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春天的古詩詞 漢樂府古辭《長歌行》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唐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韓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二)、描寫夏的古詩詞 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宋·陸游《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宋.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p>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笔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古時候求學問的人一定有老師。所謂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授與專業(yè)知識、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人不是生下來就懂道理的,誰能夠沒有疑難問題呢?有疑難問題卻不跟老師請教,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便終究不會解決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隨他,以他為師;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學習。
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論地位高還是低,不論年齡大還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師也就在那里。 唉!從師學習的傳統(tǒng)不被繼承已經(jīng)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是很困難的了!古時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夠遠了,尚且跟從老師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不如圣人也夠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辱。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們;對于自己呢,卻不肯從師學習,這真糊涂了。
那些兒童們的老師,是教給兒童們讀書和學習書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說的那種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不懂得書中的文句就從師學習,疑難問題不得解釋,卻不向老師請教,小事學習,大事反而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明白道理的地方。
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不把相互學習當作難為情。讀書做官的這類人,一聽到有人以“老師”、“學生”相稱,就許多人聚集在一起譏笑人家。
問他們?yōu)槭裁催@樣,他們就說:“他和他年紀差不多,學問也差不多。稱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稱官位高的人為老師,就近于拍馬?!?/p>
唉!從師學習的傳統(tǒng)不能恢復,從這里可以知道了。巫醫(yī)、音樂師和工匠,是所謂上層人士看不起的,現(xiàn)在那些“上層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這些人,豈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彼裕瑢W生不一定不及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業(yè)務各有鉆研與擅長,不過這樣罷了。 李家的兒子名叫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注全都學了,不被時俗拘束,來向我學習。
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代的從師之道,寫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記憶步驟:參考文章記憶步驟; 記憶方法:思維導圖分析記憶; 思維導圖分析: 思維導圖幫助理清思路, 全文四段,第一段: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從師不問先后、貴賤;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理清脈絡,理解記憶為主。一水背誦參考信息點:夫庸知—不用知。
第二段:師道不傳的現(xiàn)狀;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理清脈絡,理解記憶。
絕句·遲日江山麗
作者: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釋
①遲日:指春天。
②泥融:春日來臨,凍泥融化,又軟又濕。
③鴛鴦:一種漂亮的水鳥,雄鳥與雌鳥常雙雙出沒。
譯文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么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濕泥忙筑巢,鴛鴦睡在沙上。
賞析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駁說:“余曰:上二句兩間(指天地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豈不足以感發(fā)吾心之真樂乎?”王氏的意見是對的。此抓住景物特點寫春色,畫面優(yōu)美,格調柔和,很能引發(fā)讀者的喜春之情。
“遲日”,出自《詩經(jīng)·七月》:“春日遲遲?!贝禾旃庹諘r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歐陽炯《春光好》)。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并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復蘇,萬象更新。清風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帶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盡,泥土潮濕而松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銜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溫,美麗多情的鴛鴦相依相偎,恬然靜睡,十分嬌慷可愛。燕子是侯鳥,詩人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并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后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tài)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tài)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閑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yōu)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絕之妙并不止于“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濕和沙礫的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8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