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幺令·天中節(jié)》
宋代 蘇軾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譯文:粽子的葉子香氣撲鼻,香飄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對杯喝酒。
2、《乙卯重五詩》
宋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譯文:
端午節(jié)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
詩人吃了兩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
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
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擴展資料:
《乙卯重五詩》寫作背景
1195年,宋寧宗慶元元年,作者71歲,在家鄉(xiāng)紹興隱居?!爸匚濉?,即端午節(jié)。
《乙卯重五詩》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jié)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從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風俗,既有紀念屈原的意思,又有衛(wèi)生保健的內容。
1,《六幺令·天中節(jié)》宋代 蘇軾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譯文:粽子的葉子香氣撲鼻,香飄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對杯喝酒。
2,《乙卯重五詩》宋代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譯文:端午節(jié)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吃了像兩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
3,《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宋代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譯文:五月是石榴花開得季節(jié),楊柳被細雨潤濕,枝葉低低沉沉地垂著。人們用五彩的絲線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進鍍金的盤子里,送給閨中女子。
4,《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唐代 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譯文:回憶在蘇州的那段日子,經常一起在夏日去吃宴席。粽子的粽葉香氣撲鼻,竹筒飯鮮嫩滑口,烤好的小鵝鮮美無比。
5,《表夏十首》唐代 元稹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譯文:五彩的絲線包扎這像碧璽一樣翠綠的粽子,香氣撲鼻的粳米像白玉一樣抱團。
一、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1、翻譯:彩色的縷碧包裹著粽子,白色玉團包裹糯米香味。
2、出處:元稹《表夏十首》。
二、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1、翻譯:粽子香味清新脫俗,粽葉也很嫩,膾炙人口的鮮鴨也很酥脆呀。
2、出處:白居易《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三、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1、翻譯:端午節(jié)臨近中夏,時間清閑,會讓人覺得想念粽子的味道。
2、出處: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將箬葉苧絲韜。炊馀脹滿崚嶒角,剝出凝成細纖膏。
1、翻譯:糯米放在水里泡,到時就把米中掏,將米、糯米放入粽葉里用苧絲包裹著,放入
2、出處:清代詩人謝墉《粽子》。
五、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1、翻譯:四季都有花爭相斗艷,但是在端午節(jié)卻有九種樣式爭新奇。
2、出處: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粽子的香味描寫:
1、粽子的清香緩緩地從鍋中溢了出來,我貪婪地嗅著這一絲絲、一縷縷棕香,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2、輕輕剝開青綠色的粽葉,一股粽香味撲鼻而來,露出乳白色的糯米。沾點白糖,輕咬一口。嗯,粽子的味道真好!
3、菱形的大粽子味道更香濃,小三角形及菱形味道不夠重。
4、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
5、煮了一晚上的粽子熟了,清香四溢,輕解開來,那嫩黃色彩的粽肉,升騰著蒸氣,散發(fā)出一股特有的粽香。輕咬一口,過節(jié)的滋味就從舌尖彌漫到全身。
6、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彌漫整個廚房。
7、我對于肉粽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粽情有獨鐘,尤其是里面大大的棗子,家里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著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
8、粽子香便像煙霧一般向四周彌漫開來,讓我陶醉其中。我禁不住這誘惑,用力地咬了下去。米團在我的唇齒之間留連,滑嫩的紅棗也在我口中默默綻放香味。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