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識點歸納總結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2、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tài)的物質(zhì)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fā)展變化。 3、天體的分類:星云、恒星、行星、衛(wèi)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zhì)。
4、天體系統(tǒng)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tǒng)。 5、天體系統(tǒng)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6、日地平均距離:1.496億千米。
7、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征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現(xiàn)和進化的原因:光照條件、穩(wěn)定的宇宙環(huán)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tài)水。 10、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11、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反應。 12、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huán)、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13、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16、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17、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chǎn)生磁暴現(xiàn)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19、月相變化規(guī)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 20、星期的由來:朔望兩弦四相。 21、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1957年10月,原蘇聯(lián)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上天。
22、空間開發(fā)階段的開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飛機試航成功。 23、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史:1970年“東方紅”一號、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
24、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chǎn)資源。 25、保護宇宙環(huán)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 28、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經(jīng)線和經(jīng)度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jīng)線組成一個經(jīng)線圈。
30、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jīng)20°和東經(jīng)160°的經(jīng)線圈。 31、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32、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33、本初子午線0°經(jīng)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斷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35、東西方向的判斷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 36、東西經(jīng)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jīng),減小的是西經(jīng)。
37、南北緯的判斷度數(shù)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38、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
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39、地球自轉的周期恒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
40、地球自轉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41、地球公轉的軌道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42、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43、地球公轉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44、地球公轉的速度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45、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46、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47、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48、地方時的計算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鐘。
49、已知經(jīng)度求時區(qū)數(shù)經(jīng)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區(qū)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qū),時刻增大1個小時。
51、北京時間以東八區(qū)(120°E地方時)為標準時間。 52、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準時。
53、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jīng)線(理論上),不通過陸地(實際)。 5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陽直射點的判斷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jīng)線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jīng)線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jīng)線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
太多了,給你個網(wǎng)址,你看一下高考地理知識點歸納總結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2、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tài)的物質(zhì)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fā)展變化。 3、天體的分類:星云、恒星、行星、衛(wèi)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zhì)。
4、天體系統(tǒng)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tǒng)。 5、天體系統(tǒng)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6、日地平均距離:1.496億千米。
7、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⒛就撂旌Z?。 8、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征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現(xiàn)和進化的原因:光照條件、穩(wěn)定的宇宙環(huán)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tài)水。 10、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11、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反應。 12、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huán)、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13、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16、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17、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chǎn)生磁暴現(xiàn)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19、月相變化規(guī)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 20、星期的由來:朔望兩弦四相。 21、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1957年10月,原蘇聯(lián)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上天。
22、空間開發(fā)階段的開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飛機試航成功。 23、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史:1970年“東方紅”一號、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
24、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chǎn)資源。 25、保護宇宙環(huán)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 28、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經(jīng)線和經(jīng)度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jīng)線組成一個經(jīng)線圈。
30、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jīng)20°和東經(jīng)160°的經(jīng)線圈。 31、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32、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33、本初子午線0°經(jīng)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斷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35、東西方向的判斷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 36、東西經(jīng)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jīng),減小的是西經(jīng)。
37、南北緯的判斷度數(shù)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38、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
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39、地球自轉的周期恒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
40、地球自轉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41、地球公轉的軌道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42、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43、地球公轉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44、地球公轉的速度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45、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46、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47、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48、地方時的計算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鐘。
2009-11-10 16:48 回復中學生加油站2位粉絲3樓49、已知經(jīng)度求時區(qū)數(shù)經(jīng)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區(qū)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qū),時刻增大1個小時。
51、北京時間以東八區(qū)(120°E地方時)為標準時間。 52、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準時。
53、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jīng)線(理論上),不通過陸地(實際)。 5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陽直射點的判斷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jīng)線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jīng)線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jīng)線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jīng)線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側視圖的判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63、地球俯視圖的判讀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極。
64、晝夜長短的計算:以晝弧長度為依據(jù),每15度為1小時。 65、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根據(jù)晝長以標準日出(6時)和標準日落(18時)前后推算。
66、晝夜長短的判斷: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67、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68、。
一、前提——熟悉區(qū)域地理,掌握雙基和主干知識進行地理主觀性試題答題能力提升專題講練的前提是在對地理學科的區(qū)域地理,雙基和主干知識學習已經(jīng)完備后。
功夫在平時,能力的提升在三年功課的積累,也是高考備考的最后沖刺。二、基礎——明確高考22類地理常見簡答題標準答題思路三年功課的積累已經(jīng)見了無數(shù)的主觀性試題。
厚積薄發(f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有能者將高考22類地理常見簡答題標準答題思路歸納成輯,供參考。
當作我們提高解答主觀題性試答題能力單場廁渡丿盜搽醛敞互的起點。所以我們第一步便是熟讀該資料,掌握常規(guī)解題方法。
。
其實高考中高一上冊在考試中占比重最大,重點將氣候,還有時間的算法掌握好,還有就是洋流那章,記住幾張圖:(1)世界地圖、氣候分布圖、火山地震帶分布圖、洋流分布圖。其中世界地圖中最好是能將例如:"赤道,南北回歸線,本初子午線,180度經(jīng)線"東京120、90、60度和西經(jīng)60至90度的那些氣候、地理特征、地形,記下。最好結合所學的知識,帶問題看圖。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具體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世界地理部分
(1)能將各大洲的大體輪廓畫出來,能夠知道大體的走向,如北美是三眾,西邊有高大的科第勒拉山系,中部是大平原、東部較底的海岸山脈。
(2)氣候,如:亞洲東部太平洋沿岸氣候從南向北分別是:熱帶季風、亞熱帶季風、溫帶季風、極地氣候;內(nèi)陸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草原氣候。及成因。重點記住地中海氣候,熱帶季風與熱帶草原的氣候的降雨柱狀的區(qū)別。將不符合氣候分布規(guī)律的特殊氣候記住與常規(guī)的加以比較,掌握成因。
(3)植被、人文,這里我就不一一的列舉了。
(4)洋流,有三圈環(huán)流,分別是低緯、中緯、高緯環(huán)流。北順南逆。寒暖流交匯形成的漁場。
(5)時間的換算,也就是時差的算法,東加西減,注意日界線,主要有180度經(jīng)線,還有就是24點(0:00)的線這是一個不確定的線,要看具體的題。
(6)等高線、等壓線,比例尺,陡崖、山谷、山脊、鞍部。
(7)天氣的判斷口訣:“低壓濕潤,高壓干,上升濕潤下沉干,東風濕潤信風干”,降雨的類型主要有:地形雨,鋒面雨,對流雨、臺風雨幾種及成因。
(8)影響地貌的:地質(zhì)作用、冰川作用等。
(9)環(huán)境問題、人口問題
第二、中國地理大體與世界地理差不多,不過要重點掌握:
(1)“秦嶺--淮河”一線,這個非常重要,它是很多東西的分界線,還有“騰沖--漠河”一線.(2)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因此,降雨量是由東向西遞減,所以其植被也從高大變?yōu)榘?
(3)由于氣溫由南向北遞減,所以熱量也遞減,植物的熟制也減少,植物的枝葉也由大變細。
(4)經(jīng)濟帶: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huán)渤海等。
(5)礦產(chǎn)主要:“西北、東北多石油,天然氣,山西、東北三省等地方的煤”等。
(6)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diào);治理長江、黃河的手段,大概就這些吧。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復習知識點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時間上的無始無終,空間上的無邊無際。
2.天體: ●概念:物質(zhì)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體、彗星以及一些星際物質(zhì)(如氣體、塵埃)。 ●天體系統(tǒng):各天體相互吸引、繞轉才形成天體系統(tǒng)。
●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 3.太陽系及其成員: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們的公轉運動共同特點: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又可以分為三類: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巨行星:木、土星 遠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帶: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記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燒,用小行星帶隔開)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離適中——適宜的溫度(2)質(zhì)量體積適宜——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3)地球內(nèi)部物質(zhì)運動、——水 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提供能量: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來源:內(nèi)部的核聚變。
●緯度差異熱量差異: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生物量多;反之。 2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外到內(nèi)分為:日冕(最外層)、色球、光球(太陽表面、最亮)。
●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太陽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標志,它是太陽活動最強烈的顯示。
●太陽風在日冕層;太陽風暴發(fā)生于太陽表面。 ●太陽活動的三大影響: (1)太陽電磁波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電磁場產(chǎn)生磁暴 (3)帶電粒子流進入大氣層產(chǎn)生極光。
●降水量與太陽黑子有一定相關系:(P12)1、3圖是正相關,2圖是負相關。 三、地球運動: 1.地球的運動:自轉和公轉。
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2.地球自轉: ●繞轉中心:地軸(它的北端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轉周期:恒星日(23時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陽日(24小時),360o59' ●自轉方向: 從北極上看地球自轉是逆時針,南極上看是順時針。
●角速度:除南北兩極點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為15o/h。 ●線速度:赤道最大(1667m/s),向兩極逐漸減小,兩極線速度為0。
3.地球公轉: ●繞轉中心:太陽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太陽周期) ●公轉軌道:橢圓形 近日點(1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大),遠日點(7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 注意:夏至日點在遠日點附近,冬至日點在近日點附近。
●黃赤交角(23026'):黃道面+赤道面 4. 地球運動的意義: ●自轉:產(chǎn)生晝夜更替、地方時、地轉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態(tài)(兩極稍扁,赤道略鼓) ●公轉:季節(jié)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和自轉產(chǎn)生:黃赤交角(23o26')。
5. 地球運動的計算: ●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其太陽高度為0。 晨線:由夜變?yōu)闀儭?/p>
昏線:由晝變?yōu)橐埂? ●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qū),每個時區(qū)跨經(jīng)度15o,相鄰兩個時區(qū)相差1小時。
解題的三個方法: (1)求時區(qū):時區(qū)序號=已知經(jīng)度/15o,余數(shù)7.5則整數(shù)+1為時區(qū)序號 (2)兩個時區(qū)之差:同區(qū)相減,異區(qū)相加 (3)“東加西減”:所求點在已知點以東用“+”,以西用“—” ●日界線:原則以180o經(jīng)線作為日界線,不過有些曲折。 從東十二區(qū)進入西十二區(qū)減一天;從西十二區(qū)進入東十二區(qū)加一天。
●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圖: ●解晝夜長短的三個方法: (1)求某地晝夜長短:過該點作緯線或緯線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晝長夜短,反之。 (2)某地晝長2 x,則日出為12:00—x,日落為:12:+x。
(3)春秋分日:晨昏線與經(jīng)線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題突破點:赤道終年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陽高度:H=90―∣(φ±λ)∣ 說明:φ為所求地緯度,λ為太陽直射點緯度.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時用φ-λ;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分別在南,北半球時用φ+λ: ●太陽直射點所在經(jīng)度的地方時為:12:00。 四、地球的圈層結構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為:縱波(P)和橫波(S)。
注意: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 橫波只能通過固體。
縱波波速比橫波快,所以一般在陸地上發(fā)生地震時先感覺到上下震動,然后才是左右震動;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動。 2.地球內(nèi)部圈層 ●從外到內(nèi)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地核。
●地殼與地幔之間是莫霍界面,地幔與地核之間是古登堡界面 ●軟流層:地震和巖漿的發(fā)源地。處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頂部。
●巖石圈:包括上地幔頂部和地殼。 3.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 熱力環(huán)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huán)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
高考地理知識點歸納總結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2、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tài)的物質(zhì)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fā)展變化。 3、天體的分類:星云、恒星、行星、衛(wèi)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zhì)。
4、天體系統(tǒng)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tǒng)。 5、天體系統(tǒng)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6、日地平均距離:1.496億千米。
7、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⒛就撂旌Z?。 8、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征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現(xiàn)和進化的原因:光照條件、穩(wěn)定的宇宙環(huán)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tài)水。 10、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11、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反應。 12、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huán)、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13、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16、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17、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chǎn)生磁暴現(xiàn)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19、月相變化規(guī)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 20、星期的由來:朔望兩弦四相。 21、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1957年10月,原蘇聯(lián)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上天。
22、空間開發(fā)階段的開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飛機試航成功。 23、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史:1970年“東方紅”一號、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
24、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chǎn)資源。 25、保護宇宙環(huán)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 28、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經(jīng)線和經(jīng)度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jīng)線組成一個經(jīng)線圈。
30、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jīng)20°和東經(jīng)160°的經(jīng)線圈。 31、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32、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33、本初子午線0°經(jīng)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斷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35、東西方向的判斷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 36、東西經(jīng)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jīng),減小的是西經(jīng)。
37、南北緯的判斷度數(shù)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38、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
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39、地球自轉的周期恒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
40、地球自轉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41、地球公轉的軌道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42、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43、地球公轉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44、地球公轉的速度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45、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46、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47、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48、地方時的計算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鐘。
49、已知經(jīng)度求時區(qū)數(shù)經(jīng)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區(qū)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qū),時刻增大1個小時。
51、北京時間以東八區(qū)(120°E地方時)為標準時間。 52、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準時。
53、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jīng)線(理論上),不通過陸地(實際)。 5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陽直射點的判斷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jīng)線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jīng)線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jīng)線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jīng)線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側視圖的判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63、地球俯視圖的判讀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極。
64、晝夜長短的計算:以晝弧長度為依據(jù),每15度為1小時。 65、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根據(jù)晝長以標準日出(6時)和標準日落(18時)前后推算。
66、晝夜長短的判斷: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67、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內(nèi)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jié)是夏季。
69、我國傳統(tǒng)。
必修一一、宇宙中的地球1.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 河外星系 銀河系 最基本的兩大天體:恒星、星云,還有小行星帶、流星體、彗星2.地球在天體系統(tǒng)中的位置及太陽系概況 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近地行星:水、金、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3.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體積、質(zhì)量、密度居中,與其他七大行星基本一樣,無太大差別 自身:適中的體積、質(zhì)量,有大氣層,人類能夠呼吸,原態(tài)海洋的形成 外部:適合的日地距離→有適宜的溫度→液態(tài)水;相對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4.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光球?qū)樱耗芸匆?,黑子——標志?1年一周期,影響氣候 日珥 耀斑日冕層:太陽風5.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電磁波,來自H、He核聚變6.地球自轉、公轉的特點及其關系自轉 公轉軌道 赤道面 黃道面方向 繞地軸自西向東 繞太陽自西向東周期 恒星日:23h 56min 4s 恒星年:365d 6h 9min 10s太陽日:24h 回歸年:365d 5h 48min 46s速度 角速度:極點為0,其他都是1h 15° 近日點:1月,快線速度:極點為0,向赤道增大 遠日點:7月,慢 黃赤交角:23°26'7.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自轉 晝夜更替:晨昏線 地方時:15°一時區(qū),東早西晚,東加西減,北京東八區(qū) 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fā)生偏轉:北右南左赤道無;手心向上,四指→運動方向,大拇指→偏轉方向 公轉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緯度、季節(jié))晝夜長短的變化節(jié)氣 日期 高度角 直射點 晝夜情況(北半球) 季節(jié)(北半球)春分 3.21 赤道→南北兩極,逐漸降低 赤道0° 晝夜等長 春夏至 6.22 北回歸線→南北兩極,逐漸降低 北回歸線23°26'N 晝長于夜 夏秋分 9.23 赤道→南北兩極,逐漸降低 赤道0° 晝夜等長 秋冬至 12.22 南回歸線→南北兩極,逐漸降低 南回歸線23°26'S 夜長于晝 冬四季更替 春:3~5,夏:6~8,秋:9~11,冬:12~2五帶劃分 寒帶:有極晝極夜,溫帶:四季變化明顯,熱帶:有太陽直射8.地球的各個圈層名稱及其結構特點 地殼 地幔 地震波(內(nèi)→外) 地核 N2:生物體的基本成分 O2:維持生命活動 CO2:光合作用,保溫作用 O3:生物體的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成云致雨的重要物質(zhì)(原料),影響天氣變化 固體雜質(zhì):凝結核 外層 熱層 電離層:由大量離子和自由電荷構成,影響無線通訊短波的傳播 中間層 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易吸收紫外線;大氣平穩(wěn),天氣晴朗,有飛機;大氣水平運動為主 與人類活動關系最密切;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空氣對流運動劇烈,天氣復雜多變 垂直分層的依據(jù):大氣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質(zhì)和運動狀況 71%海水,咸水湖多在內(nèi)陸(∵不循環(huán)) 多為極地冰川水、地下水、河流水,可飲用的只占0.3%;人體內(nèi)含水65% 生物圈:所有生物體所在的最活躍的圈層二、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zhì)運動和能量交換1.三大類巖石間的相互轉化過程2.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nèi)容 整個巖石圈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活動帶(如海嶺等)分割成了許多單元,這些單元叫做板塊 全球巖石圈可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美洲版塊、非洲版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3.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 板塊張裂(生長地帶)——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板塊擠壓(消亡地帶)——形成山脈,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脈(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洲東海岸島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科迪勒拉山系(縱貫南北美洲,美洲版塊、太平洋板塊) 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陸地上大規(guī)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塊構造運動的結果 影響:地中海消失,紅海擴大;太平洋縮小,大西洋擴大4.褶皺、斷層及其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 水平運動褶曲——褶皺——高山、谷地——形成地貌形態(tài)的基礎——絕大部分山脈為褶皺山脈背斜成山有石油,中心老兩翼新;向斜成谷有水,中心新兩翼老 垂直運動斷層(前提):地塹成谷,地壘成山5.流水、風、冰川等所產(chǎn)生的外力作用及其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 侵蝕作用:流水(氣候濕潤的山區(qū))、海水、冰川、風力(氣候干旱、地勢較高) 搬運作用、沉積作用 黃土高原:風力搬運和沉積作用;華北平原:流水沉積6.內(nèi)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相互關系 內(nèi)力作用:地震、火山、地質(zhì)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使地球表面凹凸不平7.大氣熱量的來源——地面輻射, 波長:輻射源溫度控制8.大氣的受熱過程 削弱作用吸收:O3——紫外線(平流層);H2O、CO2——紅外線(對流層);有選擇性反射: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無選擇性散射:微小顆?!梢姽舛滩ㄖ械乃{紫光;較大顆粒(塵埃、霧粒、小水滴)——所有光;有選擇性 保溫作用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9.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熱力環(huán)流形成原因:受熱不均水平運動——風水平氣壓梯度力——空氣(風)運動的直接動力,高壓指向低壓,垂直于等壓線地轉偏向力:垂直于風向;摩擦力:與風向相反,近地面近地面:三個力,風斜穿等壓線;高空:兩個力,風平行等壓線風壓定律:背風而立,低壓在左前,高壓在右后10.全球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和分布11.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氣壓。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