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柳宗元
宦情羈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轉(zhuǎn)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
榕葉滿庭鶯亂啼。
2. 《荀子》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則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昏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3.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4.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1.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jīng)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2. 荀子(約前325—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故又稱荀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游學于齊,學問博大,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約公元前264年,應秦昭王聘,西游入秦。后曾返回趙國,與臨武君義兵于趙孝成王前。后來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為蘭陵(今山東蒼水縣蘭陵鎮(zhèn))令。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
荀子學識淵博,繼承了儒學并有所發(fā)展,還能吸收一些別家之長,故在儒學中自成一派。在人性問題,荀子主張性惡論,人性善是教化的結(jié)果。在天道觀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荀子對禮很重視,宣揚儒家的王道思想,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柳宗元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zhuǎn)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盾髯印吩唬悍e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則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昏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jīng)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
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
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荀子(約前325—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故又稱荀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荀子早年游學于齊,學問博大,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約公元前264年,應秦昭王聘,西游入秦。
后曾返回趙國,與臨武君義兵于趙孝成王前。后來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為蘭陵(今山東蒼水縣蘭陵鎮(zhèn))令。
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荀子學識淵博,繼承了儒學并有所發(fā)展,還能吸收一些別家之長,故在儒學中自成一派。
在人性問題,荀子主張性惡論,人性善是教化的結(jié)果。在天道觀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荀子對禮很重視,宣揚儒家的王道思想,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唐·李白《行路難·其一》
譯文: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2、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宋·蘇軾《稼說送張琥》
譯文:在廣博讀書而簡約審慎地取用,在深厚積累之后慢慢地釋放出來。
3、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漢·司馬遷《滑稽列傳》
譯文:這鳥不飛則罷,一飛就直沖云天;不鳴叫則罷,一鳴叫就震驚世人。
4、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戰(zhàn)國·荀子《荀子·勸學》
譯文:土堆積起來就成了山,風雨就會在這里興起;水匯積起來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這里生長出來;不斷積累善行,就能成為有道德的人,自會心智澄明,就具備了圣人的思想境界。
5、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記》
譯文:在你努力的時候別人不會關注到你,一舉成名后,就會被大家熟知。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宦情羈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轉(zhuǎn)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
榕葉滿庭鶯亂啼。
【注釋】:
詩的首句“宦情羈思共凄凄”,是我心蘊結(jié)之情。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柳州詩長于哀怨,得《騷》之余意?!边@是因為柳宗元的身世與屈原有相似之處。他自二十六歲進入仕途,到四十七歲逝世,其間僅二十一年,但卻過了十四年的貶謫生活。他三十三歲時被貶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長安只一個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遙遠、更荒僻的柳州。這首詩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還鄉(xiāng)希望一度閃現(xiàn)而又終于破滅之后寫的。聯(lián)系他在去柳州途中寫的“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發(fā)待流年”(《嶺南江行》)以及在柳州寫的“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登柳州城樓》),“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與浩初上人同看山》)等詩句,就可以知道這一句中所說的“宦情羈思”是什么況味、什么分量。而正因為這種情思積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這里用不著以濃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兩字輕描一筆,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們在欣賞詩歌時常會發(fā)現(xiàn),以平淡的筆墨來顯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見其深厚,就正是所謂“厚積薄發(fā)”的妙用。至于這句中的一個“共”字,則說明這一“凄凄”之感是雙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羈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詩的三、四兩句“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是物象構(gòu)成之境。當時的柳州還是所謖“瘴癘之地”,風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區(qū),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別是一種殊方色彩、異域情調(diào),在在都足以觸發(fā)貶謫之思,勾起懷鄉(xiāng)之念,何況又在陽春二月見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種落葉滿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這里,鶯啼而曰“亂啼”,則是詩人情往感物,辭因情發(fā)。其實,鶯啼無所謂“亂”,只因聽鶯之人心煩意亂,所以別有感受。
詩人就是當上述的在我之情與在物之境相會相融之際,寫出了這樣一首物來動情、情往感物的詩篇。詩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轉(zhuǎn)迷”,正是彼來此往的交接點。而如果從詩的章法看,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轉(zhuǎn)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啟后兩句,從而在我與物、情與境之間起了綰合作用。
當然,就對詩歌的要求而言,僅僅我與物會、情與境融是不夠的。這首詩之所以特別凄楚動人,還因為詩人所懷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時的感慨、淡淡的閑愁,詩人所觸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組《秦淮雜詩》,第一首“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十日雨絲風片里,濃春煙景似殘秋”,也是寫“春半如秋”。但王詩所懷的情只是感懷往事的一點惆悵之情,所觸的境只是風雨凄其的江南習見之境,兩者交織成篇,雖然也饒有風韻,不失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與柳詩抗衡的。
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雜說送張琥》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吾告子止于此矣。
賞析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許知行 此題,出自許知行關于讀書作文的名言:“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币怨P者的理解,這里的“約取”,不單指少取,主要是指慎取、精取,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所謂“取”,就是對書中所言之事、所論之理、所抒之情的認可和接受?!叭 辈毁F其多,而貴其精,應以“少少許勝多多許”。 歷觀中外讀書經(jīng)驗,如果說博覽群書重要,那么慎取、精取則更重要。有些書,即使是佳作,也往往并非字字珠璣,句句真理,而是玉瑕共存,精粗混雜。因此,不能對其不加分析,兼收并蓄,必須認真思考,分清優(yōu)劣,去粗取精,棄偽存真。越是博覽,越須慎取精取。否則,不加分析,盲目濫取,那就“盡信書,不如無書”,輕則無益,重則有害了。知貴精,不貴多。真正有學識者,不是記住很多死知識的人,而是積累了知識精萃的人。古今學界有識之士,治學都很注重“博觀而約取”。觀而有選,取而有擇,有的放矢,唯真是取。唐代韓愈,在《原道》中批評有些人讀書作文,“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王安石提倡:讀書要“深思而慎取”。清代精于讀書之道的袁枚,在《隨園話》中解釋杜甫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時說:“蓋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也……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愛因斯坦在談到讀書時有段很精辟的話:“在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tǒng)統(tǒng)拋掉,也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并將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睙o疑,這是基于切身體悟的真知灼見,發(fā)人深思,堪資借鑒。要做到博觀精取,首先要能識精。這就要對所觀之書熟讀精思,反復玩味,慧眼識珠,知其精義。宋代朱熹的“剝皮、去肉、見髓”之法,頗有見地。他說:書之精華,“猶如數(shù)重物色包裹里許”,須要一重重剝開,“去其皮,見其肉;去其肉,見其骨;去其骨,見其髓?!泵靼琢恕捌?、肉、骨、髓”之所在,方能心中有數(shù),取其精髓。否則,盲目濫取,也就難得其精了。這里,筆者記起英國文學家柯爾律治的讀書四喻。他說:有的人“像濾豆?jié){的布袋,豆?jié){都流了,留下的是豆渣”;有的人“好像是計時的沙漏,注進水,流出來,到頭來一點疤痕也沒留下”;有的人“像海綿什么都吸收,擠一擠,流出來的東西原封不動,甚至還弄臟了些”;還有的人“像是寶石礦床的苦工,把礦渣甩在一邊,只撿純凈寶石”。此喻形象貼切,給人啟迪。有些人讀書不懂“約取”之道,或如“布袋”,取粗去精;或如“沙漏”,不留痕跡;或如“海綿”,啥都吸收。如此閱讀,效果可想而知。我們讀書應當像寶石礦的苦工那樣,辨明瑕玉,甩掉“礦渣”,只取寶石。 博觀:指大量的看書,多多閱讀,了解事物;約?。褐干倭康穆哪贸鰜?。 厚積:指大量地、充分地積蓄;薄發(fā):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積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準備充分才能辦好事情。 其實上面兩句話的意思差不多,總的意思就是指要經(jīng)過長時間有準備的積累即將大有可為,施展作為。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杜糜洝贰驹扛呙?【譯文】 人在默默奮斗的時候,是沒有人關心你的,一旦成名,天下人都會來關注你?!境鎏帯?《琵琶記》,元末南戲,高明撰。寫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被譽為“傳奇之祖”的《琵琶記》,是我國古代戲曲中的一部經(jīng)典名著。與當時最有影響的“四大南戲”——《荊釵記》、《白兔記》、《殺狗記》、《拜月亭記》并稱為“五大傳奇”。
2、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稼說送張琥》【宋】蘇軾 【譯文】。
搜狗問問
查看更多
13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