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胸鸚鵡:別名大緋胸鸚鵡_小緋胸鸚鵡,為鸚形目、鸚鵡科、鸚鵡屬鳥類,原產于中南半島各國到馬來西亞中部,包括印度北部、尼泊爾、緬甸、中國(廣西、廣東、海南島)、泰國、越南、柬埔寨、印尼的婆羅洲南部與爪哇群島。多棲息于海撥不高的山麓林帶、開闊林區(qū),也會棲息紅樹林區(qū)、椰子樹林區(qū)、農耕區(qū)、公園、花園和郊區(qū)等地。1758年命名,共8個亞種。我國野外數量最多、較為常見的品種,但由于它所棲息的森林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再加上過度捕獵,數量已有明顯下降,亟待加強保護工作。
頭葡萄灰色,眼周沾綠色,前額有一窄的黑帶延伸至兩眼。下嘴基部兩側各有一黑色寬帶斑向后斜伸至頸側。是樹棲鳥類,善攀緣,嘴腳并用。喜鳴叫,聲音粗厲響亮,經訓練后,能模仿人言。
緋胸鸚鵡形態(tài)特征 >
頭體長26-36cm,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jié),喙基部具有臘膜。上體綠色,頦白色,喉和胸葡萄紅色或磚紅色。后頸及頸側輝綠色,背、肩、內側覆羽和內側飛羽青銅色,具金屬綠色光澤,羽端具暗色蟲蠹狀斑。大部份被人看見都是低飛于樹林間或是前往鄉(xiāng)村地區(qū),到了目的地就會棲息于高大的樹枝上,飛翔的時候相當吵雜,只有覓食的時候會很安靜。
緋胸鸚鵡生活習性 >
日行群居性,常十余只至數十只成群活動,夜間與八哥、鴉類混群棲于樹上。有遷移的習性,遷移的地點完全視食物充足與否決定,偶爾會和同屬中的灰頭鸚鵡一起集結前往稻田覓食,它們飛行的速度比同屬中所有的鸚鵡都慢,鳴聲粗厲響亮,甚為嘈雜。
緋胸鸚鵡飼養(yǎng)方法 >
易于飼養(yǎng),飼料可用稻子、苧麻籽、葵花籽(或花生)按7:2:1混合做為主食,以各種水果和蔬菜為副食,并常給鮮綠樹枝、砂粒和紅粘土,任其自選。冬季稍提高脂肪性飼料的比例,育雛期補喂熟雞蛋。水果和蔬菜切成方塊或小段喂給,喂前用高錳酸鉀水消毒、洗凈,吃剩下的要及時取出。架養(yǎng)時要拴住腳,腳鏈宜輕而結實,要經常檢查?;\舍飼養(yǎng)、底宜鋪細砂,便于地面行走,也有利于清掃。每天清理吃剩下的食物,糞便可每周清理兩次。
緋胸鸚鵡雌雄分辨 >
雄鳥虹膜黃色,雌鳥黃白色。雄鳥上嘴大都珊瑚紅色,先端象牙色。雌鳥嘴黑褐色,腳暗黃綠色或石板黃色。雌鳥頭較藍灰,喉、胸橙紅色,缺少紫灰色沾染,中央尾羽一般較雄鳥為短。幼鳥頭葡萄棕色,額沾紫灰色,頭頂以下逐漸變?yōu)榫G色。
緋胸鸚鵡繁殖方式 >
繁殖季節(jié)依照不同緯度和氣候在各地均有所不同。在印度、緬甸、安達曼群島的繁殖季為12月到隔年4月。在爪哇島除了4月整年都可以繁殖。在中國是每年的3-5月,會在空心的樹干或是枯死的樹洞中筑巢,啄木鳥和巨嘴鳥使用過的巢也是其筑巢的理想地點。每窩產卵3-4枚,卵的顏色為白色。孵化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為28天。緋胸鸚鵡的雛鳥是晚成性,大約經過親鳥50天的喂養(yǎng)才能飛翔。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