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一生的發(fā)展十分重要。
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至關重要。我就如何與孩子溝通說以下幾點: 一、身教重于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樹立自己的威信。
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yǎng)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
大多數父母都是以忙為理由,忽視親子教育。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三、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huán)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huán)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學生學習的時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閑談,朋友聚會等等盡量地包容缺點,用放大鏡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的。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五、多贊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贊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了解、欣賞、贊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
切記:贊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后。 六、糾正孩子的關鍵性缺點時一定要注意考慮成熟,選擇最佳地點和時機 最后請家長們記住以下幾句話: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賞識才能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如何與孩子溝通: 如何培養(yǎng)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與自己的孩子暢通無阻的溝通交流,是每個家庭、每位家長所熱心關注的問題,而這也是現今社會環(huán)境下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心理,應該暗示自己:我有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我們要一起成長,我們要一起面對很多問題,我們會比別人生活的更幸福,更有樂趣。這樣才能為和孩子有效的溝通建立良好的基礎。
坦然面對溝通難的困境 現在的孩子是伴著“聲光電”誕生并成長的,與他們家長年幼時候的接收系統完全不一樣。如果家長還只用嗓子單聲道地告訴自己的孩子應該怎么做,他們就會感覺特別枯燥沒意思。
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而又一邊寫作業(yè),因為他自小就在一個擁有各種各樣的家電的家庭環(huán)境里長大,因而產生了這種多點接收的習慣和技能。這樣的系統刺激遠比單純的語言符號刺激要強烈的多,有效的多,所以家長如果固步自封,仍然用原來自己受教育的模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興趣,相反,甚至在孩子的眼里,家長往往都成了厭煩的符號;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產品,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和思維習慣;今天的孩子還有了接受國際超前意識的能力,比如說對于性知識的認識,家長可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以啟齒,而孩子卻實際已經懂了很多。
溝通的困境是每個家長必須正視的現實前提。 學會設計啟發(fā)式問題 很多家長對于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于一個誤區(qū),就是認為只要家長說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
家長由于他們成長年代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是很貧乏的。比如有個孩子抱怨說自己的母親一天就和自己說六句話:早晨說“快點快點,要不就上學遲到了”;第二句是“早餐怎么也得吃點,要不上午的課頂不住”,第三句是“過馬路要小心,看著點車”,第四句是“到了學校你千萬努力”,第五句是“中午學校的飯不太好吃,但你正在長身體,一定要多吃點”;第六句“放學回家先寫作業(yè),別著急看電視”。
這樣日復一日的說,作為孩子自然而然的會感到厭煩,結果反倒事與愿違。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盡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盡可能的讓孩子說。
“問”在今天是一種高級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問也應該是具有很強的技巧性的,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 溝通的問題要具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
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
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的與孩子溝通。
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將孩子的行動目標分成許多的小臺階,每一步都具體而又相對容易的能夠達到目標,讓他們每一步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我只去過美國,我想談一下,中美兩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我想舉具體實力來說明這一問題,這更能讓人理解。 在中國,小孩子如果摔倒家長會飛快的跑過去扶起,然后看看有沒有出什么問題,并且孩子同時也大哭。
而美國的家長通常跑到孩子的面前,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并不去攙扶。 中國孩子沒有選擇權,比如孩子未來的發(fā)展 買什么衣服 吃什么東西 都是 家長決定的 該去哪個學校讀書 而美國是讓他們自己選的,從小培養(yǎng)他們獨自處理事情的能力,如果一個孩子踢球打碎了鄰居的玻璃,該孩子的家長不會去上門賠禮,更不會去陪錢,這個小孩卻要去送報紙等掙些錢自己去陪。
管孩子要學會“有彈性”和“妥協”--學點心理學的小技巧
一、教是為了不教,管也是為了不管
教是為了不教,管也是為了不管。不管是最高境界,但達到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如何“管”還是值得研究的。
二、管和無條件積極關注
現在的父母們原來大多是想和孩子做朋友的。但是到了具體事情上,又有了一個習慣性思維:希望孩子是令行禁止、雷厲風行的士兵。讓孩子做一件事情,他就應該麻利地去,何況這樣是為了他好。。所以,管的方法大都是命令式的,而且也希望孩子能別磨蹭馬上執(zhí)行。此時,早把和孩子做朋友的想法拋到了腦后。
可孩子畢竟不是士兵,而且現在的孩子自主的意識也很強,有自己的主意。
其實這是一件好事,孩子畢竟是早晚要自主的,所以對他無條件積極關注,尊重他的想法和愿望,有利于他的成長,至少從心理的角度來看,孩子不會感到壓抑。
但正如大人的想法經常會有問題一樣,孩子的想法有時也會有問題。此時如何無條件積極關注呢?
我倡導對孩子“無條件積極關注”,重點在于尊重孩子的愿望和意見,但并不等于什么都按照孩子的想法來。成人之間也是如此,我尊重你的意見,這代表我會認真考慮你的想法,并最終通過協商達成一致,結果采納的可能是一個妥協的方案。在孩子的想法確實是有問題的時候,可以和孩子商量、談判,使他能夠愉快地同意父母的意見或者產生一個妥協的方案。
三、一個心理學技巧---留面子效應
有時還可以利用一點兒心理的技巧來讓孩子同意你的想法。
如期末考試將至,為了成績好一些,抓緊時間復習是需要的。但孩子想看會兒電視,怎么辦呢?我覺得可以先說不允許看。但如果孩子不太高興,還想看會兒,可以退一步,允許她看五分鐘。此時孩子可能會較容易答應。這樣比一直絕對不允許孩子看電視效果可能好些,也不影響復習,皆大歡喜。
為什么說這樣做孩子更容易接受,這符合一個心理規(guī)律:留面子效應。留面子效應是指人們拒絕了一個較大的要求后,對較小要求接受的可能性增加的現象。為了更好地使人接受要求,提高人的接受可能性的最好辦法,就是先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這種方法被稱為“留面子技術”。
心理研究者查爾迪尼等人曾做過一項研究。
研究人員將參與實驗的大學生分成兩組,對于第一組大學生,研究要求他們帶領少年們去動物園玩一次,需要兩個小時,但只有1/6的學生答應了這個請求。對于第二組大學生,研究人員首先請求他們花兩年時間擔任一個少年管教所的義務輔導員,這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謝絕了。他們接著提出了一個小的要求,讓大學生帶領少年們去動物園玩兩個小時,不就兩個小時嘛,太容易了!一大半學生都答應了這個請求!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心理學稱之為“留面子效應”。
另外一個例子:
孩子該回家了,但還想玩會兒。父母先不同意,再退一步答應可以玩兒五分鐘,孩子可能會欣然同意。
四、這樣好嗎?
當然這是個教育孩子的“術”而不是“道”。教育孩子的“道”是指最終使孩子能夠自覺地去學習、成長,不需要大人管了。但是這個境界達到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我經??吹接械母改浮按筌S進”,孩子能力還不夠,就躍進到一個不管的境界。我提倡循序漸進。所以學點“術”也是必要的。
有的父母可能說:這不是討價還價嗎?這樣不好。其實沒什么不好,我讀了一些少兒博客,很多優(yōu)秀的孩子也是和大人討價還價的,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說明孩子在家庭中得到了尊重。如果完全按照大人的意思辦,沒有商量的余地,那樣我才覺得不好,甚至。。“變態(tài)”。
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如果您從小就沒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體驗,現在又很難去思考應該如何對待孩子,那么請參考一下程桂英老師提出的10個方法。當您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的教養(yǎng)方式。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也在變化,那么教養(yǎng)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fā)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對此程桂英老師特別建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么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么正確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fā),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硪蠛⒆印R?,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zhí)、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據程桂英老師介紹,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tài)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fā)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因為孩子隨著年齡的成長,思維也在一步步的成熟起來,會有自己的想法。
我個人建議和孩子做朋友, 多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增加與之交流的話題; 把他們看做成人平等地交流; 相處過程多為孩子著想——換位思考; 孩子更希望聽朋友的建議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家長或老師的說教和指責. 中國的家長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只習慣 于做道貌岸然的訓導,但反過來卻要求孩子向自己暴露一切。 這種不平等的要求,當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你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在同孩子交談時所用的語調?孩子有 時會向:“您是不是生氣了?”你繃著臉說:“沒有?!比欢隳?上的表情和語調表示出你在生氣,在憤怒。
孩子是非常敏感 的,他們能很快地分辨出你在講話中所要傳達的真正意思和態(tài) 度。而我們成年人卻往往并不敏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同孩子 講話時運用了不同的腔調,更沒有考慮這種語調對孩子的行為 所起的獨特的作用。
作為家長應當尊重孩子,與他們交流而不是訓導。而不能 以教訓的口氣,哄人的口氣,引誘的口氣來贏得他們的合作。
如果家長以平等的。像與朋友談話的口氣,來與孩子交談,而 不是對他們訓話,多數憎況下,家長都能順利地與自己的孩子 交流思想。
父母總是希望能利用一切機會向孩子灌輸道理,有時態(tài)度 可以說是友好的,但因為灌輸的成份,孩子并沒有聽進去。與 孩子的交流應從幼年時開始。
如果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就 有意識地培養(yǎng)與孩子間的一種和諧的交流關系,這種交流的大 門會敞開的。這個交流取決于家長是不是尊重自己的孩子,即 使在與他們的意見不統一的時候。
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世界。而從小由于某些原因沒有和父母在一起相處,或者沒有那種經常 交流的習慣,那么今后這扇大門有可能永遠關閉。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每個孩子都會對他遇到的 事情作出反應。每個孩子都在努力塑造自己。
作為父母的責任是引導孩子,要正確引導孩子,就對他們 有細致的觀察,了解他們的行為目的。情感愿望。
如果家長感 覺到他們想什么,就對他們有了更深的理解。這個并不難,因 為孩子們從幼兒時期起就在無拘無柬地表達自己。
如果家長總 在批評他們、教訓他們。告誡他們。
挑他們的毛病,他們會由 此加深苦惱,認為是父母不愛他們,討厭他們,無形中和父母 之間有了距離,這樣的話,慢慢地交流的大門就關上了。 如果家長自由地接受孩子們的思想,與他們一塊討論,研 究可能的結果,經常問“那樣的話將會有什么發(fā)生?”“你會有 什么感覺?”“別人會有什么感覺?”這樣的話,孩子就會想到, 在解決人生疑難的問題上,他有了同伴。
另外,父母常向孩子 問一些相關的問題乃是傳播思想的好辦法。許多人在他們成人 之后仍然認為最燈的朋友就是他的父母,和義母的父母使他們 受益菲淺。
父母向孩子敞露內心,表現了對孩子的尊重與信賴,加強 了與子女的情感聯系。這種交流在孩子逐步成熟時尤為重要。
十幾歲的年齡是孩子們黃金年華,但也是多事之秋,父母與子 女問在感情上有這樣的密切聯系的,就容易溝通,從而有效地 避免少年期容易遇到的問題,使孩子順利成長,而父母與子女 間的這種的密切關系是需要長期。有意識培養(yǎng)的。
當孩子們開 始方問:“爸爸你為什么不高興呀?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煩?” 的時候,做家長的就該認真考慮一下是否該與孩子認真談一 談。那么談多少,怎么談?如果我們一語搪塞說:“沒有什么, 很好?!?/p>
或“不關你的事,去玩你的吧廣我們就很隨便地將孩 子對父母的關心推開,等于將一顆關懷他人的心擋在門外,孩 子所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如何不關我們的事,正是父母不讓孩 子有愛心和責任心,日后我們也就沒有理由抱怨我們的孩子不 關心父母。 和孩子們總結自己的成功與失敗,表述自己的計劃與展 望,這本身就是對孩子最生動的人生教育,反過來也是對父母 自身的鼓勵。
生活中人人有坎坷,有些人終生不得志,同孩子 一起口顧分析自己的經歷,承認自己以往的失敗,回顧自己的 終身憾事,對做父母的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會耽心 孩子會看不起自己。事實上這樣做有許多益處,將自己的實踐 積累。
經驗教訓傳授給孩子,對他們是最珍貴的禮物。
wangdaowu850 ,您好!
您提的問題,是涉及到廣大家長和老師都非常關心和渴望解決的家庭教育難題。在此,誠摯推薦您觀看優(yōu)秀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大型公益論壇系列紀錄片《圣賢教育 改變命運》,能在快樂和感恩的氛圍中感悟人生的真理,認識災難事故因何發(fā)生,能做到趨吉避兇,真實不虛!當中一定有您需要的答案,的確是難得的家庭教育經典節(jié)目!這個節(jié)目里有許多精彩的事例分析,探討解決孩子教育的種種方法,真是我們和孩子的一位最佳的、一對一的家教老師,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家庭教育網絡資源,而且是完全免費的,對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極大的幫助。生活中,小孩甚至大人都容易出現沒有恒心、慳貪、叛逆不聽話、上網成癮、依賴性強、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不是能從某個簡單方法或措施就能從根本上教育改正過來,變成一個孝順聽話的小孩,而是需要我們全面而系統地進行家庭教育,從根本處下手才能治標又治本。這部片里面有很多專家、老師、家長親身說法、以其獨特的心得體會向大眾匯報,啟示家長的教育觀念會直接地影響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所以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看,從小接受的家教會影響小孩子的終生,從中一定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中有一句經典的警世名言:人是能教得好的!好人是教出來的,壞人也是教出來的!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當前我們面臨的種種現實狀況是:社會誠信嚴重缺失!各種媒體的夸張渲染、錯誤引導,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不斷遭到破壞和染污,要做好家庭教育談何容易呢!家長是越來越不好當了,說實話,很多家長也不會如何當家長,就將小孩出生到這個世上,將很多的教育責任都推給了學校和社會,然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成長經驗是需要家長言傳身教的,推卸責任的話怎么能將小孩教育好呢?確實悲哀??!
而我們做子女的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和真實體會,只圖自己的方便和享受,說實話,真是有點大逆不道啊!到哪一天我們都為人父母了,才能真正領悟這種感受,但往往悔之已晚,哎。
很多我們生活當中存在的所謂代溝,都是因為一代一代的接受的教育脫節(jié)了,沒有很好的連貫所造成的,現在的人太多急功近利、唯利是圖,只顧自己的享受而妄顧他人的感受。
我們必須知道,一切教育要從根本做起,就像樹要有根才能長樹干樹枝和樹葉,才能枝繁葉茂呀,如果丟棄了根本的德行教育,其他的都只是空中樓閣。在此,推薦各位有緣的朋友,無論看過或沒看過的也好,都敬請盡量抽多些時間觀看大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優(yōu)秀論壇節(jié)目: 《圣賢教育 改變命運》(可以在百度視頻或者優(yōu)酷土豆搜索播放),但愿看過的人都能夠從中得到真實不虛的利益,并且繼續(xù)利益他人,讓我們攜手努力,共同創(chuàng)造和諧共存的社會大環(huán)境。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和啟示。
衷心祝福您!
一、家長對小孩過于溺愛。
因為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現在家庭條件也都比較好,一個孩子往往身邊圍繞著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大家都在寵愛他,恨不得把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給他,看不得小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委屈,這樣就造成了小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從來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二、家長疏于對孩子的管理教育。
很多家長就生一個孩子,對于孩子的教育既沒有經驗也沒有經過學習,對于怎么培養(yǎng)教育孩子心中無數。有的家長自己都沒長大,在孩子的培養(yǎng)教育的必然是盲目的。有的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業(yè),忙于自己的工作,根本沒有時間去管理教育孩子。導致孩子處于純放養(yǎng)狀態(tài)。
三、家長對孩子寄予過高期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根深蒂固,這樣必然導致家長對孩子要求過高,把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都加在孩子身上,因為他給孩子報輔導班,報興趣班,不管孩子感不感興趣,就是不能看他閑著,不能看他去玩。最終導致孩子學習沒興趣,討厭學習,和家長關系緊張。
四、家長沒有跟著孩子一起長大。
絕大部分家長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永遠都是不懂事的,永遠都是沒有自我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家長永遠都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話語體系,一種態(tài)度去對待孩子,完全忽略了孩子已經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的人格、性格,不懂得和孩子交流溝通,不懂得孩子的心理,所以教育沒有效果。
當我們的孩子還在努力夠到那串自己也想擁有的果子時,我們沒有意識到教會孩子墊一個腳墊,給予溫暖的力量,想辦法達成目標,只是著急地在旁指責、冷漠和發(fā)泄、操控,當一個人堅持到覺得沒有希望的時候,那他將連夠果子的姿勢都不要了,只能躺在地上,遠遠看著,心理在默念:我做不到,即使把果子送到眼前,他的反應只有:我不行。這就是一個因無力感出現后厭學到逃學,再到輟學在家的孩子內心寫照。
雖然不管孩子行為如何,對自己當下都是最好的呈現,而家長也做到了當下能做到的最好,但是在教育路上我們多一份覺察,多一點教育內察,就可以促使更多的發(fā)展,而不必等到無可奈何。也許不管什么樣的境遇都是上天給的禮物,是生命豐盈的方式,那就讓我們抱持一顆永不放棄的心,繼續(xù)前行吧。積極教養(yǎng),你們的付出,做到了未雨綢繆,為每一階段的成長伴隨點滴的滋養(yǎng),你們真的很棒。教養(yǎng),從心開始,也從小給予我們孩子更好的滋養(yǎng)。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