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 bó gǔ tōng jīn 【解釋】通:通曉;博:廣博,知道得多。
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曉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豐富。
【出處】《孔子家語·觀周》:“吾聞老聃博古知今?!?【結構】聯(lián)合式。
【用法】用來稱頌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通;不能讀作“tònɡ”。 【辨形】博;不能寫作“搏”。
【近義詞】滿腹經綸、真才實學、見多識廣 【反義詞】不學無術、寡見少聞、孤陋寡聞 【辨析】~和“博學多才”;都含有“學問淵博;知識豐富”的意思。但~偏重在通曉古今之事;“博學多才”泛指學問廣博;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例句】 (1)我們的歷史老師~;受到同學們的愛戴。 (2)諸葛亮稱得上是~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知術欲圓,行旨須直;大漠孤煙,長河落日?!?/p>
----黎錦熙 “知”既是對認識、知識、理智與智慧的概括,也是對探求知識、培育理智和積累智慧的過程的概括,《禮記?中庸》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敝v的就是知識、智慧、理智對人的行為品質的影響。
在黎錦熙先生看來,“知識”既包括科學理論、人文知識,也包括生活常識?!靶g”,是指道路與方向以及保證在正確的道路上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的方法策略、技藝技能和學說主張。
“圓”,即豐滿完整、融通圓滿、全面廣博?!爸g欲圓”就是要告誡大學生,在學識、理智和處理實際問題的策略、技能、主張方面,須要追求全面、完整、融通、廣博的境界。
“行”,是規(guī)律,是傳播,是實行、行動、行為,是人的實踐活動?!爸肌保匆鈭D、志趣、宗旨,是主導人們行動的指導思想、理想信念。
“直”,端正,正確,持久?!靶兄柬氈薄保褪且笕说男袨楹透鞣N實踐活動,必須在正確理念指引下堅持不懈進行,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知術欲圓,行旨須直。短短八個字,其中包含著對教育工作及人生修養(yǎng)的幾大關系的深刻認識。
一是“知”與“術”的關系。黎錦熙先生認為,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只有在廣博的常識基礎上,個人的專業(yè)技能才能夠得到好的發(fā)展,才能夠使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對社會有用的學術。
他曾在1940年對西北師院新生說:“無論求學和做人,都要以廣博的常識為基礎。例如沒有廣博的常識,盡管專精一門,成了一個專門學者,也是沒有出息的。”
因為“這種專家出來辦事,除開他所專精的一個小范圍以外,一切都不懂,我不知道他怎么能應用他所專精的學理,來解決社會上的實際問題?固然理工等科有所不同,但如一個工程師或醫(yī)生除他所學的一門以外,一切都不懂,在他的業(yè)務執(zhí)行上恐怕也要受到影響。這種專家并不是沒有用處,只是成了一種機械,一種器具,只能做八股式的文章,只能當冬烘式的教員。”
冬烘是迂腐、淺陋的代名詞。據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誤放》載:唐朝鄭薫主持考試,誤認顏標為魯公顏真卿的后代,遂將他錄取為狀元。
被別人作詩嘲諷:“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 ?!笨梢姡桢\熙在這里所期望的,就是大學生不要僅僅滿足于腦袋里裝滿知識,還必須正確處理“知”與“術”的關系,更加重視將這些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具備處理實際問題的策略和能力,不作機械式的、器具式的、冬烘式的大學生。
二是“行”和“旨”的關系。黎錦熙先生十分重視“行”和“旨”的關系,他曾以禪宗“參話頭”的教學方法為例,闡釋了“宗旨”對于行動的重要意義。
他認為,“行腳”和尚一件袈裟,一個瓦缽,走出廟門,過山登峰,渡水越壑,盡力千辛萬苦,接觸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始終專精一念,就是要參透的那個“話頭”。禪宗的教材太神秘了,但是,“他的教法,可以說是最平凡而又最巧妙的,就是用‘行腳’的方式,旅游、考察、觀察、實習,讓學者去積廣博的經驗,所見所聞,眼前事物,一絲也不放過,時刻把廣博的經驗來參證他這專精的一點,久而久之,宇宙間的一切,都成為他這種專門研究的材料,都可以證明或發(fā)揮他這專門研究的原理原則,乃至都可以觸動他的靈機,完成他的歸納,來發(fā)明創(chuàng)造他這種專門研究的新原理新原則,試問:這種專家豈有不成功的?不要以為這只是用于哲學的研究,或者限于社會科學的研究,就是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也都如此,若不然,為什么人人都常見的開水沸騰、蘋果落地,只能讓瓦特和牛頓出來做發(fā)明家?文學也是如此,如不然,為什么司馬遷寫一部《史記》,先要便覺名山大川?所以,無論求學和做人,廣博的常識是可以從書本講習得到的以外,還要從實際事物的閱歷上,積漸得到廣博的經驗。
這不但可使他所專精的學術能夠社會化、實用化,還可進一步推進他對于所專精的學術更能有所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保ㄒ娒駠拍晔挛迦粘霭妗秶⑽鞅睅煼秾W院校務匯報》)所有理性的生活都是學習,因為它包括經驗的解釋和改造。
因此,教育必須像文明生活一樣,是一組可以共享的經驗。為了獲得經驗,解釋和改造經驗,每個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都應當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完滿、完善與永恒的社會價值,并“專精”于這樣的宗旨,以達致“動必有功,處必能久,遭遇任何艱難阻礙,信仰不變,努力不止,以低于成功”的效果。
三是“知”與“行”的關系。知行關系是中國古代教育家、哲學家十分關注的話題,也是人生的永恒課題。
宋代朱熹說:“大抵學問只有兩途,致知、力行而已?!彼€認為,“知”與“行”是相互促進的,“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明?!?/p>
“知術欲圓,行旨須直”,要求人們追求廣博的知識與全面的能力,追求耿直的行動與堅定的信念,就是基于“知”“行”相互促進的原理。黎錦熙先生不僅十分重視師范類大學生的知識追求和人生修養(yǎng),還十分重視師范大學的科學研究和知識創(chuàng)造工作,他曾在1932年說過:大學者,具有創(chuàng)造力之學府也。
師大而無研究所,終將不能成其為“大”,研究所而辦理不善,則。
在我看來,那些偉人放在現在所謂的知識廣博,就是個不偏科的合格中學生吧,唯一例外的是他們都具有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又是現在學生,豈止了估計博士都難以匹敵的。
所以他們絕對有過人之處的。那些年代畢竟信息短缺,可供掌握的更少,只要下狠心做到博學不難,但是又建樹這就是真本事,估計也正因為那個年代,給人們的思維留了太多的發(fā)揮余地,才會有許多輝煌成果。
論創(chuàng)造方面我一直認為古人聰明比現代人。但為什么現在條件好了,卓越的創(chuàng)造卻是不多,應該好好反省啊,又想到了錢學森,錢老的關于中國培養(yǎng)不出人才論的觀點,確實是個難問題,得好好探究。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5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