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詞解釋:
1、內囊:大腦皮質新區(qū)的投射纖維在背側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高度集中形成的一個厚的白質板。
2、心包:是包繞在心臟外面,由緊貼心瓣膜的臟層(心外膜)與外面的壁層在大血管處移行形成的一個密閉的心包腔。
3、靜脈角:同側的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在胸鎖關節(jié)的匯合而形成的夾角。
4、縱隔:兩側縱隔胸膜之間的器官、結構和結締組織的總稱。
5、動脈:是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毛細血管的管道,可分為大、中、小三種。
6、靜脈:是輸送血液返回心臟的管道,可分為大、中、小三種。
7、咽峽:是腭帆后緣,左右腭舌弓和舌眼共同圍成的結構。
8、神經節(jié):周圍神經系統(tǒng)內,形態(tài)和功能相似的神經元胞體聚集而成的團塊狀結構。
9、胸骨角:是胸骨柄、體相連處向前的突起,是確定第二肋的重要標志。
10、麥氏點:位置較固定的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位于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外、中1/3的交界處。
11、胸膜:覆蓋在肺表面、胸廓內面、膈上面和縱隔兩側的漿膜。
12、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的內面,由兩輸尿管口和尿道內口之間圍成的三角區(qū)域。
13、齒狀線:肛瓣與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鋸齒狀環(huán)形線。
14、腹膜腔:壁層和臟層互相延續(xù)移行,形成一個不規(guī)則的潛在性囊狀間隙。
15、聲門裂:兩側聲襞之間的裂隙,是喉部最狹窄的地方。
16、精索:是位于睪丸上端至腹股溝管深環(huán)之間的柔軟的圓索狀結構。
17、乳糜池:一般位于第一椎前面,是左右腰干與腸干匯合形成的囊狀膨大。
18、基底核:端腦白質內的灰質團塊,位置靠近腦底,包括紋狀體、屏狀核和杏仁體。
19、翼點:顳窩內額、頂、蝶、顳四骨的交匯處。
20、肋膈隱窩:左右各一,由肋胸膜與膈胸膜返折形成,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
解剖的,有勝于無
呼吸困難(dyspnea)重點: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難的特點、病因、機理、臨床意義及表現(xiàn)。
呼吸困難是指患者感到空氣不足、呼吸費力;客觀表現(xiàn)呼吸運動用力,重者鼻翼扇動、張口聳肩,甚至出現(xiàn)紫紺,呼吸輔助肌也參與活動,并伴有呼吸頻率、深度與節(jié)奏的異常。肺原性呼吸困難呼吸器官的疾病引起通氣和呼氣功能不良,肺活量↓缺氧、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表現(xiàn)出呼吸費力。
(一)、吸氣性呼吸困難特點是吸氣費力、顯著困難,重者由于呼吸肌極度用力,胸腔負壓增大,出現(xiàn)“三凹征”。有時伴干咳及高調吸氣性哮鳴音。
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喉、氣管、大支氣管的阻塞與狹窄。(二)、呼氣性呼吸困難特點:呼氣費力,呼氣時間明顯延長而緩慢,常伴有干羅音。
是由于肺泡的彈力↓或小支氣管痙攣而致,多見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三)、混合性呼吸困難特點:吸氣與呼氣均感費力,呼吸頻率增快、變淺,常伴有呼吸音異常(減弱或消失)可有病理性呼吸音。
是由于廣泛肺部病變或胸腔病變壓迫,致呼吸面積減少 ,影響換氣功能所致。多見于重癥肺結核、大面積肺不張、大塊肺梗塞、大量胸腔積液、氣胸等。
心源性呼吸困難主要由于左心和(或)右心衰竭引起,左心衰竭所致呼吸困難較為嚴重。(一)左心衰引起的呼吸困難1、機制:(1)、肺瘀血→氣體彌散功能降低;(2)、肺泡張力↑剌激牽張感受器→迷走神經反射興奮呼吸中樞;(3)、肺泡彈性↓ →擴張與收縮能力↓ →肺活量↓(4)、肺循環(huán)壓力升高對呼吸中樞的反射性刺激。
2、左心衰引起呼吸困難的特點(1)、勞力性:活動或體力加重時出現(xiàn)或加重,休息時減輕或緩解;(2)、仰臥加重,坐位減輕,常端坐呼吸;(3)、常有重癥心臟病存在;(4)、雙肺底可有中、小濕性羅音。(5)、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常在左心衰時出現(xiàn),其發(fā)生機制為:a、睡眠時迷走神經興奮性↑ →冠狀A收縮→心肌供血↓ →心功能↓ b、小支氣管收縮→肺泡通氣↓ c、仰臥時肺活量↓下半身回心血↑ →肺瘀血↑d、呼吸中樞敏感性↓ (二)、右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難主要原因是體循環(huán)瘀血,多見于慢性肺心病。
其發(fā)生機制為:1、右心房與上腔靜脈壓↑ 2、血氧含量↓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 3、淤血性肝腫大、腹水、胸水呼吸運動受限,肺泡受壓氣體交換面積減少。中毒性呼吸困難1、某些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機體酸堿失常,如急、慢性腎功衰、DMK和腎小管酸中毒時,血中酸性代謝產物增多,出現(xiàn)酸中毒大呼吸。
2、毒物中毒,如某些藥物或化學物使呼吸受抑制,呼吸頻率、節(jié)律改變。3、急性感染或急性傳染病時,由于體溫升高和毒性代謝產物的影響,刺激呼吸中樞。
還有神經精神性呼吸困難、血源性呼吸困難、呼吸困難的伴隨癥狀、呼吸困難的問診要點、水腫(edema)。
黃膽(neonatal jaundice)就是膽紅素積聚,引致皮膚與眼白呈現(xiàn)黃色癥狀。嬰兒黃膽是出生后數(shù)最常見的癥狀。人體內的紅血球在新陳代謝中分解會產生膽紅素,經肝臟分解,再經大便和小便排出。但當紅血球分解所產生的膽紅素多于肝臟所能排出,黃色素便會積聚在皮膚底下,呈現(xiàn)黃膽的癥狀。黃疸肝炎就是由于肝炎病毒使肝細胞破壞、肝組織破壞重構、膽小管阻塞,導致血中結合膽紅素與非結合膽紅素均增高,所引起的皮膚、黏膜和眼球鞏膜等部份發(fā)黃的癥狀。通常,血液的膽紅素濃度高于2-3mg/dL時,這些部份便會出現(xiàn)肉眼可辨別的顏色。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fā)布者:rx3m63
1、內囊:大腦皮質新區(qū)的投射纖維在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高度集中,稱之為內囊,在水平切面上,一側內囊呈橫臥的“V”字形的白質板,分前腳(或前肢)、
膝和后腳(或后肢)三部。
2、心包:為一圓錐形的纖維漿膜囊,包在心臟和大血管根部的外面,心包可分為纖維性心包和漿膜性心包兩部分。漿膜性心包又分壁層和臟層,臟層貼于心臟表面,形成心外膜,并在大血管根部轉折移行為壁層,壁層緊密襯貼于纖維性心包內面。臟壁兩層之間的腔隙稱為心包腔。
3、腹股溝管:由腹前壁肌和筋膜所形成的一條潛在性的管道。位于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約2.5cm處與腹股溝韌帶平行。于成年人,管長約4-5cm。在男性有精索通過,女性有子宮圓韌帶通過。
4、白質:中樞神經內神經纖維聚集的部位,因有髓鞘色白故稱白質。
5、大腦動脈環(huán):圍繞著視交叉、灰結節(jié)和乳頭體,由前交通動脈、大腦前A,頸內A、后交通A、和大腦后A互相通連組成。它在調整腦的血供和建立腦的側副循環(huán)中起重要作用。
6、縱隔:指兩側縱隔胸膜之間所有結構的總稱,境界:前為胸骨、肋軟骨及肋間隙前端、后為脊柱胸部、兩側為縱隔胸膜,上為胸廓上口,下為膈??v隔常用四種方法分區(qū)(也有用三方法)以胸骨間與第4胸椎體下緣平面為界,分為上、下縱隔,下縱隔又以心包前后壁為界分為前、中、后縱隔??v隔內容:容納胸腔內除胸膜囊和肺以外的所有器官組織,包括心、心包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氣管、支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