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學院招生簡章
一、招生條件:
招收具有高中畢業(yè)以上學歷或同等文化程度,有一定時間的出家生活經歷,信仰虔誠,品學兼優(yōu),志愿從事佛教事業(yè)的青年僧人。
無婚姻或戀愛關系。年齡在十九至二十五周歲之間。
相貌端正,身體健康,無神經病(含奧抗陽性)史及其它傳染病或殘疾。
二、招考辦法:
由本人所在地的寺院組織或佛協(xié)組織,向所在省的宗教部門推薦報名。
報考者需把學歷證明及體檢表(一定要有奧抗檢查),脫帽僧裝一寸近照四張,隨同報名單函寄本院。經審核符合報考條件后,發(fā)給準考證?!炯膩恚海?)報考登記表、(2)體檢表、(3)推薦介紹信、(4)相片四張】。
三、招生名額:
大學本科四年制。每兩年招生一次,招生名額四十名左右。
四、考試與錄?。?
考試科目:佛學、語文、政治、史地、英語、課誦。
錄取考生:按照考試成績,擇優(yōu)錄取。
五、生活待遇:
學生在校期間生活待遇:學院規(guī)定每月發(fā)給每人生活費;發(fā)給一定數(shù)量的僧服;享受公費醫(yī)療待遇;寒暑假回原地,憑學生證可享受半價優(yōu)待票。
六、培養(yǎng)目標:
佛學院以培養(yǎng)較高造詣的佛教學術研究人才、佛學教學人才、寺廟管理人才和國際佛學交流人才為目標。
七、畢業(yè)去向:
畢業(yè)后學院不包分配,故原則上仍回原推薦單位安排工作。
根據(jù)全國佛教事業(yè)的需要,本人自愿,可由中國佛學院與原推薦單位協(xié)商,同意后調配安排工作。
畢業(yè)后的待遇,按照大學本科畢業(yè)生的待遇,由用人的寺廟或單位負責解決。
畢業(yè)生可報考本院研究生班。
中國佛學院招生辦公室
中國佛學院本科生學制四年,主要學習佛教專業(yè)課,如基礎佛學、中印佛教史和諸宗學說等,另外也學習古文、史學、中西哲學、外語、時政及課誦、坐禪等。學院以“教書育人,學修并重,愛國愛教,弘法利生”為教學指導方針,培養(yǎng)學僧熱愛祖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并具有較高的佛學造詣和大學本科程度的文、史、哲知識水平。使學僧在德(包括宗教情操)、智、體、美等各方面全面發(fā)展,適應國家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學術研究人才、寺廟管理人才及海外聯(lián)誼和國際佛學交流人才。
以下是河北省佛學院的課程設置情況,全國其他佛學院的課程設置情況與此大同小異,從中你可以看出在佛學院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1、大專班:《沙彌律儀》、《四分律比丘戒》、《梵網經菩薩戒》、《禪宗史》、《禪宗專題講座》、《中觀基礎》、《六祖壇經》、《大乘起信論》、《天臺四教儀》、《楞嚴經》、《圓覺經》、《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止觀基礎》、《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書法》、《英語》、《西方哲學簡史》、《中國哲學簡史》、《政策法規(guī)》、《愛國主義教育》、《國學基礎》。
2、中專班:《沙彌律儀》、《四分律比丘戒》、《緇門崇行錄》、《禪宗專題講座》、《禪宗史》、《金剛經》、《心經》、《百法明門論》、《八識規(guī)矩頌》、《唯識三十頌》、《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佛學概論》、《漢語基礎》、《法苑談叢》、《遺教三經》、《書法》、《英語》、《中國通史》、《政策法規(guī)》、《愛國主義教育》、《國學基礎》。 3、研究生班:《解深密經》、唯識要義;《中論》、《百論》、《肇論》;《古文名篇導讀》、《道德經》、《莊子》及四書;《禪宗七經》、禪宗史專題研究、禪宗典籍導讀、生活禪專題研究;佛教文化導論、禪與唐宋詩詞。
4、柏林禪寺各項修行弘法活動是佛學院的重要課程。 全體學僧參加早晚課誦、坐香、每半月誦戒、羯磨、夏季“生活禪夏令營”和冬季“禪七”等活動。
我給出一個建議,供參考。
實際上,佛教不存在入門讀物,佛教中宗派林立,各派所依據(jù)的佛教經典全不一樣。現(xiàn)在坊間流傳的佛教經典,分別代表了佛教不同的宗派。
一般人學佛,有兩個相對有效的入門方法。一個是有人指點。
比如拜師,或者身邊有人對佛學造詣比較深的人介紹。 另一個是自學的途徑。
通過一些對基礎知識的了解,逐步深入。 如果你是自學,建議你先讀一些介紹佛教基礎知識和佛教歷史的普及性書籍作為入門,然后再接觸佛教的經典。
比如,任繼愈主編的《佛教史》就是一本很好價值的入門書籍,其中對佛教的歷史以及佛教的基本知識都有準確的敘述。特別是對佛教的不同宗派的區(qū)別和各自依據(jù)的佛教經典也有具體的分析說明。
有了這本書作為鋪墊,以后閱讀佛教經典就比較容易了。 順便多說一句,佛教的“四圣諦說”和“十二因緣說”是佛教的基礎教義,佛教的各個宗派只有在這上面是一致的。
所以,重點把這兩個教義理解了,就算入門了。
>; 佛教百科 >>; 佛教僧侶與居士 >>; 出家的條件、程序和儀式是怎樣的?
出家的條件、程序和儀式是怎樣的?
一個人要加入僧團,成為正式的出家修行者,不僅要符合一定的條件,而且還要履行一整套嚴格的程序和儀式。出家條件主要有“十三難事”和“十六輕遮”。
出家的條件
佛教對于出家是有著嚴格規(guī)定的。一個人要出家,除了信奉佛教、真心愿意皈依佛門之外,一般來說還要符合以下條件:
一、必須是一個自由人。為人子女的,要得到父母的同意;身有官職的要辭去官職;已結婚的,要解除婚姻關系等??傊黾仪耙獢[脫人的所有社會屬性。
二、要接受身體檢查。一些患有疾病和身體有缺陷的人是不允許出家的。主要有:患有惡疾的人;“黃門”,就是被閹割的人,這樣的人是佛教尤其忌諱的;男性或者女性性征不全的人,這樣的人被佛教視為身體不凈。
三、沒有犯過罪。尤其是犯過重罪的人是被禁止出家的。
四、沒有債務糾紛。
出家的程序、儀式
出家和受戒密不可分,出家就要受戒,一個人只有正式受過戒了才能獲得真正的僧人資格。一般來說,漢傳佛教的僧人一般要受三次戒:第一次是沙彌戒;第二次是比丘戒;第三次是菩薩戒。這三戒合稱“三壇傳戒”。
第二次受比丘戒是成為一名正式僧人的根本戒律。也就是說,受了比丘戒.就有了正式的僧人資格。
受比丘戒要滿足一定的條件:首先,受戒者必須年滿20歲,并且曾受過沙彌戒。其次,授戒儀式上必須有足夠數(shù)量的主持和尚和證明人。
漢傳佛教一般要求“十師”,或者稱“三師七證”。三師包括:授戒的主師、教授師和羯磨師(羯磨,指佛事中的表白、告知等事)。三師缺一不可。七證則是七位受過比丘戒的僧人在旁為證。 “三師七證”如果數(shù)量不夠或者其中有一個人犯過戒律,授戒儀式就不能生效。
最后,授比丘戒的儀式還要在特定的地點舉行,這就是“戒壇”。
比丘戒受戒儀式的程序大體如下:
首先,寺院鳴鐘,將僧眾和受戒者集中到戒臺殿,然后十師由戒壇南面下層東階登壇,在壇頂自東向北繞佛像一周,依次就座。其他的僧人都在戒壇的中下兩層依次坐下,而受戒者則站在壇下南邊東階上,面向西方。這時候,威儀教授師引導受戒人先向佛像行三遍跪拜禮,再一一禮拜十師及僧眾,接著合掌跪在草墊上,念乞戒文:“大德一心念我某某,今請大德為和尚,愿大德為我做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悲故?!苯又?,教授師下壇,向受戒人說明比丘必備的衣缽等六種物品的名稱和樣式。并詢問:“今此衣缽是汝自己有否?”受戒者一一回答說:“有”。
此后,教授師單獨、隱秘地向受戒人查問“十三難事”和“十六輕遮”?!半y事”是指不能受戒的惡事,“輕遮”是指身體具有某種缺陷,并不是做過惡事。對教授師的詢問,受戒者要誠實地回答。這些“難事”和“輕遮”中,只要受戒者符合其中一條,就不允許受戒。如果考核全部通過,教授師將向僧眾說明,這個受戒者是“遍凈之身”。眾僧同意后,受戒人進來,再次禮拜佛像、十師和眾僧,然后登上壇頂,在羯磨師面前請戒。
羯磨師在壇上當眾再次查問受戒者是否犯有“難事”和“輕遮”。問完后,羯磨師開始做“四白羯磨”。這里的“白”是表白的意思,也就是羯磨師要向主戒的大德和其他僧眾說明剛才詢問的情況,請眾僧表示是否同意。請示一共有四次,故稱“四白羯磨”。最后一遍羯磨說完,眾僧都不說話,就表示全體通過了。這時,羯磨師就宣布,此人可受具足戒。受戒完畢,十師和眾僧依次下壇,比丘戒儀式結束。
出家的重要條件如下:
信仰佛教。
遵紀守法,無官司、無債務。
身體健康,無重大疾病,無重大殘疾。
完全素食
沒有犯邊罪(就是指沒有受戒后破戒)
18歲以下,必須父母同意。
無婚戀關系。
出家的程序:
一般決心出家的人,先找一個寺院,帶上身份證到客堂,向知客師說明自己的意愿。然后寺院可能安排在寺院先做義工,或做凈人(就是在寺院持戒修行,不與俗家聯(lián)系),考察一段時間,看看是否適合出家,考察合格后,就可以正式剃度出家,名單上報佛教協(xié)會和宗教局。就正式出家了。
出家的儀式:
儀式很簡單,一般由寺院住持剃去出家者的頭發(fā),并傳授沙彌戒。(傳授沙彌戒儀軌,文字較多,此處省略。)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0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