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早鼓勵孩子的競爭教育
前段時間去省示范幼兒園上課。老師先給孩子們看了一張課件:“福娃”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和妮妮四人競相爬竹竿,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爬行高度統(tǒng)一說出自己的排名。然后,老師把15個孩子分成3組,站在起跑線上進行立定跳遠比賽。當我們到達第二組時,我們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一個超重的女孩雖然盡了最大努力,但仍然落在最后。她從左往右看,趁大家著急的時候“立足未穩(wěn)”,悄悄向前走了一步,看到自己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就趕緊往前走了一步。最后,她獲得了第三名。老師把獎章掛在她的脖子上,她接受了。
下課回來已經三個多月了,我還時不時地回憶這堂課。我覺得這個案例反映的一些教育問題并不令人不快。教育,尤其是幼兒教育,不是一場試競爭。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活動中獲得亞洲第三名、金牌、銀牌和銅牌。我們不應一概而論“競爭”,過早地將其納入幼兒教育。日本等一些國家的幼兒園甚至中小學,大多以團隊的形式評價自己的活動。他們刻意避免過分夸大個人成就,甚至不愿提及與競爭相關的詞匯,而是更多地談論合作。早在一百年前,美國著名作家西頓就創(chuàng)立了“印度林業(yè)知識小組”,這是一個青年實地考察組織。在為這個組織寫的《樺樹皮手冊》中,西頓主張“非競爭性競爭”。他認為,孩子不應該把“其他伙伴”視為敵人,而應該與時間、空間和自然力量競爭;比賽的目的不是壓倒別人,而是提升自己。
這對我們的學前教育應該是有啟發(fā)的。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應多采用“達標”的方式,即幼兒只要達到設定的標準,就能得到肯定或獎勵;鼓勵孩子與“標準”競爭,不斷挑戰(zhàn)和超越自己,而不是必須在小伙伴中尋找“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當今社會遠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任何一個大項目、大項目,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都是兵團式作戰(zhàn)的結果。中國人的團隊合作能力不強。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他們從小就不重視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
其實上面提到的老師注意到女孩作弊,但是覺得這個問題很難處理,怕當面指出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的確,這是教育教學中的一個難題,考驗著教師的教育方法和能力。但問題是,如果老師放任這種行為發(fā)生,不糾正、不給予正確的引導,孩子會覺得“作弊沒有被批評,卻能獲獎”,嘗到“甜頭”后可能越走越遠,最終會害了自己。其他孩子也會覺得“老實人會吃虧”。因此,他們要么會繼續(xù)“誠實”,但他們會對自己心中的不公平行為甚至行為表示不滿或憤怒;還是不要“老實”服人,“坑人”。不公平競爭對孩子的傷害尤其大。
幼兒期是社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氛圍,讓孩子在良好的環(huán)境和文化中學會遵守規(guī)則,誠實守信。如果現階段教育出現偏差,以后糾正起來會非常困難,未必能“事半功倍”。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1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