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泉州“不能忘卻的歷史 中國古港口眾多,像廣州、寧波等不但是古代知名港口,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對外通航的重鎮(zhèn)。
泉州雖然在宋元時期輝煌一時,但之后便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際“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興起,泉州以其歷史地位備受世人關注,并且在國際上占盡無限風光。
在眾古港中,泉州的成名是必然也是偶然,泉州海交館館長王連茂先生向記者講述了泉州“成名”背后的故事。 大使作媒,泉州抓住歷史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初,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了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分別走訪了那些在古代世界海上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港口城市,泉州通過積極努力,成為本次考察活動的代表性港口,并從此成為國際上“海絲”研究的領跑者。
據(jù)介紹,當年,聯(lián)合國在選擇考察地點時,廣州是中國惟一的港口,且被定為國際研討活動的主辦地。正是由于當時中國駐阿曼大使的熱心推薦,改變了考察團原來的計劃,使泉州一躍取代廣州成為此次重點考察的中國古港。
在此次考察活動中,阿曼是重要的組織國,阿曼國王還借給聯(lián)合國一艘萬噸級豪華游輪,以供考察使用。在1988年的國慶節(jié),原中國駐阿曼大使袁魯林先生應邀出席阿曼民族文化遺產部舉行的宴會,阿部長告訴袁大使,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準備考察海上絲綢之路,行程是從意大利的威尼斯到日本的大阪,其中,中國的考察點定在廣州。
袁大使聽了,隨口便問阿部長:“你們怎么沒有想到泉州呢?那里有你們阿拉伯民族的清凈寺、圣墓,還有阿拉伯后裔……” 阿部長十分驚訝:“中國沿海還有這樣的地方?我們還沒聽說過呢!能不能給我們一些材料看看?” 這次看似無意的談話,袁大使一直記在心里,回國后,他立即給當時的泉州市市委書記和海交館王館長寫了一封信。接到信后,市委市政府立即批示海交館在1個月內組織好相關材料,以便呈送給中央有關部門。
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國大使,是如何知道泉州海交歷史的呢?原來,袁大使與泉州還有一段不解的緣分。解放初,袁大使曾在福建省委宣傳部任職,因為工作關系常來泉州,對泉州的“海絲”文化有一定了解。
之后不久,袁大使便調離福建,沒想到幾十年后,袁大使遠在異國他鄉(xiāng)還情牽泉州。正是袁大使的這份熱情和細心,成就了今天的“海絲”泉州。
要不然,泉州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還一直被掩蓋在歷史的長河里,不為世人所知。 毛遂自薦,泉州感動國內外官員 袁大使的來信,對于泉州來說,無疑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喜訊。
海交館立即組織了一批歷史文化工作者,在20天內趕出了一本介紹“海絲”文化研究的書籍,對泉州的海上交通史作了詳細的介紹。 當年,王館長全程組織和參與了此事。
他說趕寫的那本書書名很長、很特別,叫做《為了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的圓滿成功》。研究者們在書中明確提出:聯(lián)合國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如果沒有泉州參與,就等于陸上絲綢之路沒有西安一樣,是令人遺憾的。
書中大量介紹了泉州豐富的海交文物,還附送了世界各國海交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資料。整理成冊的書及錄像等材料,被送到此次國際考察活動的“中國委員會”,即中國教科文組織手里。
王館長說,不論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西安、蘭州,還是海上的廣州,沒有一個是“自己找上門的”。泉州的“毛遂自薦”,引起了中央有關部門的極大興趣,也感動了許多專家。
時任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的陳高華先生,恰好是這次考察活動的咨詢委員會委員,他也被泉州人的熱情所感動,為把泉州列為考察點積極奔走。 1989年3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再次召開會議,確定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點,陳高華先生在會上提出中國政府要求增加一個考察點———泉州。
結果之好出乎人們的預料,不但所有與會委員一致通過,而且還表示將所有活動及學術研討會放在泉州舉行。
海絲”泉州“不能忘卻的歷史
中國古港口眾多,像廣州、寧波等不但是古代知名港口,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對外通航的重鎮(zhèn)。泉州雖然在宋元時期輝煌一時,但之后便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際“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興起,泉州以其歷史地位備受世人關注,并且在國際上占盡無限風光。在眾古港中,泉州的成名是必然也是偶然,泉州海交館館長王連茂先生向記者講述了泉州“成名”背后的故事。
大使作媒,泉州抓住歷史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初,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了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分別走訪了那些在古代世界海上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港口城市,泉州通過積極努力,成為本次考察活動的代表性港口,并從此成為國際上“海絲”研究的領跑者。
據(jù)介紹,當年,聯(lián)合國在選擇考察地點時,廣州是中國惟一的港口,且被定為國際研討活動的主辦地。正是由于當時中國駐阿曼大使的熱心推薦,改變了考察團原來的計劃,使泉州一躍取代廣州成為此次重點考察的中國古港。
在此次考察活動中,阿曼是重要的組織國,阿曼國王還借給聯(lián)合國一艘萬噸級豪華游輪,以供考察使用。在1988年的國慶節(jié),原中國駐阿曼大使袁魯林先生應邀出席阿曼民族文化遺產部舉行的宴會,阿部長告訴袁大使,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準備考察海上絲綢之路,行程是從意大利的威尼斯到日本的大阪,其中,中國的考察點定在廣州。
袁大使聽了,隨口便問阿部長:“你們怎么沒有想到泉州呢?那里有你們阿拉伯民族的清凈寺、圣墓,還有阿拉伯后裔……”
阿部長十分驚訝:“中國沿海還有這樣的地方?我們還沒聽說過呢!能不能給我們一些材料看看?”
這次看似無意的談話,袁大使一直記在心里,回國后,他立即給當時的泉州市市委書記和海交館王館長寫了一封信。接到信后,市委市政府立即批示海交館在1個月內組織好相關材料,以便呈送給中央有關部門。
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國大使,是如何知道泉州海交歷史的呢?原來,袁大使與泉州還有一段不解的緣分。解放初,袁大使曾在福建省委宣傳部任職,因為工作關系常來泉州,對泉州的“海絲”文化有一定了解。之后不久,袁大使便調離福建,沒想到幾十年后,袁大使遠在異國他鄉(xiāng)還情牽泉州。正是袁大使的這份熱情和細心,成就了今天的“海絲”泉州。要不然,泉州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還一直被掩蓋在歷史的長河里,不為世人所知。
毛遂自薦,泉州感動國內外官員
袁大使的來信,對于泉州來說,無疑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喜訊。海交館立即組織了一批歷史文化工作者,在20天內趕出了一本介紹“海絲”文化研究的書籍,對泉州的海上交通史作了詳細的介紹。
當年,王館長全程組織和參與了此事。他說趕寫的那本書書名很長、很特別,叫做《為了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的圓滿成功》。研究者們在書中明確提出:聯(lián)合國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如果沒有泉州參與,就等于陸上絲綢之路沒有西安一樣,是令人遺憾的。書中大量介紹了泉州豐富的海交文物,還附送了世界各國海交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資料。整理成冊的書及錄像等材料,被送到此次國際考察活動的“中國委員會”,即中國教科文組織手里。
王館長說,不論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西安、蘭州,還是海上的廣州,沒有一個是“自己找上門的”。泉州的“毛遂自薦”,引起了中央有關部門的極大興趣,也感動了許多專家。時任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的陳高華先生,恰好是這次考察活動的咨詢委員會委員,他也被泉州人的熱情所感動,為把泉州列為考察點積極奔走。
1989年3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再次召開會議,確定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點,陳高華先生在會上提出中國政府要求增加一個考察點———泉州。結果之好出乎人們的預料,不但所有與會委員一致通過,而且還表示將所有活動及學術研討會放在泉州舉行。
泉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至今仍擁有眾多十分珍貴的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古跡,造就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海絲”文化。
泉州的東西雙塔、洛陽橋、安平橋等古建筑,以其宏偉的外形和豐富的內涵展示了一個時代的燦爛文明。泉州的清凈寺、圣墓、老君造像等宗教勝跡,都用無聲而有形的語言述說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
泉州的宋代古船、九日祈風石刻、鄭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見證泉州曾經有過的中外經貿文化交流的昌盛繁榮。所有這些,讓人沐唐律宋韻之遺風,發(fā)思古之幽情。
還有泉州南音、木偶等。
泉州崇福寺—— 南天春意盎然一塵不染菩提地; (歲次仲夏已卯元月) 焚剎秋英含秀萬法盡歸般若門。
(陳珍珍/敬撰 陳詳耀/敬書) 佛國名城晨鐘暮鼓聲聲振徹華藏界; (崇福沙門常覺/敬撰) 松灣古地斜塔長垣處處蘊涵妙法門。 (歲次已卯七月周昆民/書) 自古溫陵稱三巨剎; (已卯仲夏林子青/靜撰) 而今崇福重現(xiàn)精藍。
(泉郡林劍漢/敬書) 百世滄桑稱得松灣古禪意; (歲次已卯常覺/敬撰并立) 千年斗換但聞崇福新焚音。 (林漢宗/敬書于古溫陵) 步入清凈之地應將塵念放下; (崇福寺山門中華丁丑年) 遠觀紛擾世界須抱悲愿消融。
(瑞今/撰 傅源/書) 泉州東湖公園—— 錦鯉含珠飛鳳下田,十里湖山舒望眼; 玉球動石刺桐為郭,千秋風物入吟懷。 州通各國口岸,道如蒼龍跨海; 湖踞名城東門,形似赤鯉吐珠。
斯湖為游觀勝景; 此地乃息養(yǎng)名臣。 唐賢作記,宋守題詞,遙想歷朝俊杰; 晉水流徽,泉山毓秀,佇看濱海晴川。
泉州后城旅游文化街—— 千絲裊娜,小橋流水藏春色; (歲次壬午桂月) 百藝煒煌,大匠運斤振夏聲。 (香江秦嶺雪/撰 溫陵執(zhí)節(jié)棣之/書) 教通漢回,清真寺早傳中外; (公元二零零二年) 節(jié)仰關岳,忠義祠崇歷古今。
(陳詳耀/撰并書) 南渡衣冠留晉俗; (郁達夫詠泉州詩) 四門詞賦壯唐猷。 (辛已年初夏條巖左/筆) 遠客幽懷,無忘華堂燕子; (秦嶺雪為后城文化街撰) 游人雅意,共賞閩海潮音。
(辛已初冬懷曄/書) 開閣飛天迎群英; 放舟越海交諸國。 市舶通瀛著宋元,承先啟后; (公元二零零一年) 文風濱海稱鄒魯,炳舊開新。
(陳詳耀/撰并書) 泉州狀元街—— 歐陽之后六人亞魁帝榜; (南宋祝穆/撰) 曾公以來四相輔治龍池。 (丁丑清和二月劉炳森/書) 龍?zhí)扉T帝臥鳳閣; 桂生高嶺蓮出綠波。
(莊佼元) 事業(yè)經邦,閩海賢才升氣運; (朱熹/撰) 文筆蓋國,溫陵甲第破天荒。 清紫蔡羅鐘間氣; 蒙存淺達有遺書。
八閩形勝無雙地; 四海人文第一邦。 泉州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 蘭陵古錫傳泉郡; 梅里肇基衍晉江。
東觀讀書榮分雕錦; 西臺執(zhí)法望重豸冠。 祖溯延陵,派別支分歸一本; 祠從南岳,地靈人杰奠千秋。
文物重光凝合族; 名祠振彩耀聯(lián)宗。 泉州溫陵美食街—— 蕃客西來,盡有奇珍驚海北; 晉人南渡,曾攜鄉(xiāng)味過江東。
(秦嶺雪/撰 陳詳耀/書) 小天地大場合,留我一席; 品人物說古今,飲他幾杯。 (許書紀/撰 陳懷曄/書) 此處有家鄉(xiāng)風月; (已卯年嘉平為溫陵美食街書前人句) 舉杯是故土鄉(xiāng)情。
(棣之) 左傳云:養(yǎng)福書范之福,身其康養(yǎng)者以之; 禮記曰:期頤易卦之頤,口自實期焉而已。 (頤性老人書) 泉州棋盤園—— 名郡古園呈異彩; (一九九七年清秋) 盛時舊巷變新顏。
(陳一鳴/撰 林聰權/書) 泉州花橋慈濟宮—— 保健醫(yī)靈,大道通仙道; 生平慈濟,帝心即佛心。 (弟子張青郎/敬) 泉州東街—— 繡柱飛甍絲路千秋,重來喜海客摩肩珠璣照市; (一九九七年七月為東街重建) 紅磚白石春風十里,此去看荷花映日翠浪搖空。
(香江秦嶺雪/撰 溫陵陳懷曄/書。
描寫泉州的詩句1.《送顧泉州與新》明朝·邵寶一時三守邑多賢,佳報先從海上傳。
直諫曾驚他日震,清修應比此傳泉。鳳凰儀羽非無地,黍稷馨香是有年。
五馬雙旌元貴重,朝廷異數(shù)況高懸。2.《題泉州延福寺壁》宋朝·曹勛春深猶未試春衣,漠漠輕寒酒力微。
堪笑楊花太輕薄,淡煙細雨不教肥。3.《泉州驛別太守契世玉》元朝·貢師泰老夫欲起猶便睡,候吏頻催卻治行。
萬里煙云隨驥足,五更風雨雜雞聲。乾坤笑我應無補,江海逢君倍有情。
且解金魚沽別酒,洛陽橋下正潮平。4.《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陽日贈酒》唐朝·秦系欲強登高無力也,籬邊黃菊為誰開。
共知不是潯陽郡,那得王弘送酒來。5.《送從弟歸泉州》唐朝·許棠問省歸南服,懸帆任北風。
何山猶見雪,半路已無鴻。 瘴雜春云重,星垂夜???。
往來如不住,亦是一年中。6.《泉州王道友舍簟乞頌》宋朝·釋正覺秋入眠床水一方,江湖風月坐來涼。
浮浮爽氣仙游去,身在蒼煙白鳥行。7.《泉州安靜堂》宋朝·蔡襄庭松永晝囀春禽,天氣初晴又半陰。
惆悵此生多病惱,正看行樂獨傷心。8.《別蕭挺之泉州二首·八葉今成九》宋朝·楊萬里八葉今成九,一枝誰敢雙?野人應補外,賢者亦為邦。
夾岸梅臨水,孤帆雪涌江。別愁才半掬,不遣我心降。
9.《泉州貢院舉梁八詠·明年丹詔下楓宸》宋朝·真德秀明年丹詔下楓宸,定有英材起海瀕。勉取梁公舊衣缽,從今人說兩庚辰。
10.《送泉州李使君之任李使君赴泉州》唐朝·包何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漢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執(zhí)玉來朝遠,還珠入貢頻。連年不見雪,到處即行春。
11.《寄泉州孝忠光禪師》宋朝·李邴曩歲曾經度厄津,深將法力荷云門。如今稍覺神明復,擬欲酬師不報恩。
陳泗東祖籍金門,出生在泉州,乃書香世家。
他的祖父陳師海、父親陳仲瑾是晚清舉人,他的外曾祖許祖淳為泉州光祿卿許邦光之子,官任刑部郎,曾應金門呂世宜聘請主講“浯江書院”。他寫得一首好詩,20歲就被人譽為才子。
87年他恢復原祖籍地金門身份時曾寫下三首七絕《懷鄉(xiāng)》 1、吾家本在浯洲居,奕世務農更業(yè)漁。 流落郡城人不識,簞瓢陋巷誦詩書。
2、父祖蟬聯(lián)宴鹿鳴,馨香俎豆最關情。 秋風送客浯江渡,憂記當年衣錦榮。
3、鐸聲自古振金門,講學談經禮義存。 清水巖:位于安溪縣蓬萊鎮(zhèn)蓬萊山麓,始建于北宋元豐6年(公元1083年),明嘉靖43年(公元1564年)重修。
巖宇依山而建呈三層樓閣式,有“泉石無雙地,蓬萊第一峰”之譽。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聞說儒師開絳帳,絲蔓長手衍兒孫。 草庵摩尼教遺址 類 別: 名山勝水 地 址: 泉州市區(qū)南門外19公里的晉江余店蘇內村 距泉州市區(qū)南門外19公里的晉江余店蘇內村,有一座萬山峰,又名萬石山、華表山,為我國僅存完整的摩尼教遺址。
因古用草構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創(chuàng)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倫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為信仰基礎,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倫的宗教思想,創(chuàng)立了摩尼教。
其教于唐代傳入泉州,稱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凈,反對黑暗和壓迫?,F(xiàn)代遺址為元代建筑物,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宋代摩尼教已在這里活動。
明代禁絕,此處鄉(xiāng)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摩尼教寺緊依華表山麓,內有僧尼住持,原來庵前還有一座佛教寺,已廢,近年又重建,煥然一新。
花木、果樹相映,風景十分優(yōu)美清凈,為一番別致景色。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為石構單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闊三開間,間寬1·67米,進深二間3.04米,屋檐下用橫梁單排華拱承托屋蓋,簡單古樸。
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庵內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圓圈淺龕,直徑1.68米,坐像身長1.52米,寬0.83米,頭部比較特別。 呈現(xiàn)輝綠巖(青斗石)顏色,長方形面孔0.32X0. 25米,背有毫光射紋飾,呈現(xiàn)花崗巖石質,散發(fā)披肩,端坐蓮壇,面相圓潤,眉彎稍為隆起,嘴唇薄,嘴角線深顯,形成下額圓突,顯得安祥自如;身穿寬袖僧衣,胸襟打結帶,無扣,結帶用圓飾套束蝴蝶形,而向兩側下垂于腳部,雙手相疊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態(tài)莊嚴慈善,衣褶簡樸流暢,用對稱的紋飾表現(xiàn)時代風格。
這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佛龕的左上角陰刻一段文字“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舍本師圣像,祈薦考(女比)早生佛地者。
至元五年戌月日記”。五行楷書,34字,字徑2. 5X2.5厘米。
在右上角還有陰刻比較粗糙的文字“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女比)郭氏五九太孺,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p>
這些文字價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證,非常可貴,同時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歷史材料。 在這草庵遺址前端的20米處,曾經出土一塊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殘瓷片。
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徑18.5厘米,高6.5厘米,碗內底部在燒制時便刻有“明教會”三字,字徑6.5厘米左右,其他殘瓷片同樣分別刻有“明”、“教”、“會”三個字樣,這是當時泉州明教會活動情況的重要發(fā)現(xiàn)。宋未元初時燒制這種黑釉碗,在晉江磁灶為數(shù)較多,泉州市區(qū)近郊也有同類型的發(fā)現(xiàn),說明羅山草庵摩尼教遺址的文字記載與黑釉“明教會”的瓷碗相印證。
泉州的摩尼教活動于元代是比較公開性的。說明泉州的明教是以佛為崇拜而盛行的。
據(jù)傳有泉州十八位讀書士子住于草庵勤奮讀書,常于此顯現(xiàn)佛的形象,說是文殊菩薩的顯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兩側有弘一法師手書木刻對聯(lián)“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顯影”,“史乘記載于此有名賢讀書”。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奪取政權,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國號,但是又擔心明教威脅他的統(tǒng)治,即所謂“又嫌其教門上逼國號,寅其徒,毀其宮”。
所以明初明教極盛一時又轉入秘密活動,融合于道、佛教的民間崇拜。但仍于明正統(tǒng)年刻摩尼教的教義信條(稱“四位-體”)于摩崖上: 勸 念 清凈光明,大力智慧。
無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統(tǒng)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書立。
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泉州還有兩位著名詩人游覽草庵題詩于此: 黃克晦(公元1524一1590,號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詩善書畫,著有《吾 野詩集》等) 《萬石峰草庵得家字》 結伴遙尋太乙家,峨峨萬石映孤霞。 坐中峰勢天西側,衣上夢陰日半斜。
風榭無人飄翠瓦,云巖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駐蘇杭鶴,靜閉閑房共轉砂。
詩人黃鳳翔(1538-1614,號儀庭,止庵。泉州市區(qū)人,名士名宦) 《秋訪草庵》 琳宮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氣澄。
細草久湮仙峽路,斜暉暫作佛壇燈。 竹邊泉脈鄰丹灶,沿里云根蔓綠藤。
飄瓦頹垣君莫問,蕭然一榻便崚嶒。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