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的典故傳說:據(jù)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
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chuàng)于唐代。唐大中年間,有梵僧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示現(xiàn)。
唐咸通四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fēng)浪,數(shù)番前行無法如愿。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側(cè)供奉,故稱不肯去觀音。
后經(jīng)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擴展資料: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fēng)景旅游勝地。普陀山是東海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南北狹長,面積約12.5平方公里。
島上風(fēng)光旖旎,洞幽巖奇,古剎琳宮,云霧繚繞。普陀山與九華山、峨嵋山、五臺山合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而且又以山、水二美著稱的名山,普陀山這座海山,充分顯示著海和山的大自然之美。
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日又稱普陀山三大香會期,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為觀音生日、得道、出家三大香會。此時普陀盛況空前,從普濟寺的中門到佛頂山,香客如涌,從法雨寺的九龍殿到千級石階的香云山徑,信徒禮膜參拜,一步一跪拾級而上,虔誠之至,令人感悟。
1997年農(nóng)歷九月廿九,南海觀音露天銅像建成,此日烏云密布,妙善大和尚宣布銅像開光時,剎那間天門洞開,陽光普照,令海內(nèi)外信徒無不傾服。普陀山觀音香會節(jié)起源于觀音應(yīng)化誕生或成道等日。
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觀音圣誕日、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海內(nèi)外佛門弟子。不論遠近紛紛從四面八方云集普陀山敬香朝拜和參加法會。
十八日晚、十九日凌晨達到高潮,上萬信眾摩肩接踵。三步一拜齊登佛頂山,場面蔚為壯觀。
全山徹夜燈燭輝煌,講經(jīng)誦佛之聲通宵達旦,呈現(xiàn)出佛國盛會莊嚴(yán)虔誠的節(jié)慶氛圍。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陀山。
普陀山名稱與佛典考證 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圣地,是四位菩薩摩訶薩(即菩薩之中的大菩薩)的廣化群生的大本營。
這四大名山就是山西的五臺山,是大智文殊菩薩的道場;四川的峨嵋山,是大行普賢菩薩的道場;安徽的九華山,是大愿地藏王菩薩的道場;浙江南海普陀山,是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這四大名山與四位大菩薩之中,能夠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那就是南海普陀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的觀世音菩薩了。
俗語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尤其在此戰(zhàn)云密布、天災(zāi)人禍,‘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的今天,除開了一向以‘慈眼視眾生’的尋聲救苦圓滿無礙的‘觀音妙智力’以外,那里還有什么人的力量能救世間苦惱罪惡的眾生呢?現(xiàn)在我所要談的也就是這普陀山和觀世音菩薩。 普陀山是印度話的簡稱,具足稱是普陀洛迦山、補怛羅迦、布怛落伽等,中國話叫做小白華山。
普陀洛迦原為一山之名,因為中國人習(xí)性好略,或稱普陀或單呼洛迦,久之遂成為兩個山了。考普陀山之成為觀世音菩薩道場的原因,在佛教經(jīng)典上也有明文,當(dāng)時印度就有幾個補怛洛伽等之說。
我們在華嚴(yán)經(jīng)第六十八卷讀到如下一段經(jīng)文:‘瑟鞞胝羅居士告善財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修菩薩道?即說頌曰:海上有山多圣賢,眾寶所成極清凈,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yīng)往問諸功德,彼當(dāng)示汝大方便”。時善財童子(中略)漸次游行,至于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蓊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于金剛石上(今金剛石俗稱說法臺,石與陀石同在山之西面),結(jié)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中略)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xù)不斷,(中略)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xiàn)色身,攝取眾生,或現(xiàn)種種不思議色凈光明網(wǎng),攝取眾生。
或以音聲,或以威儀而為說法,或為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就。(中略)愿令一切眾生,若念于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離怖畏已,復(fù)教令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zhuǎn)’。
這就是有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八參,參觀世音菩薩于此山中,所聞法要,大抵如是。再說觀世音菩薩乃過去正法明如來,早成正覺,因與我們娑婆世界有大因緣,所以他老人家才倒駕慈航尋聲救苦。
三十二應(yīng),普門示現(xiàn),無非是要令一切眾生,脫離苦海而登彼岸而已。
康有為
觀音過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
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
七律·游普陀山(轆轤格)
萬里濤聲繞翠微,干宵青嶂白云飛。
千年普濟香煙裊,百尺蓮臺佛像巍。
登石磐陀觀夕照,入林紫竹浴朝曦。
風(fēng)光旖旎媲三島,大士當(dāng)年不肯離。
七絕·贊普陀山
普陀勝跡豈尋常?四海行人遠敬香;
佛頂山高云托月,梵音洞古霧成祥。
松風(fēng)慧解如來意,法雨禪修大道場。
暮鼓晨鐘化愚頑,觀音苦海作慈航。
七律·普陀山頌
普陀佛國獨無雙,碧海金沙映石幢。
姑子羞慚舟上待,觀音婉轉(zhuǎn)謝東洋。
二龜聽法參禪道,三寺傳經(jīng)醒世氓。
古剎千年香不斷,江山萬代永和祥。
據(jù)佛教史籍記載,唐朝大中年間(公元847一859年),有一位印度高僧來此參拜,親眼看到觀音菩薩現(xiàn)身說法,并授以七色寶石,因此稱普陀為觀音顯圣地。
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銬到五臺山參拜文殊道場,看見一尊觀音大士圣像,清凈莊嚴(yán),想請回日本供養(yǎng),又怕該寺當(dāng)家不肯,于是就偷偷地將這尊圣像請走,隨即買舟東渡,準(zhǔn)備回國。當(dāng)船駛到浙江定海舟山群島新邏礁附近的時候,忽然海洋中涌現(xiàn)無數(shù)鐵蓮花(今稱蓮花洋),擋住航道,使船不能前進。
如此一日三夜,船無法開出,只能繞著普陀山四周打轉(zhuǎn)?;埙{見此奇異,便跪在圣像前面懺悔說:“大士,弟子因菩薩圣像莊嚴(yán),我國佛法未遍,圣像少見,所以想請圣像回國供養(yǎng)。如果因我是不予而取的,或是我國眾生無緣供養(yǎng),弟子就在此地建立精舍,供養(yǎng)圣像?!被垆D懺悔完畢,船就飛速駛到潮音洞邊,安然停下。
慧銬登山后,在潮音洞附近,找到一家漁民的茅舍,見舍主張翁說明來意。張翁歡喜異常,說:“菩薩愿意住在這個荒山孤島,說明與我們太有緣了。就請師父和菩薩一并住在這里。我把房子讓出來筑庵供奉菩薩,將全山民眾招集起來參拜菩薩。”
慧銬因此也就不回日本,在山筑庵安住。民眾稱此庵為“不肯去觀音院”,慧銬成為普陀山第一代開山祖師。從此,普陀山就成為我國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道場了。
擴展資料:
在元代的大德《昌國州圖志》(1298年)的記載中,就是以“梅岑山”為正名,以“補陀洛迦山”為別名的。
從元朝的中后期開始,梅岑山的本名的使用頻率已越來越小,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盛熙明編纂山志時,該志就名正言順地稱為《補陀洛迦山志》了。在梵語地名的流傳過程中,國人對冗長深奧的外來語譯名的不便閱讀和記憶感到煩惱。
因此,他們根據(jù)漢語的語言習(xí)慣將補陀洛迦山簡化為補陀山、普陀山,并最終在明末確定為更加漢化的用字——普陀山,一直流傳至今。在普陀山地名歷四百余年的流傳過程中,其間也曾有過復(fù)古,重新以全稱“普陀洛迦山”作為島名的現(xiàn)象,但時間不長而且主要表現(xiàn)在文字書上。在口語中,冗長的全稱已經(jīng)近乎絕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陀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典故可以收集一些添加進去即可。
普陀山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面積12、93平方公里,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臥海。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經(jīng)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zhǔn)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昂I嫌邢缮?,山在虛無縹渺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于秦,從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yīng)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側(cè)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后經(jīng)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jīng)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xiàn) 。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jié)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xué)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p>
普陀山四面環(huán)海,風(fēng)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huán)繞,漁帆競發(fā),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huán)繞著大批古剎精舍,構(gòu)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巖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各呈奇姿,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不少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普陀山的標(biāo)志南海觀音大銅像、紫竹林,還有以自然景觀和寺廟相結(jié)合的西天景區(qū)。每到夏日來臨,來普避暑的游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據(jù)佛教史籍記載,唐朝大中年間(公元847一859年),有一位印度高僧來此參拜,親眼看到觀音菩薩現(xiàn)身說法,并授以七色寶石,因此稱普陀為觀音顯圣地。
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銬到五臺山參拜文殊道場,看見一尊觀音大士圣像,清凈莊嚴(yán),想請回日本供養(yǎng),又怕該寺當(dāng)家不肯,于是就偷偷地將這尊圣像請走,隨即買舟東渡,準(zhǔn)備回國。當(dāng)船駛到浙江定海舟山群島新邏礁附近的時候,忽然海洋中涌現(xiàn)無數(shù)鐵蓮花(今稱蓮花洋),擋住航道,使船不能前進。
如此一日三夜,船無法開出,只能繞著普陀山四周打轉(zhuǎn)?;埙{見此奇異,便跪在圣像前面懺悔說:“大士,弟子因菩薩圣像莊嚴(yán),我國佛法未遍,圣像少見,所以想請圣像回國供養(yǎng)。
如果因我是不予而取的,或是我國眾生無緣供養(yǎng),弟子就在此地建立精舍,供養(yǎng)圣像?!被垆D懺悔完畢,船就飛速駛到潮音洞邊,安然停下。
慧銬登山后,在潮音洞附近,找到一家漁民的茅舍,見舍主張翁說明來意。張翁歡喜異常,說:“菩薩愿意住在這個荒山孤島,說明與我們太有緣了。
就請師父和菩薩一并住在這里。我把房子讓出來筑庵供奉菩薩,將全山民眾招集起來參拜菩薩?!?/p>
慧銬因此也就不回日本,在山筑庵安住。民眾稱此庵為“不肯去觀音院”,慧銬成為普陀山第一代開山祖師。
從此,普陀山就成為我國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道場了。 擴展資料: 在元代的大德《昌國州圖志》(1298年)的記載中,就是以“梅岑山”為正名,以“補陀洛迦山”為別名的。
從元朝的中后期開始,梅岑山的本名的使用頻率已越來越小,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盛熙明編纂山志時,該志就名正言順地稱為《補陀洛迦山志》了。在梵語地名的流傳過程中,國人對冗長深奧的外來語譯名的不便閱讀和記憶感到煩惱。
因此,他們根據(jù)漢語的語言習(xí)慣將補陀洛迦山簡化為補陀山、普陀山,并最終在明末確定為更加漢化的用字——普陀山,一直流傳至今。在普陀山地名歷四百余年的流傳過程中,其間也曾有過復(fù)古,重新以全稱“普陀洛迦山”作為島名的現(xiàn)象,但時間不長而且主要表現(xiàn)在文字書上。
在口語中,冗長的全稱已經(jīng)近乎絕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陀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普陀山,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
普陀山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臥海,面積近13平方公里,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是首批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 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經(jīng)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zhǔn),為國家5A級旅游風(fēng)景區(qū)。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 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fēng)景旅游勝地。 普陀山是東海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南北狹長,面積約12.5平方公里。
島上風(fēng)光旖旎,洞幽巖奇,古剎琳宮,云霧繚繞。普陀山與九華山、峨嵋山、五臺山合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而且又以山、水二美著稱的名山,普陀山這座海山,充分顯示著海和山的大自然之美,山海相連,顯得更加秀麗雄偉。
是全國最著名最靈異的觀音道場,佛教圣地,其宗教活動可追溯于秦。至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促進了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并迅速成為漢傳佛教中心,傳至東南亞及日、韓等國。
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大寺、88禪院、128茅蓬,僧眾數(shù)千。寺院無論大小,都供奉觀音大士。
可以說是“觀音之鄉(xiāng)”了。每逢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別是觀音菩薩誕辰、出家、得道三大香會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煙繚繞,一派海天佛國景象。
普陀山三寺: 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 普陀山三寶: 多寶塔、楊枝觀音碑、九龍藻井 普陀山三石: 磐陀石、心字石、二龜聽法石 普陀山三洞: 朝陽洞、潮音洞、梵音洞 普陀山十二景:蓮洋午渡、短姑圣跡、梅灣春曉、磐陀夕照、蓮池夜月、法華靈洞、 古洞潮聲、朝陽涌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霽、茶山夙霧、天門清梵。
地處浙江省杭州灣東南海中的普陀山,峰壑競秀,奇石嶙峋,花木蔥蘢,泉流掩映,金沙雪浪,風(fēng)光旖旎。
如普陀舊志云:“名山勝境,本仙真棲息之鄉(xiāng),絕島荒嵎,為賢者避世之地。伊人宛在,游子關(guān)情?!?/p>
[9]這座名山中的道教文化印跡,千百年來,讓文人墨客們感懷不已,留下了不少詠嘆之詞。“海天佛國”普陀山中的道教文化印跡令不少游人用詩文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懷。
如元盛熙明詩《游補陀》云:“驚起東華塵土夢,滄州到處即為家。山人自種三珠樹,天使長乘八月槎。
梅福留丹赤如桔,安期送棗大于瓜。金仙對面無言說,春滿幽巖小白花?!?/p>
[25]清繆燧詩《梅岑》云:“子真隱吳市,胡為在海涯,豈慕巖谷幽,與佛成一家。梅岑留遺跡,高迥凌青霞。
我來當(dāng)三月,滿林杜鵑花。披襟一長望,海濤浴浮槎。
三山如可到,蓬萊路不賒。稚川晚得道,豈真在丹砂。
一令復(fù)一尉,超然不可偕?!盵26]清盧琦詩《詠普陀》云:“葛井梅岑跡較奇,吳門勾漏隱何時?磐陀石上三生話,蝴蝶莊周兩不知?!?/p>
[27]等等。這些清新雋永的詩文,為普陀山增添了許多典雅的文化內(nèi)涵。
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jīng)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屢現(xiàn)瑞相,信眾求拜,靈驗頻顯。
觀音大士結(jié)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xué)者稱為“半個世界的信仰?!?。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