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篆書
漢字古代書體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fā)展》認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內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吏,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
篆書,廣義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變體,極為繁伙,。古人認為篆書為蒼頡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漢人名為'大篆',詳'大篆'條。其后列國分治,諸侯力政,文字異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漢人稱為'小篆','詳小篆'條。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大篆
漢字古代體之一。其名始見于漢代著作,與'小篆'對稱。廣義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書體,包括甲骨文、鐘鼎文、籀文和六國文字等;狹義專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銘文等。
篆書的演變
大篆,從漢代以來,一般人都認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如漢書藝文志載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許慎也說: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古文或異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損而成,故大篆又稱為“籀文”。因此后人都認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種形體了。
大篆字體,在傳世的石刻文字,當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種石器,無疑是中國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遺物。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妒奈摹吩跁ㄊ飞嫌谐星皢⒑蟮闹匾匚?。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寧波的范氏天一閣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體,大致介於周金文與秦小篆之間。可知確是秦始皇以前之物,應當是屬于籀書的系統(tǒng)。相對小篆而言,可稱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體類小篆而較繁復,似宗周彝器而較端整,堪稱為典重嚴整??涤袨樵谄洹稄V藝舟雙楫》一中稱石鼓文為:“金細落地,芝草團云,不煩整裁,自有奇。體稍方扁,統(tǒng)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芍^贊賞之至。石鼓文向為藝林所寶,但北宋以后,帖學大興,少人臨之,直至清代中葉以后,考古尊碑之風復熾,石鼓文字,尤為書家推重。吳大,能得其典重嚴整韻致。吳昌碩則發(fā)其遒古為雄拔之氣。兩人書法,皆雄視當代 為后世所重。
[編輯本段]篆書 漢字古代書體之一。
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fā)展》認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內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吏,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
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 篆書,廣義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篆書變體,極為繁伙,。古人認為篆書為蒼頡所造,但不可信。
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漢人名為'大篆',詳'大篆'條。其后列國分治,諸侯力政,文字異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漢人稱為'小篆','詳小篆'條。
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大篆 漢字古代體之一。其名始見于漢代著作,與'小篆'對稱。
廣義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書體,包括甲骨文、鐘鼎文、籀文和六國文字等;狹義專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銘文等。
篆書的演變 大篆,從漢代以來,一般人都認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如漢書藝文志載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p>
許慎也說: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惫盼幕虍愓撸簿褪翘肤凸盼募右栽鰮p而成,故大篆又稱為“籀文”。
因此后人都認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種形體了。 大篆字體,在傳世的石刻文字,當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
此種石器,無疑是中國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遺物。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寧波的范氏天一閣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體,大致介於周金文與秦小篆之間??芍_是秦始皇以前之物,應當是屬于籀書的系統(tǒng)。
相對小篆而言,可稱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體類小篆而較繁復,似宗周彝器而較端整,堪稱為典重嚴整。
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一中稱石鼓文為:“金細落地,芝草團云,不煩整裁,自有奇。體稍方扁,統(tǒng)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
可謂贊賞之至。石鼓文向為藝林所寶,但北宋以后,帖學大興,少人臨之,直至清代中葉以后,考古尊碑之風復熾,石鼓文字,尤為書家推重。
吳大,能得其典重嚴整韻致。吳昌碩則發(fā)其遒古為雄拔之氣。
兩人書法,皆雄視當代 為后世所重。
初學篆刻的基本常識 [刻刀]初學可備大小適中的一把,能備有大小不同的數種更好,除選購外,可用廢鋼銼、廢白鋼車刀改制。
為防滑手須纏以紗繩。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圓,可崐作處理印面的輔助工具。
[印泥]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產品為最好。如果無條件可用一般的辦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綿印泥)。
印泥宜放瓷質印泥缸中,須常用牙質或塑料的印筋攪拌。 [印床] 初學用印床便于動刀,但熟練者常不用印床,以便執(zhí)石之手靈活轉動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屬制多種,自制印床價廉實用。
(?只要買一付元寶螺絲)。 [筆墨 硯刷]筆一般以5、6號圭筆為宜。
刷子可用舊棕絲自扎,也可用舊牙刷、舊油畫筆代替,用以鈐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殘剩的石屑。 [印規(guī)] 幫助鈐印時定位的工具,類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
鈐印后印規(guī)暫不稱動,如鈐得不清晰,可將印章緊貼印規(guī)重復鈐印。 [紙] 復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邊紙、毛太紙等,鈐印可用連史紙、薄宣紙。
[砂紙鏡子] 磨印石開始可在廢砂紙、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紙磨至細潔為度。(可備鐵砂、水砂粗細不同的兩種)小鏡子用來反照印文。
[印筋] 攪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舊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屬的。 篆刻 我國傳統(tǒng)造型藝術之一。
鐫刻印章的通稱。因印章字體大都采用篆書,先書后刻,故稱。
金屬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隨后澆鑄;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現(xiàn)用金剛砂琢蝕,即‘電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鐫刻。 篆刻是書法藝術通過刀刻以后的再現(xiàn),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綜合的藝術。
種類有秦印、漢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回文印、花押印、關防、閑章等。秦漢及魏晉時期,印章由印工鐫刻,藝術水準頗高。
隋唐以來,亦 各有其時代特征及風格。北宋米芾、元代趙孟俯、王冕均為篆刻名家。
相傳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類)刻印,因鐫刻方便,流行更廣。到明代文彭、何震,印學日漸發(fā)展。
因明清以來,出土文物中印章漸多,參考資料大增,研討篆刻之風日盛,涌現(xiàn)很多篆刻家,形成各種流派。如院派(何震等)、浙派 (丁敬等)、鄧派(鄧石如)、趙派(趙之謙)、吳派(吳昌碩)、齊派(齊白石)等。
古‘璽’。先秦印章之通稱。
古鈴璽印面文字為當時六國的篆書,風格奇特,章法多變,不易辨識。秦統(tǒng)一六國后,皇帝所用稱‘璽’,官、私所用均改稱‘印’。
大都以銅制作,亦有用銀、玉等;渾穆古樸,形式多樣。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tǒng)一六國后,規(guī)定皇帝獨稱‘璽’,臣民只稱‘印’。
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死’同音,改稱為‘寶’。
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并用。漢將軍印稱‘章’。
之后,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
璽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璽印的起源或說三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
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已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yè)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印章范圍擴大為表征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tǒng)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稱‘圖章’。
古稱‘璽’。《后漢書.祭祀志》謂:‘自五帝始有書契。
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秦統(tǒng)一六國后,皇帝所用的專稱‘璽’,以玉為之,故后世有‘玉璽’之稱;官、私所用的均改稱‘印’。至漢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稱。
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稱‘寶’,官、私所用又有‘記’、‘未記’、‘關防’、‘圖章’、‘花押’等名稱。 文字形制隨時代變遷,風格各異。
印章的出現(xiàn)和使用,一般認為始于春秋戰(zhàn)國之間;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fā)物件、簡牘之用,把印蓋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驗。而官印又像征權力。
后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朱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于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
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 代以后盛行石章。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于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zhàn)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zhàn)場上的,而當時 發(fā)動機慣例,凡在戰(zhàn)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后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
其它在戰(zhàn)國時代的陶器和標準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戰(zhàn)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
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zhàn)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xiàn)在我們還下認識。
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發(fā),都出于鑄造。
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
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統(tǒng)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
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苯翊妗冬樼鹋_刻石》、《泰山刻石》殘石(如圖),即小篆代表作。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chuàng)制的統(tǒng)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體優(yōu)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xiàn)。
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還有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tǒng)稱。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在漢文字發(fā)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小篆基本筆畫橫和豎的寫法。
小篆書體多變,但筆畫卻非常簡單,主要的只有一筆,古人把這一筆稱為“玉箸”,即像玉做的筷子一樣,只要寫得粗細均勻,轉角婉通,連接自然就可以了。我們如把這玉筷平放,就是橫畫,直放即為豎畫,把它彎轉即為轉角或圓圈。
橫畫寫法:起筆要有一個逆勢動作,即筆尖貼住紙面先向左移,再右行,逆勢的作用可使筆畫內蘊含一種力度,但和楷書不同的是不輕按的動作,它在行筆時也辦求勻速,不可行得過快,且呈水平狀;書末尾筆尖處有一個細微的返回動作,稱“護尾”,博聚國學網認為這樣能使整畫顯得圓潤。豎畫寫法:這一筆要寫得穩(wěn)重挺直。
和橫畫一樣,書寫向上先有一個逆勢,筆尖貼住紙面先上移再下行,書筆處筆尖有一個細微的回上動作。起筆既元輕按,收筆又不出鋒。
(原文出自:《錢沛云硬筆書法五十講》)。
篆書貴婉通流麗,其點畫最為簡單,只有“點”“直”“弧”三種筆法。
其用筆和楷書也不一樣??瑫c畫很多而且講求靈動,所以一點一畫都有纖秣曲直的變化而鐘鼎、石鼓、小篆等講求圓勁,點畫上要達到停勻渾成的標準,所以必須纖秣一致,曲和直都要合度。
作篆書法,筆的縱向運動,只有落駐而沒有提和頓,書寫時腕肘都是虛懸,進退回旋都是穩(wěn)如止水,不能忽高忽低。 下面具體分析幾種點畫: 一、點法。
篆書的點必須渾圓而沒有棱角,要求平穩(wěn)而不攱側,與真書區(qū)別很大。其筆法是:自點的中心落筆,揭鋒外旋,轉筆右回,像畫螺旋一樣。
收筆時,筆鋒左轉,彎行向上,使收鋒藏于點的腹內,這樣寫出的點筆力凝聚于中心,水墨飽滿而精到,就顯得很精彩。 篆書的點,放在字的任何位置,形狀一樣,用筆方法也一樣。
二、直法。篆書的直畫必須首尾渾圓而藏鋒不露,筆畫中間和首尾粗細一致,不可忽粗忽細。
更要做到橫平豎直,不能斜和曲,落筆時和點的寫法相同。不過轉筆右回之后,改轉筆為折筆,折筆后,過筆直行,到快收筆時略駐,隨即衄筆回鋒。
凡是橫直左行的筆畫,多在左端轉而下行,到駐筆處便停止,這在左右二畫對稱的時候才用,由左而右,不可由右而左,以避逆鋒。篆書的直畫最關鍵的是要堅持中鋒行筆。
寫甲骨文時要用中鋒,要點是寫出鍥刻的感覺寫金文時要寫得比甲骨文飽滿豐潤寫小篆時要寫得婉麗流暢。 直畫的寫法在隸書中很重要,向不同的方向寫就變成不同的筆畫。
凡是直畫斜行的,其本質就是在寫直畫,只不過是方向不同而已。其運筆法是:左下行與豎直下行同,右下行與橫直右行同。
三、弧法。篆書的弧畫,運行方法和直畫一樣。
只是在過筆時改直為曲罷了。 弧筆的彎曲處,無論曲度大小,都要做到如曲束折釵,圓融有力。
用鋒宜直管中鋒,且過且轉,如車輪和車轍,不可頓筆側鋒,導致出現(xiàn)棱角。在轉折處,更要做到用手指捻筆管。
弧背向上向右者,捻筆管外旋弧背向左向下者,捻筆管內旋。然后,才能使筆鋒平行筆畫之中,如龍蛇蜿蜓。
弧的形狀比較復雜,運筆規(guī)則雖然一致,但順行逆行各不相同。 。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吉兇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后,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
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xiàn)了大量的形聲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fā)展的關鍵形態(tài),被稱為“最早的漢字”。
現(xiàn)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在總共10余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
甲骨文已具有對稱、穩(wěn)定的格局。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技術十分發(fā)達。
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
金文的字數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小篆是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chuàng)制了統(tǒng)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文字發(fā)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guī)模地規(guī)范文字的產物。
隸書起源于戰(zhàn)國。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后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由篆書發(fā)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9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