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飾禮儀 古今中外,著裝從來都體現(xiàn)著一種社會文化,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是一個人的身份、氣質、內(nèi)在素質的無言的介紹信。
從某種意義上說,服飾是一門藝術,服飾所能傳達的情感與意蘊甚至不是用語言所能替代的。在不同場合,穿著得體、適度的人,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著不當,則會降低人的身份,損害自身的形象。
我國已故的周恩來總理在著裝方面為后人樹立了一個得體瀟灑的典范。不論在任何條件下,他都把衣著的整潔合體,姿態(tài)端莊,一舉一動彬彬有禮,光明磊落,待人謙虛,親切誠懇,直率作為做人的準則。
在社交場合,得體的服飾是一種禮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人際關系的和諧。影響著裝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要有文化修養(yǎng)和高雅的審美能力,即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二是要有運動健美的素質。健美的形體是著裝美的天然條件。
三是要掌握著裝的常識、著裝原則和服飾禮儀的知識,這是達到內(nèi)外和諧統(tǒng)一美的不可或缺的條件。本章著重談談著裝原則和服飾禮儀的基本知識。
1、著裝的TPO原則 TPO是英文Time place object三個詞首字母的縮寫。T代表時間、季節(jié)、時令、時代;P代表地點、場合、職位;O代表目的、對象。
著裝的TPO原則是世界通行的著裝打扮的最基本的原則。它要求人們的服飾應力求和諧,以和諧為美。
著裝要與時間、季節(jié)相吻合,符合時令;要與所處場合環(huán)境,與不同國家、區(qū)域、民族的不同習俗相吻合;符合著裝人的身份;要根據(jù)不同的交往目的,交往對象選擇服飾,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根據(jù)TPO原則,著裝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著裝應與自身條件相適應。
選擇服裝首先應該與自己的年齡、身份、體形、膚色、性格和諧統(tǒng)一。年長者,身份地位高者,選擇服裝款式不宜太新潮,款式簡單而面料質地則應講究些才與身份年齡相吻合。
青少年著裝則著重體現(xiàn)青春氣息,樸素、整潔為宜,清新、活潑最好,“青春自有三分俏”,若以過分的服飾破壞了青春朝氣實在得不償失。形體條件對服裝款式的選擇也有很大影響。
身材矮胖、頸粗圓臉形者,宜穿深色低“V”字型領,大“U”型領套裝,淺色高領服裝則不適合。而身材瘦長、頸細長、長臉形者宜穿淺色、高領或圓形領服裝。
方臉形者則宜穿小圓領或雙翻領服裝。身材勻稱,形體條件好,膚色也好的人,著裝范圍則較廣,可謂“濃妝淡抹總相宜”。
(2)著裝應與職業(yè)、場合、交往目的對象相協(xié)調(diào)。著裝要與職業(yè)、場合相宜,這是不可忽視的原則。
工作時間著裝應遵循端莊、整潔、穩(wěn)重、美觀、和諧的原則,能給人以愉悅感和莊重感。從一個單位職業(yè)的著裝和精神面貌,便能體現(xiàn)這個單位的工作作風和發(fā)展前景。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組織、企業(yè)、機關、學校開始重視統(tǒng)一著裝,是很有積極意義的舉措,這不僅給了著裝者一分自豪,同時又多了一分自覺和約束,成為一個組織、一個單位的標志和象征。著裝應與場合、環(huán)境相適應。
正式社交場合,著裝宜莊重大方,不宜過于浮華。參加晚會或喜慶場合,服飾則可明亮、艷麗些。
節(jié)假日休閑時間著裝應隨意、輕便些,西裝革履則顯得拘謹而不適宜。家庭生活中,著休閑裝、便裝更益于與家人之間溝通感情,營造輕松、愉悅、溫馨的氛圍。
但不能穿睡衣拖鞋到大街上去購物或散步,那是不雅和失禮的。著裝應與交往對象、目的相適應。
與外賓、少數(shù)民族相處,更要特別尊重他們的習俗禁忌??傊b的最基本的原則是體現(xiàn)“和諧美”,上下裝呼應和諧,飾物與服裝色彩相配和諧,與身份、年齡、職業(yè)、膚色、體形和諧,與時令、季節(jié)環(huán)境和諧等。
2、服裝的色彩搭配與飾物禮儀 (1)服裝的色彩搭配。不同的色彩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暖色調(diào)——紅色,象征熱烈、活潑、興奮、富有激情;黃色象征明快、鼓舞、希望、富有朝氣;橙色象征開朗、欣喜、活躍。
冷色調(diào)——黑色象征沉穩(wěn)、莊重、冷漠、富有神秘感;藍色象征深遠、沉靜、安詳、清爽、自信而幽遠;藍色象征高傲、神秘。中間色——黃綠色象征安詳、活潑、幼嫩;紅紫色象征明艷、奪目。
紫色象征華麗、高貴。過渡色——粉色象征活潑、年輕、明麗而嬌美;白色象征樸素、高雅、明亮、純潔;淡綠色象征生命、鮮嫩、愉快和青春等等。
服裝的色彩是著裝成功的重要因素。服裝配色以“整體協(xié)調(diào)”為基本準則。
全身著裝顏色搭配最好不超過三種顏色,而且以一種顏色為主色調(diào),顏色太多則顯得亂而無序,不協(xié)調(diào)?;?、黑、白三種顏色在服裝配色中占有重要位置,幾乎可以和任何顏色相配并且都很合適。
著裝配色和諧的幾種比較保險的辦法,一是上下裝同色——即套裝,以飾物點綴。二是同色系配色。
利用同色系中深淺、明暗度不同的顏色搭配,整體效果比較協(xié)調(diào)。利用對比色搭配(明亮度對比或相互排斥的顏色對比),運用得當,會有相映生輝、令人耳目一新的亮麗效果。
年輕人著上深下淺的服裝,顯得活潑、飄逸、富有青春氣息。中老年人采用上淺下深的搭配,給人以穩(wěn)重、沉著的靜感。
服裝的色彩搭配考慮與季節(jié)的溝通,與大自然對話也會收到不同凡響的理想效果。同一件外套服裝,利用襯衣的樣式與顏色的變。
(1)上深下淺:端莊、大方、恬靜、嚴肅;
(2)上淺下深:明快、活潑、開朗、自信;
(3)突出上衣時:褲裝顏色要比上衣稍深;
(4)突出褲裝時:上衣顏色要比褲裝稍深;
(5)綠色顏色難搭配,在服裝搭配中可與咖啡色搭配在一起;
(6)上衣有橫向花紋時,褲裝不能穿豎條紋的或格子;
(7)上衣有豎紋花型,褲裝應避開橫條紋或格子的;
(8)上衣有雜色,褲裝應穿純色;
(9)褲裝是雜色時,上衣應避開雜色;
(10)上衣花型較大或復雜時,應穿純色褲裝;
(11)中間色的純色與純色搭配時,應輔以小飾物進行搭配。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fā)掘出骨針。
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qū)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以發(fā)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fā),馬家窯文化中有后垂的編發(fā),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制成的發(fā)箍,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fā),陜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發(fā)的反映。
骨笄在相當于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與東下馮類型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發(fā)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征。
夏商與西周 夏商與西周時的衣著無實物存世,據(jù)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時遺留下來的人像材料更少。
從洛陽出土的玉人及銅制人形車轄來看,衣、裳、帶、市仍是貴族男裝的基本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并特別重視裳前之市。
西周銅器銘文記載周王在冊命典禮上頒賜的服裝中,常有“朱市、蔥黃”(《毛公鼎》)“市、黃”(《詢簋》)等物。市、黃即古文獻中的、衡,指蔽膝,衡則指包括系玉之組和玉件在內(nèi)的整套佩飾。
河南信陽長臺關與湖北江陵紀南城戰(zhàn)國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貴族則在玉佩下襯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矚目,成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種標志。
春秋戰(zhàn)國 這時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所以叫深衣。
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后擁掩,即所謂“續(xù)衽鉤邊”。深衣在戰(zhàn)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fā)現(xiàn)穿深衣的人物形象。
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構表現(xiàn)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征。
江陵馬山 1號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據(jù)《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根據(jù)曾侯乙編鐘之鐘金人的服裝看,應即短袖之衣。
胡服主要指衣褲式的服裝,尤以著長褲為特點,是中國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裝。為騎馬方便,他們多穿較窄的上衣、長褲和靴。
這種服制據(jù)《史記·趙世家》說,是趙武靈王首先用來裝備趙國軍隊的。山西長治分水嶺所出銅武士像,上身穿矩領直襟上衣,下身著長褲,腰系絳帶,佩劍,正是采用胡服的趙國戰(zhàn)士的形象 “胡服之制,冠則惠文,帶則貝帶,履則靴,褲則上褶下褲。
自戰(zhàn)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褲褶傳人中國,歷代皆以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帶,或三者全用,晉代民間,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
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復雜,王(國維)氏《胡服考》言之最詳,不贅。 唯唐代胡服,何以特盛,向來無人研究,王氏所考,亦未提及。
依愚所見,不外以下三因:(1>唐代胡人,雜居內(nèi)地,為數(shù)眾多;(2)貴族階級,廢古之席坐,而為胡人倚坐;(3)朝臣侍從,棄車而尚騎馬。 胡服之中,有所謂半臂者。
古稱半臂,今言馬褂?!墩f文》無褂字,《玉篇》亦無之,恐即卦字,褂卦皆從圭得聲,俗作褂,但不能作“掛”或“掛”。
無袖或半臂之衣,皆為胡服,《罪唯錄·冠服志》云:“歷朝挎褶,戎服也,袖短,或無袖而衣中斷,下有橫摺,又下有豎摺。若袖長,則為曳撒,或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謂之程子衣,無線道,謂之道袍。”
似此褲褶,又變?yōu)楹偯7矡o袖、短袖、長袖之衣,與腰中間有線道橫截或無線道橫截之袍,皆可稱為褲褶,因而今所論之半臂,其為胡服,決無問題。
至其形制,宋曾三異《同話錄》“貉袖”條述之最詳: “近歲衣制,有一種如旋襖,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以最厚之帛為之,仍用夾裹,或其中用綿者,以紫皂緣之,名日貉袖,聞之起于御馬苑圉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脫,著短袖者以其便于控馭耳?!遍L不過腰,兩袖僅掩肘,緣邊用紫皂布,有夾衣,亦有綿衣,顯然為半臂制度。
以其短前后襟,坐鞍上不妨脫,故亦可稱為馬褂,馬褂即對襟衣。明清之制猶然。
《日知錄》卷二十八《對襟衣》所謂:“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唯騎馬許服,以便于乘馬故也?!笔且??!?/p>
(摘自黃現(xiàn)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秦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屬, 其下身著長褲,腰系施鉤之革帶。
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冠制的確立是在漢代實現(xiàn)的。
上古時,華夏族之冠主要從屬于禮制,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漢代的冠則主要從屬于服制,是身份、官職以至官階的表征。
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于發(fā)髻上的一個發(fā)罩,并不覆蓋整個頭頂。
幘則像一頂便帽。冠和幘原來互不相關,到了王莽時,據(jù)說因為他頭禿,所以先戴幘,幘上再加冠。
后來這種戴法普及開來,因而在東漢畫像石上出現(xiàn)的冠,也都在下面墊著幘。冠和幘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屋頂狀的介幘,武官戴的武弁。
這個我可是專業(yè)了!不知道你說的是什么衣服,我只好按常規(guī)來說了:
一件普通男士襯衫為例;在車片前分為:前后幅、左右袖片、左右袖口、上下領子,門襟,還有箭頭(就是袖口處的開口,我們叫箭頭)當然還有里襯不可少。
一條普通男士西褲為例:前后片,褲腰、皮帶扣,口袋布,西褲想對簡單!
T恤更是少了。一般的圓鄰的就是前后片,加上左右袖子,開筒的就有可能是羅紋領子,有的用原身布做領子??赡軙由狭_紋袖口和底擺,有的也是用原身布,底擺通常都是雙針!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67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