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療某些患者于發(fā)病早期有上呼吸道、肺部或其他臟器感染因素存在。
有效控制感染,對防止病情的發(fā)展可能有一定意義。1.活動期治療目前認為激素對本病活動期患者的治療是有效的,包括發(fā)熱、疼痛、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陽性可于短期內得到改善,病情緩解,血沉恢復正常。
有人根據(jù)血沉增快的程度分為2組:①20~40mm/h,②>40mm/h。前者可不用激素治療,后者則有應用指征。
一般潑尼松(強的松)30mg一次/d頓服,維持4周后逐漸減量,每2~4周減少5~10mg,以后每2~4個月減少2.5mg,以血沉不增快為減量的指標,劑量減至每天10~5mg時,應維持一段時間。少數(shù)患者每天服用5mg達15~20年,病情穩(wěn)定,未發(fā)現(xiàn)任何副作用,說明長期小劑量服用激素對控制病變活動是有幫助的。
如用潑尼松無效,可改用地塞米松進行治療,病情危重者可靜滴氫化可的松(氫化考的松)每天100mg,但合并結核或其他感染或惡性高血壓者,則不宜長時間應用激素。還可試用免疫抑制劑硫唑嘌呤、環(huán)磷酰胺等。
一般均與激素合用,可減少激素用量。但此法應用較少,效果尚難肯定。
雷公滕多甙片,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其效用與皮質激素相似,而無皮質激素的副作用。對皮質激素有耐藥性,或禁忌的大動脈炎患者可以其替代,當與皮質激素合用時可提高療效,減少激素的劑量及副作用。
按每天每公斤體重1~1.5mg,分2~3次口服,長期服用應注意月經(jīng)減少或閉經(jīng),白細胞減少。孕婦忌用。
除按活動期治療外,伴有腦或肢體缺血表現(xiàn)者應并用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抗血小板及抗高血壓等藥物進行治療。2.穩(wěn)定期的治療(1)擴張血管及改善微循環(huán)藥物:口服藥物可選用抗栓丸,每次2~3粒,3次/d;曲克蘆丁(維腦路通)0.2g~0.3g,3次/d;地巴唑20mg,3次/d;血管舒緩素(胰激肽釋放酶)60~120U,3次/d;羥乙基淀粉(706代血漿)250~500ml,加入川芎嗪靜滴120~160mg,1次/d,2~3周為一療程,可降低血漿黏稠度,減低紅細胞聚集,延長凝血時間。
(2)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50mg,1次/d;雙嘧達莫(潘生丁)25mg,3次/d。(3)抗高血壓藥物:藥物治療并非腎血管性高血壓的首選方法,僅對腎動脈成形術或外科手術禁忌者或拒絕接受上述治療者,采用藥物降壓治療,對一般降壓藥物反應不佳。
目前討論最多的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治療腎血管性高血壓,對單側腎動脈狹窄所致的腎素依賴性高血壓,在用其他降壓藥物無效時,可服用轉換酶抑制劑,有效地控制血壓,防止并發(fā)癥,但此類藥物可降低狹窄側腎血流量,故服用時應監(jiān)測腎臟功能改變。對雙側腎動脈狹窄或單功能腎(自然或人工移植)所致高血壓,對轉換酶抑制劑是絕對禁忌,并且療效也欠佳。
β-受體阻滯藥,由于對腎素系統(tǒng)的抑制作用有限,降壓療效欠佳,應采用聯(lián)合用藥治療腎血管性高血壓,有人報道鈣拮抗藥與β-受體阻滯藥,如氨氯地平10mg;與阿替洛爾(氨酰心安)50mg合用有效。臨床上應結合具體病情與藥物反應,聯(lián)合用藥來控制血壓達到相應水平。
(4)介入性治療:大動脈炎屬多發(fā)性病變,當累計鎖骨下動脈、胸腹主動脈、腎動脈、髂動脈或冠狀動脈產(chǎn)生明顯局限性狹窄,引起腦、心臟、肢體相應缺血時,有介入治療指征者,應首選介入治療,可獲得較好的療效。由于動脈擴張后再狹窄發(fā)生率較高,約20%~30%,故近幾年來,對腎動脈開口部狹窄,或伴有動脈夾層,或再狹窄的患者,主張在擴張的基礎上,植入支架可明顯減少再狹窄發(fā)生率。
關于頸動脈狹窄的介入治療,也有文獻報道,本法可能產(chǎn)生腦缺血并發(fā)癥,臨床上應慎重選擇。(5)外科治療:藥物或介入治療無效,并有外科治療指征者,應采用手術治療,可解決或改善狹窄遠端缺血癥狀,防止發(fā)生并發(fā)癥。
①頸動脈明顯狹窄引起腦供血不足,暈厥,視力障礙,可行升主動脈-頸動脈血管重建術。②胸腹主動脈廣泛狹窄引起上肢區(qū)域性高血壓或下肢間歇跛行,可行狹窄遠近端主動脈架橋術。
③腎動脈阻塞(單側或雙側)引起腎血管性高血壓,可行血管重建術或腎臟自身移植技術,若腎臟重度萎縮,無功能或腎動脈狹窄病變廣泛,可行腎切除術。近年來對有些雙側腎功能狹窄患者,一側行PTRA,另一側行手術治療,獲得滿意的療效。
④并發(fā)冠狀動脈明顯狹窄引起心絞痛或心肌梗死者,可行冠狀動脈架橋術。⑤并發(fā)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中度以上)引起心臟明顯擴大,心功能下降,心絞痛頻繁發(fā)作,可行主動脈瓣置換術。
3.中醫(yī)治療(1)辨證論治:大動脈炎是由于機體先天稟賦不足,外邪內侵,阻滯經(jīng)脈,內攻臟腑所致。本病常因虛致實,或虛實夾雜,使病情錯綜復雜。
臨床辨證分6型治療。①風寒濕痹阻:主癥:發(fā)熱,周身倦怠乏力,下肢沉重,關節(jié)酸痛,胃脘痞滿,患肢動脈減弱或無脈,舌質淡,舌苔白,脈沉細或細弱。
多見于大動脈初期。治法:益氣溫陽,散寒祛濕,活血通痹。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生黃芪15g,桂枝6g,炒蒼術12g,赤、白芍各10g,薏苡仁15g,茯苓15g,羌活10g,防風10g,當歸10g,川芎6g,雞血藤15g,生姜12g,大棗5枚。
②陰虛內熱:主癥:低熱或午后潮熱,心悸,頭暈,四肢。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