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注每一個孩子,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
我連續(xù)帶了三年的小班,所以我對小班的孩子有所了解。剛入園的一到兩周,孩子哭鬧較厲害,有的幼兒一走進幼兒園大門就哭,有的讓家長一直陪著,有的一直要老師抱他(她)。
在這兩周里,我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讓幼兒喜歡幼兒園喜歡我為主。我熱情主動地接近每個孩子,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抱抱他,摸摸他,給他們講故事、玩游戲,給他們發(fā)一些糖果、給一些玩具,發(fā)小紅花、小蘋果等獎品,針對不同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開導他們。
通過努力,他們能很快適應幼兒園生活了。幼兒教師一定要有愛心、耐心和童心,以情感人,要平等地對待每個孩子,讓每個幼兒都能覺得老師對我是最好的。
在集體活動中,我們要關注孩子的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發(fā)展,讓孩子能夠多聽、多說、多實踐,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在日常活動中,我們應該關注孩子的行為習慣、身體健康狀況等方面的內容,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孩子會更加愿意傾聽、愿意和老師將心比心地交流,那么,我們建立常規(guī)也就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當小班幼兒漸漸適應了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后,他們的本性漸漸露了出來——任性、專橫、強占霸道、行為散漫。而幼兒園的生活帶有明顯的目的性、組織性和協調性。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規(guī)矩應是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以身作則地用一種幼兒能接受的方式讓他們明白,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什么事做對了、什么事做錯了,在活動中讓他們養(yǎng)成交往、協調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他們大膽、自信的個性。二、借助游戲故事等手段,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好動好玩,自制能力差,是非分辨能力弱,他們的行為習慣一旦養(yǎng)成,再改變確非易事。所以我們必須從小班開始就加強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
首先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在游戲中培養(yǎng)。因為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能強迫孩子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所以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他們在有些游戲中能真實地反映他們的行為,通過有些游戲來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行為,確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過游戲使他們在角色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正確的行為概念,他們就容易接受得多。其次還要借助一些故事、兒歌、特別是動畫視頻等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常規(guī)教育活動中,首先要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環(huán)境,運用孩子感興趣的形式,寓教于樂,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形成初步的規(guī)則意識。如給幼兒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后,他們就懂得了謙讓;講“驕傲的大公雞”的故事后,他們就知道不能太驕傲;設計了“玩具回家”這個故事,讓孩子們知道原來每一種積木都有自己的家,它們不喜歡住在別人家里,爸爸媽媽找不到寶寶會著急,慢慢的孩子們就能給玩具分類裝好。
要在生活中強化行為。俗話說一個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28天,小班幼兒的堅持性也較差,所以必須要教師經常去督促,強化他們的行為習慣,不能想起來就要求一下、不想起來就聽之任之。
要貫徹《幼兒園保教指南》精神,讓孩子有自由活動的時間,允許孩子自由地活動、大膽地交談;但是這種自由并不是毫無目的的、放任的、無規(guī)則的活動,要讓他們明白,只有做正確的事,才會有自由的活動。三、采用示范模仿等方法,教給幼兒基本生活常識。
在運用這一方法時,要改變以往單一說教的形式,以及“不準這樣”、“不準那樣”的戒律,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讓幼兒在“看看、做做”中主動、自覺地學習。教師還應鼓勵幼兒相互學習,請能力強的幼兒做示范,其他幼兒模仿他的做法,這樣既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又培養(yǎng)了幼兒互相幫助的精神。
例如,在教幼兒如何脫衣服的時候,老師讓會脫衣服的小朋友示范脫衣服的步驟,即先解開紐扣,再脫袖子,然后將衣服擺放整齊。這樣,幼兒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就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規(guī)。
四、充分發(fā)揮小紅花的作用,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為了提高幼兒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我在班里開辟了“誰的衣服最漂亮”專欄,給每個小朋友做了一件小衣服貼在墻上,把小朋友的照片貼在頭部的地方,并根據一個階段的生活常規(guī)教育要求進行評價記錄。
如小朋友學會了自己吃飯,不挑食了,就在小衣服上貼上一朵小紅花;如果幫助別人,就在他的小衣服上貼小黃花……這樣,既記錄了幼兒的表現,提高了幼兒的自信心,又為幼兒積極上進增添了動力。五、雙向溝通,做好家園互動。
家長工作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家園共育才能使教育取得很好的成效。小班的家長對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還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我們尤其要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利用晨間接待、家園聯系本等方式與家長溝通交流。
為了使家長進一步明確配合的內容,保證工作的順利開展,我們還設計了家長園地、推選了家長委員、確定了家長開放日、開展了親子活動等。在“家長園地”中,我們根據班級情況和所要開展的活動情況,在欄內提出家園配合的目的、要求以及幼兒的表現,許多家長對此很關注,使得這個欄目充分發(fā)揮了其作用。
家園間要建立經常性的雙向溝通,在家園雙。
1,從心理上剛入園的孩子第一次從熟悉的家庭里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會感到孤獨和失落,咱們家長能做的就是多和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配合老師使孩子盡快適應新的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從而盡快擺脫在幼兒園的孤獨感。接回孩子后要多和孩子聊天,多陪孩子玩,使孩子感到父母還是愛他的,使孩子減少對父母的失落感。
2,從身體上,剛入園的孩子從熟悉的家庭里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生活,會因吃不好睡不好而生病。咱們做家長的能做到的就是每天早上孩子去幼兒園之前在家讓他喝杯水,以防在幼兒園他口渴了不會或不敢向老師要而導致身體缺水,晚上接回來后晚飯最好做的比較合孩子的口味,孩子如果在幼兒園沒吃好,他就會吃些的,多給孩子些蔬菜和水果。還有晚上要盡量早點陪孩子入睡,以補孩子白天睡不好缺的覺。
3 周末孩子在家時飲食上要給孩子做些魚吃,以供孩子身體成長所需營養(yǎng)。因為魚有刺幼兒園一般都不做魚給孩子的。
由于幼兒自身的條件和所年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幼兒新入園時的表現也各不相同。有的幼兒一開始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對新環(huán)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好奇,而隨著新鮮感的消失,他們開始想家,開始哭鬧;有的孩子一入園就表現為大哭大鬧,不肯上幼兒園;有的孩子則整天眼淚汪汪,輕聲地自言自語"我要回家,我要媽媽";還有的孩子甚至會表現出生理上和種種不適,如頭痛、肚子痛、尿頻等現象,一回家則上述癥狀馬上消失。孩子這些不適應幼兒 園生活的表現,如不及時地加以糾正,會嚴重影響孩子在幼兒園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為了盡快幫助孩子適應的環(huán)境,家長應分析造成孩子入園不適應新的環(huán)境,家長應分析造成孩子入園不適應的原因,及早幫助孩子做好入園準備。
行為科學認為,適應是指個體以各種心理活動的方式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jié),以便使自己能夠順應環(huán)境的過程。幼兒年齡小,身體機能的發(fā)育尚不完善,特別是大腦神經系統的發(fā)育不完善,使他們對周圍環(huán)境的認識能力、適應能力都比較差。而且幼兒園和家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環(huán)境,幼兒已適應了家庭那種比較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進入幼兒園后,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伙伴和教師以及幼兒園的一套常規(guī),孩子往往表現出無所適從。在這種情況下,幼兒不愿上幼兒園,想回家也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現象。
幼兒在家庭生活中與父母、親人朝夕相處,建立了依戀情感,一旦離開家庭和親人,孩子會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戀和安全感而產生焦慮。有的孩子甚至會因為擔心父母是否不喜歡自己了,是不是不來接自己了而不安心在幼兒園生活。有的孩子由于在家庭中處于中心位置,處處受到成人的保護,缺乏獨立交往能力,對陌生的環(huán)境和人產生恐懼,因而來到群體生活的幼兒園這一新的環(huán)境就不能很好地適應。有的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飯要喂,走路要抱,這使他們對幼兒園的生活產生畏懼心理,到吃午飯、睡午覺的時候就會想家、想媽媽,孩子那本來就不夠穩(wěn)定的情緒又會波動起來。
除了孩子這些本身的原因,還有一些客觀因素也會影響幼兒園入園時的表現。陌生的環(huán)境是造成幼兒不適應幼兒園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個剛剛進入新環(huán)境的人都有一個漸漸適應的過程。幼兒園是個集體的生活環(huán)境,集體對個人而言意味著某種約束,孩子不可能像家里那么自由。一個剛剛3歲的孩子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有約束的新環(huán)境,會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一定的壓力,對幼兒園產生逃避的心理。而家庭教育中家長的一些誤導,如有的家長在孩子不聽話時,拿幼兒園和老師來嚇唬孩子,用"不聽話就送你去幼兒園"、"叫老師把你關起來,不接你回家"之類的話來教訓孩子,使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就對幼兒園產生恐懼感,認為幼兒園并不是一個快樂的地方,這也是孩子人園后不適應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孩子入園的適應,說到底是個家園銜接的問題,家園過渡自然了,幼兒入園困難就容易克服,幼兒也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新的生活。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幼兒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的新生活。
1、初入園時孩子心理準備 對于一個從未離開過家庭的幼兒來講,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和人群中長時間地生活,很自然地會產生不安全感及各種不適應的反應。
家長應于幼兒入園前一段時間給予幼兒情緒上的輔導,告訴他(她)幼兒園及所在班級的名稱,并結合幼兒的興趣將幼兒園的有趣之處描述給孩子。 2、初入園時的家長配合 幼兒年齡較小,正是分離焦慮表現較明顯的時期,所以幼兒來園難免有哭鬧現象。
但孩子這時的注意力也容易轉移,在教師組織活動的情況下,孩子的哭鬧現象會有所好轉,但孩子思維的另一個特點是直覺形象性,看到家長(不僅是自己的家長)又會想家、想爸爸媽媽。所以為避免增加刺激孩子的機會,家長送完孩子后即可離去,相信教師會用適當的方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之投入到幼兒園的生活中去。
如果媽媽舍不得寶寶哭,一哭,媽媽就妥協讓步,很可能使寶寶形成習慣,久而久之,哭就成了要挾媽媽的手段,孩子的分離焦慮不但不能很好的解決,反而有可能加重。所以孩子入園后馬上離開請不要在教室外逗留,或者在窗戶外面偷看。
對于初入園的孩子,媽媽要注意多問一些正面的話題,如在幼兒園里有什麼高興的事啊,和小朋友們玩過哪些好玩的游戲啊,講一講班里有意思的故事等。最好不要問孩子是不是受委屈了,是不是想媽媽了。
本來孩子就覺得離開父母受了很大的委屈,再一強化,很可能使寶寶傷心備至,進而更對幼兒園產生逆反心理。 如果孩子不愿意說幼兒園里的事情,也不要勉強他,相信過一段時間,他高興的時候你不讓他說他也會說的。
秋季是孩子們開學的季節(jié),不少孩子就要開始嶄新的幼兒園生活了。那么
入園得哭鬧一兩周
貝貝剛上幼兒園那幾天,每天早晨,只要一到幼兒園門口,就條件反射地開始大哭。媽媽看到貝貝滿是眼淚的小臉,也跟著流眼淚。
其實,對于剛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哭是非常正常的表現,家長不用太擔心。孩子的哭鬧最集中的時間,是早晨進園時。很多孩子都會像貝貝一樣大聲哭鬧。這時,家長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放下孩子,和他說再見,然后快速離開。如果家長跟著哭,或遲遲不走,只能延長孩子哭鬧的時間。家長要相信幼兒教師,他們會采取多種辦法迅速轉移孩子注意力,使他們很快停止哭鬧。
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入園的兩周之內,哭鬧都是很正常的。隨著對新環(huán)境、新老師的逐漸熟悉,孩子就會慢慢喜歡上幼兒園,一個月之后,哭鬧的情況會明顯改善。
摟著布娃娃一起睡
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睡午覺。對于那些提前讓孩子養(yǎng)成中午12點午睡習慣的家長來說,這件事情可能顯得容易一些。如果沒有養(yǎng)成這一習慣,可以采取一些辦法,比如,對于哭鬧的孩子,老師可以一對一抱起來哄哄入睡;有些孩子在家有特別依戀的物品,比如布娃娃、小枕頭之類的,可以帶到幼兒園,讓他摟著一起睡。
有些家長接孩子時,一聽老師說今天沒有睡午覺,回家就想讓他馬上補一覺。其實這樣做并不科學。如果下午五六點鐘睡了一覺,晚上肯定會很晚才睡,這樣不利于養(yǎng)成規(guī)律的作息習慣。如果中午沒有睡,家長可以讓孩子晚上提前一小時睡。同時要提醒家長注意,周末在家依然要讓孩子保證中午12點睡午覺,否則下周上幼兒園時,午睡又會成為問題。
回家后不能給零食
注意,這時盡量多讓孩子喝些魚湯、骨頭湯,或者喝點粥。千萬不要給他們吃兩樣東西:一是零食,一旦養(yǎng)成在幼兒園不好好吃飯,回家等著吃零食的習慣,就很難糾正了;二是大魚大肉,晚上吃得過分油膩,容易消化不良。另外,孩子早飯也很重要。通常情況下,是到幼兒園吃早飯的,但剛入園的小朋友早上情緒波動大,可能會影響吃早飯。因此,在最初的兩周內,家長可以在家做些簡單的早餐,讓孩子先吃一點再去幼兒園。
●根據每個幼兒的不同需要,我們會用關愛的目光、鼓勵的微笑、贊美的語言、親切的擁抱來與幼兒進行交流,幫助他們消除不安,使他們逐步對老師形成依戀。
●在園中我們會以游戲的口吻、游戲的形式組織幼兒的一日活動,使孩子在園中的活動充實而有趣,緩解孩子們的焦慮情緒。
●我們會利用來、離園環(huán)節(jié),做好穩(wěn)定幼兒情緒的工作。如來園時,我們會用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幼兒喜愛的玩具、關心的動物等)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以淡化分離焦慮;在離園時,我們用言語鼓勵幼兒,并給予小小的物質獎勵(小星星、小貼畫等)來強化幼兒高高興興來幼兒園的積極行為。
要想讓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縮短適應期,首先家長的情緒、情感很重要,要消除自己消極的心態(tài);其次,每天堅持送孩子上幼兒園,多與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園情況;再有,在與孩子交流時,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導向,不要總問一些消極性的如 “有小朋友打你嗎?”、“搶你的玩具了嗎?”等問題,這會讓孩子不愛上幼兒園。家長應在和老師溝通的基礎上,從正面引導幼兒,如:“今天你得了一個小五星,真棒!明天我們還去幼兒園,得一個大五星好嗎?”、“老師說你真乖,可喜歡你了?!薄敖裉旌驼l做好朋友了?”……用積極鼓勵的語言與幼兒交流,多鼓勵孩子正確的行為,以此幫助孩子和老師、小朋友建立起感情,會讓孩子感受到上幼兒園的快樂。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5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