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城”字的詩詞
王勃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張繼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杜甫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獨宿江城蠟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 中天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絕, 關塞蕭條行路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強移棲息一枝安。
杜甫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nèi)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杜甫 前苦寒行二首
漢時長安雪一丈,牛馬毛寒縮如猬。楚江巫峽冰入懷,
虎豹哀號又堪記。秦城老翁荊揚客,慣習炎蒸歲絺绤。
玄冥祝融氣或交,手持白羽未敢釋。
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凍埋蛟龍南浦縮,
寒刮肌膚北風利。楚人四時皆麻衣,楚天萬里無晶輝。
三足之烏足恐斷,羲和送將安所歸
劉禹錫 竹枝詞九首(其一)
白帝城頭春草生,
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
北人陌上動鄉(xiāng)情
李白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李白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王昌齡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 塞下曲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王昌齡 留別岑參兄弟
江城建業(yè)樓,山盡滄海頭。
副職守茲縣,東南棹孤舟。
長安故人宅,秣馬經(jīng)前秋。
便以風雪暮,還為縱飲留。
貂蟬七葉貴,鴻鵠萬里游。
何必念鐘鼎,所在烹肥牛。
為君嘯一曲,且莫彈箜篌。
徒見枯者艷,誰言直如鉤。
岑家雙瓊樹,騰光難為儔。
誰言青門悲,俯期吳山幽。
日西石門嶠,月吐金陵洲。
追隨探靈怪,豈不驕王侯。
白居易 山路偶興
筋力未全衰,仆馬不至弱。
又多山水趣,心賞非寂寞。
捫蘿上煙嶺,蹋石穿云壑。
谷鳥晚仍啼,洞花秋不落。
提籠復攜榼,遇勝時停泊。
泉憩茶數(shù)甌,嵐行酒一酌。
獨吟還獨嘯,此興殊未惡。
假使在城時,終年有何樂。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張籍 秋思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王之渙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關于“秭,歸”,我最初的認知是來源于《易經(jīng)》,再結合其它一些資料,以及獨立填圖時,在郭家壩中學墻壁“屈原文化專欄”里看到的介紹,作以說明:
1.
“秭,數(shù)億至萬曰秭”?!墩f文》”
秭,數(shù)也?!稜栄拧?。郭璞注:“今以十億為秭。”
《廣韻》:“秭,千億也。”
《風俗通》:“千生萬,萬生億,億生兆,兆生京,京生秭?!?/p>
歸,女嫁也?!墩f文》
帝乙歸妹?!兑住ぬ?/p>
2.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对姟ぶ苣稀ぬ邑病罚ㄖ樱哼@個女子)
女有歸?!抖Y記·禮運》
婦人謂嫁曰歸?!豆騻鳌る[公二年》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鸥Α缎禄閯e》
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鳌?歸有光《項脊軒志》
3.
又如:歸適(出嫁);歸女(嫁女);歸妹(嫁妹)。又指出嫁女兒返回娘家
害瀚害否,歸寧父母。——《詩·周南·葛覃》
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蹲髠鳌でf公二十八年》
大歸曰來歸?!豆騻鳌?/p>
4.
又如:歸安(舊時謂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視父母);歸宗。
上述便是“秭,歸”本意,下面說說“秭歸”寓意:
在中國名目眾多的字典中,“秭”都只用于地名“秭歸縣”,是秭歸的“特產(chǎn)”?!帮觥弊骱谓忉專帮鰵w”為何意,說法不一。代表性的說法有三種:
一是《水經(jīng)注·江水注》引袁山松說:“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xiāng)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薄帮觥奔础版ⅰ保呤峭敉僮?。(這便是郭家壩中學“文化專欄”里的內(nèi)容。)
二是楚子熊繹封嫡嗣熊摯為“夔子”,居“夔子國”,即今秭歸以西到四川奉節(jié)一帶,為楚的附庸國,后因夔子不祀奉楚的先祖,楚成王熊惲把夔子國滅掉了?!俺藴缳纾再缱託w。”今天的秭歸即“子歸”之意。
三是與一個傳說故事有關,雖不足為憑,但從側(cè)面反映秭歸人民自古以來對屈原的懷念之情。相傳屈原冤沉汩羅,消息傳回家鄉(xiāng)后,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天天登上家鄉(xiāng)的山頂向南方呼喊:“我哥回——!我哥回——”直喊到喉嚨出血,抑郁而終。屈幺姑死后變成一只鳥兒,鳥兒喊叫的聲音仍是“我哥回”,人們于是把這種鳥兒叫子規(guī)鳥,把屈原的家鄉(xiāng)叫“子規(guī)”,以紀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深情。后來“子規(guī)”漸漸演變成現(xiàn)在的“秭歸”。
1、
西湖北渚澄秋
(宋·晁端禮·《滿庭芳》)
2、
外湖北嶺云多
(宋·吳文英·《水龍吟》)
3、
湖南湖北春水多
(宋·梁棟·《四禽言》)
4、
西湖北畔名園里
(宋·楊萬里·《寒食雨中,同舍約游天竺,得十六絕句呈陸務》)
5、
西湖北望三千里
(宋·蘇軾·《贈曇秀》)
6、
江南湖北道
(宋·賀鑄·《清商怨》)
《黃鶴樓》 崔 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隨州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的不朽詩篇贊美隨州。
原文:《江夏送倩公歸漢東》 作者:李白 年代:唐 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 寧知喪亂后,更有一珠歸。
天門 茶圣陸羽贊美故鄉(xiāng)天門 【六羨歌】. 〖唐〗 陸羽.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唐代詩人皮日休贊美故鄉(xiāng)天門《送從弟皮崇歸復州》 羨爾優(yōu)游正少年,竟陵煙月似吳天。
車螯近岸無妨取, 舴艋隨風不費牽。 處處路傍千頃稻,家家門外一渠蓮。
殷勤莫笑襄陽住,為愛南溪縮項鳊。 唐代詩人皮日休贊美故鄉(xiāng)天門《天門夕照》 落霞如綺絢晴空,坐對天門欲下舂。
十里孤峰層漢碧,數(shù)村殘照半江紅。 荒城市螟人歸牧,遠浦沙明水宿鴻。
回首長安何處是,崔峨宮闕五云中。 據(jù)《天門縣志》記載,文學泉系晉代支遁和尚開鑿,因水質(zhì)優(yōu)良,深受歷代茶人推崇。
宋代王禹 曾專程來天門品嘗井泉,并賦七絕一首,詩曰:" 石封青苔百尺深,試茶嘗味少知音。唯余半夜泉中月, 留照先生一片心"。
詩中既表白了對陸羽懷念;同時,對陸羽研究茶事作出貢獻給予充分的肯定。但陸羽身后,西塔寺與文學泉長久湮沒,直至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由于旱災掘塘取水,才發(fā)現(xiàn)了井址和書有"文學"的斷碑,證實井址所在,才恢復勝跡。
在井泉附近,還建了陸羽亭??上У?935年大水沖于前,又為日寇戰(zhàn)火毀于后。
1957年重建后又遭"文革"破壞。1981年再次重建至今。
在重建的陸羽亭內(nèi)立有一塊石碑,正面鐫刻"文學泉"三字,背面題有"品茶真跡"四字。永遠留照人間。
應城 李白游歷江南時,曾隱居湯池,賦得《安州應城玉女湯作》留千古,留下“神女歿幽境,湯池流大川”的詩篇佳句。 江陵 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荊門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留下了《秋下荊門》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的詩篇。
襄陽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泛舟漢江,懷著對襄陽的深厚感情,寫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詩篇《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 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 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 留醉與山翁。 李白是孟浩然的崇拜者,他曾寫到:“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李白到襄陽多次,與孟浩然攜手共游襄陽山水。在襄陽留下十數(shù)首詩歌: 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鞮》。
江成回綠水,花月使人迷?!断尻柷氖住? 峴山臨漢水,水綠沙如雪。
《襄陽曲四首》 訪古登峴首,憑高眺襄中。 天清遠峰出,水落寒沙空。
《峴山懷古》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襄陽人,他在《登襄陽城.》詩中寫到: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 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
孟浩然是山水派詩人,又是襄陽人,他寫襄陽的詩歌大約有一百五十余首,現(xiàn)摘錄幾首,看看他筆下的襄陽山水,是不是更有韻味。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杜c諸子登峴山》 樓臺遠映青山郭,羅綺晴嬌綠水洲。
向夕波搖明月動,更疑神女弄珠游。《登安養(yǎng)城樓.》 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
最高唯望楚,曾來一攀躋?!兜峭阶罡唔敗? 黃州 著名詞人蘇東坡在黃州東坡赤壁寫下不朽名篇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李白的還有背景一、李白“輕舟”過三峽 ??唐代大詩人李白(701一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他的大名永遠鐫刻在中國文學史甚至世界文學史的藝術高峰上。
??李白同時又是一位大旅行家,一生漫游了半個中國,行程萬里。他的旅行活動值得中國旅游史大書一筆,他那充滿著浪漫主義和愛國主義的詩篇,是他“五岳尋仙不 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真實情感寫照。
??李白一生中曾三過三峽,寫下了許多歌詠三峽的詩篇,但每次過峽時的際遇不同,詩的情趣也就因時而異了。 ??李白首次出峽是在唐開元十三年(725年)。
他誕生于中亞細亞巴爾喀什湖之南的碎葉河畔,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xiāng)。青少年時期,他在蜀中廣涉“百家”、“奇書”,擊劍任俠,歷覽名勝,曾登峨眉、青城諸名山。
公元725年春, 25歲的李白杯著“?;∨袷?,射乎四方,……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宏大抱負,離開他深愛的蜀國,第一次向風景如畫的長江三峽進發(fā)。 ??首次出川的李白,恰是風華正茂,胸懷大志之年,因此,他首次出峽的詩,顯得輕快而瀟灑。
“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彼麑θ龒{的向往變成了現(xiàn)實,詩人飛動的情思,也把人們從峨眉山帶到了三峽: ??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 ??“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
李白放舟,穿過瞿塘峽之后,就向巫峽疾進。船一到巫山,他就棄舟登岸,以年輕游子的凌云壯志,無畏的意志和有力的步伐,吊念古圣先賢,一直登上巫山的最高峰。
他寫下了《宿巫山下》: ?? ??昨日巫山下,猿聲夢里長。 ??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
?? ??當一葉輕快的扁舟飛出西陵峽口之南津關,詩人看到的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的景象。
??初游三峽,在李白的腦海里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在后來的漫長歲月里,一直不時地思念著三峽的江山與故人。在寫給秭歸、巴東一帶朋友的詩中,他向往“巫山云雨飛“、“覺后思白帝”,希望自己與三峽朋友的書信不要稀少了。
??詩人第二次過三峽是西上進峽,與第一次過三峽時的心情、境遇,可謂是天壤之 別。這次進峽的時間在唐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已經(jīng)58歲。
大約四年前,“安史之亂”爆發(fā),連年戰(zhàn)事,民不聊生。李白出于一片報國憂民之心,進入永王李王的幕府。
肅宗李亨即位后,李王因謀反被捕殺。李白因受株連,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縣東)。
在赴夜郎的途中,李白再過三峽,其憤懣和悲愁的心情不言而喻。舟過黃牛峽,李白寫下《上三峽》: ??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 ??船過秭歸,詩人想到自己與偉大詩人屈原的命運如此相似,不禁吟道:“遠別淚 空盡,長愁心已摧。
三年吟澤畔,憔悴幾時回!“此時此地,在被流放者的眼里,連壯麗的三峽風光也大為減色,只覺得舟行太遲,令人逆境難熬了! ?? 然而,不料絕路逢生,在船抵白帝城時,李白突然遇赦。他猶如脫籠之鳥,乃決計買舟東下,折返江陵,立刻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穿過三峽。
在這三峽的起點,李白的血液里,新鮮的活力又奔騰起來,心情一下子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彎,寫下《早發(fā)白帝城》這首千古絕唱: ??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 ??歷來詩評家論此詩之妙,全在一個“輕”字,使人猶見水勢之急、舟行如飛。而 李白如釋重負,歸心似箭的暢快心情,也躍然紙上。
李白乘的“輕舟”雖已消失了 1000多年,但他此行留下的詩歌中對三峽的贊頌,至今仍在人們的心中回響。
詠史詩·函谷關
年代:唐 作者:胡曾 體裁:七絕 類別:懷古
寂寂函關鎖未開,田文車馬出秦來。
朱門不養(yǎng)三千客,誰為雞鳴得放回?
:函谷關 作者:宋之問 朝代:唐 體裁:七律
函谷關
至人□□識仙風,瑞靄丹光遠郁蔥。靈跡才辭周柱下,
祥氛已入函關中。不從紫氣臺端候,何得青華觀里逢。
欲訪乘牛求寶箓,愿隨鶴駕遍瑤空
函谷關
何去西牛尋老聃,關樓南望起東山。
垂披發(fā)髻看多少,道德五千君又還。
年代:唐
作者:岑參
作品:函谷關歌,送劉評事使關西
君不見函谷關,崩城毀壁至今在。樹根草蔓遮古道,
空谷千年長不改。寂寞無人空舊山,圣朝無外不須關。
白馬公孫何處去,青牛老人更不還。蒼苔白骨空滿地,
月與古時長相似。野花不省見行人,山鳥何曾識關吏。
故人方乘使者車,吾知郭丹卻不如。請君時憶關外客,
行到關西多致書。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59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