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巴丘書事
陳與義
三分書里識巴丘,臨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聲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陽樓。
四年風(fēng)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亂洲。
未必上流須魯蕭,腐儒空白九分頭。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fēng)起,吹人舞袖回。
過洞庭湖 許棠
驚波常不定,半日鬢堪斑。
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
鳥高恒畏墜,帆遠卻如閑。
漁父閑相引,時歌浩渺間。
野泊對月有感 周宰
可憐江月亂中明,應(yīng)識逋逃病客情。
斗柄闌干洞庭野,角聲凄斷岳陽城。
酒添客淚愁仍濺,浪卷歸心暗自驚。
欲問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盜尚縱橫。
楚江懷古 馬戴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云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
題龍陽縣青草湖 唐溫如
西風(fēng)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發(fā)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滿船清夢壓星河。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
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fēng) ,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 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fēng)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xiàn)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yīng)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jīng)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xiàn)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屬于古代漢語中“偏義復(fù)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
全詩純?nèi)粚懢埃扔忻鑼懙募氈?,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題君山 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 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 一螺青黛鏡中心。 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渺。
歷來詩人都寫它的闊大壯盛的氣象,留下了“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這首絕句,卻別出心裁,以纖巧輕柔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澄泓湛凝綠,物影巧相映”(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的精細圖景,并融入美麗的神話傳說,結(jié)構(gòu)成新巧而又清麗的篇章。
這首描繪洞庭君山的詩,起筆就很別致。詩人不是先正面寫君山,而是從君山的倒影起筆。
“煙波不動”寫湖面風(fēng)平浪靜;“影”,是寫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寫山影的凝重。“碧色全無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視倒影,當(dāng)然是只見翠山不見碧湖了。
這兩句以波平如鏡的湖水,以淺碧與深翠色彩的對比,映襯出君山倒影的鮮明突出。這是一幅靜謐的湖山倒影圖。
這種富有神秘色彩的寧靜,很容易引發(fā)出詩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筆鋒一轉(zhuǎn),將湘君、湘夫人的神話傳說,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繪中。
古代神話傳說,舜妃湘君姊妹化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即得名于此。
所以“疑是水仙梳洗處”這一句,在仿佛之間虛寫一筆: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擬的手法輕輕點出:“一螺青黛鏡中間”,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鏡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她的秀美,吸引著不少詩人為之命筆。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這兩句詩,同樣也是以螺髻來形容,不過這是刻畫了遙望水面白浪環(huán)繞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這一首,則全從水中的倒影來描繪,來生發(fā)聯(lián)想,顯得更為輕靈秀潤。
起筆兩句,不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筆勢凝斂,重彩描畫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繼之詩情轉(zhuǎn)向虛幻,將神話傳說附會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勝,寫得活脫輕盈。
這種“鏡花水月”、互相映襯的筆法,構(gòu)成了這首小詩新巧清麗的格調(diào),從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雍 陶《題君山》 曾于方外見麻姑,聞?wù)f君山自古無。
元是昆侖山頂石,海風(fēng)吹落洞庭湖。 ——方 干《題君山》 君山,又名洞庭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舜妃湘君姊妹化為湘水之神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故君山又稱湖山。正是其美麗的湖光山色與動人的神話傳說,吸引歷代詩人寫就了一首首頗具審美價值的妙詩。
上錄唐代詩人雍陶的《題君山》與方干的《題君山》(一說作者為程賀)便是其中的代表作。這兩首同題詩,吟詠的對象都是洞庭湖的君山,其構(gòu)思也都新穎巧妙,而又各有千秋。
詩貴創(chuàng)新,尤其是在構(gòu)思上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徑,選擇新的表現(xiàn)角度。惟其如此,詩才有詩味,也才能耐人尋味,不脛而走。
雍陶與方干深得個中三昧,其詩吟詠君山都注意避免重復(fù)前人的詩境,而寫出新意來。雍陶的《題君山》,描繪洞庭君山之美景,起筆便不同凡響:“煙波不動影沉沉?!?/p>
這里,詩人未正面描寫君山,而是從其在洞庭湖中的倒影寫起,以“不動”二字明言湖面風(fēng)平浪靜,水波不興,以“沉沉”二字凸現(xiàn)君山倒影顏色的深沉與凝重,暗中點題,別具匠心。次句從色彩方面著墨,以“碧色全無”狀寫湖水之色,以“翠色深”狀寫君山之色,二者相互映襯。
以上兩句實寫湖光山色的自然美,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靜態(tài)的湖山倒影圖。后兩句筆鋒一轉(zhuǎn),由實寫湖中君山倒影,轉(zhuǎn)為虛寫神話傳說,并與湖山的描寫融合起來。
“疑是水仙梳洗處”,意為:這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湘君姊妹梳洗生活的地方吧!此句雖想落天外,卻情生目前,因為“疑是”的根據(jù),即在前兩句。倘若無前兩句對湖光山色的實寫,便缺乏激發(fā)想象的因素,。
1.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锻赐ズ洀堌┫唷访虾迫?/p>
釋義:八月洞庭湖水暴漲幾與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輝映迷離難辨。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2.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锻赐ァ穭⒂礤a
釋義: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3.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游洞庭湖》李白
釋義: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無煙,可怎么能夠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賒幾分月色,痛快地賞月喝酒。
洞庭湖,古稱云夢、九江和重湖,處于長江中游荊江南岸,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而得名。洞庭湖古代曾號稱“八百里洞庭”,可見其聲勢浩大,景色壯麗,從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游行此處以詩詞贊美景抒豪情。
參考資料
于海娣.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北京華僑出版社,2010
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
——白居易《輕肥》
有木秋不凋,青青在江北。
謂為洞庭橘,美人自移植。
——白居易《白雪毛》
洞庭與青草,大小兩相敵。
混合萬丈深,淼茫千里白。
——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一從分首劍江濱,南國相思寄夢頻。
書去又逢商嶺雪,信回應(yīng)過洞庭春。
——杜牧《寄盧先輩》
洞庭湖闊蛟龍惡,卻羨楊朱泣路岐。
——李商隱《荊門西下》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2.8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