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下雪應(yīng)該是說北亞這一帶,也就是北半球是冬天,南美洲赤道以南的話就是夏季了。赤道沒有季節(jié)之分》
差不多在1830年巴西獨立就好了
中國的秋季是南美洲的春季。因為地球是橢球體,中國和南美洲分別處于北半球和南半球,所以當(dāng)中國是秋季時,也就是9月份太陽直射赤道并且逐漸向南移動,此時南美洲逐漸進入春季。秋季果實累累是收獲的季節(jié),春季萬物復(fù)蘇,是充滿希望的季節(jié)。萊垍頭條
歐洲也是冬天啊,不過由于西歐是海洋性氣候,所以要暖和些,離地中海的是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南美洲是熱帶氣候,主要是熱帶雨林氣候!
到南美海運不用經(jīng)過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又譯蘇彝士運河, 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歐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
拉丁美洲地形復(fù)雜,墨西哥基本上是個高原,稱墨西哥高原,中美洲是個多山地區(qū),西印度群島大多以也以山地為主,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聳立著安第斯山脈,阿利斯山脈,以東河,平原和高原相間。自卑而難以此事。奧里諾科平原。龜呀,那個元,亞馬遜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亞高原,拉丁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區(qū)和西印度群島是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帶。至于據(jù)統(tǒng)計,泉州有活火山九十多座,占世界活火山的1/5。有記錄記載以來,這個地帶的國家發(fā)生過強烈地震,迄今世界上嫉妒最大的政績。地震是1960年在智力發(fā)展的八大奇跡地震拉丁美洲一些有名的高峰多半是火山錐,有的現(xiàn)在還在噴射。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屬于黃種人,祖先來自西伯利亞,移居南美的時間不超過1萬年。
這點時間不足以形成黑膚色種族。
沒有。
我們先來確定一下季風(fēng)的概念,季風(fēng)顧名思義,就是隨季節(jié)更替而變換方向的風(fēng)。
那么它是怎么來的呢?
我們將目光鎖定在亞歐大陸東部,即我國附近,東側(cè)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太平洋西側(cè)的大陸是最大的亞歐大陸,海洋由水構(gòu)成,大陸由石塊構(gòu)成(我們可以這樣粗略的認為),二者比熱容不同,溫度升高降低的速度也不一樣。石塊升溫快降溫也快,海洋升溫慢,降溫也慢,換句話說,石塊的溫差遠大于水的溫差。
那好了,根據(jù)這個原理,亞歐大陸是最大的大陸,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二者溫度差一定會非常大。到了冬天,亞歐大陸積聚降溫,空氣下沉,在亞歐大陸內(nèi)部蒙古高原形成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在太平洋夏威夷處形成低壓,氣流上升,在熱力環(huán)流的作用下空氣從大陸吹響海洋,同理,夏季氣溫升高亞歐大陸形成低壓,太平洋處形成高壓,空氣從海洋吹響陸地,季風(fēng)就這樣形成了。
南美洲陸域面積小,無法形成強列的溫度差,所以季風(fēng)很難存在。
很多人對非洲都有誤解,認為非洲都很熱,其實大錯特錯.
首先非洲試一個很大很大的洲,上面分布著好幾十個國家,各種豐富的地質(zhì)地貌,以及各種各樣的氣候,包括溫度.
雖然非洲很大一部分處于熱帶,但是更多地方是處于溫帶.
在南部非洲,冬天是會下雪的哦,當(dāng)然南部非洲在冬天的時候,我們北半球的處于夏天.
最后,即便是處于赤道旁邊的非洲國家,也不一定非常熱,比如肯尼亞的高原地帶,氣候非常好,四季如春,比號稱春城的昆明還舒服.
南美洲特點: 多山,自然資源豐富,有很多旅游資源 礦產(chǎn)資源豐富,石頭,綠寶石,銅礦,天然氣,石油等 南美洲人特別熱情好客,但是智商有點低,做事極度拖拉,喜歡到處說三道四 水果產(chǎn)量豐富,種類繁多,好吃又營養(yǎng)的牛油果就是那里的 印第安歷史文化遺跡眾多 其他暫時想不起來了,想到了再說吧 那要看你問你什么方面的了。
1、埃菲爾鐵塔
?
埃菲爾鐵塔建于1889年,由建筑師艾菲爾所設(shè)計。建造艾菲爾鐵塔的初衷,是為了紀(jì)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和迎接在巴黎舉辦的國際博覽會,建成后頗受爭議,聯(lián)名抗議的各界人士達到300人之多,其中有著名作家左拉和小仲馬。豈料,鐵塔建成后,竟產(chǎn)生了世界性的轟動效應(yīng),一舉成為巴黎乃至整個法國的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建筑,甚至成為巴黎乃至法國的象征。在1931年紐約帝國大廈落成前,艾菲爾鐵塔保持了45年世界最高建筑物的地位。
全塔高320米,塔樓分三層,一、二樓有餐廳、咖啡座等,三樓是眺望臺,在天晴的日子,可從此遠眺70公里以外的巴黎近郊地區(qū)?!?/p>
2、泰姬陵
?
是莫臥兒王朝皇帝沙賈汗為愛妃泰姬·瑪哈爾所造的陵墓?,敼柤藿o沙賈汗的20多年里,兩人形影不離,當(dāng)1622年她38歲死去時,皇帝悲痛欲絕。她的最后愿望就是長眠在一座美麗的陵墓中,于是沙賈汗親自設(shè)計,動用了幾萬工人,耗費巨資,花了22年時間建成泰姬陵。
凡是見過泰姬陵的人,都被它那潔白晶瑩、玲瓏剔透的身影所傾倒。它在一天里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自然光線中顯現(xiàn)出不同的特色。雖然它是一座陵墓,可它卻沒有通常陵墓所有的冷寂。相反你感到它似乎在天地之間浮動。它的和諧對稱、花園和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令無數(shù)參觀者驚嘆不已的奇跡。估計有2萬名工匠參與了泰姬陵的建造,歷時22年才完成。據(jù)說一位法國人和一位威尼斯人參與了工程的部分工作。至今沒有一位建筑師被記錄肯定參與了陵墓的建造——這對這個建筑物是很適宜的,因為建造它的本意在于讓人們只記住在陵墓里的人。
3、吳哥窟
?
又稱吳哥寺,位在柬埔寨西北方。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筑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吳哥窟的圓雕并不出色。臺基上的圓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但浮雕卻極為精致且富有真實感。在回廊的內(nèi)壁及廊柱、石墻、基石、窗楣、欄干之上,都有浮雕。內(nèi)容主要是有關(guān)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傳說,取材于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話《乳海》,也有戰(zhàn)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nóng)業(yè)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
4、悉尼歌劇院
?
丹麥建筑師Joern Utzon在贏得一項設(shè)計競賽之后,于1959年開始建造這座舉世聞名的歌劇院,這棟建筑杰作總共花費了14年的時間,1973年由伊麗莎白女王二世揭幕,但伴隨這個計劃而來的技術(shù)和政治問題終于還是使Utzon辭職。
雖然叫做悉尼歌劇院,實際上是一個表演藝術(shù)中心。包括音樂廳、歌劇院、戲劇表演場、演播室、接待大廳,以及藏有檔案材料的圖書館、化裝室、排練室、餐廳和大廳酒吧等,它的屋頂覆蓋了超過100萬片的瑞士瓷磚,但強烈推薦你參加一個有向?qū)У穆眯袌F,更方便游客安排行程。
5、大本鐘
?
中國人給大本鐘起了一個可愛的外號叫做“大笨鐘”。大本鐘代表了英國古典文化,是倫敦的標(biāo)志,也是英國人的驕傲。在以倫敦為背景的電影中,幾乎無一例外會出現(xiàn)大本鐘的身影。電影《第三十九級臺階》中,男主角用雙手吊在大本鐘的時針上,跟制造爆炸的歹徒做著殊死搏斗,分針每走一秒都讓人心驚膽戰(zhàn)。
大本鐘位于倫敦西敏寺北端議會大廈98米高的鐘塔內(nèi),建于1859年。安裝在西敏寺橋北議會大廈東側(cè)高95米的鐘樓上,鐘樓四面的圓形鐘盤,直徑為6.7米,是倫敦的傳統(tǒng)地標(biāo)。每當(dāng)議會召開會議的時候,大鐘上方的燈就會點亮。一到夜晚,大鐘在燈光的照耀下,靜靜地浮在夜空中,從對岸觀望更覺壯觀。大本鐘有四個鐘面,每個鐘面各由312塊乳白色玻璃鑲嵌而成。透過玻璃,時針和分針清晰可見。
6、首爾塔
?
1980年10月15日開始對普通游客開放的首爾塔觀景臺是欣賞首爾夜景的著名旅游景點,被稱為首爾的象征。
首爾塔大廳內(nèi)設(shè)有播放電影預(yù)告片和音樂錄影帶的多媒體區(qū)、兒童體驗學(xué)習(xí)館及舉辦展覽和演出的空間。5層的n.Grill西餐廳每48分鐘轉(zhuǎn)動360度,為顧客提供嘴里是美食、眼里是美景的愉悅體驗空間。而設(shè)在2層的衛(wèi)生間被稱為天空衛(wèi)生間,因為隔窗一望便能將首爾的景色盡收眼底。除此以外,N首爾塔還有其它多種設(shè)施,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復(fù)合性文化空間。
7、巴黎圣母院
?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一座位于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qū)的主教座堂。
教堂形體方正,儀態(tài)莊嚴。正面朝西分三層,高69米,底層并排三座桃形大門洞,左為圣母門,右為圣安娜門,中為最后的審判。門上布滿了雕飾,描述圣經(jīng)的故事。門卷上是長條壁龕,放置著古猶太和以色列28王的雕像。圣母院位于市中心的西堤島上,塔樓是環(huán)顧巴黎的最佳地點,可眺望塞納河上的風(fēng)光及蓬皮杜國家文化藝術(shù)中心。
8、大金字塔
?
開羅西南十公里處的吉薩區(qū)(Giza)有三座很大的金字塔,分別是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孟考拉金字塔,一般統(tǒng)稱為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s)。
其中以胡夫金字塔最為著名,也有用大金字塔指代胡夫金字塔的,是吉薩金字塔中規(guī)模最大、建筑水平最高、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大約建于公元前2570年,是法老胡夫給自己建造的寢陵。
9、白金漢宮
?
白金漢宮英國的王宮。建造在威斯敏斯特城內(nèi),是一座四層樓的正方形圍院建筑,宮內(nèi)有典禮廳、音樂廳、宴會廳、畫廊等六百余個房間。在宮前廣場有勝利女神像站在高高的大理石臺上,金光閃閃。正面的大門富麗堂皇,外柵欄的金色裝飾威嚴莊重,厚重鐵門的浮雕營造出與宮殿十分和諧的氛圍。
白金漢宮建于1703年,最早稱白金漢屋,意思是“他人的家”。1762年,王室將其買下,又不斷加以改裝、增建,最終形成了這座色調(diào)不盡一致,式樣五花八門的“補丁宮殿”。
10、凱旋門
?
愛德華凱旋門位于戴高樂廣場中央,高達50米,是巴黎的象征之一。
拱門的每一面上都有一幅巨幅浮雕,內(nèi)容取材于1792—1815年的法國戰(zhàn)爭史。面向香榭麗舍大道一面右下側(cè)的《馬賽曲》浮雕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描繪了1792年義勇軍出征的情景。拱門上方四壁的浮雕是慶祝拿破侖凱旋歸來的情景,在頂端的盾形飾物上刻有每場戰(zhàn)役的名稱。單一的顏色和精美的浮雕給人一種莊嚴、樸素的感覺。
11、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區(qū)首府拉薩市區(qū)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一座宮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于17世紀(jì)重建后,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中心。1961年,布達拉宮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4年,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布達拉宮的主體建筑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
整座宮殿具有藏式風(fēng)格,高200余米,外觀13層,實際只有9層。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積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與山崗融為一體,氣勢雄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3.59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