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經(jīng)》上記載:從前有五個人在離城不遠(yuǎn)的森林里修行,其中一位老師父證得了六神通,他的弟子是一個八歲的沙彌。那老師父因?yàn)橛兴廾ǎ佬∩硰浀膲勖皇O缕咛炝?。他心里這么地想:‘如果小沙彌在這里死了,他的父母一定認(rèn)為我照顧不周,才發(fā)生意外,心中就會怨恨我的’。
因此,老師父就告訴小沙彌:‘你的雙親很想念你,你可以回去探望父母,過了八天以后再來?!∩硰浐芨吲d地頂禮,辭別了老師父。小沙彌走到半路,天上開始下大雨了。他看到雨水快要流進(jìn)一個螞蟻窩時,他急忙用土把雨水堵住,使雨水沒有淹到螞蟻窩里去。
小沙彌回家后,一切都很好,沒有發(fā)生任何事故。到了第八天的清晨,他又回到師父那里,老師父看到小沙彌能夠平安回來感到奇怪。他就入定觀察原因,才知道小沙彌因?yàn)榫攘宋浵伓娱L壽命了。老師父又說:‘你做了大功德,你自己不知道嗎?’小沙彌說:‘我七天都在家里,那里做什么功德?’老師父又說:‘你的壽命本來只能活到昨天,因?yàn)槟憔攘四敲炊辔浵?,所以壽命可以延長壽命到八十多歲?!?/p>
小沙彌聽了師父的這番話,對于‘善有善報’的原理更加相信,當(dāng)然心中也很歡喜。于是他就努力用功修行,從不懈怠,后來也證得了六神通的圣果。
從前有一位在深山苦行的行者,每天靠著野果泉水充饑裹腹。由於不斷地精進(jìn)用功,所以身心清凈,煩惱消除,一切諸天鬼神都對他非常贊嘆和恭敬,整個國家也都因此富饒安樂,風(fēng)調(diào)雨順。
有一天,國王到山里打獵,循著足跡來到了修行人的地方。國王詢問著鹿群的去向,但修行人默默思惟著:「眾生無不貪生怕死,如果我告訴大王答案,不就和他一樣殘暴不仁;但如果不說,就是欺騙大王。」
心中正在猶豫之際,國王認(rèn)為行者是在藐視他,竟敢不回答,心中不禁一股怒氣上昇!國王問:「你是誰?」修行者回答:「我是忍辱仙人?!?/p>
國王說:「既然你是忍辱仙人,我就看你忍不忍得了!」喪失理智的大王,說著便拔出刀,砍下行者的右手!鮮血汩汩地自忍辱仙人被砍斷的手臂流出。然而,忍辱仙人此時卻思惟著:「我上求佛道、與世無爭,大王對我尚且忍心下手,更何況是對老百姓呢?」於是心中暗暗發(fā)愿:「有朝一日,我成道后,一定要先來度大王,不讓人民牽連受害?!?/p>
國王見他如如不動,覺得奇怪、又感憤怒。再一次問他的名字,他仍然堅(jiān)毅地回答:「我是忍辱仙人?!?/p>
就這樣,在一問一答之際,忍辱仙人不但手全被砍斷,連腳、耳、鼻都被砍下,血流如注,痛苦非常。
這時,忽然天地震動,眾神憤慨,可以說是天怒人怨,鬼神們都想要來毀掉這個國家,以譴責(zé)國王的罪行。但,忍辱仙人卻勸阻著,說道:「這是由於往昔無數(shù)劫中,我因不奉行佛教,殘害過他,所以今日才會有這樣的果報,如果今日報復(fù),冤結(jié)就沒有結(jié)束的一天??!」 百姓們知道了這件事情,都非常痛恨大王的暴行。 忍辱仙人卻說:「雖然大王這樣待我,但其實(shí)我內(nèi)心卻是十分哀愍他,就如同慈母憐念自己的孩子一般,我的心中對他不曾懷有怨懟。若我所說真實(shí)不虛,我的身體將即時平復(fù)!」
當(dāng)下,忍辱仙人的身體真的回復(fù)如往昔一樣,毫無損傷。眾人對於其德行,莫不稱嘆欽仰。
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時的前身。
在下是知道一個類似的佛典故事。是說佛陀要求她到一個不曾死過人的家里取一種常用的香料。
死而復(fù)生
若長命百歲,但不知非緣起法的涅盤,不如一日一夜徹底明白非緣起法的涅盤。 (偈 114)
茍答彌是沙瓦提城的人,因?yàn)樯聿拿鐥l,所以人們稱呼她積撒.茍答彌。后來,她嫁給一位年輕的富翁,也生了一個兒子。但她的兒子卻在剛學(xué)會走路時因故去世了。她為此痛苦逾恒,就抱著兒子的尸首,到處請求人家,能不能救救她的兒子。人們認(rèn)為她已經(jīng)瘋了,但有位智者,看見她可憐的樣子,就決定送她去見佛陀。
這位智者告訴她:「你應(yīng)該去見佛陀,他有你想要的藥,去吧!」她就去請求佛陀給她可以救活兒子的藥。
佛陀知道她心思紊亂,便答應(yīng)救活她的兒子,但要她先到村子里,去找從未有親人去世的人家要一些芥子來。她心想有救活兒子的希望,一下子興奮過頭,沒能仔細(xì)思量佛陀話中的含意,就挨家挨戶的問。每戶人家都很樂意幫助她,但她就是找不到一戶從沒有親人去世過的人家。天色漸漸向晚時,她才明白不只她有親人過世,而且,她也知道死去的人比活著的人還多。她的態(tài)度因此變了,不再執(zhí)著于兒子的尸首,她也明白佛陀已經(jīng)教導(dǎo)她最珍貴的道理:有生就有死。
她埋葬完兒子后,就回去告訴佛陀,找不到一戶從沒有親人去世的人家。佛陀說:「茍答彌!你不可以錯誤地以為只有你的兒子喪生。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明白,眾生都會死亡。眾生欲望尚未滿足之前,死亡就奪走人的生命?!?/p>
積撒.茍答彌明白生命的變化和無常之后,決定放棄世間的生活,便請求佛陀允許她加入尼僧團(tuán)。佛陀就送她去尼僧團(tuán),并要尼僧團(tuán)接納她成為比庫尼。
她非常勤奮,經(jīng)常正念現(xiàn)前,察覺自己的修行職責(zé),并且精進(jìn)修行,去除煩惱。
一天夜晚,她點(diǎn)燃油燈,并且在距離油燈不遠(yuǎn)處坐下,然后集中心念,觀察火焰。她發(fā)現(xiàn)火焰明滅不斷,這時她心中如此想到:「一如火焰明滅不斷,世上一切眾生也都如此,生滅不斷(有人生,有人滅),只有證得涅盤的人才不會生滅?!?/p>
這時候,佛陀在揭達(dá)林給孤獨(dú)園透過神通,明白她的修行進(jìn)展,就放光,勸誡她繼續(xù)觀想諸法無常,并且說:「若長命百歲,但不知無為法的涅盤,不如一日一夜徹底明白涅盤?!孤犕攴鹜拥恼f法后,她就證得阿拉漢果。
法句經(jīng)故事集
過去有個男子娶了兩位太太:大太太膝下無子,小太太則生了一位容貌端正、模樣可愛的男嬰。由于丈夫非常喜歡這個小兒子,大太太因此心生嫉妒;對外卻宣稱自己疼愛這小男嬰勝於親生骨肉。因此,家人也都認(rèn)為大太太將他視如己出,根本沒有起任何疑心。 然而,大太太始終意圖要害死小男嬰。就在小男嬰大約一歲時,大太太找到下毒手的機(jī)會;用針刺入小男嬰的腦門,而且深入顱內(nèi)的皮肉。小男嬰因此生病,啼哭不止,也不再吃奶,一家大小都不知道原因。過了七天,小男嬰便命終了。大太太啼哭不已,小太太更是傷心欲絕,肝腸寸斷。 過了一段時日,小太太在各種查證下,逐漸懷疑大太太是真正的兇手。由于喪子之痛,加上有仇未報之感慨,尋即命終。心懷怨結(jié)而死的小太太,命終后,為報殺子之仇,投生當(dāng)大太太的女兒,長得容貌端正,大太太自然對她疼愛有加。然而,女嬰才一歲就莫名命終,令大太太每天端坐不食,悲慟號哭更勝于過去的小太太。 往生后的小太太,連續(xù)七次投生為大太太的小孩,或二、三年,或四、五年,或六、七年便往生。最后一次投胎時,她長得比過去更端莊;在十四歲正當(dāng)要嫁出門的夜晚,又不幸莫名命終。大太太憂傷悲惱,終日啼哭;將女兒停尸在棺中,也不肯蓋棺,終日看著棺材中的尸體,不說話也不進(jìn)食。奇妙的是已死去的女兒,居然容顏氣色比生前更加煥發(fā),使得大太太更是戀戀不舍。 過了二十幾天,有一位阿羅漢圣者,由于與大太太宿昔的法緣,知道了這件事,要藉此因緣度化此二人。於是圣者前往這戶人家托缽乞食,大太太命令婢女盛一缽飯供養(yǎng),圣者不肯接受,并告訴婢女,希望見到她的主人。大太太自認(rèn)為憂悲苦惱的模樣,無法出門見人;因此,命令婢女供養(yǎng)后再請他離開。然而,婢女?dāng)?shù)次請求,圣者仍不愿離開,堅(jiān)持要見主人。大太太知道對方不肯離去,心中雖然感到愁憂無奈,也只好請圣者進(jìn)門來。 阿羅漢圣者看見大太太蓬頭垢面、憔悴不堪,并試圖用手遮掩,於是問大太太:「為何如此?」大太太告訴圣者:「我前后生了七個女兒,都非常黠慧可愛,卻一個個死去。最后這個女兒,在要出嫁時也死了!實(shí)在令我愁憂悲惱,痛不欲生?!?阿羅漢圣者問道:「家中過去有一位小太太是為何而死的?」痛哭不止的大太太聽了非常震驚,心想:「他為何會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圣者說:「等梳理完,就告訴你。」大太太迅速地梳理完畢之后,圣者又問:「小太太是為何而死?」這時,她緘默不語,心中感到慚愧萬分?!改銡⒘诵√膬鹤?,讓她愁憂悲惱至死。因此,她前后七次投胎成你的小孩,成為你的冤家,意圖也讓你悲慟憂傷而死。你可以去探視棺材中死去的女兒,看看是否完好如初?」大太太一看,尸身居然已經(jīng)壞爛臭穢,令人難以靠近。圣者問大太太:「如此不凈之身,你何以貪念不舍?」大太太感到慚愧至極,便立刻將她埋葬,并請求圣者為自己受戒。 次日,依圣者指示,大太太前往寺中受戒。然而,小太太卻又化作毒蛇,擋在大太太的路途中,莫名想咬死她。由于毒蛇擋路,大太太無法前行。此時天色已漸晚,她不禁心生怖畏:「我想要到寺中受戒,這條蛇為何一直擋住我的去路?」圣者知道這件事后,即前往大太太的所在處。大太太一見到圣者,便歡喜地恭敬頂禮。圣者告訴蛇:「你為報殺子之仇,前后投生作大太太的女兒已經(jīng)七次,彼此互結(jié)冤仇,來生勢必又將互相仇害,如此毒害輪轉(zhuǎn)無有窮盡……,盡管如此,這些罪過,尚可度脫;如果你現(xiàn)在障礙她受戒,障人受戒惡報甚大,將生生世世墮入地獄,無有出期!」毒蛇聽聞圣者的開示后,了解到宿世的因緣果報,心中的莫名煩怨委屈剎時冰銷,低頭思惟不已。 圣者觀察得度因緣已經(jīng)成熟,隨即為兩人祝愿:「你們兩人由于宿世的業(yè)緣,互相惱害報仇。而今彼此應(yīng)當(dāng)解冤釋結(jié),不要再惡意相向;過去所造的種種罪過,從此悉數(shù)滅除?!棺詈螅蝗艘簧呋ハ鄳曰谇绊?,蛇因聞法功德,旋即命終舍去蛇的報身而投生人道。大太太聽聞圣者的開示之后,心開意解,立刻追隨圣者受了戒,此后精進(jìn)修行,證得須陀洹果。
典籍出處:《眾經(jīng)撰雜譬喻 卷下》
2010-02-08 13:29:01 來自: 悲`馨(世事是空 真心才是實(shí)心) 一、放下 兩位禪者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
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里躑躅不前。由于她穿著絲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走過淺灘。
“來吧!小姑娘,我背你過去?!睅熜终f罷,把少女背了起來。
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師弟繼續(xù)前進(jìn)。 師弟跟在師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悅,但他默不作聲。
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對師兄說:“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為什么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xiàn)在還掛在心上?” 二、還要我放下什么 唐代,嚴(yán)陽尊者問趙州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大意是:在禪修的道路上,我拋棄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 趙州禪師答:“放下吧。” 嚴(yán)陽尊者說,已經(jīng)兩手空空,還要我“放下”什么? 趙州禪師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來!” 嚴(yán)陽尊者聽到這里,忽然有所領(lǐng)悟。
三、洗缽去 唐代時,有參學(xué)禪法的僧人不遠(yuǎn)千里,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今柏林禪寺)。早飯后,他來到趙州禪師身前,向他請教,“禪師,我剛剛開始寺院生活,請您指導(dǎo)我什么是禪?” 趙州問:“你吃粥了嗎?” 僧人答:“吃粥了?!?/p>
趙州說:“那就洗缽去吧!” 在趙州禪師話語之中,這位僧人有所省悟。 趙州的“洗缽去”,指示參禪者要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處,必須不離日常生活。
這些日常的喝茶吃飯,與禪宗的精神沒有絲毫的背離。 四、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獨(dú)坐參禪,默然不語。
師父看出其中玄機(jī),微笑著領(lǐng)他走出寺門。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
放眼望去,天地間彌漫著清新的空氣,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過了一個下午,師父起身,沒說一句話,打個手勢,他把一休領(lǐng)回寺內(nèi)。 剛?cè)胨麻T,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一休關(guān)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師父的旨意,獨(dú)坐門外,思悟師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連鳥語水聲也不再明晰。
這時,師父在寺內(nèi)朗聲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開寺門,走了進(jìn)去。
師父問:“外面怎么樣?” “全黑了?!? “還有什么嗎?” “什么也沒有了?!?/p>
“不”,師父說:“外面,清風(fēng)、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領(lǐng)悟了師父的苦心。
五、磨磚作鏡 道一十二歲時到南岳衡山,拜懷讓禪師為師,出家當(dāng)了和尚。 一天,懷讓禪師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參禪,于是便見機(jī)施教,問:“你整天在這里坐禪,圖個什么?” 道一說:“我想成佛?!?/p>
懷讓禪師拿起一塊磚,在道一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被這種噪音吵得不能入靜,就問:“師父,您磨磚作什么呀?” 懷讓禪師:“我磨磚作鏡子啊?!?/p>
道一:“磨磚怎么能作鏡子呢?” 懷讓禪師:“磨磚不能作鏡子,那么坐禪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師:“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沉默,沒有回答。 懷讓禪師又說:“你是學(xué)坐禪,還是學(xué)坐佛?如果學(xué)坐禪,禪并不在于坐臥。
如果是學(xué)坐佛,佛并沒有一定的形狀。對于變化不定的事物不應(yīng)該有所取舍,你如果學(xué)坐佛,就是扼殺了佛,如果你執(zhí)著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p>
道一聽了懷讓禪師的教誨,如飲醍醐,通身舒暢。 六、人生咸淡兩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因戰(zhàn)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來拜訪。他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道咸菜。
夏丏尊不忍地問:“難道這咸菜不會太咸嗎?”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師回答道。
吃完飯后,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夏丏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么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p>
七、八風(fēng)吹不動 蘇東坡在江北瓜州任職時,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師是至交,兩人經(jīng)常談禪論道。 一日,東坡居士自覺修持有得,即撰詩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fēng)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詩成后遣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品賞,禪師看后,拿筆批了兩個字,即叫書童帶回。 蘇東坡以為祥師一定是對自己的禪境大表贊賞,急忙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兩個字:放屁。
這下東坡居士真是又驚又怒,即刻乘船過江找佛印理論。 船至金山寺,禪師早已在江邊等候,蘇東坡一見佛印立即怒氣沖沖的說:“佛印,我們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認(rèn)同我的修行,我的詩,也不能罵人啊!” 禪師大笑說:“咦,你不是說‘八風(fēng)吹不動’嗎,怎么一個屁字,就讓你過江來了?” 蘇東坡聽后恍然而悟,慚愧不已。
八、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鳥巢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聲,說:“這個,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p>
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夠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九、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禪師與蘇。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fèi)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shí)用范文實(shí)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jiān)谝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0秒