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急疹 由病毒通過唾液飛濺而傳播感染。
由于寶寶身體虛弱,抵抗力相對較差,一旦接觸過幼兒急疹極有可能感染?;歼^此病后,一般不再患第2次。
幼兒急疹發(fā)病很急,寶寶突然高熱,熱度一般為39 ℃~40 ℃,有時甚至達到41 ℃,但寶寶的精神狀態(tài)良好,高熱持續(xù)3~5天后周身出現紅色皮疹,體溫也隨之下降。 通常皮疹為淡玫瑰紅色,直徑為2~4毫米。
皮疹主要集中于頭額、頸部及軀干,四肢相對較少,肘膝以下及掌跖部多無皮疹。24小時內皮疹出齊,一到兩天后皮疹開始消退,不留色素沉著及脫屑。
由于本病可通過成人無癥狀攜帶病毒,所以很難預防發(fā)病,嬰幼兒如以往未患此病,多為易感者。 如果出現發(fā)熱,應及時就診,并暫時進行隔離。
目前對于幼兒急疹無特殊治療方法,主要是加強護理和進行對癥治療。幼兒急疹多數在一周就可以消退,一般不需要用藥。
注意保持通風良好,在飲食方面要注意營養(yǎng)均衡,如果寶寶胃腸不適,可暫停進食輔食,僅喂奶和米粉即可。 手足口病 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fā)病為主,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皰疹。
多數患者可自愈。個別寶寶如果病情發(fā)展快,導致死亡。
主要通過人群間密切接觸進行傳播,手足口病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會出現,尤其在夏天和初秋多發(fā),寶寶感染病毒后,病毒通常會潛伏3~7天才發(fā)病。
手足口病感染初期,寶寶開始出現發(fā)熱一般為38℃左右,咳嗽、流涕、流口水等癥狀。發(fā)病1~3天后,寶寶口腔黏膜出現分散狀皰疹,小如米粒,痛感明顯;手掌或腳掌也開始出現米粒大小的皰疹,臀部也會出現,但不會發(fā)于面部和身軀。
寶寶身上的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皰疹不會引起瘙癢或痛苦。多數患兒屬于輕型病例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內寶寶體溫下降、皮疹消退,可自行康復。
重型病例手足口病發(fā)展迅速,可出現腦膜炎、腦炎、癱瘓等。神經系統(tǒng)表現為精神差,嗜睡,頭痛,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或癱瘓甚至昏迷等。
做好手足口病的預防,主要是注重家庭及周圍環(huán)境衛(wèi)生,講究個人衛(wèi)生。飯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不讓寶寶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居室要經常通風;要勤曬衣被。流行期間,不帶寶寶到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要避免接觸患病寶寶。
疾病流行期間,應每天早晨檢查寶寶的皮膚(如手心、腳心)和口腔有無異常,注意寶寶體溫的變化。 流行性乙型腦炎 簡稱“乙腦”,是由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傳染病。
它以蚊蟲叮咬為傳染源,多流行于夏秋季節(jié)乙腦主要通過蚊蟲叮咬而傳播。由于蚊蟲可攜帶病毒越冬,并可經卵傳代,所以蚊蟲不僅為傳播媒介,也是長期儲存宿主。
動物和人均可作為傳染源,主要是通過蚊子(三帶喙庫蚊等)叮咬傳播。 一般說來,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發(fā)病的只占少數,多數人通過沒有癥狀的隱性感染獲得免疫力。
病后免疫力強而持續(xù)時間久,很少有二次發(fā)病者。乙腦的潛伏期為4~21天,發(fā)病后先有發(fā)熱、無力等全身不適的癥狀,1~2天后體溫逐漸增高,甚至高達40℃以上,多持續(xù)1周左右,并伴有惡心、嘔吐、抽搐和意識障礙,同時有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等癥狀。
臨床表現以輕型乙腦患兒居多,一般給予相應的護理不會留下后遺癥。重癥寶寶病后往往留有癡呆、癱瘓、失語、失明等后遺癥。
而重癥時通常會出現昏迷、煩躁、反復或持續(xù)抽搐。 消滅蚊子是預防乙腦的主要措施,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清除垃圾積水.徹底消滅蚊蠅孽生地。
同時做好人群防蚊工作,如掛蚊帳,用蚊香等。6 個月以上的寶寶在“乙腦”流行季節(jié)要注射乙腦疫苗。
感染性腹瀉 多由各種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感染隨食物或通過污染的手、玩具、用品等進入消化道引起。大便呈黃色或黃綠色,外觀多呈稀糊狀或蛋花湯樣,有時寶寶排便時常啼哭,似有腹痛,偶有嘔吐;寶寶體溫大多正?;蛘甙l(fā)低熱,全身一般情況良好,屬于輕度腹瀉;如發(fā)病急,腹瀉次數1日內多于10次,甚至幾十次,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混有黏液;可伴有頻繁嘔吐,很快出現脫水癥狀;口腔黏膜干燥,眼眶和前囟凹陷,哭時無淚,尿量明顯減少,四肢發(fā)涼等,屬于重度腹瀉。
感染性腹瀉的預防主要包括合理喂養(yǎng),提倡母乳喂養(yǎng),逐漸添加輔食,每次限一種,逐步增加,避免夏季斷奶。母親應注意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衛(wèi)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餐具的定期消毒。
不進食腐敗變質食物,不暴飲暴食,不過食肥甘滋膩。
幼 兒 園 常 見 傳 染 病 知 識一.流行性腮腺炎1.病因:腮腺炎病毒2.流行病學 ⑴傳染源:病人及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
⑵傳播途徑:通過唾液、飛沫傳播;冬春季為流行高峰。⑶易感者:學齡前兒童多發(fā);患病后可獲得終生免疫。
3.臨床表現⑴腮腺腫大、疼痛。可一側或雙側同時腫大,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后、下腫大,邊緣不清,有微熱、觸痛,不發(fā)紅,無化膿。
頰粘膜腮腺管口紅腫,張口或咀嚼酸性物時疼痛加重。⑵中度發(fā)熱,食欲減退,全身不適。
4. 并發(fā)癥:腦炎、胰腺炎、睪丸炎、卵巢炎、聽神經損害等。 5. 隔離和預防⑴隔離患兒直至腮腺腫脹完全消失為止,但要至少于發(fā)病后10天。
回園時須持醫(yī)院開據痊愈診斷證明,交醫(yī)務室經大夫同意后方可回班。⑵注意室內通風換氣,勤曬被褥。
⑶對易感者可連服板蘭根沖劑3-5天。⑷ 接種流腮疫苗等。
6.治療⑴一般治療:臥床休息,多飲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潔。⑵對癥處理:高熱可用退熱藥,局部可敷以醋調金黃散減輕疼痛。
⑶中醫(yī)治療:清熱解毒,消腫散瘀。 ⑷積極治療合并癥。
二、手、足、口病1.病因:病毒感染。2﹑流行病學⑴傳染源:病人及隱性感染者。
⑵傳播途徑:直接接觸傳染源或通過鼻咽分泌物、糞便、飛沫傳播;夏秋季多發(fā)。 ⑶易感者:5歲以下兒童易感;對同類型病毒有免疫力,維持時間尚不清楚。
3. 臨床表現⑴口痛,厭食,低熱。⑵口腔粘膜可見小皰疹或潰瘍,舌、頰粘膜、硬腭等處為多,偶爾波及牙齦、軟腭、扁桃體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見斑丘疹,后轉為皰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見于臂、腿及臀部,軀干少見。
⑷病程短,癥狀輕。 4.隔離和預防⑴隔離患兒二周。
⑵對患兒的鼻咽分泌物、糞便及污染物隨時進行消毒。⑶注意室內開窗通風,物品消毒等。
5.治療⑴對癥處理:保持口腔衛(wèi)生,口腔潰瘍處可局部涂藥。⑵防止繼發(fā)感染。
⑶中醫(yī)治療:清熱解毒。三、水 痘1﹑病因:水痘帶狀皰疹組病毒。
2.流行病學⑴傳染源:急性期病人。⑵傳播途徑:飛沫或被皰疹漿液污染的物品。
冬春季多見。⑶易感者:嬰幼兒、學齡前兒童發(fā)病率高;病后可獲得終生免疫。
到成人期有20%的人可發(fā)生帶狀皰疹。 3.臨床表現⑴發(fā)熱、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
⑵發(fā)熱1-2天后出現皮疹,初為紅色細小斑丘疹,數小時后變?yōu)閳A形的,有薄膜包圍的"露珠"狀皰疹,周圍有紅暈,伴有癢感,1-3天后皰疹變干結痂。以軀干、腰、頭皮多見,四肢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現,在同一時間內可見斑丘疹、皰疹、干痂。
口腔粘膜、咽部、眼結膜也可見皮疹,破潰后形成潰瘍。 4.并發(fā)癥:繼發(fā)感染時可引起敗血癥。
也可見腦炎、心肌炎等。5.隔離和預防⑴隔離至皮疹全部變干脫痂為止。
但不得少于發(fā)病后2周。⑵注意室內通風。
⑶對易感者接種水痘疫苗。6.治療⑴對癥處理:發(fā)熱時用退熱劑;保持皮膚、指甲清潔,避免抓破皰疹,如皰疹已破或有繼發(fā)感染者,局部涂用1%龍膽紫等。
⑵有繼發(fā)感染時可用抗生素。⑶按醫(yī)囑進行其他相關治療。
四、猩紅熱1.病因:A組溶血性鏈球菌。2.流行病學⑴傳染源:患者、隱性感染者及帶菌者。
⑵傳播途徑:由飛沫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玩具、毛巾、書、衣被等間接傳播。冬春季多見。
⑶易感者:2-8歲兒童多發(fā)。3.臨床表現⑴發(fā)熱、頭痛、咽部疼痛、頸前淋巴腫大。
⑵發(fā)熱24小時出現皮疹,由中耳、頸部蔓延至軀干及四肢,24小時內遍布全身。皮疹為彌漫性針尖大小猩紅色小丘疹,疹間無正常皮膚,有癢感。
面部潮紅,可見"口周蒼白圈"、"楊梅舌"。 4.并發(fā)癥⑴化膿性并發(fā)癥:中耳炎、副鼻竇炎、肺炎、乳突炎。
⑵中毒性并發(fā)癥: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⑶變態(tài)反應性并發(fā)癥:風濕性關節(jié)炎、急性腎小球腎炎。
5.隔離和預防⑴隔離患兒至癥狀消失后一周;有化膿性并發(fā)癥者隔離至炎癥痊愈,并持醫(yī)院開據痊愈證明方可返園。⑵患兒病后3周內要注意經常查尿和心電圖,及早發(fā)現和治療腎炎、心肌炎等合并病癥。
⑶對患兒的分泌物和污染物品進行消毒。⑷對易感兒童可口服板蘭根、復方新諾明等。
6.治療⑴對癥處理:用淡鹽水漱口,高熱時用退熱劑。⑵抗生素治療。
五、流行性感冒1.病因:流感病毒。2.流行病學⑴傳染源:病人及隱性感染者。
⑵傳播途經:主要通過空氣飛沫經呼吸道傳播。多發(fā)于冬季和冬末春初。
⑶易感者:兒童以及其他易感人群。3.臨床表現⑴突然起病,畏寒、高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癥狀。
⑵伴有輕度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⑶病程持續(xù)約一周。
4.并發(fā)癥肺炎、腦炎、腦膜炎、循環(huán)功能障礙等。5.隔離和預防⑴隔離至熱退后2天或癥狀消失為止。
⑵注意室內開窗通風。⑶易感者可服用板蘭根3-5日。
⑷增強體質,合理營養(yǎng),保證充足睡眠。⑸養(yǎng)成良好衛(wèi)生習慣。
⑹少去公共場所,不去病家串門。⑺有條件者接種流感疫苗。
6.治療⑴對癥處理。⑵有合并癥或繼發(fā)感染者,采用相應的治療措施(略)。
六.細菌性痢疾1.病因:痢疾桿菌。2.流行病學⑴傳染源:急慢性病人和帶菌者。
⑵傳播途徑:傳染源排出的糞便污染手、食物、水源、玩具等或經蒼蠅污染食品,經口感染。
冬季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風疹、腮腺炎等,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防治呼吸道傳染病應注意以下事項: 1、避免受涼。
人體受涼時,呼吸道血管收縮,血液供應減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2、凈化環(huán)境、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應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讓陽光射過室內;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間。 3、注意生活規(guī)律,保證充足睡眠。
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勞,調節(jié)人體各種機能,增強免疫力。 4、增加營養(yǎng)。
補充營養(yǎng),適當增加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5、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體育鍛煉可增強血液循環(huán),提高免疫力。 6、講究衛(wèi)生。
加強個人衛(wèi)生和個人防護。 7、免疫預防。
流行季節(jié)前可進行相應的預防接種,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腦等疫苗。 8、早發(fā)現、早治療。
出現呼吸道癥狀時,應及時就醫(yī),切忌不當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亂吃藥。
一、常喝白開水冬天氣候干燥,人體極易缺水。
常飲白開水,不但能保證機體的需要,還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廢物之功效。 二、常喝姜棗湯用大棗10枚、生姜5片煎茶,每晚服用一次,能起到增強人體抗寒能力,減少感冒及其他疾患的作用。
三、堅持每天早上用冷水洗臉可增強人體耐寒能力,起到預防疾病之目的。 四、床頭常放柑桔或薄荷油柑桔性溫,散發(fā)出來的強烈氣味可祛除病毒。
床頭擺柑桔,可預防鼻炎;睡前剝幾瓣桔子吃,能化痰止咳。將薄荷油一小瓶,置于枕頭邊,用漏氣的瓶塞蓋好,讓薄荷氣體慢慢散發(fā),也有治頭痛、鼻塞之功效。
五、夜臥桑菊枕冬桑葉和秋菊可醒腦清目、治感冒,以其作枕芯,會使人頭腦清新,愉快入眠,也能防治感冒。 預防疾病,春季飲食調養(yǎng)七方法 現在正是早春時節(jié),氣溫仍較寒冷,而且近期氣溫變化較大,開始了由寒到暖的轉換。
在這一時期,科學的飲食調養(yǎng)對保持身體健康、預防疾病很有幫助。 春季人易上火,出現舌苔發(fā)黃、口苦咽干等,因此飲食宜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有明顯上火癥狀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綠豆湯、金銀花茶、菊花茶、蓮子心泡水等。 稍微有一些辛味的東西,如蔥、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養(yǎng)春氣的食物。
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話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這些食物對于人體春季陽氣生發(fā)很有好處。
中醫(yī)認為,春季為人體五臟之一的肝臟當令之時,宜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而生冷粘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所以春季應該適當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 “春困”使人身體疲乏,精神不振,應多吃紅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如胡蘿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對恢復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處。
春季氣溫逐漸升高后,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也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所以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塔菜、芥藍、西蘭花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蘿卜、菠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從而可抵抗各種致病因素侵襲。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易在春天發(fā)作,飲食上應避免攝取含肌酸、嘌呤堿等物質豐富的肉湯、雞湯、魚湯、動物內臟和刺激性調味品,因為這些食物有較強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形成氣體產生腹脹,增加胃腸負擔。
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fā)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yǎng)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減輕癥狀。 上呼吸道感染 不少疾病與病毒活躍且感染機會多。
一年四季都會遭遇呼吸道感染,但春季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多發(fā)時節(jié)。上呼吸道感染,俗稱“傷風”,普通感冒起病較急,早期癥狀有咽部干癢或灼熱感、噴嚏、鼻塞。
季節(jié)原因: 風和日麗的季節(jié),群體活動會增多,大家交叉感染的機會也就增多了,以及生活環(huán)境對身體的不利,如室內裝修不合格等。 自我預防: ①多吃水果:食梨、甘蔗、蘿卜、草莓、紫葡萄等深色水果,它們富含抗氧化劑,可以對抗造成免疫細胞破壞和免疫功能降低的自由基。
②補充維生素C和維生素E:它們有抗感染功效,并可減輕呼吸道充血和水腫。 ③體育鍛煉:適度運動可以使血液中白細胞介素增多,進而增強免疫細胞的活性,消滅病原體,達到提高人體免疫力的目的。
④充足睡眠:人在睡眠時,機體其他臟器處于休眠狀態(tài),而免疫系統(tǒng)處于活躍狀態(tài),白血球增多、肝臟功能增強,從而將侵入體內的細菌、病毒消滅。 過敏性皮炎 春季對于敏感體質的人來說是個難熬的季節(jié),麻煩可能出現在皮膚上,尤以臉部較常見。
春天風大,空氣中浮塵很多,飛揚著柳絮、花粉等容易引起過敏的因子,很容易使皮膚過敏。很多人還會感覺皮膚發(fā)干,而且用完護膚品后,皮膚會呈現干燥紅腫現象。
季節(jié)原因: 因為春天人體新陳代謝能力逐漸提高,皮脂腺分泌日益增多,皮膚在自我改變。這個時期,皮膚非常敏感,如果不注重防護和保養(yǎng),就會患上皮炎,女性的皮膚更易過敏。
造成過敏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有食物、動物皮毛、螨、昆蟲、空氣中大量飄散的花粉、灰塵、空氣污染、農藥、化肥、洗滌劑、橡塑鞋、化纖原料以及鮮為人知的真菌過敏等。而且,季節(jié)的變化使機體中與過敏相關的細胞出現不穩(wěn)定,過敏癥狀隨之出現。
自我預防: ①蒸臉:將沸水倒入大口碗,把臉置于其上約15分鐘,或更簡單,僅需將熱毛巾蓋在面部或長點時間的熱水浴,都有助于治療過敏性皮炎。 ②用酸奶做面膜: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它們可以發(fā)揮剝離性面膜的功效,作用溫和,不會刺激皮膚,每日使用,會使肌膚柔嫩、細膩。
③減少搔癢:喝冰糖銀耳湯,對皮膚有良好的滋養(yǎng)效用。 ④加強皮膚的養(yǎng)護,遠離過敏原,尤其是本身是過敏體質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⑤限制多脂多糖飲食,忌飲酒,多食蔬菜和水果。 關節(jié)炎等舊病 氣溫、氣壓、氣流、氣濕等氣象要素最為變化無常的季節(jié)是春季。
與氣溫變化有關的舊病,如關節(jié)炎、哮喘病等,在季節(jié)變化無常的時節(jié)自然會復發(fā)。 季節(jié)原因: 受氣候影響的疾病,因為平時溫度調節(jié)機制就比健康人差很。
試讀結束,如需閱讀或下載,請點擊購買>
原發(fā)布者:覃曉芳
***小學傳染病預防預案為保護全校師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學校發(fā)展,維護學校穩(wěn)定,根據省、市有關加強學校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工作的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實際,將常見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依法納入科學、規(guī)范、有序的管理軌道,形成工作常規(guī)。特制定此預防控制措施和應急預案。一、傳染病防控安全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成員:各班班主任職責:負責領導、協(xié)調、組織全校常見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二、預防與控制傳染病的防預措施 1、做好常見傳染病防治宣傳工作,增強師生衛(wèi)生防疫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責任部門:校傳染病防控領導小組、2、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預防傳染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出好宣傳??#ㄘ熑尾块T:校傳染病防控領導小組)3、利用健康教育課、班會課,開展好以預防常見傳染病如:流感、流腦、肝炎禽流感、水痘等為重點的健康知識教育。(責任部門:大隊部、各班主任)4、根據上級指示開展衛(wèi)生運動,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在衛(wèi)生防疫部門的指導下做好環(huán)境消毒工作。(責任部門:校傳染病防控領導小組)5、加強飲食、飲水衛(wèi)生管理,嚴防食物中毒和傳染病發(fā)生。(責任部門:校傳染病防控領導小組)6、按規(guī)定有計劃地協(xié)作醫(yī)療部門做好師生健康體檢和常見傳染病的預防接種工作。(責任部門:大隊部)7、教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不與傳染病人接觸,生病及時就醫(yī);教育學生堅持鍛煉,增強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責任部門:各班主任)8、積極爭取相關部門的支
· 兒童常見病列表 1.呼吸道疾病 發(fā)熱、高熱驚厥、咳嗽、哮喘、鼻炎、支氣管炎、肺炎等。
2.皮膚疾病 手足口病、濕疹、水痘、幼兒急疹、過敏性皮炎、風疹、白癜風、紅斑狼瘡、癬等。 3.腸道疾病 腹瀉、便秘、闌尾炎、腹痛、胃腸炎等。
4.口腔疾病 奶瓶齒、兒童齲齒、鵝口瘡、口臭等。 5.傳染類疾病 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麻疹、風疹、猩紅熱等。
6.眼科疾病 近視、淚囊炎、斜視、過敏性結膜炎等。 7.其他疾病 貧血、低血糖、流鼻血等。
· 兒童常見病綜合概述 1.發(fā)熱 發(fā)熱其實不是疾病,而是身體針對病菌入侵所做的反應,這是人體體溫超過正常數值之后主動調節(jié)生理的一種機制,是人體本身具有的一種具有保護性質的反射。 2.高熱驚厥 六個月至三歲期間寶寶最有可能患上此類疾病,發(fā)病時寶寶會出現全身或者是身體局部的抽搐,同時伴有幾秒的眼球上翻或凝視,此類疾病通過神經系統(tǒng)和腦電圖的檢查是無法查出的。
高熱驚厥有2%-7%的可能會轉變成癲癇,因此家長需引起重視。 3.咳嗽 咳嗽是幼兒出現較為常見的病癥,是呼吸道內清楚分泌物和異物的一種條件反射。
4.哮喘 屬于慢性氣道炎癥,致病細胞廣泛,患病的幼兒多出現反復的喘息,胸悶等癥狀。 5.鼻炎 鼻炎是因病毒或是病菌等物質刺激而引起的鼻粘膜的損傷,患病的幼兒多出現流涕、鼻塞等癥狀。
6.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屬于慢性特異性炎癥,多由病毒和細菌導致。 7.肺炎 肺炎一種多發(fā)性的炎癥,與終末氣道,肺泡和肺間質等部位有關,幼兒較容易患上和十分多見的是細菌性肺炎。
8.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導致,會使幼兒手、足、口等部位出現皮疹和皰疹的疾病。這種病毒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多發(fā)于三歲以下的幼兒。
家長們一定要重視,因為如果手足口病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幼兒患上腦炎、循環(huán)衰竭等危害性更大的疾病。 9.濕疹 由于化學制劑、真菌等物質誘發(fā)的皮膚反應。
10.水痘 水痘是指由病毒導致,會使幼兒出現發(fā)熱、腹瀉、食欲不振和“水痘疹”現象的疾病,此種疾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多發(fā)于春冬季節(jié),多發(fā)于六個月至五歲的幼兒,治愈后會有終身的免疫。 1 1.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是指由病毒導致,使嬰幼兒出現高熱、皮疹等現象的疾病,這種疾病具有傳染性,多發(fā)于兩歲以下的幼兒,治愈后會有終身的免疫力。
1 2.過敏性皮炎 因過敏原誘發(fā)的皮膚的過敏反應,患病的幼兒皮膚多出現紅腫和發(fā)癢等。 1 3.風疹 屬于急性傳染病的一種,患病的幼兒多出現低熱和遍布全身的皮疹。
1 4.白癜風 屬于后天的色素脫失疾病,潛在發(fā)作部位較多,比較多見的部位為背、腕、臉等。 1 5.紅斑狼瘡 屬于自身免疫的疾病,與人體的多種器官都有所關聯(lián)。
1 6.癬 多由皮膚癬菌等因素誘發(fā)的感染,此類感染不太嚴重,患病幼兒多患體癬、股癬、手癬、足癬等。 1 7.小兒腹瀉病 小兒腹瀉病是由于細菌感染或是喂養(yǎng)不當,氣候不適應和過敏等因素導致寶寶消化系統(tǒng)出現異常的一種疾病,多發(fā)于兩歲以下的寶寶。
1 8.小兒便秘 小兒便秘是由于飲食中膳食纖維過少,喂養(yǎng)不當,環(huán)境不適應和缺乏良好排便習慣等因素導致,寶寶會出現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等癥狀。 1 9.闌尾炎 可以誘發(fā)的因素有很多,是一種闌尾的炎性改變。
20.腹痛 因為腹部受到較為激烈的刺激引發(fā),也存在因其他部位疾病導致的可能。 2 1.胃腸炎 因為食物中毒誘發(fā),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
· 孩子發(fā)低熱時,父母可采取物理降溫法來,如將幼兒放置在溫水浴中(水溫需比人體溫度低2℃~3 ℃),或者用冰袋給幼兒進行冷敷,還可用35%濃度的酒精給幼兒進行擦浴。
· 日常生活中,家長可給孩子多喝些溫開水,不要給孩子穿太多衣服,讓孩子躺在床上進行適當的休息,增加水果的攝入。 此外,室內要注意通風換氣,溫度和濕度也要保持在恰當的范圍,室內溫度最好保持在20℃~25℃,室內濕度保持在60%-65%之間。
(2)中度熱 · 當孩子發(fā)熱溫度低于 38。5°C時,可同樣采取低熱的處理方法。
· 當孩子體溫高于 38。 5 °C時,需根據孩子的年齡采取相應治療措施,年齡小于六個月的,治療當以物理降溫為主,而年齡大于六個月的,則可適當使用一些退燒劑來治療。
(3)高熱 當孩子發(fā)熱為高熱甚至是超高熱時,在物理降溫之外還要給孩子服用合適劑量的藥物,在其退燒30分鐘之后需要再進行體溫的測量。 具體用藥最好先咨詢兒科醫(yī)生。
2。高熱驚厥 (1)要保持孩子安靜,不要挪動、搖晃孩子,盡量不要刺激孩子。
(2)可以把枕頭拿走,讓孩子平躺,將孩子的頭偏向一側。 (3)把可能會阻礙孩子呼吸的分泌物清理干凈,使孩子能順暢呼吸。
(4)用手指按壓孩子的人中穴,如果孩子出現了窒息的情況,需要及時給孩子做人工呼吸。 (5)給孩子服用治療高熱抗驚厥的藥物,如安定、苯巴比妥、副醛等,待孩子癥狀有所緩解之后,需要立即將孩子送至醫(yī)院進行檢查治療。
具體用藥最好先咨詢兒科醫(yī)生或遵照說明書。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5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