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樂游原》唐代: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譯文:傍晚時心情不快,駕著車登上古原。
夕陽啊無限美好,只不過已是黃昏。2、《飲酒·其五》魏晉: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jié)著伴兒歸來。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3、《龜雖壽》兩漢:曹操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譯文:神龜?shù)膲勖词故珠L久,但也還有生命終結(jié)的時候。
螣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躺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能夠馳騁千里。
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fā)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只要自己調(diào)養(yǎng)好身心,也可以益壽延年。我非常慶幸,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志向。
4、《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ㄋ酪嘧?一作:死意足)譯文:八月秋深狂風大聲吼叫,狂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明目張膽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里去了。我費盡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不久后風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樣黑,秋季的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了下來。布質(zhì)的被子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個屋子沒有一點兒干燥的地方,雨點像下垂的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后我的睡眠時間就很少了,長夜漫漫屋子潮濕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喜笑顏開,房屋遇到風雨也不為所動安穩(wěn)得像山一樣。
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xiàn)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5、《江村》唐代: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譯文: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繞村流過,長長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顯得幽雅。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中的白鷗相親相近,相伴相隨。老妻正在用紙畫一張棋盤,小兒子敲打著針作一只魚鉤。
只要有老朋友給予一些錢米,我還有什么奢求呢?。
回鄉(xiāng)偶書 【原文】: 回鄉(xiāng)偶書二首 唐 賀知章 第一首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翻譯】: 少年時離鄉(xiāng),到老了才回家來; 口音沒改變,雙鬢卻已經(jīng)斑白。
兒童們看見了,沒有認識我的; 他們笑問:這客人是從哪里來? 第二首 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賞析】: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xiāng)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xiāng)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
《回鄉(xiāng)偶書》的“偶”字,不只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fā)于心底的這一層意思。 第一首寫于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于故鄉(xiāng)熟悉而又陌生的環(huán)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shù)十年久客他鄉(xiāng)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
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tài),并以不變的“鄉(xiāng)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fā)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zhuǎn)而為富于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
“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 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jié),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回路轉(zhuǎn),別有境界。后兩句的妙處在于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xiàn);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
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續(xù)篇。
詩人到家以后,通過與親朋的交談得知家鄉(xiāng)人事的種種變化,在嘆息久客傷老之余,又不免發(fā)出人事無常的慨嘆來。 “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相當于上一首的“少小離家老大回”。
詩人之不厭其煩重復(fù)這同一意思,無非是因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數(shù)十年背井離鄉(xiāng)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順勢轉(zhuǎn)出有關(guān)人事的議論。
“近來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觀,實則包含了許多深深觸動詩人感情的具體內(nèi)容,“訪舊半為鬼”時發(fā)出的陣陣驚呼,因親朋沉淪而引出的種種嗟嘆,無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勝枚舉,也就只好籠而統(tǒng)之地一筆帶過了。
三四句筆墨蕩開,詩人的目光從人事變化轉(zhuǎn)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周圍三百余里。
賀知章的故居即在鏡湖之旁。雖然闊別鏡湖已有數(shù)十個年頭,而在四圍春色中鏡湖的水波卻一如既往。
詩人獨立鏡湖之旁,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涌上了他的心頭,于是又寫下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詩句。詩人以“不改”反襯“半消磨”,以“惟有”進一步發(fā)揮“半消磨”之意,強調(diào)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幾乎已經(jīng)變化凈盡了。
從直抒的一二句轉(zhuǎn)到寫景兼議論的三四句,仿佛閑閑道來,不著邊際,實則這是妙用反襯,正好從反面加強了所要抒寫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襯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顯得愈益深沉了。 還需注意的是詩中的“歲月多”、“近來”、“舊時”等表示時間的詞語貫穿而下,使全詩籠罩在一種低回沉思、若不勝情的氣氛之中。
與第一首相比較,如果說詩人初進家門見到兒童時也曾感到過一絲置身于親人之中的欣慰的話,那么,到他聽了親朋介紹以后,獨立于波光粼粼的鏡湖之旁時,無疑已變得愈來愈感傷了。 陸游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p>
《回鄉(xiāng)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jié)底在于詩作展現(xiàn)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
象這樣源于生活、發(fā)于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本題共二首,是作者于天寶四載(744)致仕還鄉(xiāng)時所作。
詩中既抒發(fā)了久客傷老之情,又充滿久別回鄉(xiāng)的親切感,雖為晚年(八十五歲)之作,卻富于生活情趣?!秾Υ惨拐Z》:"楊衡詩云:'正是憶山時,復(fù)送歸山客。
'張籍云:'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 '盧象《還家詩》云:'小弟更孩幼,歸來不相識。
'賀知章云:'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語益換而益佳,善脫胎者宜參之。
" 【作者】: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少以文詞知名,武后證圣元年(695)進士及第。
開元十一年(723)遷禮部侍郎,后為太子賓客,秘書監(jiān)。天寶二年(743)冬,因病請還鄉(xiāng),獲賜鏡湖剡川一曲。
次年正月起行,玄宗親賜詩,太子以下百官賦詩餞行。歸后不久即病逝,年八十六,后贈禮部尚書。
他是"吳中四士"(賀知章、張旭、包融、張若虛)中仕途最得意者,其他三人都官小職卑,位沉下僚。 但他并非功名利祿之輩。
張喬 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時清返故鄉(xiāng)。
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 湟水源出青海,東流入甘肅與黃河匯合。
湟水流域及與黃河合流的一帶地方稱“河湟”。詩中“河湟”指吐蕃統(tǒng)治者從唐肅宗以來所進占的河西隴右之地。
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以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guān)歸唐;五年,張義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獻圖籍,于是河湟之地盡復(fù)。近百年間的戰(zhàn)爭給人民造成巨大痛苦。
此詩所寫的“河湟舊卒”,就是當時久戍幸存的一個老兵。詩通過這個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個動亂時代的影子。
此詩敘事簡淡,筆調(diào)亦閑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時窮盡。首句言“隨將討河湟”似乎還帶點豪氣;次句說“時清返故鄉(xiāng)”似乎頗為慶幸;在三句所謂“十萬漢軍零落盡”的背景下尤見生還之難能,似乎更可慶幸。
末了集中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黃昏時分吹笛,似乎還很悠閑自得呢。 以上說的都是“似乎”如此,當讀者細玩詩意卻會發(fā)現(xiàn)全不如此。
通篇詩字里行間、尤其是“獨吹邊曲向殘陽”的圖景中,流露出一種深沉的哀傷?!皻堦枴倍炙凳镜娜毡∥魃降木跋?,會引起一位“頭白”老人什么樣的感觸?那幾乎是氣息奄奄、朝不慮夕的一個象征。
一個“獨”字又交代了這個老人目前處境,暗示出他從軍后家園所發(fā)生的重大變故,使得他垂老無家。這個字幾乎抵得上古詩《十五從軍征》的全部內(nèi)容:少小從軍,及老始歸,而園廬蒿藜,身陷窮獨之境。
從“少年”到“頭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 而此人畢竟是生還了,而更多的邊兵有著更其悲慘的命運,他們暴骨沙場,是永遠回不到家園了。
“十萬漢軍零落盡”,就從側(cè)面落筆,反映了唐代人民為戰(zhàn)爭付出的慘重代價,這層意思卻是《十五從軍征》所沒有的,它使此絕句所表達的內(nèi)容更見深廣。這層意思通過幸存者的傷悼來表現(xiàn),更加耐人玩味。
而這傷悼沒明說出,是通過“獨吹邊曲”四字見出的。邊庭的樂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別恨、鄉(xiāng)思,他多年來該是早已聽膩了。
既已生還故鄉(xiāng),似不當更吹。卻偏要吹,可見舊恨未消。
這大約是回家后失望無聊情緒的自然流露吧!他西向邊庭(“向殘陽”)而吹之,又當飽含對于棄骨邊地的故人、戰(zhàn)友的深切懷念,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笆f漢軍零落盡”,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則“時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應(yīng)加上引號的。
可見此詩句意深婉,題旨與《十五從軍征》相近而手法相遠。古詩鋪述豐富詳盡,其用意與好處都易看出;而“作絕句必須涵括一切,籠罩萬有,著墨不多,而蓄意無盡,然后可謂之能手,比古詩當然為難”(陶明浚《詩說雜記》),此詩即以含蓄手法抒情,從淡語中見深旨,故能短語長事,愈讀愈有味。
崔道融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guān)。
這首詩寫眼前所見,信手拈來,自然成篇。所寫雖日常生活小事,卻能給人以美的薰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為生產(chǎn)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點不稀奇的。但“籬外誰家不系船”句,卻于平常中又顯出不平常來了。
似乎作者于無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這一瑣事,故以此句開首?!罢l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
因為“不系船”,船便被吹進“釣魚灣”。 “春風”二字,不僅點時令,也道出了船的動因。
春潮上漲,溪水滿溢,小船才會隨著風勢,由遠至近,悠悠蕩蕩地一直飄進釣魚灣來。不系船,可能出于無心,這在春日農(nóng)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經(jīng)作者兩筆勾勒,溪居的那種恬靜、平和的景象便被攝入畫面,再著春風一“吹”,整個畫面都活了起來,生氣盎然,饒有詩意。
鄉(xiāng)村春日,人們都在田間勞作,村里是很清靜的,除了孩子們在宅前屋后嬉戲之外,少有閑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發(fā)現(xiàn)有船進灣來了,以為是客人來了,撒腿就跑回去,忙忙地解脫柴門的扣子,打開柴門迎接客人。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兒童那種好奇、興奮、粗疏、急切的心理狀態(tài),描繪得維妙維肖,十分傳神。 詩人捕捉住這一剎那間極富情趣的小鏡頭,成功地攝取了一個熱情淳樸、天真可愛的農(nóng)村兒童的形象。
這首詩純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飾,樸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謂洗盡鉛華,得天然之趣,因而詩味濃郁,意境悠遠。詩人給我們展現(xiàn)出一幅素淡的水鄉(xiāng)風景畫:臨水的村莊,掩著的柴門,疏疏落落的籬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飄蕩的小船,奔走的兒童……靜中寓動,動中見靜,一切都很和諧而富有詩意,使人感受到水鄉(xiāng)寧靜、優(yōu)美的景色,濃郁的鄉(xiāng)村生活氣息。
而透過這一切,我們還隱約可見一位翹首拈須、悠然自得的詩人形象,領(lǐng)略到他那積極樂觀的生活情趣和閑適舒坦的心情。 韓偓 惜春連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見酒痕。
細水浮花歸別澗,斷云含雨入孤村。 人閑易有芳時恨,地迥難招自古魂。
慚愧流鶯相厚意,清晨猶為到西園。 這是韓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與《安貧》表現(xiàn)同一索寞情懷,而寫法上大不相同。
《安貧》直抒胸臆,感慨萬端;本篇則融情入景,興寄深微。 春盡,顧名思義是抒寫春天消逝的感慨。
韓偓的一生經(jīng)歷了巨大的政治變故,晚年寄身異鄉(xiāng),親朋息跡。家國淪亡之痛,年華遲暮之悲,孤身獨處之苦。
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眼睛炯炯有神。
我循聲迎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雙棕的的運動鞋,正用一把竹掃帚清掃著路面。
他咧嘴笑了笑,看到的,只有黃到不能再黃的牙齒,搖搖欲墜。他微瞇著上眼,上頰嚴重凹陷;布滿深紋的臉,搭配著幾十塊大小不等的破布縫補成的外衣。這老頭兒,活像個木乃伊!真是惡心!
他的上眼微微下垂,顯得無精打采,眼角邊布滿了皺紋,顯示出歲月的痕跡,瘦長的臉上長滿老人斑,下巴長的離譜,一看就是個吝嗇的家伙;他身上穿著灰藍色的長夾克,沾滿的灰塵和污垢,還有補丁呢!真是的,連這種錢也要省。
他身穿這一件破舊青灰色衣衫和一件短褲,儼然一副窮酸樣;而在他那衰老的面容下帶著的笑容,在我看來是那么虛假;而他看我的眼神,就好像是挖到金礦般的熾熱
關(guān)于敬老的古詩如下:
1、先秦時期孟子及弟子《齊桓晉文之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唐代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3、明代呂得勝《小兒語》: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4、戰(zhàn)國時期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5、唐代韓愈《誰氏子》: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敬老的名言:
1、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2、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
3、子孝父心寬。
學(xué)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資料、學(xué)習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參考,如學(xué)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