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日:和全國都一樣,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lián),串門什么的。
晚上守歲之后還要吃一次餃子。飲食:特色————當當當當~~~~酸菜。
這個是別的地方?jīng)]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時候買許多白菜(也有大頭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趕緊,放進缸里,撒上鹽,密封。
一直到一個月左右。東北人愛吃燉菜。
因為天氣冷。還有人參,鹿茸。
這是特色嘛~東北菜量大,味道重。還有蘑菇,野菜。
東北人喜歡吃面條,生蔬菜蘸大醬。最喜歡餃子。
各種餡的。還有殺豬菜。
比如血腸。殺豬菜都要用剛剛殺死的豬做。
生活:用芴嚕草做鋪蓋。既暖和,又可以用來防潮。
在晚飯后,老年人喜歡聚集在一起,扭秧歌。還看二人轉(zhuǎn)。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zhuǎn)”。東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
長春還被評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讓我再想想還有什么……其實我就是長春人…… 飲食方面:吃燉菜,喜辣味(受俄羅斯影響合氣候原因,口味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與朝鮮飲食相似),東北大餃子馳名。
休閑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觀看二人轉(zhuǎn),東北的小品(與南派小品形成我國兩大小品派系,目前東北一派成為主流)。東北二人轉(zhuǎn),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唱蹦子、吉劇、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
是由東北民歌演變而來的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二人轉(zhuǎn)屬走唱類曲藝,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nèi)蒙東部三盟一市。
雖然二人轉(zhuǎn)偶爾會有些低俗的詞句和動作,但還是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的。因此,現(xiàn)代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對二人轉(zhuǎn)如此評價:她好像一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yōu)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說是帶刺兒的玫瑰花。
二人轉(zhuǎn)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是在東北地區(qū)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fā)展歷史。是東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種民間文化。
在東北,上自七、八十歲老人,下到幾歲孩子,都會唱上幾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廂記》、《豬八戒背媳婦》、二人轉(zhuǎn)小帽等。唱二人轉(zhuǎn),幾乎是東北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東北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
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nóng)民的喜愛。二人轉(zhuǎn)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
最初的二人轉(zhuǎn),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diào)(俗稱“小秧”),后來,隨著關內(nèi)居民的增多,加上長期以來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二人轉(zhuǎn)的內(nèi)涵。在原來的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同時揉進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間小唱逐漸演變而成,因此表演形式與唱腔非常豐富。
在民間中流傳著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傳”的說法,可見“二人轉(zhuǎn)”在群眾中的影響之深??梢哉f,二人轉(zhuǎn)最能體現(xiàn)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
二人轉(zhuǎn)最初就來源于地頭文化,過去的東北農(nóng)村,文化生活很貧乏,在田間地頭,隨意一塊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暢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轉(zhuǎn)給寂靜的山村帶來了歡樂。那些動作比如扔手絹,轉(zhuǎn)扇子、互相打情罵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種發(fā)泄,一種隨意。
東北人生來強壯,過去靠游牧或漁獵生存,放蕩不羈的性格使人們可以無所避諱地談性。東北的冬季十分漫長,農(nóng)民只好坐在炕頭上磨嘴皮子,這時“葷段子”就成了他們插科打諢的作料。
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轉(zhuǎn)里就有很多“葷性”,“葷口”,演員在臺上口無遮攔率性而為,“葷嗑”、“粉詞”滿天飛,用以吸引觀眾。甚至有人說,二人轉(zhuǎn)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一盤“農(nóng)家菜”,是東北民風民俗的一種體現(xiàn)。
如果二人轉(zhuǎn)沒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轉(zhuǎn)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農(nóng)村廣大市場,也不能稱之為二人轉(zhuǎn)了。二人轉(zhuǎn)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
基本曲調(diào)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四平調(diào)”、“十三咳”、“紅柳子”、“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diào)”等。常演節(jié)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游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游春》等。
原生態(tài)的二人轉(zhuǎn)被稱為“黃色”二人轉(zhuǎn),經(jīng)過改造的二人轉(zhuǎn)被稱為“綠色”二人轉(zhuǎn)。但東北人卻認為,二人轉(zhuǎn)最搶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帶點色的段子在二人轉(zhuǎn)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羈,又讓初來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紅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絕,咧嘴兒會心一笑。
一笑之際,徹底放松,臺下的觀眾在笑聲中顯露了其生活真實的一面,二人轉(zhuǎn)毫不掩飾它徹底的娛樂精神。二人轉(zhuǎn)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
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zhuǎn)”;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還有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xiàn)在舞。
我家的春節(jié) 1.街上的人行色匆匆,大包小包地往家里提,小販們也掛出了紅紅的春聯(lián)和福字。
過年前夕,許多人都十分忙。許多去外地打工的人都帶著大包小包的年貨,向家走去。
大年三十的晚上,媽媽就在廚房做著香噴噴的年夜飯。而我卻守候著電視機前,等待著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開始。
我喜愛的春晚終于開始了,媽媽的飯菜也準備的差不多了。哇!這一天終于來了!我們立刻開始吃飯了。
我先夾了一個白菜餡的餃子,特別好吃,接著媽媽給我夾了一個海鮮味的,我搖搖頭:“媽媽,我不喜歡這個味道!”媽媽非讓我吃,還笑著說:“這個餃子最甜!”我咬了一口,見一塊水果糖在口中,酸甜可口,好吃極了!原來如果吃到了帶糖的餃子,這一年都會幸福甜蜜的。在不知不覺中新年到了,我們歡呼起來。
初一的一大早我就被鞭炮聲吵醒了。 鞭炮四響,禮花沖天,大家的歡聲笑語增添了過年的氣氛,本是熱鬧的街道變得冷清,傳統(tǒng)的春節(jié)就這樣年復一年,一代人傳一代人的延續(xù)著…… 最值得我高興的不僅僅是在過年的時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為重要的是能夠收到家人給的壓歲錢,收壓歲錢也可以說是收紅包,因為紅色象征活力、愉快與好運。
燈火通明的居民區(qū)家家戶戶貼上了春聯(lián),請來了門神和財神以求全家人幸福安康,也寄予了新年的希望。 2.在我的記憶中,每年的春節(jié)都是差不多的,熱鬧、喜慶而祥和。
春節(jié)的前幾天,是大人們最忙的時候,張羅這張羅那,但是,卻是我們小孩子最憧憬的時候。爸爸媽媽買了許多好吃的,而臥卻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便急切地盼望著春節(jié)的到來。
除夕那一天晚上,當然也是我家最開心的時候,全家三口人一齊靜靜地看著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偶爾外面?zhèn)鱽韼茁暠夼诼?,也會覺得特別有趣。電視里搞笑的小品,優(yōu)美的舞蹈常常逗得我們哈哈大笑,這笑聲伴隨著窗外的鞭炮聲,顯得氣氛愈加歡樂。
終于要正式過年了,拜年就是我們一家首要的任務了。每到一家,我都要說上一句吉祥話,如:“新年快樂”、“恭喜發(fā)財”等等,而爸爸媽媽則送上一份拜年時必備的禮品,主人則會拿出一個紅包遞給我,這是我最高興的事了,于是心里盤算著這錢該怎么用,買些零食?或是文具?買點玩的也不錯,誰知一回到家就被“無情”的媽媽給收了去,我只好無奈地把這些個幻想的泡泡給吹滅了。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就到處做客,豐盛的飯菜,炫麗的燈光,大人們喝酒時的祝福包圍住了我,而我呢?則和哥哥一人拿來一大瓶飲料,東東快快地喝了個夠,哪曉得一會兒我的肚子便疼的厲害,難受極了,后悔啊。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我已經(jīng)上學了,新學年的開始,將意味著春節(jié)的結束,但在這一天,我們家還是要吃元宵的,過年的氣氛絲毫沒有減弱,照舊的笑聲,照舊的喜慶,照舊的開心。
就這樣,快樂的春節(jié)過去了,每當細細回想是,總會不禁笑出聲來…… 3.照家鄉(xiāng)的老規(guī)矩,春節(jié)差不多從臘月二十三日開始。 這天,是家鄉(xiāng)過小年的日子,說是小年,不如說是過春節(jié)的彩排。
晚上,天一擦黑,就聽見一陣陣鞭炮聲響起,這是要吃水餃了,每一年的這天吃睡覺之前都要放鞭炮,再燒些紙錢送灶王爺上天,干完這些才能吃水餃。每當這一天晚上,村子里就會傳出一陣陣參差不齊的鞭炮聲,那聲音直沖云天。
這天還要把屋子整理好,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 臘月三十也就是家鄉(xiāng)人口中的大年了,這天中午十二點,家家戶戶貼對聯(lián)。
晚上全家人坐在桌子上吃一頓團圓飯,吃晚飯,家里的男人們就去別人家拜早年,女人們在家里等待別人拜年。春節(jié)晚會開始的時候,家家戶戶也都開始包水餃了,但都在炕上包,邊包水餃邊等待。
包完水餃,就一起圍坐在電視前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了,睡覺要等到晚上十二點時才能吃,吃完水餃才能睡。 正月初一早晨,人們穿上新衣,這時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因為這時要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要壓歲錢了,收完了壓歲錢,就一起出去拜年,到那家串串,到那家走走,拜完之后就在家里等待別人來拜年。
過完春節(jié)后的幾天更不能閑著了,還要到別的親戚家這樣子來回走動,晚上還要請在村子里的長輩吃飯。初二晚上包好水餃,凌晨四五點鐘去給死去的親人上墳。
春節(jié)后的幾天晚上村里開著路燈,小孩子們都出去放各種禮花。 這種日子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五,這天必須要吃元宵,晚上全村一起放禮花,各種各樣的禮花在天空中呈現(xiàn)出來,給蔚藍的天空添上了幾筆彩色。
春節(jié)直到正月十五結束,春節(jié)過去之后,天氣逐漸變暖,孩子們開始上學,大家又開始為新的一年忙碌起來。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
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jié)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是人們?yōu)榱藨c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
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并同當?shù)氐臐h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jié)日開齋節(jié)(也叫肉孜節(jié)),又稱大開齋。
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
解放后,國務院把開齋節(jié)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qū)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節(jié)日較多,除傳統(tǒng)年節(jié)、祭祀節(jié)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jié)日,苗族有很多節(jié)日,但各地區(qū)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tǒng)節(jié)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jié)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jié)是最盛大的節(jié)日,這一節(jié)日傣語稱“??北冗~”。
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F(xiàn)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jié)慶活動的主要內(nèi)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后因戰(zhàn)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qū)定居下來。
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jié)日:主要節(jié)日有闊時節(jié)(12月20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火把節(jié)、收獲節(jié)、中秋節(jié)、澡塘會、刀桿節(jié)等。
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jié)”扣人心弦,據(jù)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
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xiàn)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tǒng)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
藏族的民間節(jié)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jié)、浴佛節(jié)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余種自稱。
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僮族”,后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云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jié)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jié)等,最隆重的節(jié)日莫過于春節(jié),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jié)、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qū)。
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jié)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
這五大節(jié)日是:元日(春節(jié))、上元(元宵節(jié))、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tǒng)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nèi)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包括十多個族群?!案呱阶濉边@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
高山族地區(qū)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jié)日很多。
他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jié)”、“豐收祭”、“收獲節(jié)”等,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jié)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zhuǎn)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凹{”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zhuǎn)山節(jié)”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時稱“樸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于居住的地區(qū)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
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意愿,統(tǒng)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
其中最具特色的節(jié)祭日有:年節(jié)、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jié)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jié)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國云南境內(nèi)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
我們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文明而不絕。翻開歷史,我們會立刻想到那些名人,我們還會歷數(shù)那些戰(zhàn)功卓著的將軍,在那些將軍的背后,我們一般會聯(lián)想到還有成千上萬平民出身的普通士兵,戰(zhàn)斗時他們流血犧牲,戍守時則在饑寒交迫中倍受煎熬?,F(xiàn)在,透過搗衣聲,我們才注意到在那些士兵背后,是一個個緊咬牙關獨撐全家生活的古代婦女。由此我們可以斷言,至少有那么幾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是被無數(shù)個婦女柔弱的肩膀抗著走過來的。
歷史走到了二十一世紀,千年搗衣聲已經(jīng)漸行漸遠,我們還應該能聽到那正在遠去的搗衣聲,還應該能夠從那響成一片的搗衣聲中回味出什么。什么東西呢?讓我們傾聽搗衣聲吧:篤,篤,篤……
端午節(jié)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艾節(jié)、端五、重午、午日、夏節(jié)。
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jié)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jié),大家知道端午節(jié)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
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
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
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我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楚人因為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qū)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jié)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
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qū)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qū)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jié)的活動可真多呀。
這個假期真是喜事連連,因為多了個春節(jié)。
春節(jié)到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lián)、買年貨……忙的不可開交。我們家也忙著打掃屋子,準備過春節(jié)。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終于迎來了大年三十。一大清早,就有人開始放鞭炮,熱熱鬧鬧的。
傍晚,太陽向大地看了最后一眼,然后閉上眼睛,慢慢躲到山后。夜幕悄悄降臨,給天空蒙上了一層黑紗,晚上,萬家燈火,萬家歡樂。
爺爺邀請了我們一家和姐姐一家,高高興興的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聊聊過去一年發(fā)生的難忘事和收獲,展望一下未來等等。 吃完團圓飯后,我們就開始守年歲了。
大約7點鐘,《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開始了,我們一家坐在電視機前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耳邊還不時傳來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晚會節(jié)目很精彩:有優(yōu)美動聽的歌曲,有幽默風趣的小品,還有滑稽逗人的相聲……節(jié)目是豐富多彩,看得我眼花繚亂。
快到零點的時候,我和爸爸一口氣沖到了陽臺,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煙花。“當當當……”新年的鐘聲響起了,煙花和爆竹便齊鳴起來。
我和爸爸點燃了煙花筒,說時遲,那時快,只聽見“轟”的一聲巨響,一顆煙花彈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間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煙花仿佛是一朵美麗的蓮花在空中展開了花瓣,這時,一顆顆煙花又從煙花筒中噴發(fā),像無數(shù)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在天空中一閃而過……天空中還閃爍著其他的煙火,它們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顆顆流星,有的如一朵朵菊花,有的如一條條瀑布……讓我目不暇接。一聲聲響亮的爆竹聲,一朵朵光芒四射、燦爛無比的煙花,在天空中飛舞、閃耀著。
這些煙花,各式各樣,五光十色,把天空點綴成一朵鮮花,夜空頓時變得光彩奪目。此時的常熟,被笑聲、鞭炮聲、喊聲、樂曲聲合成的旋律包圍著,真是熱鬧非凡! 今年的春節(jié)真是快樂,讓我不禁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1、相信今年的春節(jié)一定是我最難忘的春節(jié),我永遠會記得今年的春節(jié)。
2、一眨眼,春節(jié)悄悄地過去了,大人和孩子們在這喜慶而熱鬧的節(jié)日里又迎來新的一年,這就是我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在這里,祝福家鄉(xiāng)越來越紅火,祝福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3、“爆竹聲中一歲除”,新的一年又過去了。我愛放煙花,更愛美好的春節(jié)。
4、夜幕漸漸地降臨了。當我抬頭仰望夜空時,許多煙花陸續(xù)射入天空,五顏六色的煙花結成彩,天空被裝點得五光十色。我上了屋頂,鳥瞰下方,家家戶戶燈火通明。仿佛全世界都被光明籠罩著。2017年到來了。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寫作基礎 | 作文指導 |
寫作經(jīng)驗 | 寫作方法 |
文學常識 |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