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李白
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shù)。--晏殊
勸君今夜須沉醉,尊前莫話明朝事。--韋莊
山城薄酒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蘇軾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需酣暢萬古情。--李白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韋莊
世乃浮云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王維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
相逢且么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白居易
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李白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只有四句,卻道盡滄桑!
孤獨,大概是人類史上永恒的命題。
我們都讀過: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一張白紙上輕點一墨,整個世界只剩我一人;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面對孤墳,悼念亡妻,形單影只的畫面仿佛就在眼前;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命運的捉弄,世人的嘲諷,無處可逃,在深夜獨自登上高樓。
但是,對于我來說,沒有一首比得上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它沒有出現(xiàn)在初高中語文課本上,但好像是在哪里不小心讀到,然后再也忘不了。
我想,這就是這首詩歌以及陳子昂的魅力吧。
兩句五言,兩句騷體,平鋪直敘反而蕩氣回腸。
這首詩名雖叫《登幽州臺》,全文卻沒有一個字提到了幽州臺。其實,這是陳子昂登上幽州臺之后,有感而發(fā)的。
《登幽州臺歌》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一首經(jīng)典詩作。這首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所引起的無限慨嘆,抒發(fā)了陳子昂孤獨遺世、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這首詩以慷慨悲涼的基調,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之人的境遇,非常具有典型性,因而千年來獲得很多懷才不遇之人的廣泛共鳴。
這首詩寫于陳子昂在武則天侄子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期間。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侄子武攸宜率軍征討。次年兵敗,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未獲批準,等再次進言時,反被降為軍曹。陳子昂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無門,便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边@兩句詩中的古人是指那些在古代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這里表達了詩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時的悲涼之情:像古代的很多賢明君主,現(xiàn)在肯定不可能再遇見,而未來的賢明君主也來不及見到了。詩人對自己失意的境遇,所發(fā)出的這種慨嘆,是當時社會乃至整個古代中國許多懷才不遇的人所共有的。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結合上面兩句,當詩人登上薊北樓時,看到茫茫宇宙,唯有天長地久,便情不自禁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我們說山河依舊,唯人不同,詩人能夠看見以及能看見詩人的,只有眼前這個時代。一如現(xiàn)在,我們要活在當下,獨自堅強前行一樣。
陳子昂在這首詩中,并沒有用一字一句去描寫薊北樓如何,而只是抒發(fā)了登樓的感慨,卻成為了后世之人敬仰的千古名篇。主要是因為這首詩的風格,和詩人所處的時代,它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更是在藝術表達上,意境雄渾,語言奔放,極富有感染力。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5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