰(zhàn)的太平軍官兵一個個不顧一切地躍入水中,蜂擁著奮力游向北岸。
太平軍游到河中心,遇上了湍急的漩流,不少人被急流卷走。就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隱蔽在對岸兩座土山上的清兵又開始居高臨下地放箭。
一支支毒箭呼嘯著射來,那些水性很好,沒讓急流卷走的士兵又一個個被毒箭射中了頭部,慢慢沉入水中。胡以晃怕出現(xiàn)更多的傷亡,趕緊命令部隊后撤,停止進攻。
一見太平軍撤退,對岸隱蔽的清軍全都站在了那兩個臨時筑成的土山上,得意忘形地大聲叫喊:“長毛子,你們休想打過河來,老子要讓你們在這里全軍覆滅!”還有的嚷道:“要想過河呀?過吧過吧,等河里結(jié)了冰再走過來!”當時正是陽春三月,要想河里結(jié)冰,那得在南岸等上個大半年才行。太平軍聽見辱罵的叫聲,一個個氣得要命,恨不得馬上打到對岸,割下那些清軍的舌頭。
胡以晃更是氣得咬牙切齒,怒不可遏。他吸取第一次進攻失敗的教訓,決定避開那兩個高高的土堆,在渡口的兩側(cè)發(fā)起進攻。
胡以晃將部隊分成兩支,從左右兩邊同時進攻。狡猾的清軍觀察到太平軍的動向后,也將部隊分成兩支,布置守候在左右兩個不同的地方。
第二次進攻開始了,勇猛的太平軍將士躍入急流,直向?qū)Π哆M逼。清軍萬箭齊發(fā),一個又一個的太平軍士兵被射中卷入急流。
那些少數(shù)到達對岸的,早已是全身水淋,疲憊不堪,很快就被那些守候的清軍團團包圍殺害了。這場惡戰(zhàn)從早晨打到黃昏,太平軍發(fā)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攻擊,但都被清軍擊退了,損失相當慘重,形勢十分危急。
眼見太平軍一時難以取勝,胡以晃審時度勢,只得下令,暫時停止進攻。看來這顆“硬釘子”并不是那么好拔?。『曰沃坏迷谑⒂^渡南岸安營扎寨,召集手下的軍師、將領(lǐng)們出謀獻策。
大家認為,像今天這樣硬拼不是辦法,只有從長計議,尋求良策,見機行事?!翱墒?,時間緊迫,聽們不能等??!”胡以晃急躁不安地在軍帳里走來走去,“天王率領(lǐng)的大部隊馬上就要開到,如果我們不能很快拿下盛觀渡,清軍的援兵一到武昌,我們整個大軍的作戰(zhàn)部署都要受到影響。
商議來,商議去,最后決定在當?shù)卣骷?,組成一支臨時水軍,迅速拿下盛觀渡。夜深了,除了防守的哨兵,將士們大都進入了夢鄉(xiāng),可胡以晃怎么也睡不著。
他帶領(lǐng)部隊一路打來,還從沒像今天這樣窩囊,這樣損失慘重。想著走著,他不知不覺就來了河邊。
低頭一瞧,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只見白日里水流湍急的河面,竟結(jié)了一層冰塊。他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又擔心冰層太薄,無法行走,就試探著站上去,小心翼翼地往前走了幾步。
還真行呢,就這樣走過去,半點都不礙事。為了更加證實自己的這一結(jié)論,他又使勁地跺了跺腳,冰層相當厚實,半絲裂縫也沒有。
胡以晃大喜,高興得自言自語地說道:“真乃天助我也!“于是,他跑著回營,選拔了五百名精壯的士兵,配上利刃,騎上快馬,在厚實的冰層上飛馳而過,風一般地踏上對岸,刀削葫蘆般地將巡邏的哨兵一個個殺死,然后又馮進了清軍大營。清軍一個個全都躲在被窩里頭睡大覺,他們在白天打退了太平軍的一次又一次進攻,根本沒有想到太平軍晚上會來偷營;再說,有湍急的河流這道天然的屏障阻隔著,真可謂萬無一失,也就高枕無憂了。
當太平軍從而天降時,他們一個個嚇得傻了眼,還沒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便糊里糊涂地做了刀下鬼。太平軍就這樣很順利地占領(lǐng)了盛觀渡。
第二天中午,天王洪秀全率領(lǐng)大隊人馬到來,胡以晃帶領(lǐng)手下官兵站在盛觀渡口,隆重地迎接大軍的到來。過了渡口,洪秀全站在北岸清軍壘的兩座土山上,一邊觀看盛觀渡的險要地勢,一邊聽著胡以晃講奪取這個咽喉要道的戰(zhàn)斗經(jīng)過,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連連稱道:“好,好,好!”為了獎賞有功將士,洪秀全當即下令,給胡以晃手下的五百壯士每人升官一級,盛觀渡從此就改名為升官渡了。
第二種說法是:。
從1800年前的東漢末年建卻月城,到1400年前的隋朝起大名,不久又建了城。
比起武昌城早幾十年,比漢口更早。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在沔州下置漢津縣。
公元605年,隋煬帝把漢津縣改為漢陽縣,從這時開始,漢陽這一地名開始出現(xiàn)。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沔州下轄漢陽、漢川兩個縣。
沔州州治設(shè)在漢陽縣(今武漢市漢陽區(qū)),并將漢陽縣以及沔州的行政機構(gòu)都一起從蔡甸的臨嶂山下遷到龜山南麓的鳳凰山下。漢陽,漢水之陽。
山之南水之北謂之“陽”,漢陽應(yīng)該是在漢水之北的地區(qū)--那不是漢口的地盤嗎?過去的漢陽確實與漢口練成一片。《明史》說,漢水一直是從龜山之南流入長江的,河口大致就在今天的鸚鵡洲頭漢陽汽車渡口。
大約十五世紀初,漢水在郭茨口改道。河水的特點就是裁彎取直,這次漢水徑直向東流經(jīng)龜山之北入長江,形成了今天的模樣。
所以,今天的漢陽應(yīng)該改稱為“漢陰”才是。但“漢陽城”叫順了口,沒有人去改口了。
今天的漢陽城于唐代621年才建立。但更早的漢代,漢陽已經(jīng)建了城。
三國時劉表部將黃祖在龜山北麓筑了卻月城,后來被孫權(quán)擊破。于是劉表之子劉琦又在龜山南麓建了魯山城。
“漢陽城”是有城墻的,還有東西南三個城門,1928年北伐戰(zhàn)爭時才被拆除。這個范圍就是漢陽大道之南,攔江路以北,南城巷-北城路以東直到江邊的城區(qū)。
漢陽大道時開辟龜山與鳳凰山(鳳棲山)之間谷地上的,攔江路是建立在原來隔開鸚鵡洲的長江夾河上的。老漢陽城的中心是一個大十字,東西向大路今天叫顯正街,南北向大路今天叫陽新路。
顯正街出西門(鳳山門)和西大街相接,西大街又接漢陽縣進京的官道,今天的五里墩、七里廟、十里鋪都是官道上歇息的地方。鳳山門直到1952年才被拆除。
歷史人文 步出南門(南紀門),踏上今天的攔江路,這條路沿長江邊劃出一個大弧線,一直到白沙洲大橋的西橋頭。它本來就是古時長江的夾河道,將東面的鸚鵡洲隔開。
由于河床的不斷擺動,凸凹岸也不斷變化,今天的鸚鵡洲已不是古時的鸚鵡洲。三國時擊鼓罵曹、作《鸚鵡賦》的禰衡,遇害之鸚鵡洲已不知所蹤;唐朝崔顥寫下“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詩句里的鸚鵡洲也沉入江底幾百年了。
如今隔開鸚鵡洲的夾河水路被填平,鸚鵡洲與河岸相連,洲不成其為洲,僅剩地名,只有攔江路的形狀可以看到沙洲的范圍。有因李白留詩而聞名地郎官湖。
當年李白在漢陽遇故人張謂,便約上當?shù)靥?、縣令一并泛舟湖上飲酒作樂。張謂當時任尚書郎,李白舉杯說,此湖就叫“郎官湖”吧。
還作《泛郎官湖》詩一首:“張公多逸興,共泛城南隅。當時秋月好,不減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為喜古來無。郎官愛此水,因號郎官湖。
風流若未泯,名與此山俱?!钡@個郎官湖的遺跡一直是個迷,歷史記載郎官湖在漢陽城南,舊稱南湖。
但到明朝時已經(jīng)湮沒,今天的太平巷(舊稱郎官巷)、太白巷一帶大約就是湖址所在。三國金戈鐵馬 漢陽區(qū)《漢陽府志》中述道:“(漢陽)三國時為吳用武之地?!?/p>
由于地處三國古戰(zhàn)場的中心位置,目前在漢陽仍留存著大量的三國遺跡和許多三國典故傳說。在龜山東麓有一洗馬口、洗馬洞,據(jù)傳是每次激戰(zhàn)之后,關(guān)羽為赤兔馬洗刷的地方。
現(xiàn)鐵門關(guān)一帶稱洗馬長街,也是源于這一典故。在昔日的龜山上,還曾有藏馬洞和磨刀石,傳說是關(guān)羽當年屯兵在此藏馬磨刀的地方。
在龜山東麓,有一魯肅墓,是魯肅之子魯淑為其父建的衣冠冢,以紀念其父為東吳立下的赫赫戰(zhàn)績。龜山上還有一禰衡墓,是從鸚鵡洲上移來。
禰衡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和大名士,傳統(tǒng)劇目《擊鼓罵曹》就是根據(jù)禰衡不攀權(quán)勢,在筵席上當眾羞辱曹操的故事改編的。漢陽火車站旁的車站衡街,有個頗為特別的地名——頓甲嶺。
據(jù)說,劉備去東吳迎娶孫夫人時路過這里,人困馬乏,他就隨手解下身上的盔甲稍作休息。在漢腔中,"頓"是"放"的意思,后人因此將這個小嶺稱為“頓甲嶺”。
高山流水覓知音一曲高山流水,使士大夫俞伯牙與樵夫鐘子期結(jié)為知己。在漢陽也留下了許多與此有關(guān)的地名。
鐘子期葬于新農(nóng)集左邊的馬鞍山下,附近有個上集賢村和下集賢村。傳說,鐘子期原是楚國貴族,他不愿為官,與好友隱居山里,結(jié)草為廬,以打魚、砍柴為生。
由于他們都是有才的賢士,后人便將他們住過的這一片都稱為“集賢村”。鐘子期去世后,其族人移居現(xiàn)鐘家村人行天橋東側(cè)的一小山丘上,形成村落,名鐘家村。
俞伯牙當年斷了琴弦的地方,在漢水邊的一個小渡口,如今這里擁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琴斷口。而伯牙摔琴之地,在漢陽區(qū)永豐仙山村的仙女山—平塘渡一帶,后人稱其為碎琴山。
到了北宋年間,有人感于“知音”故事,在漢陽城北面出城二里的土丘上筑臺,命名為“琴臺”?,F(xiàn)存琴臺建筑,由清嘉慶年間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
自此也留下了“古琴臺”這一地名。近代工業(yè)的發(fā)祥地漢陽是中國近代工業(yè)的發(fā)祥地之一。
20世紀初繪制的武漢市地圖,可以看到龜山到赫山一帶分布著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鋼藥廠等大型工廠。張之洞曾經(jīng)在這片土地上指點江山。
1893年,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一手創(chuàng)建了漢陽鐵。
龜山蛇山 很久以前,大禹承父遺志,為治水三過家門不入,率領(lǐng)百姓挑土筑堤,疏江導河,勞動號子 聲震云霄,驚動了玉皇大帝。
玉帝深為感動,派龜、蛇二將下凡幫助治水。大禹非常高興, 便叫蛇做開路先鋒。
蛇領(lǐng)命后努力向前,所過之處立刻出現(xiàn)一條大江。由于蛇走起路來彎彎曲曲,故蛇拖出的大江也曲折而行,龜則緊跟在蛇后面,背上馱著神土,讓大禹及時將神土撒下筑成長堤。
當長江開到漢水口時,龜蛇因出力過度,累得不能動了,龜就趴在漢陽,蛇就躺在武昌,龜蛇隔江相望,化成龜、蛇二山,護佑著兩岸百姓不受水害。 放鷹臺 通過考古發(fā)掘的研究表明:位于今天洪山禮堂和水果湖游泳池之間的土臺地帶,是迄今為止 發(fā)現(xiàn)最早的武漢人的先祖勞動和生活的地方,時間為6000年前。
因相傳唐代詩人李白曾在此放鷹,故名放鷹臺。? 江漢關(guān)? 1924年元月21日落成的江漢關(guān)大廈正門上方鑿刻的“江漢關(guān)”三個大字,氣勢恢宏,極為壯 觀,出自當時湖北教育廳廳長宗彝之手。
宗彝初習顏柳,后摹魏碑,善寫斗方,筆力遒勁, 是武漢的知名書法家。為寫江漢關(guān)三字,他數(shù)易其紙,只為“江”字筆畫少,難與繁體的“漢”、“關(guān)”二字協(xié)調(diào),最后才一揮而就。
為此三字,江漢關(guān)贈他紋銀500兩。? 漢正街 古漢口之正街,16世紀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后,長江漢江交匯處,尤其是沿漢江一帶地域逐漸成為漢口商業(yè)的中心地帶。
清朝康熙年間,此地因設(shè)立漢口巡檢司而成為漢口鎮(zhèn)的正街,又稱“官街”。當時的漢正街沿街店鋪林立,八方商賈云集,街情民風淳厚。
卓刀泉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guān)羽曾駐兵于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用刀卓也”,于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
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極為贊賞,于是筑井臺建井亭,并手書“卓刀泉”三字。 糧道街 可能因為長期是省府衙門及封疆大員們的駐蹕地罷,武昌內(nèi)城那些街頭巷尾里頭,似乎都沾了些許“天子腳下”的氣息,不像漢陽,古則古矣,卻古得像個老鄉(xiāng)紳,更不似漢口,仿佛昨日還衣衫襤褸,今日就陡地發(fā)富得流油,穿金戴銀地紙醉金迷起來…… 糧道街之得名,源于清代曾在此設(shè)的糧道署。
而糧道街聲名之彰顯,卻緣于此處多書香,此處多人杰。溯至明代,這里有勺庭書院,清代,這里有江漢書院,民國初,這里有大學一所、中學兩所、專業(yè)學校三所……就拿糧道署來說吧,清朝被民國取代后,這個名是管嘴巴填肚子卻讓蠻多人餓肚子的衙門,即被改造成學?!搅⒅腥A大學。
這所大學因出了個土生土長的青年革命家惲代英,曾經(jīng)譽滿天下;當年舊址上的現(xiàn)武漢市第三十三中學,仍是一所很不錯的學校。 長堤街 這三個字的組合,在武漢所有的地名中,估計是最貼切的:首先是長,4000米,在“街齡”相若的街道里,沒有比它更長的;其次是堤,它早先的確是一道堤,一道長堤,公元1635年,亦即明崇禎8年,漢口通判袁火昌主持修筑,西起硚口,東止今江漢區(qū)東堤街直至長江邊,是為后湖堤 ,或稱長堤———為紀念袁通判,也叫袁公堤。
有了袁公堤,才有了堤內(nèi)漢正街的成長、發(fā)展和繁榮。最后才是街:清同治三年亦即公元1864年,漢口筑城堡,就在袁公堤外筑城開壕,一為防“寇”,二為防洪。
漢口有了城堡之后,袁公堤即失去防洪作用,就有居民在堤兩邊建屋起樓,逐漸形成以堤身為軸線的幾乎與漢正街平行的街市。 閱馬場 清代初年,巡撫劉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東辟建練兵演武的校場,場上有演武廳,是舉行武科考試的場所,名閱馬廠。
解放后在書寫時改"廠"為"場",己經(jīng)約定俗成。 廣埠屯 明太祖時,要求諸王護衛(wèi)軍屯田護衛(wèi);明成祖時更是要求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楚王積極響應(yīng),他命令駐扎在東門外交通孔道口的護衛(wèi)軍置屯耕戍。明太祖時賜給諸王的倉庫名稱都以廣字開頭,楚王的倉庫名廣埠,因而護衛(wèi)軍屯墾之地就稱為廣埠屯。
花橋 花橋位于漢口解放公園路的西北端。據(jù)傳,在原來的黃孝河上,橫跨了一座木質(zhì)橋,兩旁有雕花欄板,俗稱“花橋”。
花橋之名由此而來。 楚善里 大約是清朝末年吧,張忠樵、卓劍輝、梁榮昆三人在這里合資建房,漸成里分。
沒有考證這三位先生的來歷,從字面上看,名字都相當雅,不似劉瘌痢、張苕貨、陳拉眼之類村俗,估計他們也不愿意自己的居處名字太一般,所以,他們到故紙堆中去搜尋,最后在《大學》中讀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的句子,感覺很好,于是,濃縮出了“寶善”二字,作為里分的名字。叫了些年,覺得“寶”字有些露,不夠大氣,不如干脆“楚善”算了———于是,“寶善里”成了“楚善里”,一個相當儒雅清高的名字,很有些小資的意思。
蘭陵路 現(xiàn)今蘭陵路一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屬俄租界,戰(zhàn)后收回時將帶有俄國色彩的街道統(tǒng)一改名。曾以任兩湖巡檢使兼湖北督軍和省長的蕭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為當?shù)厮鐾猓┒?/p>
蕭姓的郡望為浙江蘭陵,故稱蘭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楊園 據(jù)考證,清朝時期,有一位洋人在武昌橋梁村(鐵路醫(yī)院原門診部)修建了一座庭園,人們稱之為洋園。后來,該洋園成為張學良的行園。
“武漢”的由來 武昌之名,源于孫權(quán)以鄂城為都時,改其名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
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縣,即今武昌城區(qū)。江北有漢陽,故有"雙城"之稱(元代詩人余闕詩)。
"武漢"一詞,在明代《重修晴川閣記》中,即有出現(xiàn)。至清代,曾國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經(jīng)常使用。
由于明代以后,漢陽縣所屬之夏口鎮(zhèn)商業(yè)發(fā)達,成為全國四大名鎮(zhèn)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處"之稱。故雙城演變?yōu)槿?zhèn),亦有"武陽夏"的說法。
1898年,張之洞奏請將陽夏分治獲準,1899年,夏口從漢陽縣治下劃出,成立夏口廳。而夏口開始有縣的建制,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
然市民習慣稱夏口為漢口,故"武漢"之名順理成章成為三鎮(zhèn)的統(tǒng)稱,因武昌、漢陽、漢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1、武漢長春觀長春觀,中國著名的道教場所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
道觀坐落在武漢市內(nèi)雙峰山南側(cè),傳說道教的祖師老子曾經(jīng)在這里停留,早在公元前3世紀這里就開始有道教建筑出現(xiàn)。元朝時,全真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丘處機來到這里修煉和傳教,使它的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因為丘處機被稱為長春真人,所以道觀就稱為長春觀。
2、古琴臺古琴臺始建于北宋時期,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鐘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后,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jīng)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
后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筑臺以紀念。3、鸚鵡洲地名,原在武漢市武昌城外江中。
相傳由東漢末年禰衡在黃祖的長子黃射大會賓客時,即席揮筆寫就一篇《鸚鵡賦》而得名。 后禰衡被黃祖殺害,亦葬于洲上。
后來,歷代不少名人縱觀大江景色,留下了很多詩篇。4、卓刀泉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guān)羽曾駐兵于武昌伏虎山麓一帶。
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用刀卓也”,于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極為贊賞,于是筑井臺建井亭,并手書“卓刀泉”三字。
5、武漢蛇山三國時期,蛇山稱江夏山,又名紫竹嶺。北魏時稱黃鶴山,宋朝稱石城山,元朝時稱長壽山,明朝時被譽為金華山和靈山。
其間,以蛇山為山名,是南宋詩人陸游的《入蜀記》中“繚繞為伏蛇……”故后世稱蛇山者為多;至清乾隆《江夏縣志》已有蛇山之名。1909年《湖北省城內(nèi)外詳圖》正式標名為蛇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春觀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琴臺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鸚鵡洲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卓刀泉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蛇山。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