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huán)境熏陶法
1、組織相應的家庭生活
2、建立融洽的家庭關系
(二)興趣誘導法
1、了解孩子的喜好
2、提供新異的刺激
3、激發(fā)孩子的欲望
4、趣味盎然地施教
(三)、暗示提醒法
1、多與孩子溝通
2、多種方式暗示
3、巧妙使用反暗示(大班年齡段的孩子使用)
(四)活動探索法
1、開展體育活動
2、組織游戲活動
3、倡導勞動活動
4、鼓勵探索活動
(五)榜樣示范法(身教重于言教)
1、父母自身樹立榜樣
2、借助文學作品榜樣
3、利用孩子同伴榜樣
一、家庭教育對兒童個體成長發(fā)育的作用 兒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長發(fā)展過程中起著奠基的作用。
人在七歲前,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態(tài)度、情緒都打下了基礎,基礎打得不好,健全人格就難以建立。 二、家庭教育的內容 家庭雖不是專門的教育機構,父母也不是專職的教育工作者。
但是,家庭教育的任務和內容卻包括很多方面。在兒童的身體健康方面,父母需要培養(yǎng)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如穿衣、刷牙、洗臉、飯前洗手、午間睡覺、吃飯定時定量等等。
還要讓孩子玩游戲、鍛煉身體,并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畫圖、剪圖、穿珠、澆花、玩沙(泥)等,絕不能恐嚇或隨便打罵。 在品德教育方面,陳先生指出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 2、教育孩子有同情心 3、教育孩子對人有禮貌 4、教育孩子尊重別人和別人的勞動 5、教育孩子要誠實 6、教育孩子不可強橫霸道 7、教育孩子適當參加家務勞動 8、教育孩子愛父母、愛別人 在智育方面,陳鶴琴不主張讓孩子過早的讀書寫字,而是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創(chuàng)造條件,增長孩子對周圍事物的感性認識,豐富其生活常識,開闊眼界,激發(fā)求知欲望等,并提出了以下具體要求: 1、豐富孩子的生活常識,增進生活經(jīng)驗。
2、鼓勵孩子的探索精神,支持孩子的探索。 3、鼓勵孩子的好問精神,激發(fā)求知欲望。
4、給孩子創(chuàng)造閱讀的條件和環(huán)境,激發(fā)閱讀的興趣。 三、家庭教育的原則 1、正面教育 要對孩子多鼓勵,多夸獎,少責罵或毆打。
2、以身作則 兒童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3、及早施教 幼兒的可塑性很大,及早給予良好的教育,可使孩子受益終身,反之則會給以后的教育帶來困難。
4、嚴格要求 父母可以愛孩子,但不能溺愛、遷就和放任。 5、教養(yǎng)態(tài)度一致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教育態(tài)度要一致,應該制定一個教育規(guī)劃,雙方共同實施。
6、寬嚴適度 過于嚴格和過于寬容都不利于孩子的發(fā)展,父母應認真把握合適的尺度。 7、責罰慎重 孩子有過失,父母可以對其進行責罰。
但必須弄清原由。尤其是不要當著其他人的面責罰孩子。
不要在早上或晚上責罰孩子,不要遷怒于孩子。最好不要打罵孩子。
1、寬嚴相濟的管理原則
教育孩子應當“寬嚴相濟”。批評孩子是為了防止再次犯同樣錯誤,而不是為了讓孩子的心情變得更糟。一味地批評孩子只會讓學習的效率更低下,而適當?shù)谋頁P會使孩子充滿學習的信心,因此批評要與賞識相結合才能事半功倍,很多家長認為批評是教育,賞識不是教育,這是認識誤區(qū)。
2、使所有幼兒均能適應的原則
幼兒能否適應學前階段的教育,直接關系到以后學校教育的成敗。因此,許多國家特別注意研究每個幼兒的家庭經(jīng)濟情況、社會地位、父母的職業(yè)和文化素養(yǎng)等因素對幼兒的影響,然后根據(jù)幼兒不同的經(jīng)歷、素質、獨創(chuàng)性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樣自然會提高每個幼兒對教育的適應性。
3、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
在家庭教育中必須根據(jù)孩子身心實際發(fā)展水平,遵循由易到難逐步提高的順序進行,要貫徹好這一原則,需要全面了解孩子身心發(fā)展的實際水平做到量力而行。給孩子設定目標時要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相結合,制定短期目標要量力而行。
4、身教與言教統(tǒng)一的原則
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僅要善于用說理的辦法,同時也要以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做出榜樣。也就是既重視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5、追求人格平衡發(fā)展的原則
追求幼兒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是當前世界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教師在給予幼兒個人活動機會的同時,應給予他們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并教給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方法。
家庭教育方法是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所選擇和運用的策略及措施,直接關系到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失敗,法國教育家愛爾維修認為“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家庭教育的方法體系主要由環(huán)境熏陶法、興趣誘導法、暗示提醒法、活動探索法、榜樣示范法等組成,父母要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綜合使用。一、環(huán)境熏陶法 環(huán)境熏陶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使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的一種方法。
家庭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家庭的物質生活指物質生活條件、物質生活的安排,諸如家庭經(jīng)濟收入的安排、使用,家庭陳設的布置,家庭環(huán)境的美好等等。
家庭的精神生活指家庭成員的思想品德、行為規(guī)范,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興趣、愛好和追求,等等。家庭生活時時刻刻都在對兒童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加上兒童有較強的可塑性,家庭生活對其的生活習慣、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影響極為深刻,打上深深的烙印。
利用家庭生活進行教育的方法看起來是無意識的,但更易于為兒童所接受,教育的效果也更為深刻和明顯。許多教育家都很重視這種方法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
朱慶瀾先生把家庭的生活環(huán)境比喻為“家庭的氣象”,認為“家庭的氣象教育”十分重要,他指出“氣象就是這個樣子,家里是個什么樣子,小孩子一定變成那個樣子。家庭氣象,好比立個木頭,小孩子好比木頭的影子,木是直的,影子一定直,木是彎的,影子一定曲”,他強調全家人要形成一個“好樣子”,讓小孩子學好。
陳鶴琴先生也指出,“小孩子生來大概都是好的。到了后來,或者是好,或者變壞,這是環(huán)境的關系。
環(huán)境好,小孩子就容易變好,環(huán)境壞,小孩子就容易變壞”,他要求父母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把孩子培養(yǎng)成才。馬可連柯也說:“教育的過程本身是一個不斷的過程,它的各個細節(jié)由家庭的風氣來解決,而家庭風氣不是想出來的,也不能用人工來保持。
親愛的父母們,家庭風氣是由你們自己的生活和你們自己的操行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果你們生活上的一般作風不好,即使最正確、最合理,并且是精心研究出來的教育方法,也將是沒有用的。
相反的,只要正當?shù)募绎L,才能給你們提供對待孩子的正確方法,特別是提供勞動、紀律、游戲和…權威的正確方式。”。
家長在使用環(huán)境熏陶法時,應注意以下事項。(一)為兒童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物質生活空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家庭有可能為幼兒提供一個小天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美好的物質環(huán)境。
首先,家長可以為兒童創(chuàng)設一個適合兒童特點的生活空間。從房間的布局家具的設計、擺設的陳列,到色彩的搭配等必須充分考慮和體現(xiàn)兒童的年齡特點、性別、性格和愛好等。
其次,可以鼓勵孩子參與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兒童可以在布置自己的房間的過程中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思想和性格,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可以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到父母的尊重與承認,可以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培養(yǎng)對家庭的熱愛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此,盡管兒童的生活空間是以物質為基礎的,而創(chuàng)造這個空間的過程卻充滿親情,是他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再次,可以充分發(fā)揮物質生活空間的作用。
兒童天生好奇、好動,家長應允許孩子對家庭物件的看、摸、擺弄,讓其獲得對事物更具體更清晰的認識。(二)為兒童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精神環(huán)境1.采取合理的教養(yǎng)方式和態(tài)度 在家庭生活的各種因素中,父母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及其重要。
例如,國外教育家多蘿茜·洛·諾爾特說: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斗。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憐憫之中,他就學會了自責。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妒嫉之中,他就學會了妒嫉。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恥辱之中,他就學會了負罪感。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學會了耐心。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承認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學會了慷慨。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誠實和正直之中,他就學會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學會了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好地方。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真誠之中,他就會頭腦平靜地生活。”
2.建立融洽的家庭關系 家庭成員之間要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尤其是父母之間要相敬如賓,相親相愛,形成教是育孩子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指出:“為了充分而和諧地發(fā)展個性,應讓兒童在家庭環(huán)境里,在幸福、親愛和諒解的氣氛中成長?!?/p>
孩子正處于情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有著強烈的情感需要。家庭成員間和睦相處、互相尊重的和諧氣氛是兒童形成利他行為、良好性格的基礎。
孩。
所謂家庭教育的原則,是指家長在實施家庭教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準 則。
根據(jù)家庭教育的特點和作用結合實踐的經(jīng)驗匯總出以下家庭教育的原則。 一、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 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基本含義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必須根據(jù)孩子身心實際發(fā)展水 平,遵循由易到難逐步提高的順序進行,要貫徹好這一原則,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全面了解孩子身心發(fā)展的實際水平做到力量而行。
要使教育獲得成功,就全面了解孩子身心發(fā)展的實際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 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此考慮教什么,怎么教。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一定要全面了解孩子 身心發(fā)展水平和所學知識的實際水平。
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要循序漸進地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不要急于求成。
每一門科學文化知識都有它自己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邏輯順序,而且有一定的 連貫性。在向孩子傳授知識的時候,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增強知識的系統(tǒng)性。
既 要注意鞏固孩子已學過的知識,又要啟發(fā)孩子學習新的知識,并要啟發(fā)、誘導孩子進 行獨立思考,逐步培養(yǎng)孩子系統(tǒng)思考問題的能力,要注意觀察,了解孩子掌握知識的 情況,當孩子對所學知識尚未理解時, 不要急于教新的內容,要按照秩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向孩子傳授知識。 二、因材施教,全面發(fā)展的原則 因材施教,全面發(fā)展就要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征個性差異及身心發(fā)展水平,確定教育內容和要求。
運用適當?shù)姆椒?,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使孩子按照德、智、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健康成長。孩子的年齡、個性發(fā)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發(fā)展水平 也存在差異這是客觀存在的。
家長一定要根據(jù)孩子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每個孩子的個性,氣質、愛好、智商都有所不同,家長應該根據(jù)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采取適當?shù)姆椒?,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按照因材施教全面發(fā)展的原則,對孩子進行文化知識,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養(yǎng)。
同時要根據(jù)孩子身心的規(guī)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對孩子進行啟發(fā),引導和幫助。 三、要求一致,教育統(tǒng)一的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員要互相配合,協(xié)調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為按照統(tǒng)一的要求發(fā)展。
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既是一個長期發(fā)展的過程,又是一個連續(xù)完整的過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應遵循教育統(tǒng)一的原則。
只有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協(xié)調一致,有統(tǒng)一的認識和要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家庭成員應做到互相配合、步調一致,即使意見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則會給孩子身心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當注意的。
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員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采取一致態(tài)度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講一次道理或做一兩次練習就可以辦到的,而是要經(jīng)過多次練習不斷強化和鞏固而成的。
家庭成員對孩子教育的態(tài)度和要求一 致,就會促使孩子對某些品德和行為進行多次練習,不斷強化和鞏固,從而形成良好品德和習慣。四寓教于實踐活動的原則 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課堂,參與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實踐活動。
因此,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要貫穿于家庭生活之中,寓教于生活之間互相關心、和睦協(xié)調、文明禮貌、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孩子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助人為樂的良好品德。家庭生活實踐對孩子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如有人比喻說:家庭是第一個染缸,學位是第二個染缸,社會 是第三個染缸,第一個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著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礎上著色的,所以家庭這一道著色對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因此,家長要特別注意把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讓孩子在一個和睦、文明的家庭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長。
五、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 父母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這種愛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的感情基礎,沒有這種愛,就談不上教育,就難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但愛而不教,管而不嚴,自然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把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做到愛而不溺,嚴而不厲。 (一)愛而不溺 父母對自己孩子的關心愛護,應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為前提,離開這個前提就容易與望子成才的愿望背道而弛。
父母對孩子愛應該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絕不能溺愛,否則,就會成為孩子身心畸形發(fā)展的禍根。 溺愛的形式各有不同,但溺愛的結果只能是坑害了孩子,受害的自然是國家和社會,但首當其沖、自食其果的是孩子的父母。
由于父母的溺愛使孩子養(yǎng)成惡習,難以管教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危害的事例數(shù)不勝數(shù)。 家長對孩子要做到愛而不溺,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家長要有理智、有分寸地關心愛護孩子,既要讓孩子感到父母真摯的愛,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能激發(fā)其積極向上的愿望,又要讓孩子關心父母。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34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