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老母
朝代:清代
作者:黃景仁
原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fā)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蓼莪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fā)發(fā)。民莫不谷,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谷,我獨不卒!
1.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fā)愁看淚眼枯。
【譯文】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把帷帳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fā)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停,眼淚也流干了。
【出處】《別老母》——清代·黃景仁
2.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譯文】拋棄父母那時父母多么掛念,今天你們應有體驗!
【出處】《燕詩示劉叟》——唐代·白居易
3.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譯文】看那莪蒿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蓱z我的爹與媽,撫養(yǎng)我大太辛勞!
【出處】《蓼莪》——先秦·佚名
4.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譯文】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后繼人是最大的不孝。
【出處】《孟子離婁上》
5.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
【譯文】以前有位名叫吳起的人,母親去世竟不奔喪。
【出處】《慈烏夜啼》——唐代·白居易
6.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譯文】沒有親爹何所靠?沒有親媽何所恃?出門行走心含悲,入門茫然不知止。
【出處】《蓼莪》——先秦·佚名
7. 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
【譯文】老燕啊,切莫悲嘆,你們應當回想從前:
【出處】《燕詩示劉叟》——唐代·白居易
8.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譯文】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凄慘地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yǎng)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出處】《別老母》——清代·黃景仁
9.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譯文】想報爹媽大恩德,老天降禍難預測!
【出處】《蓼莪》——先秦·佚名
10.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谷。
【譯文】不要用不孝的罪,來枉費吃掉人間的無骨。
【出處】《勸孝歌》——清朝·王中書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zhàn)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zhàn)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
《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xiàn)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其它省略)
單說“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fā)內(nèi)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zhàn)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么能夠?qū)懗觥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chuàng)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拔葱荼眲t“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xiāng)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頓挫。供參考。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出自】
《論語·里仁》
【讀音】
fù mǔ zài bù yuǎn yóu yóu bì yǒu fāng
【意思】
父母年邁在世,盡量不長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里,為什么去,什么時候回來。并安排好父母的供養(yǎng)。方:原由,道理。
【含義】
表明孔子既強調(diào)子女應奉養(yǎng)并孝敬父母(遠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斗。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