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洛陽”城----京都
京都位于日本列島中心的關(guān)西地區(qū),面積不大,約610平方公里,人口為150萬左右,是有名的歷史之城,風景秀美,氣候宜人,是個非常理想的地方……
京都建于公元794年,直到19世紀中葉一直是日本的首都,造就了日本許多杰出的文化……古京都的最初設(shè)計是模仿中國隋唐的長安和洛陽,整個建筑群呈長方形排列,以貫通南北的朱雀路為軸,分為東西二京:東京仿照洛陽、西京模仿長安城、中間為皇宮;宮城之外為皇城,皇城之外為都城。京都市內(nèi)歷史古跡非常多——列為“國寶”的建筑物有38處,定為重要文物的建筑物有199處……并且京都具有濃郁的日本風情,是日本漆器、紡織物、陶瓷器等傳統(tǒng)工藝品的產(chǎn)地。同時又是日本花道、茶道的繁盛之地,被稱為“真正的日本”。
需要說明,這里的“長安”指的是唐代的長安城,而非漢代或其他朝代。
說來話長,要講古代日本,得先繞回長安,繞回長安,就得知道大興城(長安城前身),因此必須擼明白隋朝和大唐帝國。隋文帝楊堅結(jié)束了魏晉南北朝數(shù)百年的戰(zhàn)亂,繼秦漢之后,再一次實現(xiàn)了一統(tǒng)。只是隋朝短命,很快被唐所取代。
隋朝二帝在國內(nèi)大興土木,重新建造了新都大興城和東都洛陽城。大興城(唐長安城的前身,今天西安市的雛形)橫空出世,一舉成為世界最巨大的城市,也成為古代中國城市規(guī)模之最,它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王國都城大7倍,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自建成之后一千多年時間,它一直都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城。既然是世界第一大都,影響之深遠可以想見。
再加上帝都大了便也罷,隋朝皇帝常年征戰(zhàn),還比較強勢,東伐西征,從經(jīng)濟、文化和軍事上都大大影響左右著鄰邦,要么說短命呢。外交方面,就包括與日本的通使。史書記載,隋煬帝大業(yè)3年(公元607年),隋朝遣使赴日,次年,日本便派使節(jié)隨同來華,向隋朝取經(jīng)求教了,包括建筑、醫(yī)學(xué)、書法和繪畫等等。
隋朝在公元618年滅亡后,隋煬帝的姨表兄弟李淵(唐高祖,唐太宗李世民的父親)建立大唐,接手了大興城,改名長安城。唐朝勵精圖治,一派盛世,逐漸變得強大,而日本遣使來學(xué)技術(shù)與藝術(shù)的傳統(tǒng),便繼續(xù)得到加強,唐朝也不斷有使節(jié)及僧人赴日本弘法傳經(jīng)。因此,古代日本深受以長安城為代表的唐文化的巨大影響。
回過頭來,我們看公元五六百年(中國隋唐時期),古日本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在首都京都以及奈良。以當時京都與奈良的城市建設(shè)與規(guī)劃為例,就是仿照長安城坐北朝南、橫平豎直、設(shè)置里坊的制度,嚴格遵循大唐帝國長安城皇宮以及108坊、東西兩市進行的建設(shè)。大唐的雄壯精神和文化基因,由此潛移默化植入日本從皇公貴族到普通民眾的生活。
現(xiàn)代以來,國內(nèi)建造唐風建筑或興建影視城之類,比然到京都奈良參考被視為日本國寶的唐代木建筑。今天,即便我們普通人去日本旅游,凡到這倆地方,必到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的法隆寺和招提寺參觀,它們是世界現(xiàn)存最早的木結(jié)構(gòu)唐代建筑,非常典型的。因為保存得好,比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結(jié)構(gòu)唐代建筑佛光寺東大殿還早約百年。當然還有繪畫、書法、音樂、陶瓷、絲綢等方方面面,日本都受到唐代長安的影響??梢钥隙ǖ卣f,只要這些一場珍貴的遺產(chǎn)一直被日本視作國寶而榮耀地存在
現(xiàn)在的日本京都市
公元794年, 日本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京都),京都正式為日本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達1200年,直至1868年明治天皇遷都東京。京都歷史曾一度仿效洛陽稱為“京洛”、“洛都”、甚至“洛陽 ”。建筑時則將平安京分為東京和西京兩部分,東京仿洛陽,西京仿照長安。
歷史上洛陽被過很多次。第一次是三國時期,董卓燒的,洛陽城方圓兩百里內(nèi)都燒成了灰燼。第二次是在西晉永嘉五年,?匈奴貴族漢主劉聰派劉曜等攻破洛陽,殺晉官民三萬余人,擄晉懷帝,焚燒洛陽城,洛陽化為灰燼。第三次是在唐朝,當時的安史之亂,洛陽同樣被燒殺搶掠,損失慘重,但燒毀的并沒有前兩次嚴重。最后一次是在民國抗日戰(zhàn)爭接近尾聲的時候,陷于困境的日本侵略軍發(fā)動了以奪取洛陽為主要軍事目標的河南戰(zhàn)役。5月5日,龍門之戰(zhàn)敵得逞后, 由洛陽地方民團組成的國軍第15軍和94師守衛(wèi)的洛陽,成為一座孤堀。面對數(shù)倍的日軍,洛陽民眾和愛國官兵誓與洛陽共存亡。日軍窮兇極惡,每日發(fā)炮近萬發(fā),把洛陽炸成一片火海。匈奴貴族漢主劉聰派劉曜等攻破洛陽,殺晉官民三萬余人,擄晉懷帝,焚燒洛陽城,洛陽化為灰燼,
神都,洛陽古稱。是唐、武周帝國的首都,多用于武則天時代,意為“神州大地之都”、“神圣之都”,乃當時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后臨朝,改東都為“神都”。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定都神都。次年,從各州遷入數(shù)十萬戶充實神都,使神都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人口突破200萬的城市。694年,世界各國元首為神都建立象征世界中心的“大周萬國頌德天樞”。695年,武則天置九鼎于神都。
神都俗稱洛陽城,分為宮城(紫微城)、皇城、外郭城、上陽宮和神都苑,有3市109坊,總面積約455平方公里,是世界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國都。
神都洛陽是十三朝古都,乃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是中國八大古都之首,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是當時全世界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與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聯(lián)合國確定為世界文化名城的中國城市,與雅典、麥加、耶路撒冷并稱“世界四大圣城”。擁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不計陪都)的建都史,先后有22個朝代政權(quán)建都于此,盛唐時期人口達118萬。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多年,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是國際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神都在世界文明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不僅對中國后世影響深遠,而且對東亞各國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渤海國的龍泉上京、中京、東京,日本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等都城的規(guī)劃設(shè)計都明顯受其影響。
洛陽以“神都”之名居首都之位21年后,唐帝國恢復(fù)兩京制,繼續(xù)與長安并稱東西兩京。洛陽是歷史上唯一被官方命名為“神都”的城市。此后千年來,中國再無任何城市被官稱為神都。而“神都”一詞,成為了文人筆下以及國際上對中國首都的代稱。
京都(Kyoto),古稱“平安京”,又稱“京洛”、“洛陽”,位于日本西部,京都府南部,屬于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大阪都市圈的重要城市,坐落在京都盆地的北半部和丹波高原的東部山區(qū),總面積為827.90k㎡,占京都府總面積的17.9%。
是京都府各縣市中土地面積最大的一座城市。京都為京都府府廳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是日本人口第八多的都市。京都市還和京都府南部、滋賀縣西部及大阪府的部分地區(qū)共同組成了京都都市圈。京都市也是“京阪神都會區(qū)”的一部分。
地理位置
東經(jīng)135度46分、北緯35度
面積
827.90平方公里
人口
1469472人(2013年)
方言
日語關(guān)西方言
日本的“洛陽”城----京都
京都位于日本列島中心的關(guān)西地區(qū),面積不大,約610平方公里,人口為150萬左右,是有名的歷史之城,風景秀美,氣候宜人,是個非常理想的地方……
京都建于公元794年,直到19世紀中葉一直是日本的首都,造就了日本許多杰出的文化……古京都的最初設(shè)計是模仿中國隋唐的長安和洛陽,整個建筑群呈長方形排列,以貫通南北的朱雀路為軸,分為東西二京:東京仿照洛陽、西京模仿長安城、中間為皇宮;宮城之外為皇城,皇城之外為都城。京都市內(nèi)歷史古跡非常多——列為“國寶”的建筑物有38處,定為重要文物的建筑物有199處……并且京都具有濃郁的日本風情,是日本漆器、紡織物、陶瓷器等傳統(tǒng)工藝品的產(chǎn)地。同時又是日本花道、茶道的繁盛之地,被稱為“真正的日本”。
應(yīng)天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的正南門,俗稱五鳳樓。始建于隋大業(yè)元年(605年),原名則天門,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則天諱改稱應(yīng)天門。
應(yīng)天門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等外朝大典的場所,如唐高宗詔釋百濟國王扶余義慈、武則天登基稱帝等,功能類似北京午門。亦是接見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萬國來朝之所,1985年全日本文化團體聯(lián)合會等在應(yīng)天門遺址建立“日本國遣隋使遣唐使訪都之地”紀念碑亭。
應(yīng)天門是一座由門樓、朵樓和東西闕樓及其間的廊廡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東西長達137米,兩側(cè)闕高36.4米,有今天十三層樓高。門有兩重觀,上題“紫微觀”;建有崇樓五座,似五只鳳凰,故稱“五鳳樓”;城樓下開有三個門道,中為御道,左入右出;門前置有象征皇家威儀的雙向三出闕,東西兩邊共計十二闕,是古代城門建制的最高等級、天子享用的最高禮制。
應(yīng)天門是中國古代規(guī)格最高的城門,其建制對北宋汴梁宣德門、元大都崇天門、明清故宮的午門影響深遠,名稱更被日本京都·應(yīng)天門取用,被譽為“隋唐第一門”、“天下第一門”,在中國宮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6年,應(yīng)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工,投資約2.1億,由清華大學(xué)教授郭黛姮先生主持設(shè)計。2019年9月,應(yīng)天門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同年底成功申報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6.5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